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宏观
据中国人民银行主管的《金融时报》周二报道,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买卖,可以作为一种流动性管理方式和货币政策工具储备。这是央行首次对买卖国债作出回应。
该负责人指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我国国债市场规模已居全球第三,流动性明显提高,这为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现券买卖操作提供了可能。
“一些发达经济体央行在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用尽情况下,被迫大规模单向买入国债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我国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买卖国债与这些央行的量化宽松(QE)操作是截然不同的。”上述负责人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说。
分析人士指出,实施QE通常有两个触发条件,一是实际经济增长率逼近零,二是政策利率逼近零。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发展,一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长5.3%;政策利率距离零还很远,比如,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目前在1.8%。
他们表示,和其他央行货币政策工具(逆回购、MLF)一样,本质上,买卖国债只是一种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工具,现阶段而言,人民银行更倾向于通过结构性工具来精准滴灌。2023年,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了4万亿元,其中以中期借贷便利操作(MLF)与结构性工具为代表的“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科目起到了主要贡献。
但长期来看,分析人士表示,国债将在货币政策工具中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如债券利率与信贷利率联动等。另外,随着降准空间一再压缩,未来购买国债也可以成为调节货币供应的潜在手段。
相关阅读:中国版QE要来了?经济学家称当前央行购买国债的可能性非常小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四章第二十九条规定,人民银行不得直接认购、报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即禁止央行在一级市场中购买国债。不过,人民银行在二级市场上参与国债交易是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一部分。《人民银行法》第四章第二十三条列示了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的六种货币政策工具,其中就有“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
2000年前后,人民银行曾多次开展现券买卖操作,现券买卖的对象包括国债、国开行债券和进出口行债券。但2003年后,央行基本就暂停了现券交易,除了买断式购入特别国债外。原因是2003年开始,随着贸易顺差的扩大和外汇占款的大幅增长,银行体系流动性泛滥,货币政策以回笼和对冲流动性为主,主要工具是发行央票和正回购操作。
2014年以后,面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短缺,央行没有重启现券交易,而是创新了各类基于国债等抵押品的数量投放工具如MLF,以及通过降准、逆回购来进行流动性投放。
不少专家指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可以配合财政进行赤字融资,但国债发行规模要相对足够大,同时发行节奏要相对稳定,才能有效实现政策传导,也能避免市场利率大幅波动。
此外,近段时间以来,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其中30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2.5%以下。中国人民银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新闻稿中提到“在经济回升过程中,也要关注长期收益率的变化”。
上述央行负责人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长期国债收益率总体会运行在与长期经济增长预期相匹配的合理区间内。一方面,我国实际经济增速未来较长时期仍将保持合理水平,近一年来回升向好的趋势在不断巩固。另外,一些机构投资者也认为,未来通胀有望从低位温和回升,长期国债收益率作为名义利率,本身会随着通胀水平回升而提高。这两方面对长期债券收益率都会形成支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