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王玉 毛盾
界面新闻编辑 |崔宇
随着全球化和资本市场的不断深化,中国企业在A股、港股、美股等市场的上市活动日益频繁,上市公司数量与市值规模持续扩大。与此同时,在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战略指引下,各地区产业结构、产业创新和产业转型各具特色,上市公司有着明显的区域特征。上市公司作为经济的领航者和风向标,其区域分布、行业分布以及业绩和市场表现,不仅反映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潜力,也体现了各地区的产业结构、资源分配和政策导向。
界面智库推出的“上市公司区域图鉴”系列报告,旨在通过研究不同区域(包括31个省行政区及下属地级市)在不同时间维度的上市公司数量、市值、行业构成和财务指标等多维数据,帮助政策制定者、投资者和研究者透过上市公司来了解和评估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优势产业布局以及产业集聚和关联程度等。
相关阅读:
31省市上市公司数量大比拼:这三个地区科创属性最强 | 上市公司区域图鉴①
优势产业都是啥?31省市上市公司行业分布大起底 | 上市公司区域图鉴②
谁的优势更大?从区位熵透视31省市上市公司产业集聚度 | 上市公司区域图鉴③
党的十八大以来,31省市上市公司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 上市公司区域图鉴④
党的十八大以来,31省市的哪些行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上市公司区域图鉴⑤
党的十八大以来,31省市有哪些优势产业在崛起?| 上市公司区域图鉴⑥
谁与争锋?31省市“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大比拼 | 上市公司区域图鉴⑦
31省市上市公司新质生产力布局探析,哪些产业最受宠?| 上市公司区域图鉴⑧
盘点五大城市群“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哪个区域最强?| 上市公司区域图鉴⑨
界面智库在“上市公司区域图鉴”系列报告的第八篇中,介绍了31个省级行政区(不包含港澳台地区)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的产业分布,本文在此基础上选取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中三角、成渝城市圈这五大城市群共计1565家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进行进一步的剖析。
界面智库发现,从数量分布看,五大城市群前三大新质生产力产业所占比重较全国范围的比重提升1.3个百分点;从市值看,前三大产业较全国提升4.7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长三角、京津冀、中三角仍表现不俗,稳坐市值占比第一的宝座,但在珠三角和成渝城市圈里市值占比第一的位置分别被未来产业和生物产业所取代。
此外,成渝城市圈航空航天产业的异军突起值得关注,成渝地区航空航天产业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共计8家,其中有5家是在近5年完成上市,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成渝地区的航空经济不容小觑。
1、三大产业在五大城市群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中的合计数量占比近6成
此前在界面智库整理的全国1896家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中,数量排名前三的产业分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生物产业,三者合计占比达57.8%。本次以五大城市群为对象进行观察发现,前三名的产业以及位序均未发生变化,但是合计占比有所提升,这三大产业占五大城市群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总数比重为59.1%,较全国范围的比重提升1.3个百分点,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占比提升1.5个百分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占比提升0.7个百分点,生物产业占比下降0.9个百分点。
从五大城市群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市值分布情况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未来产业、生物产业仍为市值前三名的产业,与全国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市值的前三名产业保持一致,三种产业合计占比为70.6%,较全国范围的比重提升4.7个百分点,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占比提升3.3个百分点,未来产业占比提升1.9个百分点,生物产业占比下降0.5个百分点。
2、成渝地区航空航天产业异军突起,长三角海洋装备产业表现亮眼
五大城市群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依然占据各城市群数量第一名的位置,其中长三角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数量最多,不过若从各大城市群产业数量占比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珠三角的占比最为突出,其占珠三角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比重高达46.2%;从市值方面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长三角、京津冀、中三角仍表现不俗,稳坐市值占比第一的宝座,但在珠三角和成渝城市圈里市值占比第一的位置分别被未来产业和生物产业所取代。
总体来看,五大城市群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未来产业这六大领域,这同全国分布情况趋同,不同的是个别产业在所属地区表现突出,比如成渝城市圈的航空航天产业跻身其前五大产业。
