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5家名为“便利蜂”的24小时便利店在北京中关村苏州街附近悄然试营业,Logo为橙色蜂巢组成的“B”,配上橙底白字“便利蜂”,这5家店将于4天之后正式营业。
这样的场景与1年半之前邻家便利开业时的场景颇为相似,橙色店头、24小时、熟食饮料,提供充电、洗衣等服务,背后创始人都是以王紫为首的前7-Eleven高管,在2015年王紫带着多名中高层从7-Eleven离职后,他在三个月之后就把邻家便利店开了出来,而去年11月王紫带着这批人又离开邻家便利,又花了3个月时间开出了便利蜂。
这背后的新投资方是去哪儿创始人投资的斑马资本。2016年,携程与去哪儿合并后,去哪儿创始人庄辰超退出并成立了斑马资本,此外,庄辰超出资的清流资本曾参与过豆果网、爱鲜蜂等项目投资,爱鲜蜂已于今年2月被便利店B2B企业中商惠民收购,后者在去年9月获得了13亿元B轮融资,目前旗下拥有中商惠民便利店品牌、B2B平台惠民网等。
便利蜂的APP上显示,首批开业门店分别位于海淀区善缘街立方庭大厦、丹棱街长远天地、海淀大街左岸工社、苏州银科大厦、创业大街天使大厦5处。界面新闻走访了其中的4家。
这4家的便利蜂门店面积大小不一,最小的长远天地店不足100平方米,最大的银科大厦店则包含上下两层,约200平方米。店员鼓励顾客下载便利蜂APP并以此付款,在零下4度的北京,店内的萌煮(此前邻家便利的关东煮也叫萌煮)、包子、饺子、现制便当、咖啡等热食成了主要集客区。
比此前邻家便利和7-Eleven便利更进一步的是,这次开业的2家门店都专门开辟了独立的用餐空间——这些用餐区域一般分布在便利店的二层,以无餐椅的吧台为主,在银科大厦店,二层用餐区域还提供现煮面条、鲜榨橙汁、丝滑奶茶等餐饮类食品。
不过由于试营业,店门上所张贴的“充电”“洗衣”等服务目前在门店内并未被执行。5店齐开让便利蜂的一些店员还有些措手不及,现磨咖啡机等设备还需要厂家的人员来调试、培训。一位店员告诉界面新闻,自己“从邻家便利店跟着领导过来,因为主创人员都来了,还有去哪儿的创始人投资,前景更好。”他透露了便利蜂今年的开店目标大概是160家门店,不考虑加盟,主要选址范围以海淀为主,便利蜂已经签约的门店不止现在开业的5家,其他门店未开业主要是由于目前便利店人才非常紧缺。
从去年11月至今,便利蜂一直在招聘便利店人才。在招聘资料也显示了主创与7-Eleven的渊源:“公司由7-Eleven等著名便利店品牌的前高管精英共同创立,致力于把“便利蜂”品牌建造成北京乃至全国最大的连锁便利店。”
不过,跟之前创立邻家便利不同的是,便利蜂的注册公司(北京速鱼连锁商业有限公司)显示的主创人员中并未出现王紫的名字,这是一家成立于2016年11月、注册资本为1亿元的公司,法定代表人为孙哲南,属于法人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
另一个信息显示,便利蜂5家店以“北京梦想蜂连锁商业有限公司”为名注册了工商信息,法人代表均为许开辰,注册于2016年12月21日,为法人独资类型,主要人员包括许开辰(执行董事兼经理)和刘琪(监事),同样未看到王紫的名字。
此前一位并未追随王紫从邻家到便利蜂的人士告诉界面新闻,王紫在新的公司并没有太多的话语权,他带走的那批人中,除了总监级别和一少部分人可以实现之前的承诺之外,另一部分人需要走常规面试渠道才能留下,所以有些跟过去的人又开始私下寻找其他出路了。
便利蜂对此向界面新闻回应,上述说法并不属实,王紫负责整个便利蜂的所有决策,斑马投资则给予全方位后台系统支持。
除了人员上的急缺,便利蜂的另一个挑战就是,资本催熟下的便利店如何实现盈利的问题。便利店行业的一个共识是,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达到盈利可能,但一定的规模并非有资金即可实现,还需培育市场、开发自有产品等,这些均需要便利店度过一个漫长的亏损期,被王紫抛弃的邻家便利就是例子。
上述人士透露,王紫离开邻家便利之后,只有负责建筑设备的总监留了下来,替代了王紫在邻家的位置,但是现在的邻家“每天都在亏损(每天一共)至少两万”,在丰台三环新城的一个邻家便利店,界面新闻发现,现磨咖啡机已经撤去,玻璃门上张贴的与京东合作的标语还在,但是合作已终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