正在阅读:

外出就餐的打工人,烦透了“好评绑架”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外出就餐的打工人,烦透了“好评绑架”

“平台经济改变不了人性,就只能被人性生吞。”

图片来源:pexels-Helena Lopes

文|听筒Tech 饶言

编辑|才哥

都2024年了,吃个饭还被盯着要好评。

这是不少消费者近期到饭店就餐时的共同感受,有人觉得尴尬,有人表示反感,也有不少人吐槽。

余晓在北京朝阳区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几乎每天中午都会和同事一起外出就餐,她最近发现,被餐厅服务员索要好评的频次越来越高,“前几天去(北京)国贸一家比较高档的餐厅吃饭,居然也被服务员盯着要好评,很影响心情。”

“我只是想安静地吃个饭,没有兴趣通过一个好评换来店里送的那点小点心。更何况,被人盯着拍照写评论的感觉很诡异。”余晓对《听筒Tech》表示。

这种通过诱导获得好评的方式,不仅让很多顾客不舒服,也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大众点评这个平台和餐厅失去了信任。

很多网友表示,以前在外面找吃饭的地方,都会打开美团和大众点评,看看上面的评价,但现在很少看平台的推荐,更愿意相信“朋友的推荐”。

“明明是一个提供商家信息且接受消费者评价的公众平台,如今却充斥着各种虚假的好评,客观真实性大打折扣,也失去了参考的意义。”很多人都和余晓有同样的看法。

对于这种“催着顾客要好评”的行为,一名分析人士直言,“说得严重点,这是’合法贿赂‘,平台和商家都在透支消费者的信任。”

“平台经济改变不了人性,就只能被人性生吞。”这是网友对这一现象的评论。

01 被盯着要好评的消费者

“清明假期出去吃了三次饭,被服务员盯着要了一次好评,打了一次卡。”余晓表示,过去偶尔也会碰到这种情况,但今年遇到的次数变多了。

让余晓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她有时候会婉言拒绝,但餐厅服务员并不善罢甘休,“还会不厌其烦地过来问第二次,甚至第三次。”余晓表示,自己并不在意那些送的小点心或饮料,只想好好吃顿饭。

而琳琳的经历更为离谱。

在一次外出就餐过程中,服务员在服务的过程中,多次打断琳琳与朋友之间的聊天,表示希望琳琳及其朋友能够给他好评,并且强调“好评能够送一份甜点”。

琳琳拒绝了两次后,服务员仍以近乎哀求的语气表示,希望琳琳“帮个忙”,无奈之下,琳琳便将手机直接交给了服务员,让其自行操作。

“一是这服务员的服务态度比较好,不忍心再拒绝;二是自己和朋友正聊天,没耐心也没时间给他们写评论。”

琳琳回到家后,当天晚上想起了这件事,便翻开自己的手机一看,发现那个服务员不但写了好评,还拍摄了几张照片,“甚至还点名表扬了他自己的工号。”

这让琳琳觉得颇为可笑,“虽然我确实认为他的服务不错,但这种未征得我同意拿手机拍照的行为,还是比较介意的。”

琳琳和余晓有同样的感受,就是今年外出就餐时碰到服务员索要好评的情况更多了。

事实上,余晓和琳琳的遭遇并不是个案,在社交平台,很多人吐槽自己外出消费时被索要好评,相关内容的帖子也随处可见。

在小红书,“被抢手机强制要好评”“拿赠品绑架好评”“假装骑手要好评”的内容层出不穷,不少消费者在帖子中吐槽自己的遭遇。

图:社交平台上关于“要好评”的内容,来源:小红书 《听筒Tech》截图

除了被索要好评,消费者对商家以各种方式要求删差评的行为更是不堪其扰。

小蕾对此深有体会。前不久,小蕾在家附近给孩子找了一个培训班,孩子上了一段时间的课后不想去了,小蕾发现,其中一位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态度恶劣,小蕾便决定退出该培训班。

随后,小蕾与培训机构沟通,希望能够退学退款。但培训机构仍表示无法退款。多次沟通无果后,小蕾在大众点评上给了该培训机构一个差评。

让小蕾没想到的是,差评发出后,培训班的负责人便主动多次联系她,希望小蕾能够删除差评,并同意退还小蕾未上课时的余款。

最初,因为此前的不愉快经历,小蕾并不愿意删除差评,“那是真实的评价,保留这个评价有利于给后面的消费者提个醒。”

