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AI翻了好莱坞的天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AI翻了好莱坞的天

好莱坞AI潮,激进与混乱。

图片来源:pexels-Edgar Colomba

文|毒眸

去年4月,生成式AI在国内热度正盛的时候,毒眸造访了几家AI公司,创业者们对于AI的态度是大胆、积极和乐观的。在与猴子无限创始人尹伯昊交谈时,我们聊到了文生视频,他预测,这会在半年到一年内发生。

事实也的确如此,不到一年的时间,文字生视频AI模型Sora问世。对于科技发展的想象,似乎怎么大胆都不为过。

Sora的出现一如ChatGPT诞生时的震撼,人们既惊叹于它的发展速度,也惊讶于它的成熟模式。Sora仅根据简单文字就可以生成毛发清晰、流体自然的60秒视频。从文生文到文生视频,不过一年多的时间,AI的迭代学习能力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在文生文、文生图等多个AI模型相继开发成功的背后,技术的无限潜能让一众巨头公司争先恐后展开行动,生怕自己成为“局外人”,被时代甩在身后,文娱行业自然也不例外。

一直以来,相较于音乐、文字等其它内容产业领域,影视行业所背负的成本压力最大。据《名利场》报道,现在好莱坞一部剧集的制作预算每集600万美元到2500万美元,大多数主流电影的制作成本在1亿到2.5亿美元之间。

而AI工具的出现,大大提升了项目的制作效率,依靠AI工具就可实现剧本创作、特效制作、音乐设计等工作。有前言人士预测,五年内制作一部电影的成本将下降至当前成本的10%。

在这可观的投资回报率面前,经历了后疫情时代的市场萎靡,迟迟寻不到翻盘点的好莱坞大厂对AI的态度积极,纷纷采取动作,将自身业务与AI联系起来。如今,各大AI电影节、AI短片节如火如荼地举行着;前不久首部AI长片《Our T2 Remake》在洛杉矶举行了首映式;从SXSW到MIPTV,各种文娱行业的论坛,AI都是不可避免的热门话题。

虽然旷日持久的“好莱坞大罢工”让AI的负面影响浮出水面,版权风险、裁员潮等问题又让从业者倍感恐慌,但机遇与危机总是一体两面,好莱坞按耐不住自己前进的脚步。

好莱坞能否给出AI问题的最优解,还未曾可知,但始终关注AI技术在海外的进程,对我们而言仍然是有必要的。因为可以确定的是,如今好莱坞正在经历的,会是接下来国内文娱市场将要面临的。

AI军备竞赛

AI军备竞赛的第一枪,由ChatGPT打响。

2022年11月30日,Open AI推出ChatGPT。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月活用户数破亿,成为史上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级应用程序。之后,各种类型的AI大模型轮番登场,从ChatGPT到Midjourney,再到Sora,AIGC(生成式AI)的发展速度超出了人们的预料。

首先对AI热潮有所动作的,是头部科技公司:微软给OpenAI投资了100亿美元,谷歌宣布进入“红色代码”紧急状态,亚马逊向AI公司Anthropic投资40亿美元。不过一两年的光景,AI领域巨头行列已然成型。Open AI背靠微软,Anthropic有亚马逊扶持,再加上谷歌的Gemini和Meta的LLama,各家科技巨头都在摩拳擦掌。

(四大AI软件)

这场声势浩大的“AI军备竞赛”也感染到了好莱坞,在财报电话会议或是综合性报告里,所有公司都不约而同提到了对AI项目的重视。

亚马逊首席执行官安迪·贾西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亚马逊的每个团队,包括娱乐业务团队都在开发多个AIGC技术项目,AIGC将成为亚马逊工作的核心。迪士尼首席执行官鲍勃·艾格表示,迪士尼正在用AI提高运营效率,公司将会在未来某个时候使用AIGC技术。

而作为最早靠技术发家的公司,Netflix面对汹涌而来的新技术,忧虑意识显然更为明显。前不久,Netflix发布的10-k报道中特别提到,“AIGC的开发和使用正在快速发展,如果我们的竞争对手通过此类技术获得优势,那将会给我们的有效竞争力带来不利影响。”

好莱坞大厂一边在向外界强调AI重要性,一边开始不动声色地将AI纳入项目操作当中。据《Collider》报道,目前很多影视公司会数字扫描群众演员的数据,然后利用AI工具放置到作品中,迪士尼即将上映的《美国队长:美丽新世界》和Netflix的《白宫往事》都用到了这项技术。

(《美国队长:美丽新世界》(图源:豆瓣)

与国内更多倾向于概念层面的讨论相比,AI的应用在海外已经相当普及。Netflix利用AI技术推出了一档真人秀《情场深伪术》,皮克斯的《疯狂元素城》流体模拟也用到了AI工具,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瞬息全宇宙》用AI处理特效镜头,《深夜秀》原本5个小时的剪辑,利用AI软件缩短到了5分钟……从电影到剧集,从大厂到小工作室,AI渗入到了好莱坞的每个角落。

