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僵尸还没杀光,港产僵尸电影我不许你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僵尸还没杀光,港产僵尸电影我不许你死

慎入~!

不知你我是否相似,同钟意「港产僵尸」到爱不释卷?

▲吴耀汉老爷子《僵尸》造型极细致,沾过千万人手的钱币阳气重用以镇压阴气

提及香港演员钱小豪,深植记忆的,除了《太极张三丰》内求荣忘义的权贵鹰犬令人恨得牙痒痒,再者即为他与林正英、许冠英搭档的僵尸片了。

▲《太极张三丰》里钱小豪饰演的天宝为了地位富贵出卖兄弟君宝

▲片中为了上位,他甚至亲手杀死最心爱的姑娘“小冬瓜”(袁洁莹饰演)

可惜两位故友皆已驾鹤西归,钱小豪自己亦火焰渐熄、风霜扑面。

好难得在将于港地本土公映的《救僵清道夫》里重逢,窥见打鬼又打诨的灵幻功夫喜剧,这遗存的港片风流太叫人欣慰。

▲《就僵清道夫》港版预告,内地鲜有人关注这部新的僵尸制作

忆当年,僵尸红过小鲜肉

上世纪八十年代,宝禾电影公司投拍的僵尸片煊赫一时,不仅掀起香港影坛捉鬼打僵尸的风潮,也从此开创武打喜剧的另类辉煌;

而同阶段黄百鸣的“开心鬼”系列、刘镇伟的“猛鬼”系列,亦在蹭上僵尸元素的热点后大获市场认可,主辅相承,共同谱写港产僵尸片的华彩乐章。

▲“僵尸”和死后僵化的尸体是两个不同概念

宝禾是由洪金宝在嘉禾旗下创办的子公司,头炮《鬼打鬼》于1980年上画,仅公映两周,却一鸣惊人拿下全年港片最高票房第四。

▲《鬼打鬼》中斗僵尸的洪金宝

洪金宝不单身手矫健灵敏,亦是导、演全才。

影片由他和黄鹰协作编剧,僵尸、道士人鬼乱斗的桥段也初具规模,而貌似拙朴但跺地通神的奇异茅山术更打开观众猎奇之眼界。

后宝禾密集推出《人吓鬼》和《人吓人》姊妹篇,均叫好叫座双丰收。

▲影片以夸张戏谑的喜剧形式消解了恐怖

灵幻功夫喜剧真正成为港式类型片中流砥柱,最大功臣莫过《僵尸先生》这一现象级神作——

黄符、糯米、墨斗、红线、铜钱桃木剑、伏妖黑狗血;

1985年刚三十出头却染了银灰须发的林正英化身茅山道爷,与穿满清官服、自带“九阴白骨爪”的狰狞僵尸PK;

各种魔幻装备与打怪技能看得观众目不暇给、接连点赞。

▲《僵尸先生》中林正英的道长形象成为港片最具代表性的logo之一

肃穆庄严的“九叔”林正英浑身凛然正气,不怒自威镇场力max,与僵尸恶鬼缠斗始终泰然自若,文武双全令人起敬。

▲《僵尸道长》也开创了林正英与钱小豪“师徒”的数度合作

钱小豪与许冠英师兄弟,一个慧黠伶俐,一个憨头呆脑;虽略好色,但行善扶弱、惩奸除魔的卫道心却虔诚无疑。

偶尔脱线闹得鸡飞蛋打惹到“冷漠jpg.”脸的林正英哭笑不得,囧萌之态亦令观众捧腹、倍感亲切;

而他一袭八卦黄袍、手持长剑的形象更成为港产僵尸片最生动最经典的标志。

▲笑匠许冠英则负责制造《僵尸道长》的可爱蠢萌

翻阅豆瓣上林正英的作品履历,名头挂着“僵尸”、海报上印有他穿道袍的片子不胜枚举。

这恰恰证明僵尸功夫喜剧为他塑造出观众百看不厌的银幕形象。

连带钱小豪、许冠英、钟发等都作为僵尸片招牌,屡屡现身于各类跟风抢钱之作中。

▲陈友亮相《僵尸道长》也是黄袍道人的打扮

诸如陈会毅导演的《僵尸翻生》、黄鹰导演的《茅山学堂》、袁和平导演的《天师撞邪》等创意欠奉、剧情乏味的烂片,

却也狐假虎威沾了潮流的光获取了不错的票房收益,只是也为港片及僵尸题材势衰走向末路种下隐忧。

▲道袍、长剑、茅山术,林正英的经典“打僵尸”形象观众喜闻乐见(《僵尸至尊》)

之后刘观伟导演再次邀来林正英合作《僵尸家族》以正视听。

惯常的民国乱世背景改为摩登大都市,又佐之反派僵尸的亲伦温情和追车、爆破等大手笔视觉场面;

新颖突破固有印象,在香港好评无数,也拓展了日韩及东南亚各国录像带市场,算是穷途前一次回光返照。

▲刘观伟导演与许冠英、钱小豪、林正英再次合作(《新僵尸先生》)

