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杜萌
多只发起式养老FOF正面临“三年大考”。今日,平安基金发布公告称,平安养老目标日期2045因为规模不足2亿元,或将在4月20日面临清盘。
这是一只发起式FOF,成立于2021年4月20日,按照合同约定,在基金合同生效三年之日如果规模低于2亿元人民币,合同将自动终止,基金进入清算。
为了降低对投资者的影响,该基金已经在4月15日暂停申购、定投业务。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只5年持有期的基金,尚未达到第一个开放日。在首发募集时买入的投资者,则要等到基金清盘后才能拿到资金。
从业绩来看,平安养老2045FOF自成立以来回报率为-15.6%,在过去的三年内,该基金共更换了四位基金经理,现任基金经理尚琼在2023年4月19日和李正一一起管理,今年1月16日,李正一离任,由尚琼独自管理。
业绩不佳,加上基金经理频繁更换,这让平安养老2045FOF迟迟不能突破2亿元的大关,最终造成清盘的局面。
撑不过“三年大考”的并非仅有这一只产品。3月11日,中信保诚养老目标2035FOF也发布公告称,因首个三年期到期后,规模未能达到2亿元而触发清盘条款。公告显示,中信保诚养老2035在募集期间认购总金额为6722万元,其中基金公司认购了一千万元,占比14.88%。但截至2023年四季度末,该基金资产净值为5961万元,不仅较募集期减少了761万元,距离2亿元的目标也相去甚远。
今年1月25日,浦银安盛养老目标日期2040FOF发布清算报告,这也是2024年首个完成清算的FOF基金。
回顾2023年,更是有7只养老FOF因为规模未能超过2亿元而触发清盘条款。
为何养老FOF成为清盘高发地?这和发起式基金的独特要求有关。作为发起式基金,在成立之初,由公募管理人自掏腰包认购1000万元,而免于2亿元的成立条件。在合同生效3年后,如果基金规模还未能达到2亿元,那么将自动清盘。
在基金发行的低谷期,发起式基金成为“保成立”的选择。但面临三年大考,由于业绩因素无法解决规模问题,为了应对清盘危机,一些大型公募选择“自救”。
例如,广发养老2035成立于2020年9月9日,截至2023年6月30日规模为1.18亿元,于是在2023年7月31日、8月7日,广发基金合计申购该基金9000万元,2023年9月12日又申购了500万元。截至2023年末,该基金规模为1.9亿元。
从业绩来看,Wind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实现正收益的公募FOF基金仅有44只(不同份额合并计算),在所有488只FOF中占比不到十分之一。而目标日期的养老FOF在2023年的平均收益率水平为-7.45%,混合型FOF、股票型FOF的全年平均收益率分别为-5.07%、-13.56%。
“这是和养老目标日期的投资策略有关,这类基金有明确的时间选项,目标人群是在这个时间段退休的人员,比如2035年或者2045年。所以在基金成立初期,会配置较高的权益比例,风险较大,但是预期收益也较高。”有公募人士表示。
“投资者在挑选养老基金时,最简单直接的选项就是根据自己的退休时间,购买对应的养老目标日期基金。这类基金会随着目标日期的临近,逐步降低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以匹配投资者在不同生命阶段的需求。 比如你预计自己2055年即60岁时退休,可以直接选择基金名称中带有2055的产品。”上述公募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虽然有产品清盘,但公募布局个人养老金基金的热情不改。4月12日晚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最新的个人养老金基金名录和个人养老金基金销售机构名录显示,截至2024年3月29日,个人养老金基金数量达187只,个人养老金基金销售机构数量为51家,相较于2023年底,新增9只个人养老金基金和1家销售机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