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丰子恺“人间有味是清欢”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丰子恺“人间有味是清欢”

丰子恺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笔墨艺术,画出了他人生的童真与优美。

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

——丰子恺

有的名字念在嘴边让人不禁正襟危坐,有的名字呢喃起来却教人忍不住嘴角含笑,我想丰子恺这三个字当是属于后者的。丰子恺原名丰润,小名慈玉,在读师范的时候,国文老师单不庵看他文章写得好,便赠他“子颛”二字作了双名,后改成同义的“子恺”,于是这平安喜乐的名字便随了他一生,纵使人间辛酸,家国战乱,也未曾损他半分从容恬静的气骨。

丰子恺

丰子恺身上有种清透的直率,包囊着对万物丰富的爱。受老师李叔同的影响,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他都会带着子女一起去放生。有一次,丰子恺带着一只鸡不远千里从桐乡石门湾赶到杭州。爱惜生灵的丰先生可不忍心那只鸡遭受旅途颠簸之苦,便撩起长袍,为它设了个贵宾软座。面容清癯秀气的男子怀中却像孕了个八月大的胎儿,这叫路过的侦探起了疑心,一路尾随到了杭州,才发现这哪里有什么空空妙手,不过是个待鸡如友、唯恐不周的善人罢了。

丰子恺书斋“缘缘堂”

鸡毛蒜皮,斗鸡遛狗,丰子恺的故事,好像就坐在老家门口的板凳上从往来人那里听来的闲言碎语,平淡无奇得就像刚刚发生在身边,却又让人忍俊不禁、咂嘴回味,比较一番后,只能酸涩地遗憾,自己的生活怎么就少了几分这样的雅趣!忆起他在随笔中借孩子詹詹之眼写战争岁月,不见半句牢骚,却都是乐观谈笑,最有趣的事儿竟是“好多人一起,上大街,坐大轮船”,丝毫不提这实则是一场艰险的逃难。什么样的事,在他眼中都能多几分诗意,夹几分诙谐,充满了悲悯的灵性。

丰子恺作品《一枝红杏出墙来》

丰子恺的漫画,大多正是从这些细碎百态的生活中来的,俞平伯先生评价它们如同一片片落英,含蓄着人间的情味。说到漫画,我便想起了小时候常看的《幽默大师》,端的是比谁更犀利,更一针见血。丰子恺则不然,平平淡淡的,未必字字珠玑,却是句句含情。他说,“学艺术是要恢复人的天真”。

丰子恺作品《唯有君家老松树》

天真、健全、美好、清澈,孩子在丰子恺眼里是这些词最完美的代表,他们是人间最富有灵性的生物。杜牧有诗谐侃道“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而画作里的孩子却不必愁这三千白发,只需毫不刻意地还原世相本来的单纯。尤在动荡破碎的年代,引一道宁静真挚的光,让人一时感叹“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记住童心——丰子恺漫画展》

天津美术馆怕是和我一样钦羡着丰老先生不朽的童心,《记住童心》这漫画展里嬉笑玩闹着一个个柔软而有情味的孩童。丰子恺爱画人,却不多加细节,笔触自然洗练,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看罢仿若余音绕梁。

这充满灵气的风格还得从他拜访的一位绘画大师说起。当年的丰子恺也曾苦于空有技艺,不见韵味,便“五顾茅庐”,请教了这位大师。大师不吐一字,挥墨作画两幅,一空一满,交由丰子恺自己揣摩。细细斟酌之后,丰子恺一改以往的风格,化满为空,只在画作中留下最具有表现力的神态动作,淡化了五官表情,走上了“不要脸”的艺术道路。

丰子恺作品《春在卖花声里》

《春在卖花声里》画面中的人们可以说是“面无表情”,然而却让人觉出了一分热闹、两分欢欣、正是三春好景。卖花的少女挎一篮黄灿灿的春花迎面走来,身边跟着条尾巴高翘、指不定还在悠悠摇摆的小狗。倚靠在栏杆上的人们悠闲地看着少女,仪态轻松自在,无疑是在享受不尽的春光。

受到日本画家竹久梦二的影响,丰子恺的画“有意无笔”,或者说是“意到笔不到”。这种非传统的画法在当时受到了人们的议论。一次带孩子去烟雨楼玩耍,他听到邻座的游客在议论自己的画作,说“丰子恺画的人真怪,有的没有五官,有的脸上只有两条横线。这难道算是时髦吗?”随后,丰子恺更加注重刻画人物的仪态,使含蓄的面部表达变得更加耐人寻味。