来得快去得也快,用于僵尸片昙花一现的灿烂最是合适。

《灵幻先生》1987年面市,依旧刘观伟导演,林正英、楼南光、洪金宝、吴耀汉等黄金卡司齐上阵。

驱邪道长雷打不动,但更新奇的邪祟巫术取代了僵尸元素,武打设计、台词对白都下足功夫。

要说片子质量冠绝同类型电影丝毫不夸张,收入亦可媲美《僵尸先生》。

可惜竟未能闯入当年最高票房十佳,观众审美疲劳带来的颓败已逐渐显露恶果。

▲《一眉道长》由林正英自己导演,加入了欧洲吸血鬼元素

幸好求新求变的探索一直继续。

林正英就亲自执导过《一眉道长》,将僵尸题材和西方吸血鬼故事结合,有土有洋、东西合璧,仍有大批拥趸待见。

▲《驱魔道长》里搭档林正英打僵尸的徒弟又成了邹兆龙

无奈口碑再硬也经不起粗劣的跟风作没节制的消费。

加上徐克潇洒豪迈的新式武侠片、周星驰耍嘴炮抖包袱不按常理出牌的无厘头喜剧和最接民生地气的王晶赌片相继出头;

港产僵尸片正式跌入严冬,春光难在。

▲《僵尸道长》里饰演女鬼的王小凤是先于王祖贤小倩的一代“鬼后”

香港回归后,林正英壮年早逝,港片也从巅峰一落千丈,僵尸题材久久乏人问津;

千禧年后,徐克也曾编剧过一部《僵尸大时代》,但影响力简直微乎其微。

遥望曾经“17部僵尸电影同期赶拍,荒郊野岭的片场大小僵尸蹦来跳去”(语出导演黄鹰)的盛世,任谁也料不到时移世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萧条没落吧。

▲徐克编剧的《僵尸大时代》辉煌难在

▲《僵尸大时代》主演是内地的张智尧、台湾的安雅,两岸三地合拍

衰颓前的930,时代的港片狂欢

我们现在多提及的“合拍片”,其实形成气候还是在SARS之后:

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及附件签署,为香港电影人北上淘金推开了大门——

只要通过审查,合资、港资的合拍电影就可以在内地发行上映,不必再像那些引进的分账大片一样归于进口片从而受到每年引进数额的限制。

▲《西游伏妖篇》中王丽坤饰演的蜘蛛精满身港片梗,但这样的合拍片却无法复制港味

拥有13亿人口的市场,其消费潜力的吸引是超乎想象的,而《英雄》又为“中国式大片”拉启序幕。

于是,如蝇逐臭的大小导演和只顾捞钱的片商们开始了喜滋滋的狼狈为奸——

▲张艺谋的《英雄》正式把中国大片的概念具体化

无可否认,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一次次票房大捷,对刺激影市、解冻港片,无疑具备积极意义。

而随着电影社区网站的日益兴盛和“根本把持不住”的微博在娱乐业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中国观众也迅速脱离了只被动看片而不发声的旧习。

▲刘镇伟导演的《猛鬼差馆》加入了僵尸元素,也有许冠英任主演

他们通过各类渠道直抒胸臆,即便水军持续作恶,但好坏自在人心。口碑的力量,就这样慢慢凸显出来,成为左右当下观众观影的重要标准。

所以,批评北漂香港电影人啃老本、炒冷饭的骂声早已不绝于耳。

不过,这骂声背后却总有一股失落,不仅仅是文化差异水土不服,更是忧心于这些曾经为观众带来欣喜和感动的导演们再难有点睛之笔,火花、灵气都淹没在滚烫的钞票下。

▲而《猛鬼差馆》的编剧正是站在刘镇伟背后的老友王家卫

其实“港片”这一称法真正树立起金字招牌,是在上世纪七、八零年代。

虽然邵氏逐渐风光不再,但东方之珠却迎来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场、各异类型片共襄盛举的电影“新浪潮”;

留学英、美的先进电影人带着热乎乎的梦想、技艺与创意回归本土。

▲诸如《新僵尸先生》这样的片子在日韩录像带市场极为吃香

严浩、谭家明、徐克、许鞍华、方育平、牟敦芾等扛旗人,

凭借《公子娇》、《爱杀》、《蝶变》、《新蜀山剑侠》、《投奔怒海》、《父子情》和《打蛇》这样一批叫人过目不忘的、风格生猛又鲜明的作品,扎扎实实壮大了“港片”的声势;

▲林正英午马《笑傲江湖》,也是徐克引领的新武侠

进入九十年代初期,继而又有杜琪峰、刘镇伟、王晶、王家卫、程小东等如今功成名就的“雨后春笋”加入百家争鸣的繁华格局:

资金来源广泛,流水作业效率奇高,伴随香港日益方兴的唱片和电视剧市场,轰轰烈烈的造星运动也风风火火展开。

▲《92黑玫瑰对黑玫瑰》一展刘镇伟的无厘头鬼才

张国荣、梅艳芳、周润发、林青霞、周星驰、王祖贤、刘德华、张曼玉等巨星即便到了拼流量的新媒体时代,热度也依然有增无减,在影迷中享有深远号召力。

而一年产片量也由80多部升至超越200部。

▲2016年《缘分》内地重映,张国荣梅艳芳张曼玉声威尤胜往昔

高密度、高强度的香港文化随着港片输出,在内地、日本和东南亚地区都花开遍地,也使得香港跻身全球瞩目的文化焦点。

鬼马无厘头、枪战黑帮、武侠警匪、僵尸神鬼,百无禁忌的风格和天马行空的变化,每一样都成为影迷们最肆意癫狂的青春回忆。

▲倚靠录像带、录像厅,80年代末90年代初港片打量输入内地

作为90后影迷,对电影逐渐概念清晰并开始主动追看电影,已经过了影评人魏君子经常提及的录像厅时代;

