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考古学家严文明去世,曾参与确认长江中下游是水稻起源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考古学家严文明去世,曾参与确认长江中下游是水稻起源地

严文明认为,文化的自信有深厚的来源,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古人写的神话故事,而是通过考古能够实实在在看到的。

严文明 图片来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界面新闻记者 | 潘文捷

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

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讣告,考古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严文明因病医治无效,于昨日20时1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上一次严文明出现在公众视野,是2023年12月举办的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上,他获得“终身成就奖”,这也是该奖项首次颁给中国考古学家。颁奖词中写道:“这不仅是对严文明先生在推进考古学科发展上的杰出贡献的认可,更是对他不懈地向公众宣传考古学对于当代社会及人类共同未来重要性的肯定。”

对此,严文明写下了这样的感言:“感谢给我崇高的荣誉,我不过勤于耕作、不问收获罢了。”

严文明感言
图片来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1958年,严文明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留校任教。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韩建业听过他上课,韩建业回忆说,北大考古学专业当年的课程主要就是历史学一块、考古学一块。韩建业认为在考古这一领域,给他印象最深的是“考古学通论”,严文明讲“通论(上)”,考古学家宿白讲“通论(下)”。严文明讲考古学导论、旧石器时代一直到春秋战国,“他讲课深入浅出,清清楚楚,以后重复听还是很有收获。”

严文明的研究方向为新石器时代考古。“仰韶文化有哪些类型,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哪个早哪个晚,还是基本同时?仰韶文化的社会性质是什么?这些问题都促使我开始研究仰韶文化。”他梳理了仰韶文化遗址材料,分析典型遗址的地层关系和分期,将各地相应文化分期进行对比和概括,通过类型学和地层学,把仰韶文化的发展整体划分为四期两大阶段,奠定了仰韶文化研究的基础。考古学家、北大考古专业创办人苏秉琦认为,严文明“找到了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把钥匙”。

从研究仰韶文化开始,严文明将研究扩大至整个新石器时代,为奠定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曾在采访中谈到:“从对仰韶文化的研究我好像找到了一把钥匙,可以进一步对中国新石器文化有一个观察。”1986年,严文明提出了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瓣花朵式”文明格局,考古学者孙庆伟看到,这是“迄今对我国史前文化统一性和多样性最客观形象的表述”。

严文明将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划分为六个文化区,分别是中原文化区、山东文化区、甘青文化区、燕辽文化区、长江中游文化区和江浙文化区。他指出,这几个文化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分层次的——中原文化区是花心,是第一个层次;其他五个文化区围绕着中原文化区,是第二个层次,是花瓣;在这五个文化区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文化,属于第三个层次。由此,中国的史前文化就形成了一个以中原为核心,包括不同经济文化类型和不同文化传统的分层次联系的重瓣花朵式格局。此种单核心、多层次的向心结构孕育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底色,奠定了中国历史上以中原华夏族为主体,同时凝聚周围各民族、各部族的向心式超稳定文化与政治结构。

严文明在田野考古一线
图片来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严先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强,很多遗址是在他的科学推断下一步步推进的。”韩建业看到,在1986年良渚发现了反山、瑶山等高等级墓葬后,严文明推断墓葬的主人一定不一般,第12号大墓出土600多件玉器,也许是良渚王,那肯定得有一个像样的居住区,肯定有宫殿等高等级的建筑存在,或者还有宫城。通过类似的推断,良渚考古发现的遗址越来越多。

严文明先后主持了20余次重要田野考古发掘或调查项目,获得过许多突破性的成就。例如,过去很多学者认为中国最主要的食物水稻起源于东南亚或者印度,而不是中国,1984年在长江流域发现的野生水稻表明人们曾在这里种植过水稻,但是依然没有直接的考古证据。1995年严文明和美国考古学家理查德·麦克尼什合作,在靠近长江流域的吊桶环遗址挖了16英尺深的地沟。他们通过研究这里的植物岩发现:公元前12,000年时人们就已经将野生稻连根拔起,带回洞中;公元前8000年左右,植物岩变得更大,表明人们开始种植野生稻;到了公元前7500年,野生谷物和人工种植植物在吊桶环一样常见;公元前6500年,完全野生水稻已经消失。这一发现以及后续发现使得国内外学术界意识到长江中下游才是水稻的起源地。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韩茂莉在《大地中国》一书中提到,在水稻起源于中国成为共识后,由于中国各地稻作遗存的年代不同,一些学者认为水稻起源于长江中游地区,另一些学者认为起源于长江下游地区。面对这一分歧,严文明主张长江中下游共同起源说,并强调,确定稻作起源地,遗址年代并不是绝对条件。城背溪、彭头山等长江中游地段的遗址虽然比河姆渡要早,但稻作水平也比河姆渡低得多,依照稻作发展规律,河姆渡之前也应该存在一个类似彭头山稻作农业的低水平阶段,“这样长江中下游有很大可能就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地,它们可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统一而不可分割的稻作起源中心。”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严文明谈到过,中国文明的特点可以用八个字总结:“多元一体、持续发展。”他说,“一直持续到现在,中国还是以汉族为主体有56个民族,还是一个多元一体……文化的自信是有一个深厚的来源的,它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古人写的神话故事,它是通过考古能够实实在在看到的。”

参考资料:

《大地中国》韩茂莉 文汇出版社 2023

《新雅中国史八讲》甘阳、侯旭东 主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严文明教授获终身成就奖》https://archaeology.pku.edu.cn/info/1043/4617.htm

《从考古中发现何以中国:严文明先生访谈》https://www.lzmuseum.cn/MeiTiBaoDao/2023524185525.html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考古学家严文明去世,曾参与确认长江中下游是水稻起源地

