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书的声音》开播 杨澜对话数学家丘成桐、航天员刘洋

文|嘉言4月24日世界读书日,“杨澜读书”推出特别节目《听见书的声音》,主持人杨澜对话数学家丘成桐与航天员刘洋,畅聊人生故事、读书乐趣以及阅读对人们心灵的滋养。从山海中学到人生感悟杨澜的分享,从旅日作

文 | 嘉言

4月24日世界读书日,“杨澜读书”推出特别节目《听见书的声音》,主持人杨澜对话数学家丘成桐与航天员刘洋,畅聊人生故事、读书乐趣以及阅读对人们心灵的滋养。

从山海中学到人生感悟

杨澜的分享,从旅日作家库索2020年出版的作品《纵身入山海》开始。

“人生不是遵循道理就可以一帆风顺的,它充满了挣扎,碰撞、失败。所以说,先往下跳,然后再想。我一直过着这样莽撞的人生,不是很有趣吗?……你年轻,你热爱自由,你享受快乐,你勇敢追求,你想要征服一切。你是极好的。但只要有一次,只要有一次你感受到温柔的力量,从那之后,你便只会拥抱温柔的世界,爱温柔的人,也会努力温柔待万物。”

在她看来,“作者躬身走进大山、靠近大海,在山海间穿梭,审视个体与附近的联系,也向内体察自我的浩瀚,通过阅读山海,他在千变万化的世界中探究恒久不变。”

这与杨澜自己的工作经历也有所契合。“很多人是在央视的《正大综艺》节目中认识我的,那也是我职业生涯中主持的第一档电视栏目,是一档‘走四方’的节目。但实际上,节目外采的内容都来自几位外景主持人,而守在演播厅录制的我,直到主持这档节目两年后,才有机会第一次走出国门。这之后,我走过了五十多个国家,数百个城市和乡村,我站在爱尔兰高达两百多米的莫赫悬崖边,感受海风的力量,也在埃及尼罗河畔卢克索神庙耸立了3500年的廊柱边,体会时间的流逝,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于大千世界中寻找新的感观刺激和人文冲击,丰富了自己的认知与感悟,但这或许只是走四方的浅层意义,在旅行中回头看见自己才是真正的收获。”

走出去之外,杨澜也在探索内心深邃的海洋。“读亚伯拉罕•马斯洛的著作《人性能达到的境界》时,我看到了之前不曾认识的自己,我意识到自己或许有更多可能,我所认知的自我实现。“她选择在25岁去到海外留学,去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此后,杨澜创立了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个高端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外界评价为‘有野心’、‘不安分’,但我相信,一个人相信什么,就会靠近什么。我也不再为了迎合他人而迷失自我,而是勇敢地开启自己的潜能,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收获内心的满足和成长,这种获得感,又怎么是他人能轻易感受到的呢。“

那为什么要在最近,制作《听见书的声音》这档节目?杨澜表示,“书籍承载着文明与智慧的重量,犹如一搜航船,引领我们穿越时间的海洋,通过阅读,我们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聆听他们的教诲,感受他们的智慧,继而成为他们的‘回响’,这种跨越时空的交流与碰撞,让我们的思维得以拓展,心灵得以滋养。而我们在这里分享对书的感悟,邀请嘉宾分享他们的经历和所想,也是希望得到你的‘回响‘,这一声回响,足以让我们在天地之间确认彼此,这一声‘回响’,不仅仅是我们对彼此分享内容的认同和回应,更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融和碰撞,让我们意识到,书籍也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心灵的纽带,连接着每一个热爱阅读的人。“

用《红楼梦》启发数学

知名数学家丘成桐,早在27岁就证明了“卡拉比猜想“,开创了“几何分析”这一数学的崭新领域,33岁就获得了代表数学界最高荣誉的菲尔兹奖。他眼中的数学,也跟普通人看到的不同。

普通人眼中的数学可能是严谨的公式和复杂的逻辑,但在他眼中,数学与文学一样具有美感。他曾用数学方法,去讲述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

在他看来,“王阳明是个儒学大师,我从我父亲学了他很多东西,很出名的故事就是他要格竹子。这个格物致知这个事情,我就想为什么他格不了,所以我就用这个竹子(数学)来解释一下。中国人喜欢讲从心里面怎么了解大自然,中间那一步就是数学,你要好好地了解清楚。我想和他讲逻辑思考,人文的科学跟这个科学的中间的桥梁,需要搭起来。”

少年时代,丘成桐就受父亲的影响,喜爱上了出传统文化,读过不少国学方面的著作,比如《左传》《史记》《报任安书》《红楼梦》等等。在他看来,这也对他的科学研究十分有益,“其实可能更多的是一个做学问的人应有的一种自我修养吧。我觉得从《五柳先生传》就能看到陶渊明自己的这个志愿,他保持有读书人的风骨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对我来讲,好读书、不求甚解,这个对很多人来讲是不好听的事情,其实我认为(这么想)是错的。好读书,就是要‘好’这个字上面要搞清楚,他喜欢读书。你看我前边有一大堆书,这些书,我都会看懂。