伴随我们光影之路的,除了VCD和DVD,还有一项不可忽略——即各大地方台影视频道的“午夜场”。

▲武侠片中霸气的林青霞是一代人的江湖记忆(《六指琴魔》)

既然不上卫星播出,只有地面信号,地方台影视频道也就不受拘束,撒开了欢在“午夜场”播出各种含有限制级、大尺度的类型片。

说是午夜场,其实彼时多为930影院,需提前在电视报上标注好想看的电影,再跟父母讨价还价睡迟一些;

然后困意全无、满面兴奋守在电视机前,等待片头出现映亮一屋的黑暗,看罢意犹未尽,思绪万千躺下,继续在脑海中咀嚼刚才的情节……

▲李丽珍的美好胴体也为无数小伙送去遐思(《蜜桃成熟时》)

王祖贤的《倩女幽魂》系列、黄百鸣的《开心鬼》系列;

当然,还有林正英的“僵尸道长”系列,也从此在心中成为根深蒂固、联系着930的经典。

▲王祖贤和张敏古装扮相凄美绝艳,是神鬼片的常客(《追日》)

老根未断,鬼气重凝

可惜的是,进入2000年后,此类捉鬼、斗法等等绝对“香港制造”的电影几乎绝迹。

这种被时光冷落、被观众淡忘的凋谢,2013年却被麦浚龙敏锐地捕捉到——

其导演处女作《僵尸》引得香港影评界一片此起彼伏的赞扬。一个致敬的故事重新聚拢久违的“港味”,实属难能可贵。

▲麦浚龙《僵尸》宣传海报

其实《僵尸》也非个例,根据女作家李碧华鬼魅短篇小说改编的《迷离夜》和《奇幻夜》也是专攻本土市场。

两部各有三则怪谭组成,比起内地一水坑爹的惊悚片又精分又装鬼的假把式,港产的魂兮魄兮,都是童叟无欺的。

▲《迷离夜》中的贪食鬼林雪

▲《奇幻夜》内吃人老妖泰迪罗宾

麦浚龙之后,也有其他资深演员转行做导演,无一例外全都选择曾经荣光的鬼片作为试水、上手的“第一次”。

张家辉首执导筒选择复古灵异相当聪明,《盂兰神功》很有看录像厅的质感,果报循环的故事虽屡见不鲜但赢在讲得踏实流畅。

吴家丽搽上粉墨就有戏味,阿飘上身的刘心悠躯体扭曲到cult也够诚意,外加对男主失意阴郁心理颇细腻的刻画,本片纵不是艺术但也绝非廉价恐怖。

▲张家辉与吴家丽摄于《盂兰神功》片场

之后张家辉再接再厉交出《陀地驱魔人》,层次与厚度皆好过《盂兰神功》,略像汉化版康斯坦丁——

前半段杂糅亲情、复仇、破执、因果主题,避开肤浅惊悚,气氛肃穆沉郁,与麦浚龙《僵尸》神采如出一辙,苦难人间悲惨世界,怨念都是太不舍;

▲《陀地驱魔人》

而问米、附身、鞭炮活鸡赶鬼等民俗桥段则拍出了老港味。

张继聪贫嘴笑点不错,林嘉欣、吴启华、江美仪、钱嘉乐等港星打了精彩酱油,张慧仪、余文乐和片末歌神张学友撑黑伞“翻白眼”的客串亦相当惊喜。

▲鬼面张学友亮相《陀地驱魔人》片尾

多次在电影中与鬼怪僵尸打交道的金马影后吴家丽也同样技痒,默默导了一部《有客到》。

名头不大并未令内地观众熟知,但风格营造和各类经典老梗仍是港味满满。

▲《有客到》中死猫附身的徐子珊将吴家丽、雷宇扬做成纸扎人焚烧

三则都市奇谭构成全片——身殒“无头”无常无奈,幽魂欠惊悚、痴爱不浪漫则是情节孱弱的灾,刘心悠再扮阿飘依旧凄然;

招财“种猫”果报循环,妖灵附体、焚烧纸人邪劲翻翻,慌惧或狠厉戏好徐子珊;