丰子恺作品《折得荷叶盖头归》

《折得荷叶盖头归》看了直教人忍俊不禁。一男一女两个孩子想必刚刚在湖畔玩耍,突然之间天落了雨,便折下两扇荷叶倒扣在了头上,意兴未尽地往回走去,正是“荷花浑忘却,荷叶盖头归”。人人都道荷花好,可是孩子们兴致来了才不会在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成人世界的得失心在孩子这里无非是再纯净不过的真性情。

丰子恺的漫画线条总是非常简洁的,没有过多的衣褶,也不费什么华丽精致的笔墨,就好像最朴实无华的孩童,无需点饰,便灿烂可爱地教人移不开眼。小时候读稼轩词,记忆最深的那首《清平乐》里说的“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约莫就是这种感觉。

丰子恺作品《新旧破补四阿子》

闲适融融的田园生活总是令人向往的,可惜丰子恺生活的年代却恰恰与之相反,社会动荡不安,物质极端匮乏,可即使面对这些,他的眼睛也从来都是带笑的。《新旧破补四阿子》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真实的写照,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就是图中的模样。

阿大穿新,阿二穿旧,阿三穿破,到了阿四,就只好补了又补,当年的料子在他身上恐怕叠地比谁的都厚。四个孩子有的得意,有的拘谨,有的不满破洞眉头轻蹙,还有的一脸懵懂稚嫩无知。一段捉襟见肘的过往,被孩子们率真的神态化解成了一段家中温馨诙谐无伤大雅的闹剧,这让我忍不住想到,究竟是怎样悲天悯人的仁爱才能铸就如此宽广无边的胸怀?

丰子恺作品《既耕还读书》

相比其他近乎天然的孩童,《既耕还读书》就显得让人讶异——这可是个受到文明熏陶的爱学习的好孩子!远远的草垛整齐地立在那儿,一个孩子背靠松树捧着本书读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尽管看不见神情,却也能从身体的张弛中体味到那份爱不释手的劲儿。

不过,手中的这本书恐怕没四书五经那么正统,陶渊明《读<山海经>》一诗中的那句“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留下了些许蛛丝马迹。就好像百草园中缠着阿长说精怪的迅哥儿,丰子恺笔下的这个孩子也读得是同一本闲书。用充满好奇的心来挖掘世间无尽的奥妙,这是多么纯粹而美妙!

丰子恺作品《儿家门巷落花多》

朱自清说,丰子恺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他究竟是怎么把鸡零狗碎的现实生活落笔成如此灵动飞扬的情韵来,实在是令人咋舌。岁月坎坷,那一代的人们文争武斗,不知在灵魂上留下了多少唏嘘斑驳,而丰子恺却好像有用不尽的柔情爱意,抚慰着人世间刀刀见骨的森森伤痕。

丰子恺爱孩子,爱画孩子,也爱画给孩子看,这些天真干净的生灵是黑暗中的光亮,是绝望中的希望,是最饱含人间的爱的一群人。人性说来复杂,可是人心也最该简单,从纠缠弯绕中一路走过,最珍贵的还是那份率真和单纯。

丰子恺作品《闲梳白发对斜阳》

孩子最让人羡慕的,怕是对这世界无差别的好奇与敬畏,自在烂漫,豁达通透。没有黑白分明的武断,也就多了几分看透人类真面目的可能。

或许有人会说,见识过世事艰险,谁又会相信这些画饼充饥的天真笔墨?然而若没了理想,又怎么会有实现?若没了慰藉,谁又耐得住伤痛?万物随心罢了。成人世界里的斤斤计较和人心算计,在孩子面前是那么无力而荒谬。丰子恺总是这么善解人意地度化着有情众生,借世间最为纯净美好的孩童来洗濯人们浸染的灵魂,让他们从至为繁琐的细碎里退居到至为简明的清净自如。苦难的现实面前,唯有生命原初时纯真清澈的模样,能给人以精神的寄托和安顿。记得有句话称赞丰子恺道“以出世的态度,成就入世的辉煌”,我想,这恐怕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记住童心——丰子恺漫画展

展览时间:2016年12月16日——2017年2月12日

展览地点:天津美术馆一层展厅

丰子恺的漫画,简约洗练、富有诗意,充满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被誉为中国现代漫画的开端。朱自清说,“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儿的小诗”。俞平伯又将他的画作比作“一片片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 此次展出的101幅画作来自浙江省博物馆珍藏的作品,是先生晚年最后的画集,更是对他一生画作的提炼。丰子恺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笔墨艺术,画出了他人生的童真与优美,他永远的悲悯与仁爱,让我们一同感受那深厚的传统艺术和伟大的文化心灵。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丰子恺“人间有味是清欢”

