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为什么经济增长超预期但微观“体感”仍偏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为什么经济增长超预期但微观“体感”仍偏冷?

在微观层面,普通民众对经济增长的“体感温度”依然偏冷。

2023年11月10日,北京,天气睛朗,远处的国贸清晰可见,和亦庄线城市轻轨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辛圆

2024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实现5.3%的增长,创下三个季度来最好水平,明显好于市场预期的5%。但另一方面,在微观层面,普通民众对经济增长的“体感”依然偏冷。

分析师指出,影响市场的“体感”原因在于实际增速与名义增速的缺口,而这背后体现的是价格低迷、工业库存偏高等问题。

他们解释称,一季度经济在政策驱动下持续复苏,但名义GDP仅增长4.2%,这意味着GDP平减指数为-1.1%,连续四个季度负增长。GDP平减指数为负,意味着物价下跌,低物价会导致企业增收不增利,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进而导致消费者购买力降低。

“名义增长率会通过价格和利润率影响企业的盈利,进一步影响居民的收入和政府的税收,名义增速偏低就会削弱企业及居民的实体获得感。”红塔证券分析师杨欣对界面新闻表示。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也表示,企业的营收、利润和政府财政收入均与名义GDP挂钩,实际GDP与名义GDP增速的差距意味着企业“增收不增利”,也会加剧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压力。

分析师表示,虽然一季度经济实现“开门红”,但在经济回升向好的同时,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仍然存在,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稳增长需政策持续发力。

物价低迷

GDP平减指数又称GDP缩减指数,本质上是一种价格指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走向,是对价格水平的宏观测度。一季度GDP平减指数为-1.1%,与此前公布的通胀表现基本一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为0,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比上年同期下降2.7%

钟正生在研报中指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财政赤字率与新增赤字规模安排,暗含了对名义GDP增速目标的假设。据平安证券测算,2024年名义GDP增速目标的“隐含下限”在5.6%附近,减去5%左右的实际GDP增速目标,对应GDP平减指数的目标下限应在0.6%附近。以一季度物价数据线性外推,实现物价温和回升的目标仍需努力。

根据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的测算,当前价格负增长主要集中于上中游,第一和第二产业价格是主要拖累。第二产业中,价格增速偏低的有三类,一类是CPI中的PPI传递项,例如家用器具、交通工具,第二类是建筑业产品,例如煤炭、钢材、水泥等,第三类是供给增长较快的领域,比如锂电池制造、新能源汽车制造、计算机通信电子行业。

部分工业品供大于求

分析师表示,与名义GDP偏低相关的另一个因素是部分工业品面临供大于求的问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为73.6%,比上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下降2.3个百分点,创2020年二季度以来新低。如果不考虑2020年一季度新冠疫情暴发初期的特殊因素,一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是2016年四季度以来的新低。2016年恰是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面对多年经济社会发展沉疴,中央提出“三去一补一降”五项任务,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产能利用率在79%至90%之间被认为是合意水平;超过90%,意味着可能存在产能不足的风险;低于79%,意味着有产能过剩的风险;低于70%,被认为是产能过剩。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研究室主任金贤东上周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上称,产能利用率是反映短期内产需关系的一个指标,受到需求状况、盈利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从中国这几年历史数据看,产能利用率的季度波动比较大,一季度产能利用率相对低一些,四季度相对高一些,这与春节假期等因素相关。我们初步分析,今后几个季度产能利用率有望逐步回升。”金贤东说。

郭磊也表示,产能利用率数据存在一定的季节性波动,二季度可能会边际好转。但他同时指出,整体偏低的产能利用率意味着需求端增速低于供给端。

钟正生表示,从统计局公布的分行业产能利用率看,装备和高技术制造业明显存在产能利用不足问题,这恰是2021年以来受政策支持力度较大、投资较快增长的制造业行业。适度的产能冗余有助于平衡“效率”和“安全”的关系,却也会影响产能去化的步伐,推迟市场出清的时点。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只有两个行业产能利用率超过80%,分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91.7%)和化学纤维制造业(85.6%),产能利用率不到70%的行业有3个,分别是食品制造业(69.1%)、汽车制造业(64.9%)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2%)。