弃血腥玩百合“尸香”似探案,屠夫变态没请黄秋生略遗憾。

▲谢霆锋之妹谢婷婷在《有客到》内为逝者化妆

这些重拾“僵尸”、“鬼神”旧话的新作,其实是在缅怀、回溯港片逝去的精神。

那种不拘泥形式、不顾忌底线,既能风轻云淡,又能随时随地重口味的——感性——叫人看得过瘾,看得心底触动,看得一遍不够要再来一遍,看得记忆里珍藏的片段悉数涌出。

这,才是王道。

▲麦浚龙与钱小豪摄于《僵尸》片场

《僵尸》再临,港片救市有望

吴耀汉(老爷子是李连杰、邱淑贞、张敏主演的《倚天屠龙记》里风骚的青翼蝠王韦一笑)的“僵尸”造型,首先就以“怀旧”冲破了当下风靡全球的欧美丧尸扮相的束缚。

煞白的粉面,淤紫带青的眼圈,唇中尖细的獠牙若隐若现。

行走时也是双腿合拢,或滑动,或蹦跳;伸直两臂,往前位移,连枯黄、微长的指甲也做足功夫。

▲吴耀汉的僵尸造型上妆极为麻烦

而麦浚龙的这张怀旧牌不仅只停留在视觉层面。

《僵尸》开篇不多久,童声唱起《僵尸道长》的插曲《鬼新娘》,随即与观众形成互动。歌,其实正是忆旧情绪的外化。

当然,这种拉近和观众距离的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演员的选择。

▲吴耀汉《僵尸》宣传海报

钱小豪出演自己,只不过,曾经道长林正英和两个徒弟许冠英、钱小豪的组合再难重现,只剩他独自一人面对僵尸片的销声匿迹,承受演员无戏可拍的痛苦。

▲钱小豪《僵尸》宣传海报

陈友短裤、睡袍的样子,其实俨然就是现代装的道士。

楼南光也是一脸古风,他们曾经都是僵尸片中的常客,如今再到《僵尸》却都是一副落魄、潦倒的模样。

麦浚龙通过这样的角色设定,巧妙借助电影本身的情节,折射了港片不复昔日辉煌的尴尬和隐痛,因其生动、与现实境况丝丝相扣,故而显得说服力极强。

▲片中设定在现代香港,陈友的睡袍即代替了古装的道袍

当然,被影迷和网友称道的,还有那一组林正英、许冠英等被焚毁的斑驳相片;

钱小豪走进2442房后打开行李时那些蒙尘的、残破的,却依旧舍不得丢弃的、曾经的戏服;

以及陈友驱鬼时所使的墨斗、红线和糯米,小细节中皆是诚意。

▲片中这些衣饰正是钱小豪《太极张三丰》和《精武英雄》的戏服

▲片末打出致敬僵尸片领军人林正英、许冠英的字幕

僵尸还没打完,港片绝不能死

为麦浚龙点赞,也不仅是他“朝花夕拾”,更在于他对类型片重生所注入的新鲜血液。

其实不难发现,《僵尸》并不恫吓,阴郁、哀伤的氛围,远远大于恐怖和惊悚。故事主体是许多人的不幸、悲惨遭遇交叠在一起的,各自形成冲突,推进剧情发展。

▲钱小豪与陈友摄于《僵尸》片场,可惜林正英、许冠英已走

人物也大多可怜,亲情更占去了叙事的不少篇幅,给观众无限唏嘘之感,算是为虚幻题材接上了现实的地气,让故事有了温度。

▲麦浚龙、钱小豪、鲍起静摄于《僵尸》片场

但“僵尸”题材又不能不吓人,所以麦浚龙也安排了两只复仇的、渴望借助吴耀汉尸身还魂的女鬼——

无论是褴褛白衣、血丝氤氲的造型,还是低头缓缓爬行的动作,都是日式恐怖片最擅长的,在清水崇导演的作品中很容易看见。

▲《僵尸》也加入更符合现代审美的日式女鬼

电影的打灯、音效也很泰式,血浆、割喉、断手等桥段又很靠近美国的cult片(甚至叫人想到彭浩翔的《维多利亚壹号》);

最后结局反转一出,几乎又和马克福斯特导演、瑞恩高斯林与伊万麦克格雷格主演的《生死停留》类似——

▲借助吴耀汉僵尸之身意欲复活的怨鬼

近年来,由于诺兰《盗梦空间》的流行化和大众审美青睐,曾经被《穆赫兰道》等许多电影演绎的“真幻难辨”,越来越多出现在各种类型片中。

像《僵尸》这样合理运用“梦境”元素的,自然会增加影片韵味。

▲《救僵清道夫》中钱小豪继续打僵尸,身份却是落魄的清洁工

片中钱小豪即便濒死弥留,也要构建出一幕幕有关“僵尸”的片段。

那种放不下过去,历经繁华后的落寞伤怀,实在感染力惊人,也把影片怀旧、重制“港味”的波澜推向了极致。

▲年过五十,钱小豪的动作、板型依旧有模有样

“港片已死”的说法曾喧闹一时,但惊喜就是叫人无法预料,富二代背景照样可以出个靠谱如麦浚龙的导演。

《僵尸》及“僵尸”题材的回暖,其启示意义远大过影片本身优劣,能引发热议已经证明港片的颓势和衰败只会在将来成为过去式。

▲钟发《救僵清道夫》再演奸相道士

930的时光虽然远去,但930的情怀萦绕于心。

《僵尸》中那个无戏可拍的演员已经带着伤心长眠为安了,而我们却有理由期待这之后的,更多如《救僵清道夫》这样的复苏。

▲从《迷离夜》到《碟仙碟仙》再到《救僵清道夫》,邵音音“神婆”形象令人难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僵尸还没杀光,港产僵尸电影我不许你死

慎入~!