但小蕾低估了培训机构的“执着”,“他们一再打电话,各种话术,多次‘求删’。”

最终,小蕾还是删除了该差评,“架不住电话轰炸,也有点于心不忍。”

02 被好评“绑架”的服务员和商家

对于这样的事,服务员和商家也各有苦衷。

“每天能要到多少好评,直接关系到我的绩效。”在北京朝阳区劲松商圈一家烤肉店上班的小明直言,“如果不是被商家逼着,谁也不愿意去求着顾客要好评。”

小明向《听筒Tech》透露,好评率的多少,与他的薪酬直接挂钓,不同的餐厅会有不同的考核方式,“有些餐厅会因为好评率不够扣钱。但有些餐厅不扣钱,而是好评越多,就可以拿到更多的绩效工资。”

而有些餐厅,会定期对服务员获得的好评率进行排名,排名靠前的会有奖金。“所以我们在找顾客要好评的时候,也会更希望顾客能在评价里点名我们的工号。”

但要一个好评并不容易,“越来越多的顾客排斥我们去要好评,我们就得学一些话术。”

小明喜欢去小红书去学习“好评话术”,“里面有很多帖子教你怎么向顾客要好评。”

小明也承认自己会拿顾客的好评拍照,并点明自己的工号,“为了绩效,我们会想很多办法。”

图:社交平台上关于“引导好评”的内容,来源:小红书 《听筒Tech》截图

与服务员相比,餐厅老板显然要考虑的更多。

“作为商家,我们也不想找顾客要好评,但好评能够让我们上榜,可以让餐厅的排名更靠前,有更多展示机会。”

在北京开西餐馆的李云对《听筒Tech》表示,“现在生意不太好做,竞争太激烈了,在大众点评或者美团上排名靠前,就有机率吸引到更多新客。”

“4.5分的好评,是一条基准线。”李云透露,为了获得高评分,李云采取了不少措施。

“好评送甜点”便是其中之一,凡是到店里就餐的顾客,只要给了好评,李云都会送一个小甜点,“成本并不高,很多顾客也会接受。”

“这种方式就会和服务员的考核挂钩。”李云承认,为了获得更多顾客的好评,他会在服务员的考核中附加这一条,“这方面我没有扣过服务员的钱,都是以奖励的方式激励他们。”

但并不是所有顾客都接受这种模式,有些顾客甚至还会投诉餐厅这种要好评的行为。李云表示,他也会想一些其他办法。

比如每个月找不同的亲戚朋友到店消费后,给出“优质的好评”,也是李云采取的方式之一。

找大V刷好评的方式李云也尝试过,但“相对成本有点高”,李云做过几次后,便放弃了。他有时候也会找一些“专门运营好评的人”来做一些评论。

“这些都是不得已的办法,竞争太激烈了。”李云向《听筒Tech》透露,“现在不刷好评的商家很少,为了获得高评分,很多人都会想这类办法。”

在湖南长沙开快餐店的小玉也为了“好评”而伤脑筋,她的做法也和李云差不多,主要包括包括好评送礼、找亲戚朋友点评,和“找刷好评的人”。

在李云和小玉看来,这些都是业内周知的秘密,“你不做,别人也会做,这样一来,你的评分就会被拉下去,排名也会靠后。”

“生意好的时候没必要费这样的精力,但现在生意不太好。”这是李云和小玉共同的观点,“所以消费者才会觉得,现在出去吃饭或点外卖,被要好评的机率越来越高。”

03 失去公信力的“点评”

“不要过分相信平台上的好评,在就餐时间,如果评分高,但店里人不多,就不要进去了,这种一般就是刷的。”李云直言,“平台上的评分,只能参考。”

“余晓们”同样意识到了这点,在对“高评分”的信赖上,余晓“踩过不少坑”。

“以前出去旅游,习惯性在平台找‘美食榜’,或者‘推荐餐厅’。但后来发现,有些餐厅不但名不副实,甚至是‘完美踩坑’。”