严文明认为,文化的自信有深厚的来源,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古人写的神话故事,而是通过考古能够实实在在看到的。

严文明 图片来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界面新闻记者 | 潘文捷

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

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讣告,考古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严文明因病医治无效,于昨日20时1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上一次严文明出现在公众视野,是2023年12月举办的第五届世界考古论坛上,他获得“终身成就奖”,这也是该奖项首次颁给中国考古学家。颁奖词中写道:“这不仅是对严文明先生在推进考古学科发展上的杰出贡献的认可,更是对他不懈地向公众宣传考古学对于当代社会及人类共同未来重要性的肯定。”

对此,严文明写下了这样的感言:“感谢给我崇高的荣誉,我不过勤于耕作、不问收获罢了。”

严文明感言
图片来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1958年,严文明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留校任教。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韩建业听过他上课,韩建业回忆说,北大考古学专业当年的课程主要就是历史学一块、考古学一块。韩建业认为在考古这一领域,给他印象最深的是“考古学通论”,严文明讲“通论(上)”,考古学家宿白讲“通论(下)”。严文明讲考古学导论、旧石器时代一直到春秋战国,“他讲课深入浅出,清清楚楚,以后重复听还是很有收获。”

严文明的研究方向为新石器时代考古。“仰韶文化有哪些类型,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哪个早哪个晚,还是基本同时?仰韶文化的社会性质是什么?这些问题都促使我开始研究仰韶文化。”他梳理了仰韶文化遗址材料,分析典型遗址的地层关系和分期,将各地相应文化分期进行对比和概括,通过类型学和地层学,把仰韶文化的发展整体划分为四期两大阶段,奠定了仰韶文化研究的基础。考古学家、北大考古专业创办人苏秉琦认为,严文明“找到了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把钥匙”。

从研究仰韶文化开始,严文明将研究扩大至整个新石器时代,为奠定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曾在采访中谈到:“从对仰韶文化的研究我好像找到了一把钥匙,可以进一步对中国新石器文化有一个观察。”1986年,严文明提出了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瓣花朵式”文明格局,考古学者孙庆伟看到,这是“迄今对我国史前文化统一性和多样性最客观形象的表述”。

严文明将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划分为六个文化区,分别是中原文化区、山东文化区、甘青文化区、燕辽文化区、长江中游文化区和江浙文化区。他指出,这几个文化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分层次的——中原文化区是花心,是第一个层次;其他五个文化区围绕着中原文化区,是第二个层次,是花瓣;在这五个文化区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文化,属于第三个层次。由此,中国的史前文化就形成了一个以中原为核心,包括不同经济文化类型和不同文化传统的分层次联系的重瓣花朵式格局。此种单核心、多层次的向心结构孕育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底色,奠定了中国历史上以中原华夏族为主体,同时凝聚周围各民族、各部族的向心式超稳定文化与政治结构。

严文明在田野考古一线
图片来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严先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强,很多遗址是在他的科学推断下一步步推进的。”韩建业看到,在1986年良渚发现了反山、瑶山等高等级墓葬后,严文明推断墓葬的主人一定不一般,第12号大墓出土600多件玉器,也许是良渚王,那肯定得有一个像样的居住区,肯定有宫殿等高等级的建筑存在,或者还有宫城。通过类似的推断,良渚考古发现的遗址越来越多。

严文明先后主持了20余次重要田野考古发掘或调查项目,获得过许多突破性的成就。例如,过去很多学者认为中国最主要的食物水稻起源于东南亚或者印度,而不是中国,1984年在长江流域发现的野生水稻表明人们曾在这里种植过水稻,但是依然没有直接的考古证据。1995年严文明和美国考古学家理查德·麦克尼什合作,在靠近长江流域的吊桶环遗址挖了16英尺深的地沟。他们通过研究这里的植物岩发现:公元前12,000年时人们就已经将野生稻连根拔起,带回洞中;公元前8000年左右,植物岩变得更大,表明人们开始种植野生稻;到了公元前7500年,野生谷物和人工种植植物在吊桶环一样常见;公元前6500年,完全野生水稻已经消失。这一发现以及后续发现使得国内外学术界意识到长江中下游才是水稻的起源地。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韩茂莉在《大地中国》一书中提到,在水稻起源于中国成为共识后,由于中国各地稻作遗存的年代不同,一些学者认为水稻起源于长江中游地区,另一些学者认为起源于长江下游地区。面对这一分歧,严文明主张长江中下游共同起源说,并强调,确定稻作起源地,遗址年代并不是绝对条件。城背溪、彭头山等长江中游地段的遗址虽然比河姆渡要早,但稻作水平也比河姆渡低得多,依照稻作发展规律,河姆渡之前也应该存在一个类似彭头山稻作农业的低水平阶段,“这样长江中下游有很大可能就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地,它们可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统一而不可分割的稻作起源中心。”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严文明谈到过,中国文明的特点可以用八个字总结:“多元一体、持续发展。”他说,“一直持续到现在,中国还是以汉族为主体有56个民族,还是一个多元一体……文化的自信是有一个深厚的来源的,它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古人写的神话故事,它是通过考古能够实实在在看到的。”

参考资料:

《大地中国》韩茂莉 文汇出版社 2023

《新雅中国史八讲》甘阳、侯旭东 主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严文明教授获终身成就奖》https://archaeology.pku.edu.cn/info/1043/4617.htm

《从考古中发现何以中国:严文明先生访谈》https://www.lzmuseum.cn/MeiTiBaoDao/2023524185525.html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