好莱坞在AI技术探索道路上的进击势头,受到了网友的大面积抵制。BBC计划用AI宣传即将在Disney+登陆的新一季《神秘博士》,遭到了粉丝抗议,BBC不得不道歉并放弃这项计划;美剧《秘密入侵》用AI生成的片头,不少网友在社交网络上表达了不满。

《秘密入侵》片头

不过,这些争议并没能让好莱坞停下脚步,毕竟,AI对好莱坞来说诱惑太大。在流媒体大数据的基础上,AI更加智能、精确、高效,这些都是在降本增效的大环境下,好莱坞所渴求的。

例如,Flawless开发的TrueSync,可以将任何外语电影翻译成母语,操纵表演者的嘴唇运动,适应不同语言的配音,保证银幕演员的演技不受影响,这可以省去配音需求,甚至更方便进行海外发行;StoryFit公司利用AI建立数百个专有模型衡量角色和故事元素,帮助影视公司分析剧本,这可以帮助影视公司预测市场成功率。

甚至就连“降本增效”都是不够有想象力的,长远来看,AI的发展被应用到工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后,其影响力几乎足以颠覆好莱坞的未来。

文生文模型Jasper、Squibler等,可以快速创作符合要求的故事,承担编剧的工作;文生图模型Midjourney、Dall-e等,可以根据要求生成概念图,承担概念艺术家、原画师的工作;文生音模型ElevenLabs、Suno等,可以根据文本生成原创歌曲和多种类型声音,承担配音演员、配乐师的工作;文生视频模型Pika、Runway等,可以根据要求呈现想要的视频内容和人物形象,承担后期特效师、演员的工作。

(文生视频模型Pika)

可见,细致化的AI工具面前,好莱坞的工业化可以跃上新的台阶。更“可怕”的是,这个台阶几乎没有尽头。

《火星救援》的编剧安迪·威尔曾说过,“AI将能写出比人类更好的故事,因为它会了解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且会编写一个适合你且你喜欢的故事。”最极致的定制化内容产品,是不需要任何人的参与的,决定权只在观众手里。

去年四月,在一电影节的座谈会上,漫威导演乔·罗素描述了一个场景:你可以命令AI制作一部由你真实化身和玛丽莲·梦露真实化身主演的浪漫喜剧电影,然后AI会自动生成一个具有说服力的故事,这是专门为你策划的电影故事。

科幻片一样的场景,看似很远,实则很近。罗素曾大胆预测,人工智能将在两年内创作电影,在他预测后不过半年时间,首部AI长片制作就问世了,虽然电影有些粗糙,但它的出现已经宣告AI电影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AI想要达成好莱坞的野心,不过是时间问题。

版权,AI底线

当一波新的技术浪潮袭来时,总伴随着难以预料的新型危机,AI也不能幸免。在海外,目前最为突出的便是版权问题。

2022年11月,程序员兼律师马修·巴特里克联合三名律师,正式对GitHub Copilot及其背后的Open AI 和微软公司提起诉讼。这是美国第一起关于AIGC的集体诉讼。

巴特里克称,Copilot违反了开源许可协议,在模型训练阶段,使用了Github社区中的开源代码作为训练数据,并抹去了代码归属信息。之后,巴特里克频繁参与到相关的AI诉讼案中:2023年1月,巴特里克及团队代理了三位艺术家对Stability AI、DeviantArt和Midjourney的起诉案件,以及6月代理两位作家对Open AI的集体诉讼。

在作家、画家等内容创作者开始与科技巨头进行版权战的同时,一些大公司也没有置身事外。去年4月,一首合成The Weekend和Drake声音的AI歌曲《Heart on My Sleeve》上架流媒体,环球音乐提出版权索赔,并要求删除。之后10月,环球音乐联合Concord、ABKCO起诉Anthropic,指责其侵犯了受版权保护的歌词,并未给受版权保护的歌词支付任何费用。

(图源:X)

面对气势汹汹的版权讨伐,AI公司显然十分被动。AI的训练大都是基于大量数据的爬取学习,因此,在版权法面前,AI公司无法免责,只能在诉讼中试图用“合理使用”进行辩诉。然而根据有判例法,AI公司的产品普遍获得了一定的商业利益,且存在破坏版权所有者作品市场的可能,“合理使用”也不见得奏效。

以版权为焦点的矛盾,让AI公司焦头烂额。众所周知,AI模型的学习方式极度依赖内容输入。AI爬取大量数据,输入的东西越多,学习能力迭代能力越强,输出的内容也会越来越精准,因此大量的数据库必不可少,没有充分的学习数据,AI的发展无法进一步得到完善。

