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新型储能一季度同比增210%,利用率低问题何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新型储能一季度同比增210%,利用率低问题何解?

有专家认为,新型储能无论从经济性还是替代性来看,均不具备短期内大规模推进的条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戴晶晶

“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530万千瓦/7768万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2%,较2023年一季度末增长超过210%。”

4月29日,国家能源局举行新闻发布会,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在介绍新型储能发展情况时提及上述数据,并指出新型储能持续快速发展。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发展新型储能”。边广琦表示,国家能源局高度重视新型储能发展工作,通过推动技术创新试点示范、强化新型储能调度运用等措施,促进新型储能多元化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要求,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边广琦还在新闻发布会上回应部分新型储能利用率偏低的问题,表示明确调度管理范围是新型储能科学合理调用、提高利用率的前提。

新型储能利用率不高一直是行业的痛点问题,完善新型储能调度已成为政策热点。

在4月10日举办的第12届储能国际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提及,中国新型储能利用率不高,2023年电网侧、用户侧、新能源强制配储项目平均利用率指数分别为38%、65%、17%。

电网侧储能分布在电网关键节点,提供调峰、调频等多种服务;用户侧储是指安装在用户侧(如家庭、企业和工厂等)的储能系统,能提升负荷侧用户灵活调节能力。

新能源配储是电源侧储能的主要形式,各地强制配储的政策曾多次引发争议。电力规划设计总院4月发文提及,新能源侧配置的新型储能,等效日均充放电次数仅为0.3次左右,在电力系统中的调节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统计,2023年,中国新增新型储能项目应用装机中,电源侧、电网侧项目装机功率占比分别为41%和56%。其中,电源侧项目以新能源配储为主。

4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旨在规范新型储能并网接入,推动新型储能高效调度运用,对电网企业、电力调度机构、新型储能项目单位提出了具体要求。

随后南方电网对该文件进行了解读,并印发《南方电网新型储能调度运行规则(试行)》。南方电网表示,要结合实际需求实现每日“多充多放”,全力提升南网区域新型储能利用率。

但目前新型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定位还未得到充分明确,市场机制缺失下商业模式也亟待完善。

“从欧美实践看,电源侧大中型光伏电站配新型储能的基本逻辑是,发电商希望实现“能量时移”(把中午低价值的电存储起来,等高峰时段再送到网上)来最大化发电利益,而不是为了提供‘系统服务’。

4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室研究员朱彤在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的“新型电力系统沙龙”上表示,对发电商来说,是否配储能,主要取决于不同时段的光伏发电价值加上政府的部分补贴,是否能增加其总体利益;而不是“为储而储”,造成亏本运行的结果。就电源侧这一具体场景来说,新型储能所需要的是完善的现货市场机制。

尽管新型储能是未来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朱彤强调,新型储能只是灵活性资源的一种,现有的电力系统无论在电源侧、网侧还是用户侧,存量灵活性资源都还有挖掘潜力。

他认为,这些潜力的释放有的需要增加边际投资,有的则需要通过深化机制改革来实现。相比之下,新型储能无论从经济性还是替代性来看,均不具备短期内大规模推进的条件。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能源转型项目主管黄辉在活动上表示,在电源侧方面,由于新能源尚未大规模进入市场,其波动没有在市场上体现出电力供需关系和价格变化,因此这一环节的新能源配储存在“配而不用”的现象,经济性相对较差。

此外,电网替代型储能,可以有效替代部分利用率低的输配电容量,延缓输配电设施投资,但目前通过输配电价疏导的机制和商业模式有待形成。工商业储能方面,目前主要依赖分时电价机制获利,在价差较大的中东部地区发展较快,但直接参与或通过虚拟电厂等方式常态化参与电力市场的机制尚未建立。

近期,关于新能源消纳红线放开后强制配储政策将发生变动的讨论较多。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公布的2月全国新能源并网消纳情况显示,光伏发电利用率为93.4%,环比下降4.7个百分点。

两位电力业内专家对界面新闻表示,新能源强制配储短期内不太可能取消。

华泰证券4月的研报指出,如果消纳红线放开,将助推新能源新增装机量增长,带动配储规模提升。据其测算,每1%消纳率的下调对应约5 GW的新增装机空间;若利用率从98%下调至90%,则对应约40 GW的装机空间。

在上述活动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能源市场分析研究部高级研究员姜大霖表示,从长期看,新能源强制配储不是一个合理的模式,有较多优化的空间,应当逐步构建完善、多样化的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化手段去更加科学的部署和调用,将新型储能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主体去培养。

构建促进储能发展的政策机制方面姜大霖还建议,可以从完善产业链发展支持政策入手,包括加强产业链的研发资助、增强产业链供应保障能力等。

朱彤则表示,具体到中国目前的情况,新型储能所缺失的体制机制条件还需要进一步梳理:电力体制改革是否已经对网络运营商实现了有效监管,垄断性环节与竞争性环节是否实现了彻底分离,输配电价改革是否使网络运营商的行为真正转变为“网络运营商”等。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南方电网

2.5k
  • 国家新型电力系统数字传感及控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获批筹建
  • 南网数字集团在贵州成立新公司,注册资本6000万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新型储能一季度同比增210%,利用率低问题何解?