丰子恺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笔墨艺术,画出了他人生的童真与优美。

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

——丰子恺

有的名字念在嘴边让人不禁正襟危坐,有的名字呢喃起来却教人忍不住嘴角含笑,我想丰子恺这三个字当是属于后者的。丰子恺原名丰润,小名慈玉,在读师范的时候,国文老师单不庵看他文章写得好,便赠他“子颛”二字作了双名,后改成同义的“子恺”,于是这平安喜乐的名字便随了他一生,纵使人间辛酸,家国战乱,也未曾损他半分从容恬静的气骨。

丰子恺

丰子恺身上有种清透的直率,包囊着对万物丰富的爱。受老师李叔同的影响,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他都会带着子女一起去放生。有一次,丰子恺带着一只鸡不远千里从桐乡石门湾赶到杭州。爱惜生灵的丰先生可不忍心那只鸡遭受旅途颠簸之苦,便撩起长袍,为它设了个贵宾软座。面容清癯秀气的男子怀中却像孕了个八月大的胎儿,这叫路过的侦探起了疑心,一路尾随到了杭州,才发现这哪里有什么空空妙手,不过是个待鸡如友、唯恐不周的善人罢了。

丰子恺书斋“缘缘堂”

鸡毛蒜皮,斗鸡遛狗,丰子恺的故事,好像就坐在老家门口的板凳上从往来人那里听来的闲言碎语,平淡无奇得就像刚刚发生在身边,却又让人忍俊不禁、咂嘴回味,比较一番后,只能酸涩地遗憾,自己的生活怎么就少了几分这样的雅趣!忆起他在随笔中借孩子詹詹之眼写战争岁月,不见半句牢骚,却都是乐观谈笑,最有趣的事儿竟是“好多人一起,上大街,坐大轮船”,丝毫不提这实则是一场艰险的逃难。什么样的事,在他眼中都能多几分诗意,夹几分诙谐,充满了悲悯的灵性。

丰子恺作品《一枝红杏出墙来》

丰子恺的漫画,大多正是从这些细碎百态的生活中来的,俞平伯先生评价它们如同一片片落英,含蓄着人间的情味。说到漫画,我便想起了小时候常看的《幽默大师》,端的是比谁更犀利,更一针见血。丰子恺则不然,平平淡淡的,未必字字珠玑,却是句句含情。他说,“学艺术是要恢复人的天真”。

丰子恺作品《唯有君家老松树》

天真、健全、美好、清澈,孩子在丰子恺眼里是这些词最完美的代表,他们是人间最富有灵性的生物。杜牧有诗谐侃道“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而画作里的孩子却不必愁这三千白发,只需毫不刻意地还原世相本来的单纯。尤在动荡破碎的年代,引一道宁静真挚的光,让人一时感叹“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记住童心——丰子恺漫画展》

天津美术馆怕是和我一样钦羡着丰老先生不朽的童心,《记住童心》这漫画展里嬉笑玩闹着一个个柔软而有情味的孩童。丰子恺爱画人,却不多加细节,笔触自然洗练,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看罢仿若余音绕梁。

这充满灵气的风格还得从他拜访的一位绘画大师说起。当年的丰子恺也曾苦于空有技艺,不见韵味,便“五顾茅庐”,请教了这位大师。大师不吐一字,挥墨作画两幅,一空一满,交由丰子恺自己揣摩。细细斟酌之后,丰子恺一改以往的风格,化满为空,只在画作中留下最具有表现力的神态动作,淡化了五官表情,走上了“不要脸”的艺术道路。

丰子恺作品《春在卖花声里》

《春在卖花声里》画面中的人们可以说是“面无表情”,然而却让人觉出了一分热闹、两分欢欣、正是三春好景。卖花的少女挎一篮黄灿灿的春花迎面走来,身边跟着条尾巴高翘、指不定还在悠悠摇摆的小狗。倚靠在栏杆上的人们悠闲地看着少女,仪态轻松自在,无疑是在享受不尽的春光。

受到日本画家竹久梦二的影响,丰子恺的画“有意无笔”,或者说是“意到笔不到”。这种非传统的画法在当时受到了人们的议论。一次带孩子去烟雨楼玩耍,他听到邻座的游客在议论自己的画作,说“丰子恺画的人真怪,有的没有五官,有的脸上只有两条横线。这难道算是时髦吗?”随后,丰子恺更加注重刻画人物的仪态,使含蓄的面部表达变得更加耐人寻味。