所以,面对版权问题,AI公司一直顾左右而言他,甚至显得有点慌不择路。Midjourney去年12月展开行动,在用户条款中加入“不得使用该服务试图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的条款,试图将版权责任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版权风波愈演愈烈,法律不得不介入其中。上个月,欧盟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监管人工智能的综合法律《人工智能法案》。该法案规定了人工智能的监管框架,为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提供版权保护,但是要求公司披露用于开发其系统的所有受版权保护的材料;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加州,民主党众议员亚当·希夫提出《AIGC版权披露法案》,法案也要求AI公司需要披露训练生成AI系统的受版权保护的作品。

(图源:好莱坞报道)

这对内容创作者来说是重要的一步,但是对AI公司来说,无异于噩耗。披露训练数据意味着失去了竞争优势,同时,一旦确定了版权边界,就需要为所有学习数据付费,进而一定程度上影响对AI的投入发展。

在这个生死存亡的问题前,AI公司已经坐不住了。前不久,《福克斯》报道一些AI公司正在提前支付内容库的许可费用,并提出修改版权法的建议,要求强制许可并强制付款。

然而,奇怪的是,AI版权战甚嚣尘上,画家、音乐家、媒体纷纷捍卫自己的版权权益时,“版权斗士”好莱坞的态度反而显得十分暧昧。

有美国学者曾在Midjourney V6的“alpha”版本中输入大量具有版权效力的电影关键词,Midjourney会输出与剧照几乎无异的图片,比如,输入“灭霸无限战争”,就会显示出紫色的灭霸形象。不止Midjourney,Dall-e 3等文生图AI工具也是如此。

(图源:ieee.org)

这一试验间接地证明,AI模型的数据学习中用到了受版权保护的数据内容,这些结果在好莱坞知识产权律师看来是令人信服的版权侵权诉讼证据。然而没有人知道,AI公司是否获得了好莱坞的版权许可,好莱坞似乎也在默许这一切的发生。

这种默许的态度,并不代表好莱坞不在乎版权,相反,它们更希望将版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好莱坞大罢工期间,谈判委员会联合主席克里斯·凯泽接受《好莱坞报道》采访时表示,电影公司似乎坚称他们有权使用作家的作品作为AI训练数据。

从这里能看出好莱坞的立场,它们并不站在环球音乐、作家联盟等集体的一方,而是站在AI公司阵营一方。不过,与OpenAI等公司不同的是,好莱坞还有内容库资源这样的独家优势,能够在此基础上快速开发AI工具,并为己所用。

Meta曾在其风险报告中指出,“我们并不能够预测法院和监管机构将如何用现有法律应对AI问题,接下来我们需要对新的法律进行快速反应。”,同样的顾虑迪士尼也曾提到,人工智能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悬而未决会影响到他们现有的商业模式,“包括我们IP的收入来源,以及我们如何创作娱乐产品。”

对法律法规的谨慎观望态度,也可以看出AI科技公司和好莱坞站在同一战线:一方面它们希望AI工具可以帮助实现产业效能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它们在等待版权法厘清新的边界,决定它们接下来的策略布局。

一边是AI的高歌猛进,一边是版权战的热火朝天,二者逐渐成为相互依存的关系。法律法规的调整,会在极大程度上决定AI未来的发展:一旦版权持续受限,人工智能的投资将会收窄,发展速度也会变慢,而如果版权问题破除,人工智能的学习速度将再次突破人类的想象。

只不过,在一切都尚未明朗的情况下,版权是唯一能拉住AI的缰绳。

AI带来的裁员潮和用工荒

《火星救援》编剧安迪·威尔在看好AI发展前景的同时,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感到悲观,“在我生命结束之前,我的职业将会消失。”

这种对于职业生涯的担忧情绪,几乎席卷了整个好莱坞。无论是编剧还是演员,任何职业都可以被AI工具替代。比起国内小范围爆发的裁员潮,由于技术更落地,好莱坞的失业危机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去年7月,AMPTP(影视制作人联盟)提出了一项人工智能提案,“使用数字复制品……或对表演进行数字化修改。”这项提案引起了SAG-AFTRA(演员工会)的抗议,SAG-AFTRA表示电影公司使用人工智能取代群众演员,SAG-AFTRA首席谈判代表邓肯·克拉布特里-爱尔兰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意味着制片厂扫描演员信息,只需要支付演员一天的费用,然后就可以将演员的数据插入到电影的其它部分。

在一些媒体采访中,群众演员们透露,他们没有选择,只能接受影视公司的数据扫描要求,否则他们不会被雇用。原本就挣扎于萎靡市场的底层影视人,现在不得不面临更残酷的市场淘汰机制。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专家表示,现在的影视工作室已经可以借助AI技术,渲染各种各样的场景,比如拥挤的夜总会或大规模的战场,使用AI的成本要远比支付十个实际演员的费用低。在利益面前,好莱坞显然更倾向AI。