就算不看懂,看到一本书,你只要了解百分之二十,对你来说收获其实不少了,你要消化它。所以我看书看很多,也就是这个缘故。”

《红楼梦》甚至启发了他在数学上的研究,因为曹雪芹正是将无数个细节写在书里,才最后让读者看到贾府整体怎么兴起、怎么破落。“数学上有很多分离支散的定理,有很多定理,好像表面上没有关系,但是我们要想办法将它合起来,成为一个大型的著作。所以当年在70年代的时候,我就把微分方程的孤立的定理融合起来,我找了很多朋友一同合作,后来我们将这个学问叫做几何分析。”

让阅读进入太空

刘洋是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曾进入过两次太空,在她的成长经历中,也从小热爱读书。“我觉得文字就像音符一样,它很美。就像我刚才说的,当我看到这个山河远阔的时候,有的时候这些词会零星地蹦出来。在太空中,我看了各种各样的书,能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安静下来,特别是书中的一些醍醐灌顶般的语言,能一下子帮你打开心结,仿佛在迷雾中为你点亮了一盏灯,推开了一扇门一样。”

刘洋的女儿非常喜欢《居里夫人》,也曾摘录过书中的一句话,“我从未幸运过,也不渴望幸运。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面对任何困难毫不退缩”,而这句话也深深地引起了刘洋的共鸣,“要面对每一次困难的时候毫不退缩,要一步一步走下去。”

刘洋也分享了一段来自《如何离开地球表面》这本书中的话给到大家,“航天工程把人类文明推向更远的深空,相较于宇宙的浩瀚,人类的寿命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寿命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有幸生于这个年代,我们不仅能经历以航天技术为代表的人类科技的日新月异,还很荣幸的能见证人类成为一个跨行星物种,旅行者探测器、航天飞机、国际轨道空间站、火星车,这些在百年前只能存在于最浪漫的科学幻想中的工程奇迹,如今一个个都实现了。今天我们在科幻插画中看到的那些可以轻松进行星际旅行的宇宙飞船,外星基地,离我们还有多远?躺在郊外的草地上,望向晴朗的星空,点点星光,经过数年数万年甚至数百万年才进入我们的视野。来自宇宙不同角落的光线,汇聚于我们眼中,形成这漫天星海。像几千年前的祖先一样,我们看到了这些星辰,但不同的是通过航天工程,我们已经逐渐揭开了宇宙神秘的面纱。那我们为什么要去探索宇宙?因为它就在那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听见书的声音》开播 杨澜对话数学家丘成桐、航天员刘洋

文|嘉言4月24日世界读书日,“杨澜读书”推出特别节目《听见书的声音》,主持人杨澜对话数学家丘成桐与航天员刘洋,畅聊人生故事、读书乐趣以及阅读对人们心灵的滋养。从山海中学到人生感悟杨澜的分享,从旅日作

文 | 嘉言

4月24日世界读书日,“杨澜读书”推出特别节目《听见书的声音》,主持人杨澜对话数学家丘成桐与航天员刘洋,畅聊人生故事、读书乐趣以及阅读对人们心灵的滋养。

从山海中学到人生感悟

杨澜的分享,从旅日作家库索2020年出版的作品《纵身入山海》开始。

“人生不是遵循道理就可以一帆风顺的,它充满了挣扎,碰撞、失败。所以说,先往下跳,然后再想。我一直过着这样莽撞的人生,不是很有趣吗?……你年轻,你热爱自由,你享受快乐,你勇敢追求,你想要征服一切。你是极好的。但只要有一次,只要有一次你感受到温柔的力量,从那之后,你便只会拥抱温柔的世界,爱温柔的人,也会努力温柔待万物。”

在她看来,“作者躬身走进大山、靠近大海,在山海间穿梭,审视个体与附近的联系,也向内体察自我的浩瀚,通过阅读山海,他在千变万化的世界中探究恒久不变。”

这与杨澜自己的工作经历也有所契合。“很多人是在央视的《正大综艺》节目中认识我的,那也是我职业生涯中主持的第一档电视栏目,是一档‘走四方’的节目。但实际上,节目外采的内容都来自几位外景主持人,而守在演播厅录制的我,直到主持这档节目两年后,才有机会第一次走出国门。这之后,我走过了五十多个国家,数百个城市和乡村,我站在爱尔兰高达两百多米的莫赫悬崖边,感受海风的力量,也在埃及尼罗河畔卢克索神庙耸立了3500年的廊柱边,体会时间的流逝,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于大千世界中寻找新的感观刺激和人文冲击,丰富了自己的认知与感悟,但这或许只是走四方的浅层意义,在旅行中回头看见自己才是真正的收获。”

走出去之外,杨澜也在探索内心深邃的海洋。“读亚伯拉罕•马斯洛的著作《人性能达到的境界》时,我看到了之前不曾认识的自己,我意识到自己或许有更多可能,我所认知的自我实现。“她选择在25岁去到海外留学,去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此后,杨澜创立了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个高端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外界评价为‘有野心’、‘不安分’,但我相信,一个人相信什么,就会靠近什么。我也不再为了迎合他人而迷失自我,而是勇敢地开启自己的潜能,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收获内心的满足和成长,这种获得感,又怎么是他人能轻易感受到的呢。“