余晓告诉《听筒Tech》,今年春节,她带家人去某热门景点旅游,为了品尝到当地美食,余晓特意在几个社交平台提前做了攻略,选取了一家评分较高的“知名老店”。

但余晓就餐的体验非常差,“人很多,环境很吵,服务态度可以说很‘恶劣’,菜的味道也一般,感觉更像预制菜。”

但这家店在平台上却有着4.8分的高评分,也在“必吃榜”上榜餐厅,“这种评分怎么来的?我很怀疑。”余晓质疑。

以至于,现在去陌生的地方吃饭,余晓已经很少看平台的点评了,“如果是陌生的地方,我会找当地的人打听。”

而如果是熟悉的地方,余晓习惯去熟悉的餐厅,“这样踩雷的机率小一些。”

这或许也是“Z世代挤爆3.5分餐厅”的原因所在,在对餐厅点评失去信任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一些评分并不高的餐厅。

“尤其是外出旅游,很多社区小巷里的’苍蝇小馆‘,体验感会比平台上高评分的餐厅强不少。”余晓笑称,“有些餐馆,评分就3.5分,有些甚至都不在平台上,但东西很好吃。”

社交平台甚至有相关的攻略帖,教消费者如何找到“低评分”的“宝藏餐馆”。

图:社交平台上关于“如何找低评分餐厅”的内容,来源:小红书 《听筒Tech》截图

对于这样的现象,餐厅经营者们也颇为无奈,“在竞争激烈的商圈,很难平衡。”

李云也坦承,除了要好评,他和同行们也会想办法提升服务和提高菜品,“但对于我们这样的中小餐厅而言,吸引客人和留住客人,都比较难。”

“我们也不愿意’被好评‘绑架,更不希望用好评来’绑架消费者‘。”这显然不是李云一个人的声音。

对于“虚假好评”,平台和相关部门的整治从未止步。

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以来,大众点评多次表示,严厉处罚诱导违规商户,严查餐厅“诱导好评”“刷单”。与此同时,市场监管部门也加大了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

但显然,这些仍远远不够。一位平台运营人员对《听筒Tech》直言,只要平台的这种评分机制存在,商家便会“想方设法”达到需求。

问题是,现在这些好评,还有人信吗?

(文中余晓、琳琳、小蕾、李云、小玉、小明均为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外出就餐的打工人,烦透了“好评绑架”

“平台经济改变不了人性,就只能被人性生吞。”

图片来源:pexels-Helena Lopes

文|听筒Tech 饶言

编辑|才哥

都2024年了,吃个饭还被盯着要好评。

这是不少消费者近期到饭店就餐时的共同感受,有人觉得尴尬,有人表示反感,也有不少人吐槽。

余晓在北京朝阳区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几乎每天中午都会和同事一起外出就餐,她最近发现,被餐厅服务员索要好评的频次越来越高,“前几天去(北京)国贸一家比较高档的餐厅吃饭,居然也被服务员盯着要好评,很影响心情。”

“我只是想安静地吃个饭,没有兴趣通过一个好评换来店里送的那点小点心。更何况,被人盯着拍照写评论的感觉很诡异。”余晓对《听筒Tech》表示。

这种通过诱导获得好评的方式,不仅让很多顾客不舒服,也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大众点评这个平台和餐厅失去了信任。

很多网友表示,以前在外面找吃饭的地方,都会打开美团和大众点评,看看上面的评价,但现在很少看平台的推荐,更愿意相信“朋友的推荐”。

“明明是一个提供商家信息且接受消费者评价的公众平台,如今却充斥着各种虚假的好评,客观真实性大打折扣,也失去了参考的意义。”很多人都和余晓有同样的看法。

对于这种“催着顾客要好评”的行为,一名分析人士直言,“说得严重点,这是’合法贿赂‘,平台和商家都在透支消费者的信任。”

“平台经济改变不了人性,就只能被人性生吞。”这是网友对这一现象的评论。

01 被盯着要好评的消费者

“清明假期出去吃了三次饭,被服务员盯着要了一次好评,打了一次卡。”余晓表示,过去偶尔也会碰到这种情况,但今年遇到的次数变多了。

让余晓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她有时候会婉言拒绝,但餐厅服务员并不善罢甘休,“还会不厌其烦地过来问第二次,甚至第三次。”余晓表示,自己并不在意那些送的小点心或饮料,只想好好吃顿饭。