不知你我是否相似,同钟意「港产僵尸」到爱不释卷?

▲吴耀汉老爷子《僵尸》造型极细致,沾过千万人手的钱币阳气重用以镇压阴气

提及香港演员钱小豪,深植记忆的,除了《太极张三丰》内求荣忘义的权贵鹰犬令人恨得牙痒痒,再者即为他与林正英、许冠英搭档的僵尸片了。

▲《太极张三丰》里钱小豪饰演的天宝为了地位富贵出卖兄弟君宝

▲片中为了上位,他甚至亲手杀死最心爱的姑娘“小冬瓜”(袁洁莹饰演)

可惜两位故友皆已驾鹤西归,钱小豪自己亦火焰渐熄、风霜扑面。

好难得在将于港地本土公映的《救僵清道夫》里重逢,窥见打鬼又打诨的灵幻功夫喜剧,这遗存的港片风流太叫人欣慰。

▲《就僵清道夫》港版预告,内地鲜有人关注这部新的僵尸制作

忆当年,僵尸红过小鲜肉

上世纪八十年代,宝禾电影公司投拍的僵尸片煊赫一时,不仅掀起香港影坛捉鬼打僵尸的风潮,也从此开创武打喜剧的另类辉煌;

而同阶段黄百鸣的“开心鬼”系列、刘镇伟的“猛鬼”系列,亦在蹭上僵尸元素的热点后大获市场认可,主辅相承,共同谱写港产僵尸片的华彩乐章。

▲“僵尸”和死后僵化的尸体是两个不同概念

宝禾是由洪金宝在嘉禾旗下创办的子公司,头炮《鬼打鬼》于1980年上画,仅公映两周,却一鸣惊人拿下全年港片最高票房第四。

▲《鬼打鬼》中斗僵尸的洪金宝

洪金宝不单身手矫健灵敏,亦是导、演全才。

影片由他和黄鹰协作编剧,僵尸、道士人鬼乱斗的桥段也初具规模,而貌似拙朴但跺地通神的奇异茅山术更打开观众猎奇之眼界。

后宝禾密集推出《人吓鬼》和《人吓人》姊妹篇,均叫好叫座双丰收。

▲影片以夸张戏谑的喜剧形式消解了恐怖

灵幻功夫喜剧真正成为港式类型片中流砥柱,最大功臣莫过《僵尸先生》这一现象级神作——

黄符、糯米、墨斗、红线、铜钱桃木剑、伏妖黑狗血;

1985年刚三十出头却染了银灰须发的林正英化身茅山道爷,与穿满清官服、自带“九阴白骨爪”的狰狞僵尸PK;

各种魔幻装备与打怪技能看得观众目不暇给、接连点赞。

▲《僵尸先生》中林正英的道长形象成为港片最具代表性的logo之一

肃穆庄严的“九叔”林正英浑身凛然正气,不怒自威镇场力max,与僵尸恶鬼缠斗始终泰然自若,文武双全令人起敬。

▲《僵尸道长》也开创了林正英与钱小豪“师徒”的数度合作

钱小豪与许冠英师兄弟,一个慧黠伶俐,一个憨头呆脑;虽略好色,但行善扶弱、惩奸除魔的卫道心却虔诚无疑。

偶尔脱线闹得鸡飞蛋打惹到“冷漠jpg.”脸的林正英哭笑不得,囧萌之态亦令观众捧腹、倍感亲切;

而他一袭八卦黄袍、手持长剑的形象更成为港产僵尸片最生动最经典的标志。

▲笑匠许冠英则负责制造《僵尸道长》的可爱蠢萌

翻阅豆瓣上林正英的作品履历,名头挂着“僵尸”、海报上印有他穿道袍的片子不胜枚举。

这恰恰证明僵尸功夫喜剧为他塑造出观众百看不厌的银幕形象。

连带钱小豪、许冠英、钟发等都作为僵尸片招牌,屡屡现身于各类跟风抢钱之作中。

▲陈友亮相《僵尸道长》也是黄袍道人的打扮

诸如陈会毅导演的《僵尸翻生》、黄鹰导演的《茅山学堂》、袁和平导演的《天师撞邪》等创意欠奉、剧情乏味的烂片,

却也狐假虎威沾了潮流的光获取了不错的票房收益,只是也为港片及僵尸题材势衰走向末路种下隐忧。

▲道袍、长剑、茅山术,林正英的经典“打僵尸”形象观众喜闻乐见(《僵尸至尊》)

之后刘观伟导演再次邀来林正英合作《僵尸家族》以正视听。

惯常的民国乱世背景改为摩登大都市,又佐之反派僵尸的亲伦温情和追车、爆破等大手笔视觉场面;

新颖突破固有印象,在香港好评无数,也拓展了日韩及东南亚各国录像带市场,算是穷途前一次回光返照。

▲刘观伟导演与许冠英、钱小豪、林正英再次合作(《新僵尸先生》)