位居五大城市群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数量首位的是长三角,总数量占据五大城市群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半壁江山,具体来看前五大产业依次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95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120家)、新材料产业(119家)、生物产业(98家)、节能环保产业(94家),占长三角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总数量的比重分别为25.0%、15.4%、15.3%、12.6%、12.1%,合计占比达80.4%。在市值占比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33.4%稳居第一,未来产业以18.6%跻身第二,余下依次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9.6%)、生物产业(9.2%)、新材料产业(8.6%)。
除以上五大产业外,长三角在其他产业里表现也较为优异,展示出领头羊的地位。最为亮眼的是海洋装备产业,在五大城市群里该行业有15家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其中有12家来自长三角,占五大城市群该行业总数量比重高达80.0%;长三角的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产业、航空航天产业占五大城市群对应行业数量比重分别为65.2%、64.0%,41.9%、36.8%。
总数量排名第二的珠三角,前四大产业同长三角一样,依次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53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46家)、新材料产业(33家)、生物产业(26家),不同的是未来产业崭露头角,以25家的数量同节能环保产业并列第五名。从数量占比来看,分别为46.2%、13.9%、10.0%、7.9%、7.6%、7.6%,若剔除并列产业的影响,合计占比为85.6%。在市值占比方面,未来产业以32.4%的占比跃升到第一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占比29.7%屈居第二,余下依次是生物产业(17.5%)、高端装备制造产业(6.5%)、新材料产业(4.2%)。
总数量排名第三的京津冀,前五大产业与上述两大城市群略有不同,未来产业的表现更为突出,将节能环保产业挤出前五名,数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83家)、生物产业(39家)、未来产业(31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30家)、新材料产业(18家),占京津冀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总数量的比重分别为35.0%、16.5%、13.1%、12.7%、7.6%,合计占比达84.9%。在市值占比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52.2%的压倒性优势夺得第一,未来产业以20.2%位居第二,生物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分别以10.0%和4.1%分列第三和第四,新能源产业以3.5%的占比超越新材料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位列第五。
总数量排名第四的中三角,前五大产业依次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31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26家)、生物产业(24家)、新材料产业(20家)、节能环保产业(11家),占中三角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总数量的比重分别为23.0%、19.3%、17.8%、14.8%、8.1%,合计占比达83.0%。在市值占比方面,未来产业取代节能环保产业进入前五,市值占比由大到小依次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8.1%)、未来产业(17.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12.8%)、新材料产业(10.8%)、生物产业(10.3%)。
总数量排名第五的成渝城市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0家)依然为排名第一的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生物产业为17家并列第二,新材料产业和航空航天产业为8家并列第四,节能环保产业和未来产业均未能入选成渝城市圈前五大产业,取而代之的是航天航空产业,这与成渝地区在加快打造航空航天产业集群的政策目标相印证。此外,受成渝所处地理位置影响,其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在10大类产业里仅布局9类,海洋装备产业目前为空缺项。从数量占比看,成渝城市圈前五大产业比重分别为24.1%、20.5%、20.5%、9.6%、9.6%,合计占比达84.3%。在市值占比方面,生物产业表现尤为突出,其市值占比达31.2%排名第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占比16.6%屈居第二,航空航天产业市值占比12.5%排名第三,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分列第四、第五名,分别占比11.3%和11.2%。
通过对具体上市公司的查阅发现,成渝地区航空航天产业新质生产力上市公司共计8家,其中有5家是在近5年完成上市,该领域的快速发展早已有迹可循。2019年,民航局分别会同四川省、重庆市联合编制印发了《成都国际航空枢纽战略规划》《重庆国际航空枢纽战略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成都、重庆国际航空枢纽的建设思路、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2022年民航局印发《关于加快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初具规模,成为支撑我国民航发展的第四极。未来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成渝航空经济不容小觑,或将成为中国航空经济之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