“好莱坞大罢工”在外界看来并不意外,长期以来积压的矛盾,在新技术AI的推动下变得更加尖锐。数次谈判中,AI的使用权一直是焦点中的焦点。

虽然后面谈判有了突破性的进展,AI的使用权给了编剧,也保证了演员的基本权益,但是所有好莱坞影视工作者仍心有戚戚然。Sora问世后,企业家、演员兼导演泰勒·佩里宣布,停止建设耗资8亿美元的亚特兰大工作室;3月底,英国音乐剧明星萨拉·波伊泽在社交媒体上发帖表示,AI让她失去了一个工作机会。

(图源:X)

“好莱坞大罢工”胜利的谈判结果,并不意味着所有人一定不会失业,它只是延缓了失业的到来期限。

今年一月,一份对娱乐行业300位领导者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四分之三的采访者表示,人工智能工具会消除、减少或整合其公司的工作岗位。其中,容易被替代的职位是音响工程师、配音演员、概念艺术家和初级职位员工,视觉效果和其它后期制作工作尤其容易受到影响。大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人工智能将在三年内取代声音编辑师、3D建模师、混音师以及音频视频技术人员,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预计到2026年,超过20%的娱乐行业工作岗位(大约118500个职位)将被裁减。

而在整个影视行业中,动画制作受到的冲击最大。前梦工厂创始人杰弗里·卡森伯格曾表示,AI技术将会取代动画电影90%的工作岗位。

可以预见,在疫情的降本增效裁员潮后,好莱坞AI裁员潮将会在不久的未来发生。

与裁员恐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好莱坞大厂同时面临着用工荒。“大罢工”期间,Netflix公布了关于AI的招聘信息;迪士尼也有十几个关于AI和机器学习的相关职位,其中几个位于媒体和娱乐部门;索尼的AI开放职位涉及音乐和电影的后期制作;亚马逊和苹果都有数十个AI和机器学习的职位空缺。

对于AI人才,好莱坞大厂显得非常大方,所有公司的薪酬都给到了业内最高,其中,Netflix最是“财大气粗”,AI相关职位的薪资范畴给到了30万美元到90万美元。

好莱坞对AI人才求贤若渴,也预示了好莱坞的未来:AI是个必然趋势,避无可避。在这个趋势面前,传统影视人才也不得不顺应潮流,或主动或被动地拿起AI工具进行职业技能的拓展。

据《时代杂志》报道,柏林导演马丁·哈林原本是个广告、MV导演,因广告预算大幅缩减,他开始尝试用Runway和Elevenlabs拍摄视频,“我可以在没有工作人员、制片人、客户或者广告公司选择的压力下讲故事。”其借助AI工具三天时间制作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被疯传,还因此接到了一些AI作品的合作邀请。

(图源:X)

AI工具的普及,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内容创作者可以不再受大厂的掌控。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表示,“我们已经实现了计算机科学的民主化。AIGC是新的杀手级应用。”

于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昭然若揭:AI也许不会取代人类,但会使用AI的人一定会取代不会使用AI的人。

好莱坞正在努力弥合AI技术发展与法律法规完善之间的差距,也在努力平衡裁员潮与用工荒之间倾斜,但无论是哪一种行为,其背后的共同之处都是对AI的绝对关注。

然而,相较于国外文娱行业从上至下的全体性热议,大刀阔斧地进行试验和讨论,国内的AI热情还是聚焦于头部平台和公司,推进动作也显得有些谨慎犹豫。

无论是热情还是恐慌,好莱坞对AI的复杂感受,都不会蔓延到国内。这并非是国内对AI技术的发展不够重视,而是影视环境的不同,让从业者对新科技的渗透有了不同的体感。

好莱坞有着成熟的工业化体系,细分了每个人的具体工作,每个环节都各司其职,保证整个项目可以高效前进,从业者能够快速地观察到自己职能范畴。因此,一旦新技术到来,他们会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处于何种境地,感受也更为具体明确。

而将目光转向国内的文娱环境,影视工业化仍然是相当初级的概念,工种、工职并没有清晰划分,而且在项目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仍不免涉及到人情交换的暧昧地带。这种影视环境的“差序格局”,加上技术发展的差异速率,AI对国内文娱行业的冲击,目前看来还并不显著。

技术发展进程、关注程度和行业环境的差异,让好莱坞和国内在面对AI热潮呈现出不同的姿态。不过,好莱坞如今正在经历的种种,像是一场预演,昭示着AI对国内文娱行业的大规模影响迟早会到来,无论是机遇还是危机。

对于这些可能产生的问题,好莱坞也没有标准答案。因此,在AI正式成为行业命题之前,我们没有理由放弃担忧、思考和寻找。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AI翻了好莱坞的天

