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线即破发,“AIGC第一股”出师不利,未来将何去何从?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线即破发,“AIGC第一股”出师不利,未来将何去何从?

竞争刚刚开始,市场始终在变,出门问问要直面挑战和机会兼具的市场行情。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匡达

文|新火种 小岩

编辑|彩云

4月24日,AI公司出门问问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此次出门问问在港交所上市意义非同凡响,因为它成为了港股的“AIGC第一股”。

不过,挂牌首日出门问问的表现着实让人大跌眼镜。AIGC第一股“出师不利”,2.98港元的开盘价较发行价3.8港元,跌了21.6%。

怀揣“AIGC第一股”的滤镜,却遭遇了尴尬的破发,出门问问的上市之路走得确实不太顺。

出门问问的崛起:前谷歌科学家回国创业,勇闯AI赛道

出门问问成立于2012年,由李志飞创办。李志飞有着深厚的技术背景,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系博士,曾担任Google总部的科学家,自然语言处理及人工智能专家等职位。

2012年,36岁的李志飞从谷歌美国总部毅然辞职,把在谷歌做机器翻译和语音识别工作的经验带回了国内,创立出门问问,并成功拿到了红杉资本和真格基金的天使投资。创业伊始,出门问问以语音助手软件切入市场,并于2015年推出TicWatch智能手表。

我们可以把2012年到2018年看作是出门问问发展的第一阶段,其产品从最早的语音助手APP,扩展到以手表,音箱,耳机等为核心的智能硬件。与此同时,公司也在开拓线下零售渠道。

我们知道,智能硬件和线下渠道都是重资产投入,对于这类型的初创公司而言,没有持续融资就难以维系。2017年,出门问问获得大众汽车1.4亿美元的投资,两者共同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大众问问”。在大众汽车的帮助下,出门问问成功开拓了车载语音交互市场,由此进入发展的第二阶段。

2019年至2022年,公司业务由C端转向B端。根据招股书上所提供的信息,在2022年及2023年,大众汽车均是出门问问的最大客户;2022年,出门问问来自大众汽车的收入占总收入比重高达42.6%。也就说,这一阶段的出门问问与自己的大客户大众之间形成深度绑定,营收过于单一。在这种情况下,出门问问的抗风险能力无疑是很弱的。

果然,天有不测风云。2021年年底,大众汽车撤资,并将合资公司“大众问问”转变为大众全资子公司。这一阶段的出门问问没有再获得新的融资。

好在李志飞是有谷歌背景的,他一直在关注AI领域的前沿动态。特别是2020年OpenAI的强势崛起和GPT-3的横空出世,给了李志飞更多的启发。据此,出门问问再次转换方向,切入到生成式AI领域,后来陆续推出自研大模型和AIGC应用。

2023年4月,出门问问发布了“序列猴子”AI大模型,以及基于大模型能力打造的4款AIGC应用,包括魔音工坊,海外版DupDub,魔撰写作,奇妙文,奇妙元等产品,专注于配音,写作,视频等领域。根据灼识咨询的报告,出门问问在中国AI语音技术及自然语言处理软件解决方案领域的市场份额为1.4%,排名第三。在快速增长的AIGC领域,出门问问是全亚洲范围内,能够自建大模型的市场参与者之一。

上线即破发,出门问问光环不再,“返璞归真”

就目前露出的数据来看,出门问问始终保持着较为良好的发展态势。也正因此,很多人对于出门问问的破发感到意外。但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出门问问的破发其实有迹可循。

出门问问的业务分为AI软件解决方案,智能设备及其他配件两大板块。其中,AI软件解决方案又包含AIGC解决方案和AI企业解决方案。

从2021年到2023年,出门问问的收入分别是3.97亿元、5.02亿元和5.07亿元。其中,来自AI软件解决方案的收入从2021年的0.60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4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40%,对应的收入占比从2021年的15%上升到了2023年的67.7%。再细分到AIGC解决方案,过去三年的收入分别为682.2万元,3985.7万元以及1.1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超300%。