那为什么要在最近,制作《听见书的声音》这档节目?杨澜表示,“书籍承载着文明与智慧的重量,犹如一搜航船,引领我们穿越时间的海洋,通过阅读,我们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聆听他们的教诲,感受他们的智慧,继而成为他们的‘回响’,这种跨越时空的交流与碰撞,让我们的思维得以拓展,心灵得以滋养。而我们在这里分享对书的感悟,邀请嘉宾分享他们的经历和所想,也是希望得到你的‘回响‘,这一声回响,足以让我们在天地之间确认彼此,这一声‘回响’,不仅仅是我们对彼此分享内容的认同和回应,更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融和碰撞,让我们意识到,书籍也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心灵的纽带,连接着每一个热爱阅读的人。“

用《红楼梦》启发数学

知名数学家丘成桐,早在27岁就证明了“卡拉比猜想“,开创了“几何分析”这一数学的崭新领域,33岁就获得了代表数学界最高荣誉的菲尔兹奖。他眼中的数学,也跟普通人看到的不同。

普通人眼中的数学可能是严谨的公式和复杂的逻辑,但在他眼中,数学与文学一样具有美感。他曾用数学方法,去讲述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

在他看来,“王阳明是个儒学大师,我从我父亲学了他很多东西,很出名的故事就是他要格竹子。这个格物致知这个事情,我就想为什么他格不了,所以我就用这个竹子(数学)来解释一下。中国人喜欢讲从心里面怎么了解大自然,中间那一步就是数学,你要好好地了解清楚。我想和他讲逻辑思考,人文的科学跟这个科学的中间的桥梁,需要搭起来。”

少年时代,丘成桐就受父亲的影响,喜爱上了出传统文化,读过不少国学方面的著作,比如《左传》《史记》《报任安书》《红楼梦》等等。在他看来,这也对他的科学研究十分有益,“其实可能更多的是一个做学问的人应有的一种自我修养吧。我觉得从《五柳先生传》就能看到陶渊明自己的这个志愿,他保持有读书人的风骨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对我来讲,好读书、不求甚解,这个对很多人来讲是不好听的事情,其实我认为(这么想)是错的。好读书,就是要‘好’这个字上面要搞清楚,他喜欢读书。你看我前边有一大堆书,这些书,我都会看懂。

就算不看懂,看到一本书,你只要了解百分之二十,对你来说收获其实不少了,你要消化它。所以我看书看很多,也就是这个缘故。”

《红楼梦》甚至启发了他在数学上的研究,因为曹雪芹正是将无数个细节写在书里,才最后让读者看到贾府整体怎么兴起、怎么破落。“数学上有很多分离支散的定理,有很多定理,好像表面上没有关系,但是我们要想办法将它合起来,成为一个大型的著作。所以当年在70年代的时候,我就把微分方程的孤立的定理融合起来,我找了很多朋友一同合作,后来我们将这个学问叫做几何分析。”

让阅读进入太空

刘洋是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曾进入过两次太空,在她的成长经历中,也从小热爱读书。“我觉得文字就像音符一样,它很美。就像我刚才说的,当我看到这个山河远阔的时候,有的时候这些词会零星地蹦出来。在太空中,我看了各种各样的书,能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安静下来,特别是书中的一些醍醐灌顶般的语言,能一下子帮你打开心结,仿佛在迷雾中为你点亮了一盏灯,推开了一扇门一样。”

刘洋的女儿非常喜欢《居里夫人》,也曾摘录过书中的一句话,“我从未幸运过,也不渴望幸运。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面对任何困难毫不退缩”,而这句话也深深地引起了刘洋的共鸣,“要面对每一次困难的时候毫不退缩,要一步一步走下去。”

刘洋也分享了一段来自《如何离开地球表面》这本书中的话给到大家,“航天工程把人类文明推向更远的深空,相较于宇宙的浩瀚,人类的寿命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寿命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有幸生于这个年代,我们不仅能经历以航天技术为代表的人类科技的日新月异,还很荣幸的能见证人类成为一个跨行星物种,旅行者探测器、航天飞机、国际轨道空间站、火星车,这些在百年前只能存在于最浪漫的科学幻想中的工程奇迹,如今一个个都实现了。今天我们在科幻插画中看到的那些可以轻松进行星际旅行的宇宙飞船,外星基地,离我们还有多远?躺在郊外的草地上,望向晴朗的星空,点点星光,经过数年数万年甚至数百万年才进入我们的视野。来自宇宙不同角落的光线,汇聚于我们眼中,形成这漫天星海。像几千年前的祖先一样,我们看到了这些星辰,但不同的是通过航天工程,我们已经逐渐揭开了宇宙神秘的面纱。那我们为什么要去探索宇宙?因为它就在那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