好莱坞AI潮,激进与混乱。

图片来源:pexels-Edgar Colomba

文|毒眸

去年4月,生成式AI在国内热度正盛的时候,毒眸造访了几家AI公司,创业者们对于AI的态度是大胆、积极和乐观的。在与猴子无限创始人尹伯昊交谈时,我们聊到了文生视频,他预测,这会在半年到一年内发生。

事实也的确如此,不到一年的时间,文字生视频AI模型Sora问世。对于科技发展的想象,似乎怎么大胆都不为过。

Sora的出现一如ChatGPT诞生时的震撼,人们既惊叹于它的发展速度,也惊讶于它的成熟模式。Sora仅根据简单文字就可以生成毛发清晰、流体自然的60秒视频。从文生文到文生视频,不过一年多的时间,AI的迭代学习能力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在文生文、文生图等多个AI模型相继开发成功的背后,技术的无限潜能让一众巨头公司争先恐后展开行动,生怕自己成为“局外人”,被时代甩在身后,文娱行业自然也不例外。

一直以来,相较于音乐、文字等其它内容产业领域,影视行业所背负的成本压力最大。据《名利场》报道,现在好莱坞一部剧集的制作预算每集600万美元到2500万美元,大多数主流电影的制作成本在1亿到2.5亿美元之间。

而AI工具的出现,大大提升了项目的制作效率,依靠AI工具就可实现剧本创作、特效制作、音乐设计等工作。有前言人士预测,五年内制作一部电影的成本将下降至当前成本的10%。

在这可观的投资回报率面前,经历了后疫情时代的市场萎靡,迟迟寻不到翻盘点的好莱坞大厂对AI的态度积极,纷纷采取动作,将自身业务与AI联系起来。如今,各大AI电影节、AI短片节如火如荼地举行着;前不久首部AI长片《Our T2 Remake》在洛杉矶举行了首映式;从SXSW到MIPTV,各种文娱行业的论坛,AI都是不可避免的热门话题。

虽然旷日持久的“好莱坞大罢工”让AI的负面影响浮出水面,版权风险、裁员潮等问题又让从业者倍感恐慌,但机遇与危机总是一体两面,好莱坞按耐不住自己前进的脚步。

好莱坞能否给出AI问题的最优解,还未曾可知,但始终关注AI技术在海外的进程,对我们而言仍然是有必要的。因为可以确定的是,如今好莱坞正在经历的,会是接下来国内文娱市场将要面临的。

AI军备竞赛

AI军备竞赛的第一枪,由ChatGPT打响。

2022年11月30日,Open AI推出ChatGPT。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月活用户数破亿,成为史上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级应用程序。之后,各种类型的AI大模型轮番登场,从ChatGPT到Midjourney,再到Sora,AIGC(生成式AI)的发展速度超出了人们的预料。

首先对AI热潮有所动作的,是头部科技公司:微软给OpenAI投资了100亿美元,谷歌宣布进入“红色代码”紧急状态,亚马逊向AI公司Anthropic投资40亿美元。不过一两年的光景,AI领域巨头行列已然成型。Open AI背靠微软,Anthropic有亚马逊扶持,再加上谷歌的Gemini和Meta的LLama,各家科技巨头都在摩拳擦掌。

(四大AI软件)

这场声势浩大的“AI军备竞赛”也感染到了好莱坞,在财报电话会议或是综合性报告里,所有公司都不约而同提到了对AI项目的重视。

亚马逊首席执行官安迪·贾西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亚马逊的每个团队,包括娱乐业务团队都在开发多个AIGC技术项目,AIGC将成为亚马逊工作的核心。迪士尼首席执行官鲍勃·艾格表示,迪士尼正在用AI提高运营效率,公司将会在未来某个时候使用AIGC技术。

而作为最早靠技术发家的公司,Netflix面对汹涌而来的新技术,忧虑意识显然更为明显。前不久,Netflix发布的10-k报道中特别提到,“AIGC的开发和使用正在快速发展,如果我们的竞争对手通过此类技术获得优势,那将会给我们的有效竞争力带来不利影响。”

好莱坞大厂一边在向外界强调AI重要性,一边开始不动声色地将AI纳入项目操作当中。据《Collider》报道,目前很多影视公司会数字扫描群众演员的数据,然后利用AI工具放置到作品中,迪士尼即将上映的《美国队长:美丽新世界》和Netflix的《白宫往事》都用到了这项技术。

(《美国队长:美丽新世界》(图源:豆瓣)

与国内更多倾向于概念层面的讨论相比,AI的应用在海外已经相当普及。Netflix利用AI技术推出了一档真人秀《情场深伪术》,皮克斯的《疯狂元素城》流体模拟也用到了AI工具,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瞬息全宇宙》用AI处理特效镜头,《深夜秀》原本5个小时的剪辑,利用AI软件缩短到了5分钟……从电影到剧集,从大厂到小工作室,AI渗入到了好莱坞的每个角落。