来得快去得也快,用于僵尸片昙花一现的灿烂最是合适。

《灵幻先生》1987年面市,依旧刘观伟导演,林正英、楼南光、洪金宝、吴耀汉等黄金卡司齐上阵。

驱邪道长雷打不动,但更新奇的邪祟巫术取代了僵尸元素,武打设计、台词对白都下足功夫。

要说片子质量冠绝同类型电影丝毫不夸张,收入亦可媲美《僵尸先生》。

可惜竟未能闯入当年最高票房十佳,观众审美疲劳带来的颓败已逐渐显露恶果。

▲《一眉道长》由林正英自己导演,加入了欧洲吸血鬼元素

幸好求新求变的探索一直继续。

林正英就亲自执导过《一眉道长》,将僵尸题材和西方吸血鬼故事结合,有土有洋、东西合璧,仍有大批拥趸待见。

▲《驱魔道长》里搭档林正英打僵尸的徒弟又成了邹兆龙

无奈口碑再硬也经不起粗劣的跟风作没节制的消费。

加上徐克潇洒豪迈的新式武侠片、周星驰耍嘴炮抖包袱不按常理出牌的无厘头喜剧和最接民生地气的王晶赌片相继出头;

港产僵尸片正式跌入严冬,春光难在。

▲《僵尸道长》里饰演女鬼的王小凤是先于王祖贤小倩的一代“鬼后”

香港回归后,林正英壮年早逝,港片也从巅峰一落千丈,僵尸题材久久乏人问津;

千禧年后,徐克也曾编剧过一部《僵尸大时代》,但影响力简直微乎其微。

遥望曾经“17部僵尸电影同期赶拍,荒郊野岭的片场大小僵尸蹦来跳去”(语出导演黄鹰)的盛世,任谁也料不到时移世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萧条没落吧。

▲徐克编剧的《僵尸大时代》辉煌难在

▲《僵尸大时代》主演是内地的张智尧、台湾的安雅,两岸三地合拍

衰颓前的930,时代的港片狂欢

我们现在多提及的“合拍片”,其实形成气候还是在SARS之后:

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及附件签署,为香港电影人北上淘金推开了大门——

只要通过审查,合资、港资的合拍电影就可以在内地发行上映,不必再像那些引进的分账大片一样归于进口片从而受到每年引进数额的限制。

▲《西游伏妖篇》中王丽坤饰演的蜘蛛精满身港片梗,但这样的合拍片却无法复制港味

拥有13亿人口的市场,其消费潜力的吸引是超乎想象的,而《英雄》又为“中国式大片”拉启序幕。

于是,如蝇逐臭的大小导演和只顾捞钱的片商们开始了喜滋滋的狼狈为奸——

▲张艺谋的《英雄》正式把中国大片的概念具体化

无可否认,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一次次票房大捷,对刺激影市、解冻港片,无疑具备积极意义。

而随着电影社区网站的日益兴盛和“根本把持不住”的微博在娱乐业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中国观众也迅速脱离了只被动看片而不发声的旧习。

▲刘镇伟导演的《猛鬼差馆》加入了僵尸元素,也有许冠英任主演

他们通过各类渠道直抒胸臆,即便水军持续作恶,但好坏自在人心。口碑的力量,就这样慢慢凸显出来,成为左右当下观众观影的重要标准。

所以,批评北漂香港电影人啃老本、炒冷饭的骂声早已不绝于耳。

不过,这骂声背后却总有一股失落,不仅仅是文化差异水土不服,更是忧心于这些曾经为观众带来欣喜和感动的导演们再难有点睛之笔,火花、灵气都淹没在滚烫的钞票下。

▲而《猛鬼差馆》的编剧正是站在刘镇伟背后的老友王家卫

其实“港片”这一称法真正树立起金字招牌,是在上世纪七、八零年代。

虽然邵氏逐渐风光不再,但东方之珠却迎来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场、各异类型片共襄盛举的电影“新浪潮”;

留学英、美的先进电影人带着热乎乎的梦想、技艺与创意回归本土。

▲诸如《新僵尸先生》这样的片子在日韩录像带市场极为吃香

严浩、谭家明、徐克、许鞍华、方育平、牟敦芾等扛旗人,

凭借《公子娇》、《爱杀》、《蝶变》、《新蜀山剑侠》、《投奔怒海》、《父子情》和《打蛇》这样一批叫人过目不忘的、风格生猛又鲜明的作品,扎扎实实壮大了“港片”的声势;

▲林正英午马《笑傲江湖》,也是徐克引领的新武侠

进入九十年代初期,继而又有杜琪峰、刘镇伟、王晶、王家卫、程小东等如今功成名就的“雨后春笋”加入百家争鸣的繁华格局:

资金来源广泛,流水作业效率奇高,伴随香港日益方兴的唱片和电视剧市场,轰轰烈烈的造星运动也风风火火展开。

▲《92黑玫瑰对黑玫瑰》一展刘镇伟的无厘头鬼才

张国荣、梅艳芳、周润发、林青霞、周星驰、王祖贤、刘德华、张曼玉等巨星即便到了拼流量的新媒体时代,热度也依然有增无减,在影迷中享有深远号召力。

而一年产片量也由80多部升至超越200部。

▲2016年《缘分》内地重映,张国荣梅艳芳张曼玉声威尤胜往昔

高密度、高强度的香港文化随着港片输出,在内地、日本和东南亚地区都花开遍地,也使得香港跻身全球瞩目的文化焦点。

鬼马无厘头、枪战黑帮、武侠警匪、僵尸神鬼,百无禁忌的风格和天马行空的变化,每一样都成为影迷们最肆意癫狂的青春回忆。

▲倚靠录像带、录像厅,80年代末90年代初港片打量输入内地

作为90后影迷,对电影逐渐概念清晰并开始主动追看电影,已经过了影评人魏君子经常提及的录像厅时代;