而琳琳的经历更为离谱。

在一次外出就餐过程中,服务员在服务的过程中,多次打断琳琳与朋友之间的聊天,表示希望琳琳及其朋友能够给他好评,并且强调“好评能够送一份甜点”。

琳琳拒绝了两次后,服务员仍以近乎哀求的语气表示,希望琳琳“帮个忙”,无奈之下,琳琳便将手机直接交给了服务员,让其自行操作。

“一是这服务员的服务态度比较好,不忍心再拒绝;二是自己和朋友正聊天,没耐心也没时间给他们写评论。”

琳琳回到家后,当天晚上想起了这件事,便翻开自己的手机一看,发现那个服务员不但写了好评,还拍摄了几张照片,“甚至还点名表扬了他自己的工号。”

这让琳琳觉得颇为可笑,“虽然我确实认为他的服务不错,但这种未征得我同意拿手机拍照的行为,还是比较介意的。”

琳琳和余晓有同样的感受,就是今年外出就餐时碰到服务员索要好评的情况更多了。

事实上,余晓和琳琳的遭遇并不是个案,在社交平台,很多人吐槽自己外出消费时被索要好评,相关内容的帖子也随处可见。

在小红书,“被抢手机强制要好评”“拿赠品绑架好评”“假装骑手要好评”的内容层出不穷,不少消费者在帖子中吐槽自己的遭遇。

图:社交平台上关于“要好评”的内容,来源:小红书 《听筒Tech》截图

除了被索要好评,消费者对商家以各种方式要求删差评的行为更是不堪其扰。

小蕾对此深有体会。前不久,小蕾在家附近给孩子找了一个培训班,孩子上了一段时间的课后不想去了,小蕾发现,其中一位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态度恶劣,小蕾便决定退出该培训班。

随后,小蕾与培训机构沟通,希望能够退学退款。但培训机构仍表示无法退款。多次沟通无果后,小蕾在大众点评上给了该培训机构一个差评。

让小蕾没想到的是,差评发出后,培训班的负责人便主动多次联系她,希望小蕾能够删除差评,并同意退还小蕾未上课时的余款。

最初,因为此前的不愉快经历,小蕾并不愿意删除差评,“那是真实的评价,保留这个评价有利于给后面的消费者提个醒。”

但小蕾低估了培训机构的“执着”,“他们一再打电话,各种话术,多次‘求删’。”

最终,小蕾还是删除了该差评,“架不住电话轰炸,也有点于心不忍。”

02 被好评“绑架”的服务员和商家

对于这样的事,服务员和商家也各有苦衷。

“每天能要到多少好评,直接关系到我的绩效。”在北京朝阳区劲松商圈一家烤肉店上班的小明直言,“如果不是被商家逼着,谁也不愿意去求着顾客要好评。”

小明向《听筒Tech》透露,好评率的多少,与他的薪酬直接挂钓,不同的餐厅会有不同的考核方式,“有些餐厅会因为好评率不够扣钱。但有些餐厅不扣钱,而是好评越多,就可以拿到更多的绩效工资。”

而有些餐厅,会定期对服务员获得的好评率进行排名,排名靠前的会有奖金。“所以我们在找顾客要好评的时候,也会更希望顾客能在评价里点名我们的工号。”

但要一个好评并不容易,“越来越多的顾客排斥我们去要好评,我们就得学一些话术。”

小明喜欢去小红书去学习“好评话术”,“里面有很多帖子教你怎么向顾客要好评。”

小明也承认自己会拿顾客的好评拍照,并点明自己的工号,“为了绩效,我们会想很多办法。”

图:社交平台上关于“引导好评”的内容,来源:小红书 《听筒Tech》截图

与服务员相比,餐厅老板显然要考虑的更多。

“作为商家,我们也不想找顾客要好评,但好评能够让我们上榜,可以让餐厅的排名更靠前,有更多展示机会。”

在北京开西餐馆的李云对《听筒Tech》表示,“现在生意不太好做,竞争太激烈了,在大众点评或者美团上排名靠前,就有机率吸引到更多新客。”

“4.5分的好评,是一条基准线。”李云透露,为了获得高评分,李云采取了不少措施。

“好评送甜点”便是其中之一,凡是到店里就餐的顾客,只要给了好评,李云都会送一个小甜点,“成本并不高,很多顾客也会接受。”