好莱坞在AI技术探索道路上的进击势头,受到了网友的大面积抵制。BBC计划用AI宣传即将在Disney+登陆的新一季《神秘博士》,遭到了粉丝抗议,BBC不得不道歉并放弃这项计划;美剧《秘密入侵》用AI生成的片头,不少网友在社交网络上表达了不满。

《秘密入侵》片头

不过,这些争议并没能让好莱坞停下脚步,毕竟,AI对好莱坞来说诱惑太大。在流媒体大数据的基础上,AI更加智能、精确、高效,这些都是在降本增效的大环境下,好莱坞所渴求的。

例如,Flawless开发的TrueSync,可以将任何外语电影翻译成母语,操纵表演者的嘴唇运动,适应不同语言的配音,保证银幕演员的演技不受影响,这可以省去配音需求,甚至更方便进行海外发行;StoryFit公司利用AI建立数百个专有模型衡量角色和故事元素,帮助影视公司分析剧本,这可以帮助影视公司预测市场成功率。

甚至就连“降本增效”都是不够有想象力的,长远来看,AI的发展被应用到工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后,其影响力几乎足以颠覆好莱坞的未来。

文生文模型Jasper、Squibler等,可以快速创作符合要求的故事,承担编剧的工作;文生图模型Midjourney、Dall-e等,可以根据要求生成概念图,承担概念艺术家、原画师的工作;文生音模型ElevenLabs、Suno等,可以根据文本生成原创歌曲和多种类型声音,承担配音演员、配乐师的工作;文生视频模型Pika、Runway等,可以根据要求呈现想要的视频内容和人物形象,承担后期特效师、演员的工作。

(文生视频模型Pika)

可见,细致化的AI工具面前,好莱坞的工业化可以跃上新的台阶。更“可怕”的是,这个台阶几乎没有尽头。

《火星救援》的编剧安迪·威尔曾说过,“AI将能写出比人类更好的故事,因为它会了解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且会编写一个适合你且你喜欢的故事。”最极致的定制化内容产品,是不需要任何人的参与的,决定权只在观众手里。

去年四月,在一电影节的座谈会上,漫威导演乔·罗素描述了一个场景:你可以命令AI制作一部由你真实化身和玛丽莲·梦露真实化身主演的浪漫喜剧电影,然后AI会自动生成一个具有说服力的故事,这是专门为你策划的电影故事。

科幻片一样的场景,看似很远,实则很近。罗素曾大胆预测,人工智能将在两年内创作电影,在他预测后不过半年时间,首部AI长片制作就问世了,虽然电影有些粗糙,但它的出现已经宣告AI电影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AI想要达成好莱坞的野心,不过是时间问题。

版权,AI底线

当一波新的技术浪潮袭来时,总伴随着难以预料的新型危机,AI也不能幸免。在海外,目前最为突出的便是版权问题。

2022年11月,程序员兼律师马修·巴特里克联合三名律师,正式对GitHub Copilot及其背后的Open AI 和微软公司提起诉讼。这是美国第一起关于AIGC的集体诉讼。

巴特里克称,Copilot违反了开源许可协议,在模型训练阶段,使用了Github社区中的开源代码作为训练数据,并抹去了代码归属信息。之后,巴特里克频繁参与到相关的AI诉讼案中:2023年1月,巴特里克及团队代理了三位艺术家对Stability AI、DeviantArt和Midjourney的起诉案件,以及6月代理两位作家对Open AI的集体诉讼。

在作家、画家等内容创作者开始与科技巨头进行版权战的同时,一些大公司也没有置身事外。去年4月,一首合成The Weekend和Drake声音的AI歌曲《Heart on My Sleeve》上架流媒体,环球音乐提出版权索赔,并要求删除。之后10月,环球音乐联合Concord、ABKCO起诉Anthropic,指责其侵犯了受版权保护的歌词,并未给受版权保护的歌词支付任何费用。

(图源:X)

面对气势汹汹的版权讨伐,AI公司显然十分被动。AI的训练大都是基于大量数据的爬取学习,因此,在版权法面前,AI公司无法免责,只能在诉讼中试图用“合理使用”进行辩诉。然而根据有判例法,AI公司的产品普遍获得了一定的商业利益,且存在破坏版权所有者作品市场的可能,“合理使用”也不见得奏效。

以版权为焦点的矛盾,让AI公司焦头烂额。众所周知,AI模型的学习方式极度依赖内容输入。AI爬取大量数据,输入的东西越多,学习能力迭代能力越强,输出的内容也会越来越精准,因此大量的数据库必不可少,没有充分的学习数据,AI的发展无法进一步得到完善。