丰子恺作品《折得荷叶盖头归》

《折得荷叶盖头归》看了直教人忍俊不禁。一男一女两个孩子想必刚刚在湖畔玩耍,突然之间天落了雨,便折下两扇荷叶倒扣在了头上,意兴未尽地往回走去,正是“荷花浑忘却,荷叶盖头归”。人人都道荷花好,可是孩子们兴致来了才不会在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成人世界的得失心在孩子这里无非是再纯净不过的真性情。

丰子恺的漫画线条总是非常简洁的,没有过多的衣褶,也不费什么华丽精致的笔墨,就好像最朴实无华的孩童,无需点饰,便灿烂可爱地教人移不开眼。小时候读稼轩词,记忆最深的那首《清平乐》里说的“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约莫就是这种感觉。

丰子恺作品《新旧破补四阿子》

闲适融融的田园生活总是令人向往的,可惜丰子恺生活的年代却恰恰与之相反,社会动荡不安,物质极端匮乏,可即使面对这些,他的眼睛也从来都是带笑的。《新旧破补四阿子》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真实的写照,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就是图中的模样。

阿大穿新,阿二穿旧,阿三穿破,到了阿四,就只好补了又补,当年的料子在他身上恐怕叠地比谁的都厚。四个孩子有的得意,有的拘谨,有的不满破洞眉头轻蹙,还有的一脸懵懂稚嫩无知。一段捉襟见肘的过往,被孩子们率真的神态化解成了一段家中温馨诙谐无伤大雅的闹剧,这让我忍不住想到,究竟是怎样悲天悯人的仁爱才能铸就如此宽广无边的胸怀?

丰子恺作品《既耕还读书》

相比其他近乎天然的孩童,《既耕还读书》就显得让人讶异——这可是个受到文明熏陶的爱学习的好孩子!远远的草垛整齐地立在那儿,一个孩子背靠松树捧着本书读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尽管看不见神情,却也能从身体的张弛中体味到那份爱不释手的劲儿。

不过,手中的这本书恐怕没四书五经那么正统,陶渊明《读<山海经>》一诗中的那句“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留下了些许蛛丝马迹。就好像百草园中缠着阿长说精怪的迅哥儿,丰子恺笔下的这个孩子也读得是同一本闲书。用充满好奇的心来挖掘世间无尽的奥妙,这是多么纯粹而美妙!

丰子恺作品《儿家门巷落花多》

朱自清说,丰子恺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他究竟是怎么把鸡零狗碎的现实生活落笔成如此灵动飞扬的情韵来,实在是令人咋舌。岁月坎坷,那一代的人们文争武斗,不知在灵魂上留下了多少唏嘘斑驳,而丰子恺却好像有用不尽的柔情爱意,抚慰着人世间刀刀见骨的森森伤痕。

丰子恺爱孩子,爱画孩子,也爱画给孩子看,这些天真干净的生灵是黑暗中的光亮,是绝望中的希望,是最饱含人间的爱的一群人。人性说来复杂,可是人心也最该简单,从纠缠弯绕中一路走过,最珍贵的还是那份率真和单纯。

丰子恺作品《闲梳白发对斜阳》

孩子最让人羡慕的,怕是对这世界无差别的好奇与敬畏,自在烂漫,豁达通透。没有黑白分明的武断,也就多了几分看透人类真面目的可能。

或许有人会说,见识过世事艰险,谁又会相信这些画饼充饥的天真笔墨?然而若没了理想,又怎么会有实现?若没了慰藉,谁又耐得住伤痛?万物随心罢了。成人世界里的斤斤计较和人心算计,在孩子面前是那么无力而荒谬。丰子恺总是这么善解人意地度化着有情众生,借世间最为纯净美好的孩童来洗濯人们浸染的灵魂,让他们从至为繁琐的细碎里退居到至为简明的清净自如。苦难的现实面前,唯有生命原初时纯真清澈的模样,能给人以精神的寄托和安顿。记得有句话称赞丰子恺道“以出世的态度,成就入世的辉煌”,我想,这恐怕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记住童心——丰子恺漫画展

展览时间:2016年12月16日——2017年2月12日

展览地点:天津美术馆一层展厅

丰子恺的漫画,简约洗练、富有诗意,充满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被誉为中国现代漫画的开端。朱自清说,“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儿的小诗”。俞平伯又将他的画作比作“一片片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 此次展出的101幅画作来自浙江省博物馆珍藏的作品,是先生晚年最后的画集,更是对他一生画作的提炼。丰子恺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笔墨艺术,画出了他人生的童真与优美,他永远的悲悯与仁爱,让我们一同感受那深厚的传统艺术和伟大的文化心灵。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