伴随我们光影之路的,除了VCD和DVD,还有一项不可忽略——即各大地方台影视频道的“午夜场”。

▲武侠片中霸气的林青霞是一代人的江湖记忆(《六指琴魔》)

既然不上卫星播出,只有地面信号,地方台影视频道也就不受拘束,撒开了欢在“午夜场”播出各种含有限制级、大尺度的类型片。

说是午夜场,其实彼时多为930影院,需提前在电视报上标注好想看的电影,再跟父母讨价还价睡迟一些;

然后困意全无、满面兴奋守在电视机前,等待片头出现映亮一屋的黑暗,看罢意犹未尽,思绪万千躺下,继续在脑海中咀嚼刚才的情节……

▲李丽珍的美好胴体也为无数小伙送去遐思(《蜜桃成熟时》)

王祖贤的《倩女幽魂》系列、黄百鸣的《开心鬼》系列;

当然,还有林正英的“僵尸道长”系列,也从此在心中成为根深蒂固、联系着930的经典。

▲王祖贤和张敏古装扮相凄美绝艳,是神鬼片的常客(《追日》)

老根未断,鬼气重凝

可惜的是,进入2000年后,此类捉鬼、斗法等等绝对“香港制造”的电影几乎绝迹。

这种被时光冷落、被观众淡忘的凋谢,2013年却被麦浚龙敏锐地捕捉到——

其导演处女作《僵尸》引得香港影评界一片此起彼伏的赞扬。一个致敬的故事重新聚拢久违的“港味”,实属难能可贵。

▲麦浚龙《僵尸》宣传海报

其实《僵尸》也非个例,根据女作家李碧华鬼魅短篇小说改编的《迷离夜》和《奇幻夜》也是专攻本土市场。

两部各有三则怪谭组成,比起内地一水坑爹的惊悚片又精分又装鬼的假把式,港产的魂兮魄兮,都是童叟无欺的。

▲《迷离夜》中的贪食鬼林雪

▲《奇幻夜》内吃人老妖泰迪罗宾

麦浚龙之后,也有其他资深演员转行做导演,无一例外全都选择曾经荣光的鬼片作为试水、上手的“第一次”。

张家辉首执导筒选择复古灵异相当聪明,《盂兰神功》很有看录像厅的质感,果报循环的故事虽屡见不鲜但赢在讲得踏实流畅。

吴家丽搽上粉墨就有戏味,阿飘上身的刘心悠躯体扭曲到cult也够诚意,外加对男主失意阴郁心理颇细腻的刻画,本片纵不是艺术但也绝非廉价恐怖。

▲张家辉与吴家丽摄于《盂兰神功》片场

之后张家辉再接再厉交出《陀地驱魔人》,层次与厚度皆好过《盂兰神功》,略像汉化版康斯坦丁——

前半段杂糅亲情、复仇、破执、因果主题,避开肤浅惊悚,气氛肃穆沉郁,与麦浚龙《僵尸》神采如出一辙,苦难人间悲惨世界,怨念都是太不舍;

▲《陀地驱魔人》

而问米、附身、鞭炮活鸡赶鬼等民俗桥段则拍出了老港味。

张继聪贫嘴笑点不错,林嘉欣、吴启华、江美仪、钱嘉乐等港星打了精彩酱油,张慧仪、余文乐和片末歌神张学友撑黑伞“翻白眼”的客串亦相当惊喜。

▲鬼面张学友亮相《陀地驱魔人》片尾

多次在电影中与鬼怪僵尸打交道的金马影后吴家丽也同样技痒,默默导了一部《有客到》。

名头不大并未令内地观众熟知,但风格营造和各类经典老梗仍是港味满满。

▲《有客到》中死猫附身的徐子珊将吴家丽、雷宇扬做成纸扎人焚烧

三则都市奇谭构成全片——身殒“无头”无常无奈,幽魂欠惊悚、痴爱不浪漫则是情节孱弱的灾,刘心悠再扮阿飘依旧凄然;

招财“种猫”果报循环,妖灵附体、焚烧纸人邪劲翻翻,慌惧或狠厉戏好徐子珊;