所以,面对版权问题,AI公司一直顾左右而言他,甚至显得有点慌不择路。Midjourney去年12月展开行动,在用户条款中加入“不得使用该服务试图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的条款,试图将版权责任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版权风波愈演愈烈,法律不得不介入其中。上个月,欧盟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监管人工智能的综合法律《人工智能法案》。该法案规定了人工智能的监管框架,为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提供版权保护,但是要求公司披露用于开发其系统的所有受版权保护的材料;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加州,民主党众议员亚当·希夫提出《AIGC版权披露法案》,法案也要求AI公司需要披露训练生成AI系统的受版权保护的作品。

(图源:好莱坞报道)

这对内容创作者来说是重要的一步,但是对AI公司来说,无异于噩耗。披露训练数据意味着失去了竞争优势,同时,一旦确定了版权边界,就需要为所有学习数据付费,进而一定程度上影响对AI的投入发展。

在这个生死存亡的问题前,AI公司已经坐不住了。前不久,《福克斯》报道一些AI公司正在提前支付内容库的许可费用,并提出修改版权法的建议,要求强制许可并强制付款。

然而,奇怪的是,AI版权战甚嚣尘上,画家、音乐家、媒体纷纷捍卫自己的版权权益时,“版权斗士”好莱坞的态度反而显得十分暧昧。

有美国学者曾在Midjourney V6的“alpha”版本中输入大量具有版权效力的电影关键词,Midjourney会输出与剧照几乎无异的图片,比如,输入“灭霸无限战争”,就会显示出紫色的灭霸形象。不止Midjourney,Dall-e 3等文生图AI工具也是如此。

(图源:ieee.org)

这一试验间接地证明,AI模型的数据学习中用到了受版权保护的数据内容,这些结果在好莱坞知识产权律师看来是令人信服的版权侵权诉讼证据。然而没有人知道,AI公司是否获得了好莱坞的版权许可,好莱坞似乎也在默许这一切的发生。

这种默许的态度,并不代表好莱坞不在乎版权,相反,它们更希望将版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好莱坞大罢工期间,谈判委员会联合主席克里斯·凯泽接受《好莱坞报道》采访时表示,电影公司似乎坚称他们有权使用作家的作品作为AI训练数据。

从这里能看出好莱坞的立场,它们并不站在环球音乐、作家联盟等集体的一方,而是站在AI公司阵营一方。不过,与OpenAI等公司不同的是,好莱坞还有内容库资源这样的独家优势,能够在此基础上快速开发AI工具,并为己所用。

Meta曾在其风险报告中指出,“我们并不能够预测法院和监管机构将如何用现有法律应对AI问题,接下来我们需要对新的法律进行快速反应。”,同样的顾虑迪士尼也曾提到,人工智能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悬而未决会影响到他们现有的商业模式,“包括我们IP的收入来源,以及我们如何创作娱乐产品。”

对法律法规的谨慎观望态度,也可以看出AI科技公司和好莱坞站在同一战线:一方面它们希望AI工具可以帮助实现产业效能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它们在等待版权法厘清新的边界,决定它们接下来的策略布局。

一边是AI的高歌猛进,一边是版权战的热火朝天,二者逐渐成为相互依存的关系。法律法规的调整,会在极大程度上决定AI未来的发展:一旦版权持续受限,人工智能的投资将会收窄,发展速度也会变慢,而如果版权问题破除,人工智能的学习速度将再次突破人类的想象。

只不过,在一切都尚未明朗的情况下,版权是唯一能拉住AI的缰绳。

AI带来的裁员潮和用工荒

《火星救援》编剧安迪·威尔在看好AI发展前景的同时,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感到悲观,“在我生命结束之前,我的职业将会消失。”

这种对于职业生涯的担忧情绪,几乎席卷了整个好莱坞。无论是编剧还是演员,任何职业都可以被AI工具替代。比起国内小范围爆发的裁员潮,由于技术更落地,好莱坞的失业危机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去年7月,AMPTP(影视制作人联盟)提出了一项人工智能提案,“使用数字复制品……或对表演进行数字化修改。”这项提案引起了SAG-AFTRA(演员工会)的抗议,SAG-AFTRA表示电影公司使用人工智能取代群众演员,SAG-AFTRA首席谈判代表邓肯·克拉布特里-爱尔兰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意味着制片厂扫描演员信息,只需要支付演员一天的费用,然后就可以将演员的数据插入到电影的其它部分。

在一些媒体采访中,群众演员们透露,他们没有选择,只能接受影视公司的数据扫描要求,否则他们不会被雇用。原本就挣扎于萎靡市场的底层影视人,现在不得不面临更残酷的市场淘汰机制。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专家表示,现在的影视工作室已经可以借助AI技术,渲染各种各样的场景,比如拥挤的夜总会或大规模的战场,使用AI的成本要远比支付十个实际演员的费用低。在利益面前,好莱坞显然更倾向AI。

