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
关东大地震夺去了14万人的生命,1923年9月6日,也就是地震发生五天后,另一场不为人知的悲剧发生了。然而,这一悲剧被掩埋了近百年之久。日前于北影节期间上映的电影《福田村事件》,记录的正是该事件的来龙去脉:
在日本吞并了朝鲜、对朝鲜人抱有极大敌意的背景下,15名四国地区的商贩来到关东福田村,他们说着本地方言,被怀疑是朝鲜人,最终被100多名全副武装的村民集体猎巫,其中9人被杀害,包括3名幼儿和1名孕妇。巧合、焦虑和恐惧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这起湮灭于历史长河的重大事件。
这部电影于2023年关东大地震一百周年时于日本上映,并广受好评。导演森达也此前曾拍过追踪奥姆真理教信徒日常生活的纪录片《A》,《福田村事件》是他首次执导故事长片——由于这一事件的资料只有简短的事实、素材不足,森达也只得想象事情的经过。
与《A》相似,电影大部分描写的也是村民们的日常,既有加害者也有受害者:在战争中失去丈夫的女子和渔夫偷情;在朝鲜居住过的村民向妻子讲起亲眼目睹的大屠杀;驻东京的女记者希望报道在日朝鲜人的真实情况,却被社长阻拦。同一时间,那群商贩浩浩荡荡、有说有笑地来到村落,全然不知厄运正步步逼近。
森达也在NHK的一次采访中提到,之所以要均衡地展现加害者和受害者的生活轨迹,是因为所有的屠杀和战争都是“普通人杀普通人”,他想创造一个叙事结构,思考为何普通人会突然之间变成恶魔。他感慨道,战后的日本一直有受害者情结,几乎没有商业电影描写日本迫害别国的历史,与此同时在欧洲,纳粹和大屠杀主题的电影已经成为一种类型片。
《福田村事件》在日本上映时被不少人称为“反日电影”,也有大量日本民众表示支持。森达也希望通过这部片子改变日本电影界的氛围:“近年来,人们总试图淡化日本的失败过往,或者移开视线假装不看。我想提起自己的问题意识,为了使社会环境更开放,我们应当认真审视自己的负面历史。”
界面文化(ID: booksandfun)在北影节《福田村事件》映后采访了导演森达也,与他讨论了当下的新闻媒体、灾难的责任者等问题。
界面文化:在映后环节,你提到本来想用纪录片还原福田村事件,由于资料不足才拍成了有戏剧性的电影。那么,这部电影与事件本身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森达也:一定要说的话,这部电影是100%的虚构。台词都是编造的,我也并不知道到底是谁说过哪些话,毕竟没有留存下来详细的资料,能够确认的只有以下事实:15或16人的行商队来到村子里,其中9人被杀害了,至于他们如何被杀则没有记录,所以只好去想象,而我认为这就是电影。
电影并不是为了“再现”的影像,我用电影传达的只是我眼中的真实,而不是客观真实——由于这起事件,我有了种种想法,然后把它说出来,将之变为真实存在之物。
界面文化:许多观众很好奇,为什么片子要用这么多篇幅来书写与事件无关的、村落里的众生相,直到最后才展现屠杀事件?除了增加故事张力方面的考虑,你是怎么思考影片结构的呢?
森达也:我不想把加害者们看作是怪物。大多数同类型的电影都把重心放在受害者身上,所以施暴者就成了怪物,比如许多纳粹德国主题的电影。但事实上,加害者们也是人,他们也爱着自己的孩子、父母和妻子。
为什么最终会变成这样呢?因为在某一个瞬间他们变成了怪物,而我想仔细打磨和提炼这个瞬间。因此,从影片的前半部分到中间部分,我都在试图仔细描绘村里的生活。虽然这些与虐杀本身无关,但我想要强调的正是这一部分。
界面文化:那么对你来说,需要为这起事件负责任的到底是谁?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片中的一位军官主导了整个杀人事件,但最后发现对方并非朝鲜人,懊悔地喊着“这是国家的要求,不是我的责任”之类的话。
森达也:首先我要强调的是,这些穿军服的人虽然自称“在乡军人会”,却都是军队的退休人员。但是即使退休,只要穿上军服,人们就难免产生这种意识:“好,我要保家卫国了!”
至于谁应对事件负责,当时的内务省——也就是日本拥有最高治安权力的人们——应当负责,(诬陷朝鲜人的)报社高层人员也负有责任。除了高层,我认为其实每个人都有责任——战争就是如此,不管军方多想打仗,如果人民不支持,就打不起来。日本之所以在那时爆发战争,也是因为人民的热情支持,现在的俄乌冲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战争也是同样。当然,我觉得巴勒斯坦有点太可怜了,受到的损失也很大,但我真心觉得其中的每个人都有一点责任。
界面文化:影片中有一个女记者的角色,她有很强的正义感,试图在一线保护在日朝鲜人,报社要求她写“揭露朝鲜人丑恶嘴脸”的虚假新闻时,她说出了“新闻的作用难道不是揭露真相吗?”这样的台词。你是怎样设置这个角色的?想表达的是对日本新闻界的批评吗?
森达也:这名女记者有一个上司,也就是新闻社的部长,(虽然在影片里,上司一直要求她奉命行事,但是)部长本人也是自由主义者,他也很想揭露权力的丑恶。但如果这样做,报纸的发行量会越来越少,或者受到当局和政府的打压,员工们就都吃不上饭了。所以当女记者质问为什么不写出真相,部长也只好沉默。
现在的日本新闻界也是如此,批评现政府的话,发行量会迅速下降。这位女记者总是很直率地判断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用日语来说就是“青臭い”(中文可译作“乳臭未干”),但是我还是希望这样“不太成熟”的记者能更多一些,希望他们能够不忘初心。
界面文化:观影时除了感到历史事件的沉重以外,我也觉得这是一部很有当下性的电影,因为流言蜚语和不实报道而去杀人,和今天的网络暴力有相似之处。
森达也:我基本同意你的看法。只不过,那个时代唯一的媒体是报纸,但是在那之后,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发展得很快。如果说在那个时代,仅靠报纸就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能让人轻易地攻击朝鲜人,那么今天这个时代更加可怕。人们无法分辨是真实的新闻还是AI生成,可以随心所欲地撒谎,受到其影响的人与日俱增。所以,虽然这部电影是根据一百年前的事实改编的,但也与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问题有关。
界面文化:电影在日本上映后,你都收到过什么有趣或意外的观众反馈?
森达也:我们以众筹方式募集到了第一笔拍摄资金,大概有三千几百万日元,捐款者希望帮助我们拍这部电影。很多人还留下了纸条,写着“我从爷爷那里听说,他以前也杀害过朝鲜人”这样的话。我觉得很惊讶,原来在这种私密的范畴里,相关的故事还是有被好好传承下来。
此外,影片中的演员有很多大牌明星(记者注:演员永山瑛太、东出昌大,以及著名音乐人KOM I均有出演),但是他们的片酬都非常低。他们跟我说,只要能出演就值得了,即使这部电影被其他人看作是“反日电影”也没关系。原来演员们也觉得这部电影应该被拍出来啊,我也惊讶于有这么多人来观影、有这么多媒体前来报道,还是有很多日本人抱有这种(和我类似的)想法的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