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

尽管一季度中国经济表现超出市场预期,但经济内部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这也导致了市场和老百姓“体感”偏冷。

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恢复程度来看,中国的消费恢复不如生产,中小微企业的恢复不如大企业,所以经济恢复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

另外,一季度就业形势整体稳定下,青年群体就业问题依然突出。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上月和上年同月均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不包含在校生的25-29岁劳动力失业率为7.2%,较2月上升0.8个百分点。

一季度经济增长的抓手主要来源于出口和制造业投资,美中不足的是经济的恢复仍不够均衡,需求侧数据偏弱,同时通胀水平偏低,这也是导致总量数据和结构数据之间存在‘温差’的主要原因。”杨欣说。她表示,总量和结构的分化意味着宏观政策需要持续加力,接下来要着力扩大需求,推动通胀水平回升。

经济学人智库高级分析师徐天辰表示,去年以来发布的多项政策,包括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策等,意味着高层已经意识到了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之间存在“温差”。下一步重点是加速落实政策到行动层面,例如解决拖欠民企账款等经营主体关注的问题,提振民企信心。长远来看,弥合“温差”仍需要向改革要动力,通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等一系列举措激发信心和活力。

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后,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等经济主管部门相继释放稳增长积极信号。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苏社表示,发改委将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落实好近期出台的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等政策,加快推动超长期特别国债等举措落地。同时,发改委将加强预期引导、增强市场信心,全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推动高质量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鹤新表示,前期出台的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正在逐步发挥作用,国民经济持续回升、开局良好。他特别提到,未来货币政策还有空间,将密切观察政策效果及经济恢复、目标实现情况,择机用好储备政策。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为什么经济增长超预期但微观“体感”仍偏冷?

在微观层面,普通民众对经济增长的“体感温度”依然偏冷。

2023年11月10日,北京,天气睛朗,远处的国贸清晰可见,和亦庄线城市轻轨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辛圆

2024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实现5.3%的增长,创下三个季度来最好水平,明显好于市场预期的5%。但另一方面,在微观层面,普通民众对经济增长的“体感”依然偏冷。

分析师指出,影响市场的“体感”原因在于实际增速与名义增速的缺口,而这背后体现的是价格低迷、工业库存偏高等问题。

他们解释称,一季度经济在政策驱动下持续复苏,但名义GDP仅增长4.2%,这意味着GDP平减指数为-1.1%,连续四个季度负增长。GDP平减指数为负,意味着物价下跌,低物价会导致企业增收不增利,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进而导致消费者购买力降低。

“名义增长率会通过价格和利润率影响企业的盈利,进一步影响居民的收入和政府的税收,名义增速偏低就会削弱企业及居民的实体获得感。”红塔证券分析师杨欣对界面新闻表示。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也表示,企业的营收、利润和政府财政收入均与名义GDP挂钩,实际GDP与名义GDP增速的差距意味着企业“增收不增利”,也会加剧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压力。

分析师表示,虽然一季度经济实现“开门红”,但在经济回升向好的同时,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仍然存在,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稳增长需政策持续发力。

物价低迷

GDP平减指数又称GDP缩减指数,本质上是一种价格指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走向,是对价格水平的宏观测度。一季度GDP平减指数为-1.1%,与此前公布的通胀表现基本一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为0,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比上年同期下降2.7%

钟正生在研报中指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财政赤字率与新增赤字规模安排,暗含了对名义GDP增速目标的假设。据平安证券测算,2024年名义GDP增速目标的“隐含下限”在5.6%附近,减去5%左右的实际GDP增速目标,对应GDP平减指数的目标下限应在0.6%附近。以一季度物价数据线性外推,实现物价温和回升的目标仍需努力。