“好莱坞大罢工”在外界看来并不意外,长期以来积压的矛盾,在新技术AI的推动下变得更加尖锐。数次谈判中,AI的使用权一直是焦点中的焦点。

虽然后面谈判有了突破性的进展,AI的使用权给了编剧,也保证了演员的基本权益,但是所有好莱坞影视工作者仍心有戚戚然。Sora问世后,企业家、演员兼导演泰勒·佩里宣布,停止建设耗资8亿美元的亚特兰大工作室;3月底,英国音乐剧明星萨拉·波伊泽在社交媒体上发帖表示,AI让她失去了一个工作机会。

(图源:X)

“好莱坞大罢工”胜利的谈判结果,并不意味着所有人一定不会失业,它只是延缓了失业的到来期限。

今年一月,一份对娱乐行业300位领导者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四分之三的采访者表示,人工智能工具会消除、减少或整合其公司的工作岗位。其中,容易被替代的职位是音响工程师、配音演员、概念艺术家和初级职位员工,视觉效果和其它后期制作工作尤其容易受到影响。大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人工智能将在三年内取代声音编辑师、3D建模师、混音师以及音频视频技术人员,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预计到2026年,超过20%的娱乐行业工作岗位(大约118500个职位)将被裁减。

而在整个影视行业中,动画制作受到的冲击最大。前梦工厂创始人杰弗里·卡森伯格曾表示,AI技术将会取代动画电影90%的工作岗位。

可以预见,在疫情的降本增效裁员潮后,好莱坞AI裁员潮将会在不久的未来发生。

与裁员恐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好莱坞大厂同时面临着用工荒。“大罢工”期间,Netflix公布了关于AI的招聘信息;迪士尼也有十几个关于AI和机器学习的相关职位,其中几个位于媒体和娱乐部门;索尼的AI开放职位涉及音乐和电影的后期制作;亚马逊和苹果都有数十个AI和机器学习的职位空缺。

对于AI人才,好莱坞大厂显得非常大方,所有公司的薪酬都给到了业内最高,其中,Netflix最是“财大气粗”,AI相关职位的薪资范畴给到了30万美元到90万美元。

好莱坞对AI人才求贤若渴,也预示了好莱坞的未来:AI是个必然趋势,避无可避。在这个趋势面前,传统影视人才也不得不顺应潮流,或主动或被动地拿起AI工具进行职业技能的拓展。

据《时代杂志》报道,柏林导演马丁·哈林原本是个广告、MV导演,因广告预算大幅缩减,他开始尝试用Runway和Elevenlabs拍摄视频,“我可以在没有工作人员、制片人、客户或者广告公司选择的压力下讲故事。”其借助AI工具三天时间制作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被疯传,还因此接到了一些AI作品的合作邀请。

(图源:X)

AI工具的普及,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内容创作者可以不再受大厂的掌控。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表示,“我们已经实现了计算机科学的民主化。AIGC是新的杀手级应用。”

于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昭然若揭:AI也许不会取代人类,但会使用AI的人一定会取代不会使用AI的人。

好莱坞正在努力弥合AI技术发展与法律法规完善之间的差距,也在努力平衡裁员潮与用工荒之间倾斜,但无论是哪一种行为,其背后的共同之处都是对AI的绝对关注。

然而,相较于国外文娱行业从上至下的全体性热议,大刀阔斧地进行试验和讨论,国内的AI热情还是聚焦于头部平台和公司,推进动作也显得有些谨慎犹豫。

无论是热情还是恐慌,好莱坞对AI的复杂感受,都不会蔓延到国内。这并非是国内对AI技术的发展不够重视,而是影视环境的不同,让从业者对新科技的渗透有了不同的体感。

好莱坞有着成熟的工业化体系,细分了每个人的具体工作,每个环节都各司其职,保证整个项目可以高效前进,从业者能够快速地观察到自己职能范畴。因此,一旦新技术到来,他们会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处于何种境地,感受也更为具体明确。

而将目光转向国内的文娱环境,影视工业化仍然是相当初级的概念,工种、工职并没有清晰划分,而且在项目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仍不免涉及到人情交换的暧昧地带。这种影视环境的“差序格局”,加上技术发展的差异速率,AI对国内文娱行业的冲击,目前看来还并不显著。

技术发展进程、关注程度和行业环境的差异,让好莱坞和国内在面对AI热潮呈现出不同的姿态。不过,好莱坞如今正在经历的种种,像是一场预演,昭示着AI对国内文娱行业的大规模影响迟早会到来,无论是机遇还是危机。

对于这些可能产生的问题,好莱坞也没有标准答案。因此,在AI正式成为行业命题之前,我们没有理由放弃担忧、思考和寻找。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