弃血腥玩百合“尸香”似探案,屠夫变态没请黄秋生略遗憾。

▲谢霆锋之妹谢婷婷在《有客到》内为逝者化妆

这些重拾“僵尸”、“鬼神”旧话的新作,其实是在缅怀、回溯港片逝去的精神。

那种不拘泥形式、不顾忌底线,既能风轻云淡,又能随时随地重口味的——感性——叫人看得过瘾,看得心底触动,看得一遍不够要再来一遍,看得记忆里珍藏的片段悉数涌出。

这,才是王道。

▲麦浚龙与钱小豪摄于《僵尸》片场

《僵尸》再临,港片救市有望

吴耀汉(老爷子是李连杰、邱淑贞、张敏主演的《倚天屠龙记》里风骚的青翼蝠王韦一笑)的“僵尸”造型,首先就以“怀旧”冲破了当下风靡全球的欧美丧尸扮相的束缚。

煞白的粉面,淤紫带青的眼圈,唇中尖细的獠牙若隐若现。

行走时也是双腿合拢,或滑动,或蹦跳;伸直两臂,往前位移,连枯黄、微长的指甲也做足功夫。

▲吴耀汉的僵尸造型上妆极为麻烦

而麦浚龙的这张怀旧牌不仅只停留在视觉层面。

《僵尸》开篇不多久,童声唱起《僵尸道长》的插曲《鬼新娘》,随即与观众形成互动。歌,其实正是忆旧情绪的外化。

当然,这种拉近和观众距离的表现,最明显的,就是演员的选择。

▲吴耀汉《僵尸》宣传海报

钱小豪出演自己,只不过,曾经道长林正英和两个徒弟许冠英、钱小豪的组合再难重现,只剩他独自一人面对僵尸片的销声匿迹,承受演员无戏可拍的痛苦。

▲钱小豪《僵尸》宣传海报

陈友短裤、睡袍的样子,其实俨然就是现代装的道士。

楼南光也是一脸古风,他们曾经都是僵尸片中的常客,如今再到《僵尸》却都是一副落魄、潦倒的模样。

麦浚龙通过这样的角色设定,巧妙借助电影本身的情节,折射了港片不复昔日辉煌的尴尬和隐痛,因其生动、与现实境况丝丝相扣,故而显得说服力极强。

▲片中设定在现代香港,陈友的睡袍即代替了古装的道袍

当然,被影迷和网友称道的,还有那一组林正英、许冠英等被焚毁的斑驳相片;

钱小豪走进2442房后打开行李时那些蒙尘的、残破的,却依旧舍不得丢弃的、曾经的戏服;

以及陈友驱鬼时所使的墨斗、红线和糯米,小细节中皆是诚意。

▲片中这些衣饰正是钱小豪《太极张三丰》和《精武英雄》的戏服

▲片末打出致敬僵尸片领军人林正英、许冠英的字幕

僵尸还没打完,港片绝不能死

为麦浚龙点赞,也不仅是他“朝花夕拾”,更在于他对类型片重生所注入的新鲜血液。

其实不难发现,《僵尸》并不恫吓,阴郁、哀伤的氛围,远远大于恐怖和惊悚。故事主体是许多人的不幸、悲惨遭遇交叠在一起的,各自形成冲突,推进剧情发展。

▲钱小豪与陈友摄于《僵尸》片场,可惜林正英、许冠英已走

人物也大多可怜,亲情更占去了叙事的不少篇幅,给观众无限唏嘘之感,算是为虚幻题材接上了现实的地气,让故事有了温度。

▲麦浚龙、钱小豪、鲍起静摄于《僵尸》片场

但“僵尸”题材又不能不吓人,所以麦浚龙也安排了两只复仇的、渴望借助吴耀汉尸身还魂的女鬼——

无论是褴褛白衣、血丝氤氲的造型,还是低头缓缓爬行的动作,都是日式恐怖片最擅长的,在清水崇导演的作品中很容易看见。

▲《僵尸》也加入更符合现代审美的日式女鬼

电影的打灯、音效也很泰式,血浆、割喉、断手等桥段又很靠近美国的cult片(甚至叫人想到彭浩翔的《维多利亚壹号》);

最后结局反转一出,几乎又和马克福斯特导演、瑞恩高斯林与伊万麦克格雷格主演的《生死停留》类似——

▲借助吴耀汉僵尸之身意欲复活的怨鬼

近年来,由于诺兰《盗梦空间》的流行化和大众审美青睐,曾经被《穆赫兰道》等许多电影演绎的“真幻难辨”,越来越多出现在各种类型片中。

像《僵尸》这样合理运用“梦境”元素的,自然会增加影片韵味。

▲《救僵清道夫》中钱小豪继续打僵尸,身份却是落魄的清洁工

片中钱小豪即便濒死弥留,也要构建出一幕幕有关“僵尸”的片段。

那种放不下过去,历经繁华后的落寞伤怀,实在感染力惊人,也把影片怀旧、重制“港味”的波澜推向了极致。

▲年过五十,钱小豪的动作、板型依旧有模有样

“港片已死”的说法曾喧闹一时,但惊喜就是叫人无法预料,富二代背景照样可以出个靠谱如麦浚龙的导演。

《僵尸》及“僵尸”题材的回暖,其启示意义远大过影片本身优劣,能引发热议已经证明港片的颓势和衰败只会在将来成为过去式。

▲钟发《救僵清道夫》再演奸相道士

930的时光虽然远去,但930的情怀萦绕于心。

《僵尸》中那个无戏可拍的演员已经带着伤心长眠为安了,而我们却有理由期待这之后的,更多如《救僵清道夫》这样的复苏。

▲从《迷离夜》到《碟仙碟仙》再到《救僵清道夫》,邵音音“神婆”形象令人难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