增长率的确很高,可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出门问问的AI软件收入中,占比更高的是AI企业解决方案。即使在推出了升级版大模型“序列猴子”的2023年,除去知识产权带来的收入,出门问问在AIGC解决方案的收入为1.18亿元,仍不及以智能手表为主的智能设备及其他配件的1.64亿元。

也就是说,出门问问的主要营收来源还是智能硬件,所以,说它是“AIGC第一股”,确实是有些名不副实的。

另一方面,从盈利情况来看,尽管招股书显示,早在2022年,出门问问就实现了扭亏为盈(2022年盈利为1.09亿元),可到了2023年,盈利又降至0.18亿元,下滑幅度达83.5%。且公司预计,2024年可能会由于可赎回优先股和普通股账面价值的浮动再次出现净亏损。更重要的是,AI大模型的研发和训练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研发投入是AI公司最大的成本开支。这会让出门问问面临更大的成本支出。

除了出门问问自身存在的短板和缺陷,客观条件也导致了出门问问的“上线即破发”。

一方面,AIGC赛道拥挤,创业者与金钱大量涌入,形成了竞争激烈的红海。尽管出门问问拔得头筹,率先上市,但它此前在资本市场的存在感并不强,破发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

我们可以预见,接下来出门问问要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残酷。根据权威数据统计,去年AIGC领域投资事件共有201件,投资金额超1654亿元。而出门问问,并没有在此分得一杯羹,遭遇到了投资机构的冷落(上市前最新一笔D-2轮融资发生在2019年,融资规模约为1亿美元)。

另一方面,经过去年的“百模大战”,现在市面上的大模型和AIGC相关应用令人眼花缭乱,各家企业进入商业化落地的比拼阶段。率先上市的出门问问,大有身先士卒之意,会在商业化上面临更加迫切的考验。

不过,挑战越大,也意味着机会越多。当前中国的AIGC市场相对分散,领先的5大市场参与者在收入方面仅约占13.8%。竞争刚刚开始,市场始终在变,出门问问要直面挑战和机会兼具的市场行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线即破发,“AIGC第一股”出师不利,未来将何去何从?

竞争刚刚开始,市场始终在变,出门问问要直面挑战和机会兼具的市场行情。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匡达

文|新火种 小岩

编辑|彩云

4月24日,AI公司出门问问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此次出门问问在港交所上市意义非同凡响,因为它成为了港股的“AIGC第一股”。

不过,挂牌首日出门问问的表现着实让人大跌眼镜。AIGC第一股“出师不利”,2.98港元的开盘价较发行价3.8港元,跌了21.6%。

怀揣“AIGC第一股”的滤镜,却遭遇了尴尬的破发,出门问问的上市之路走得确实不太顺。

出门问问的崛起:前谷歌科学家回国创业,勇闯AI赛道

出门问问成立于2012年,由李志飞创办。李志飞有着深厚的技术背景,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系博士,曾担任Google总部的科学家,自然语言处理及人工智能专家等职位。

2012年,36岁的李志飞从谷歌美国总部毅然辞职,把在谷歌做机器翻译和语音识别工作的经验带回了国内,创立出门问问,并成功拿到了红杉资本和真格基金的天使投资。创业伊始,出门问问以语音助手软件切入市场,并于2015年推出TicWatch智能手表。

我们可以把2012年到2018年看作是出门问问发展的第一阶段,其产品从最早的语音助手APP,扩展到以手表,音箱,耳机等为核心的智能硬件。与此同时,公司也在开拓线下零售渠道。

我们知道,智能硬件和线下渠道都是重资产投入,对于这类型的初创公司而言,没有持续融资就难以维系。2017年,出门问问获得大众汽车1.4亿美元的投资,两者共同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大众问问”。在大众汽车的帮助下,出门问问成功开拓了车载语音交互市场,由此进入发展的第二阶段。