“这种方式就会和服务员的考核挂钩。”李云承认,为了获得更多顾客的好评,他会在服务员的考核中附加这一条,“这方面我没有扣过服务员的钱,都是以奖励的方式激励他们。”

但并不是所有顾客都接受这种模式,有些顾客甚至还会投诉餐厅这种要好评的行为。李云表示,他也会想一些其他办法。

比如每个月找不同的亲戚朋友到店消费后,给出“优质的好评”,也是李云采取的方式之一。

找大V刷好评的方式李云也尝试过,但“相对成本有点高”,李云做过几次后,便放弃了。他有时候也会找一些“专门运营好评的人”来做一些评论。

“这些都是不得已的办法,竞争太激烈了。”李云向《听筒Tech》透露,“现在不刷好评的商家很少,为了获得高评分,很多人都会想这类办法。”

在湖南长沙开快餐店的小玉也为了“好评”而伤脑筋,她的做法也和李云差不多,主要包括包括好评送礼、找亲戚朋友点评,和“找刷好评的人”。

在李云和小玉看来,这些都是业内周知的秘密,“你不做,别人也会做,这样一来,你的评分就会被拉下去,排名也会靠后。”

“生意好的时候没必要费这样的精力,但现在生意不太好。”这是李云和小玉共同的观点,“所以消费者才会觉得,现在出去吃饭或点外卖,被要好评的机率越来越高。”

03 失去公信力的“点评”

“不要过分相信平台上的好评,在就餐时间,如果评分高,但店里人不多,就不要进去了,这种一般就是刷的。”李云直言,“平台上的评分,只能参考。”

“余晓们”同样意识到了这点,在对“高评分”的信赖上,余晓“踩过不少坑”。

“以前出去旅游,习惯性在平台找‘美食榜’,或者‘推荐餐厅’。但后来发现,有些餐厅不但名不副实,甚至是‘完美踩坑’。”

余晓告诉《听筒Tech》,今年春节,她带家人去某热门景点旅游,为了品尝到当地美食,余晓特意在几个社交平台提前做了攻略,选取了一家评分较高的“知名老店”。

但余晓就餐的体验非常差,“人很多,环境很吵,服务态度可以说很‘恶劣’,菜的味道也一般,感觉更像预制菜。”

但这家店在平台上却有着4.8分的高评分,也在“必吃榜”上榜餐厅,“这种评分怎么来的?我很怀疑。”余晓质疑。

以至于,现在去陌生的地方吃饭,余晓已经很少看平台的点评了,“如果是陌生的地方,我会找当地的人打听。”

而如果是熟悉的地方,余晓习惯去熟悉的餐厅,“这样踩雷的机率小一些。”

这或许也是“Z世代挤爆3.5分餐厅”的原因所在,在对餐厅点评失去信任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一些评分并不高的餐厅。

“尤其是外出旅游,很多社区小巷里的’苍蝇小馆‘,体验感会比平台上高评分的餐厅强不少。”余晓笑称,“有些餐馆,评分就3.5分,有些甚至都不在平台上,但东西很好吃。”

社交平台甚至有相关的攻略帖,教消费者如何找到“低评分”的“宝藏餐馆”。

图:社交平台上关于“如何找低评分餐厅”的内容,来源:小红书 《听筒Tech》截图

对于这样的现象,餐厅经营者们也颇为无奈,“在竞争激烈的商圈,很难平衡。”

李云也坦承,除了要好评,他和同行们也会想办法提升服务和提高菜品,“但对于我们这样的中小餐厅而言,吸引客人和留住客人,都比较难。”

“我们也不愿意’被好评‘绑架,更不希望用好评来’绑架消费者‘。”这显然不是李云一个人的声音。

对于“虚假好评”,平台和相关部门的整治从未止步。

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以来,大众点评多次表示,严厉处罚诱导违规商户,严查餐厅“诱导好评”“刷单”。与此同时,市场监管部门也加大了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

但显然,这些仍远远不够。一位平台运营人员对《听筒Tech》直言,只要平台的这种评分机制存在,商家便会“想方设法”达到需求。

问题是,现在这些好评,还有人信吗?

(文中余晓、琳琳、小蕾、李云、小玉、小明均为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