根据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的测算,当前价格负增长主要集中于上中游,第一和第二产业价格是主要拖累。第二产业中,价格增速偏低的有三类,一类是CPI中的PPI传递项,例如家用器具、交通工具,第二类是建筑业产品,例如煤炭、钢材、水泥等,第三类是供给增长较快的领域,比如锂电池制造、新能源汽车制造、计算机通信电子行业。

部分工业品供大于求

分析师表示,与名义GDP偏低相关的另一个因素是部分工业品面临供大于求的问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为73.6%,比上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下降2.3个百分点,创2020年二季度以来新低。如果不考虑2020年一季度新冠疫情暴发初期的特殊因素,一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是2016年四季度以来的新低。2016年恰是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面对多年经济社会发展沉疴,中央提出“三去一补一降”五项任务,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产能利用率在79%至90%之间被认为是合意水平;超过90%,意味着可能存在产能不足的风险;低于79%,意味着有产能过剩的风险;低于70%,被认为是产能过剩。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研究室主任金贤东上周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上称,产能利用率是反映短期内产需关系的一个指标,受到需求状况、盈利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从中国这几年历史数据看,产能利用率的季度波动比较大,一季度产能利用率相对低一些,四季度相对高一些,这与春节假期等因素相关。我们初步分析,今后几个季度产能利用率有望逐步回升。”金贤东说。

郭磊也表示,产能利用率数据存在一定的季节性波动,二季度可能会边际好转。但他同时指出,整体偏低的产能利用率意味着需求端增速低于供给端。

钟正生表示,从统计局公布的分行业产能利用率看,装备和高技术制造业明显存在产能利用不足问题,这恰是2021年以来受政策支持力度较大、投资较快增长的制造业行业。适度的产能冗余有助于平衡“效率”和“安全”的关系,却也会影响产能去化的步伐,推迟市场出清的时点。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只有两个行业产能利用率超过80%,分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91.7%)和化学纤维制造业(85.6%),产能利用率不到70%的行业有3个,分别是食品制造业(69.1%)、汽车制造业(64.9%)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2%)。

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

尽管一季度中国经济表现超出市场预期,但经济内部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这也导致了市场和老百姓“体感”偏冷。

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恢复程度来看,中国的消费恢复不如生产,中小微企业的恢复不如大企业,所以经济恢复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

另外,一季度就业形势整体稳定下,青年群体就业问题依然突出。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上月和上年同月均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不包含在校生的25-29岁劳动力失业率为7.2%,较2月上升0.8个百分点。

一季度经济增长的抓手主要来源于出口和制造业投资,美中不足的是经济的恢复仍不够均衡,需求侧数据偏弱,同时通胀水平偏低,这也是导致总量数据和结构数据之间存在‘温差’的主要原因。”杨欣说。她表示,总量和结构的分化意味着宏观政策需要持续加力,接下来要着力扩大需求,推动通胀水平回升。

经济学人智库高级分析师徐天辰表示,去年以来发布的多项政策,包括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策等,意味着高层已经意识到了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之间存在“温差”。下一步重点是加速落实政策到行动层面,例如解决拖欠民企账款等经营主体关注的问题,提振民企信心。长远来看,弥合“温差”仍需要向改革要动力,通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等一系列举措激发信心和活力。

一季度经济数据公布后,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等经济主管部门相继释放稳增长积极信号。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苏社表示,发改委将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落实好近期出台的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等政策,加快推动超长期特别国债等举措落地。同时,发改委将加强预期引导、增强市场信心,全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推动高质量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鹤新表示,前期出台的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正在逐步发挥作用,国民经济持续回升、开局良好。他特别提到,未来货币政策还有空间,将密切观察政策效果及经济恢复、目标实现情况,择机用好储备政策。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