有专家认为,新型储能无论从经济性还是替代性来看,均不具备短期内大规模推进的条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戴晶晶

“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530万千瓦/7768万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2%,较2023年一季度末增长超过210%。”

4月29日,国家能源局举行新闻发布会,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在介绍新型储能发展情况时提及上述数据,并指出新型储能持续快速发展。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发展新型储能”。边广琦表示,国家能源局高度重视新型储能发展工作,通过推动技术创新试点示范、强化新型储能调度运用等措施,促进新型储能多元化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要求,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边广琦还在新闻发布会上回应部分新型储能利用率偏低的问题,表示明确调度管理范围是新型储能科学合理调用、提高利用率的前提。

新型储能利用率不高一直是行业的痛点问题,完善新型储能调度已成为政策热点。

在4月10日举办的第12届储能国际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提及,中国新型储能利用率不高,2023年电网侧、用户侧、新能源强制配储项目平均利用率指数分别为38%、65%、17%。

电网侧储能分布在电网关键节点,提供调峰、调频等多种服务;用户侧储是指安装在用户侧(如家庭、企业和工厂等)的储能系统,能提升负荷侧用户灵活调节能力。

新能源配储是电源侧储能的主要形式,各地强制配储的政策曾多次引发争议。电力规划设计总院4月发文提及,新能源侧配置的新型储能,等效日均充放电次数仅为0.3次左右,在电力系统中的调节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统计,2023年,中国新增新型储能项目应用装机中,电源侧、电网侧项目装机功率占比分别为41%和56%。其中,电源侧项目以新能源配储为主。

4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旨在规范新型储能并网接入,推动新型储能高效调度运用,对电网企业、电力调度机构、新型储能项目单位提出了具体要求。

随后南方电网对该文件进行了解读,并印发《南方电网新型储能调度运行规则(试行)》。南方电网表示,要结合实际需求实现每日“多充多放”,全力提升南网区域新型储能利用率。

但目前新型储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定位还未得到充分明确,市场机制缺失下商业模式也亟待完善。

“从欧美实践看,电源侧大中型光伏电站配新型储能的基本逻辑是,发电商希望实现“能量时移”(把中午低价值的电存储起来,等高峰时段再送到网上)来最大化发电利益,而不是为了提供‘系统服务’。

4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能源经济室研究员朱彤在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的“新型电力系统沙龙”上表示,对发电商来说,是否配储能,主要取决于不同时段的光伏发电价值加上政府的部分补贴,是否能增加其总体利益;而不是“为储而储”,造成亏本运行的结果。就电源侧这一具体场景来说,新型储能所需要的是完善的现货市场机制。

尽管新型储能是未来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朱彤强调,新型储能只是灵活性资源的一种,现有的电力系统无论在电源侧、网侧还是用户侧,存量灵活性资源都还有挖掘潜力。

他认为,这些潜力的释放有的需要增加边际投资,有的则需要通过深化机制改革来实现。相比之下,新型储能无论从经济性还是替代性来看,均不具备短期内大规模推进的条件。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能源转型项目主管黄辉在活动上表示,在电源侧方面,由于新能源尚未大规模进入市场,其波动没有在市场上体现出电力供需关系和价格变化,因此这一环节的新能源配储存在“配而不用”的现象,经济性相对较差。

此外,电网替代型储能,可以有效替代部分利用率低的输配电容量,延缓输配电设施投资,但目前通过输配电价疏导的机制和商业模式有待形成。工商业储能方面,目前主要依赖分时电价机制获利,在价差较大的中东部地区发展较快,但直接参与或通过虚拟电厂等方式常态化参与电力市场的机制尚未建立。

近期,关于新能源消纳红线放开后强制配储政策将发生变动的讨论较多。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公布的2月全国新能源并网消纳情况显示,光伏发电利用率为93.4%,环比下降4.7个百分点。

两位电力业内专家对界面新闻表示,新能源强制配储短期内不太可能取消。

华泰证券4月的研报指出,如果消纳红线放开,将助推新能源新增装机量增长,带动配储规模提升。据其测算,每1%消纳率的下调对应约5 GW的新增装机空间;若利用率从98%下调至90%,则对应约40 GW的装机空间。

在上述活动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能源市场分析研究部高级研究员姜大霖表示,从长期看,新能源强制配储不是一个合理的模式,有较多优化的空间,应当逐步构建完善、多样化的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化手段去更加科学的部署和调用,将新型储能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主体去培养。

构建促进储能发展的政策机制方面姜大霖还建议,可以从完善产业链发展支持政策入手,包括加强产业链的研发资助、增强产业链供应保障能力等。

朱彤则表示,具体到中国目前的情况,新型储能所缺失的体制机制条件还需要进一步梳理:电力体制改革是否已经对网络运营商实现了有效监管,垄断性环节与竞争性环节是否实现了彻底分离,输配电价改革是否使网络运营商的行为真正转变为“网络运营商”等。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