2019年至2022年,公司业务由C端转向B端。根据招股书上所提供的信息,在2022年及2023年,大众汽车均是出门问问的最大客户;2022年,出门问问来自大众汽车的收入占总收入比重高达42.6%。也就说,这一阶段的出门问问与自己的大客户大众之间形成深度绑定,营收过于单一。在这种情况下,出门问问的抗风险能力无疑是很弱的。

果然,天有不测风云。2021年年底,大众汽车撤资,并将合资公司“大众问问”转变为大众全资子公司。这一阶段的出门问问没有再获得新的融资。

好在李志飞是有谷歌背景的,他一直在关注AI领域的前沿动态。特别是2020年OpenAI的强势崛起和GPT-3的横空出世,给了李志飞更多的启发。据此,出门问问再次转换方向,切入到生成式AI领域,后来陆续推出自研大模型和AIGC应用。

2023年4月,出门问问发布了“序列猴子”AI大模型,以及基于大模型能力打造的4款AIGC应用,包括魔音工坊,海外版DupDub,魔撰写作,奇妙文,奇妙元等产品,专注于配音,写作,视频等领域。根据灼识咨询的报告,出门问问在中国AI语音技术及自然语言处理软件解决方案领域的市场份额为1.4%,排名第三。在快速增长的AIGC领域,出门问问是全亚洲范围内,能够自建大模型的市场参与者之一。

上线即破发,出门问问光环不再,“返璞归真”

就目前露出的数据来看,出门问问始终保持着较为良好的发展态势。也正因此,很多人对于出门问问的破发感到意外。但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出门问问的破发其实有迹可循。

出门问问的业务分为AI软件解决方案,智能设备及其他配件两大板块。其中,AI软件解决方案又包含AIGC解决方案和AI企业解决方案。

从2021年到2023年,出门问问的收入分别是3.97亿元、5.02亿元和5.07亿元。其中,来自AI软件解决方案的收入从2021年的0.60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4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40%,对应的收入占比从2021年的15%上升到了2023年的67.7%。再细分到AIGC解决方案,过去三年的收入分别为682.2万元,3985.7万元以及1.1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超300%。

增长率的确很高,可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出门问问的AI软件收入中,占比更高的是AI企业解决方案。即使在推出了升级版大模型“序列猴子”的2023年,除去知识产权带来的收入,出门问问在AIGC解决方案的收入为1.18亿元,仍不及以智能手表为主的智能设备及其他配件的1.64亿元。

也就是说,出门问问的主要营收来源还是智能硬件,所以,说它是“AIGC第一股”,确实是有些名不副实的。

另一方面,从盈利情况来看,尽管招股书显示,早在2022年,出门问问就实现了扭亏为盈(2022年盈利为1.09亿元),可到了2023年,盈利又降至0.18亿元,下滑幅度达83.5%。且公司预计,2024年可能会由于可赎回优先股和普通股账面价值的浮动再次出现净亏损。更重要的是,AI大模型的研发和训练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研发投入是AI公司最大的成本开支。这会让出门问问面临更大的成本支出。

除了出门问问自身存在的短板和缺陷,客观条件也导致了出门问问的“上线即破发”。

一方面,AIGC赛道拥挤,创业者与金钱大量涌入,形成了竞争激烈的红海。尽管出门问问拔得头筹,率先上市,但它此前在资本市场的存在感并不强,破发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

我们可以预见,接下来出门问问要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残酷。根据权威数据统计,去年AIGC领域投资事件共有201件,投资金额超1654亿元。而出门问问,并没有在此分得一杯羹,遭遇到了投资机构的冷落(上市前最新一笔D-2轮融资发生在2019年,融资规模约为1亿美元)。

另一方面,经过去年的“百模大战”,现在市面上的大模型和AIGC相关应用令人眼花缭乱,各家企业进入商业化落地的比拼阶段。率先上市的出门问问,大有身先士卒之意,会在商业化上面临更加迫切的考验。

不过,挑战越大,也意味着机会越多。当前中国的AIGC市场相对分散,领先的5大市场参与者在收入方面仅约占13.8%。竞争刚刚开始,市场始终在变,出门问问要直面挑战和机会兼具的市场行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