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刘方远
大模型引爆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之后,一场无声的生态之争也在慢慢铺开。企业、资本、政府以及市场机构如何各司其职,成为不断被探讨的话题。
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于去年9月成立于上海,在徐汇滨江扎根之后,吸引了无问芯穹、智象未来、衔远科技、面壁智能等一批大模型初创企业入驻。
作为全国首个大模型专业孵化和加速载体,模速空间正在发挥“土壤”作用——在吸引大模型企业入驻的同时,建立具有活力的AI生态,提供投融资、技术和应用等多方面的培育支持。
大模型产业涉及的产业链复杂而多元,如何将上述目标落到实处,需要具体的措施和扶持。
据界面新闻了解,模速空间目前建立了算力调度平台、 开放数据平台、 评测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综合服务平台五大功能平台,为企业入驻提供基础保障。在政策扶持上,模速空间也面向消费、文娱、金融等垂直应用领域,以最高优先级政策支持,推动各类垂直场景小模型走向市场。
相较于传统产业,大模型产业在招商引资、发展需求上存在特殊性。传统的孵化和支持,在大模型产业中可能远远不够。举例而言,大模型研发中需要百亿甚至千亿的数据规模,其昂贵的算力成本是初创企业面临的普遍难题。
上海大模型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海慈向界面新闻介绍,入驻模速空间的企业可享受房租减免,也可获得算力、数据、评测、金融等大模型研发所必需的资源。
具体而言,模速空间为企业打造了2500P(兆次浮点运算)算力池,其中商汤提供了1000P算力池,已有不少企业获得算力支持。此外,在市区两级政府的支持下,购买算力资源的企业也会得到现金补贴。
除了技术的支持,大模型最终要走向场景落地,这是模速空间发挥作用的又一环节。
陈海慈称,模速空间经常举办路演活动和“模速科创大讲堂”,帮助企业进行对接。空间投用5个多月以来,已举办近90场活动,企业和行业人士汇聚于此,探讨未来的应用方向。
界面新闻在走访中看到,模速空间的多个楼层的场地都能够举办论坛和研讨会,帮助AI企业和多方深度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模速空间旁边有着一位重要的邻居——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除此之外,模速空间周边坐落着商汤科技等多个科技公司,这种区位优势也是建立大模型生态时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作为上海人工智能的排头兵,徐汇区启动了上海首个人工智能发展集聚区建设。模速空间当下产生的产业效应,也是建设的成果之一。2023年以来,徐汇新引进的117家大模型企业中,有57家入驻了模速空间。
截至目前,已有超过60家大模型企业以及20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基础层、应用层公司的资源汇聚于此。陈海慈介绍,未来模速空间来将联动西岸数字谷、西岸数智中心、北杨人工智能小镇等,加速建设10万平方米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
同时他也希望,未来入驻企业不仅在数量和质量上有所提升,也要在产业链上实现更多元的形态。“做出生态才是最重要的事,我们希望能够在独角兽成长早期提供扶持和培育,形成一个正向循环。”陈海慈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