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壳牌退出中国电力市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壳牌退出中国电力市场

这与该公司放缓能源转型节奏,及中国售电市场竞争激烈有关。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界面新闻记者 | 侯瑞宁

壳牌已经做出决定,自年年底开始,退出在中国包括发电、贸易和营销等在内的电力价值链相关业务。

4月29日,壳牌(中国)新闻发言人对界面新闻作出上述表示。

日前江苏电力交易中心发布公告称,该交易中心受理了壳牌能源(中国)有限公司自愿注销市场注册的申请广东电力交易中心也发文称,受理了其自愿退出市场的申请

2014年成立的壳牌能源(中国)有限公司是首批注册参与中国电力交易市场的外资公司,于2020年前后在中国的江苏省和广东省参与电力交易。

壳牌退出中国电力市场,既与该公司放缓能源转型节奏有关,也与中国售电市场竞争激烈、盈利难度大有关。

壳牌(中国)新闻发言人对界面新闻表示,壳牌退出中国电力市场的决定与其年“资本市场日”所发布的信息一致。壳牌将有选择地投资于电力,专注于从电力投资组合中实现价值。

20231月,魏斯旺(Wael Sawan)接替范伯登(Ben van Beurden)成为壳牌新CEO。萨旺原担任壳牌综合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和能源解决方案负责人。上任后,魏斯旺重新制定了壳牌的能源转型路径。

去年,壳牌在资本市场日强调了“业绩、纪律、简化”三大原则。在该指导原则下,壳牌更多专注于所擅长的领域。这是自2021年壳牌提出“赋能进步”业务战略以后,壳牌首次向外界释放能源转型步调放缓的信号。

今年3月,壳牌发布了自2021年启动“赋能进步”业务战略以来的首次能源转型战略更新。在这次战略更新中,壳牌下调了碳排放目标,并调整了电力业务发展战略。

在新版的能源转型战略中,壳牌表示,基于在电力领域看重价值增加甚于数量增长这一转变,公司将专注于特定市场和细分市场。这包括向商业客户销售更多的电力,且减少对零售客户的电力销售。

壳牌将其电力业务区域划定在了澳大利亚、欧洲、印度和美国等地,并未包括中国。它将在这些国家建立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内的电力业务。

壳牌电力业务的提速发展始于2019年。当时壳牌表示,壳牌的石油年产量已在2019年达到顶峰,预计在2030年之前,其石油总产量将每年下降1-2%。为此,该公司提出新的目标——转型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力公司。

2019年10月,壳牌天然气一体化和新能源业务执行董事魏思乐在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表示,向电气化过渡与全球能源发展趋势密切相关。

2021年,壳牌提出“赋能进步”业务战略,设定了以2016年为基准年,到2030年绝对排放减排50%的目标;可再生能源电力被作为转型重点。

但随着俄乌冲突的爆发以及能源转型过快带来的后遗症,2022年,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价格大涨,能源安全成为优先级。

去年,国际石油公司开始从制定激进的能源转型目标、削减传统油气业务投资的计划中,逐渐回归理性,重新强化上游业务,以建立安全、清洁和可负担的全球能源系统为目标,有序发展传统油气业务和新能源业务。

2023年,壳牌表示,公司的低碳战略仍将承认石油所应扮演的角色。同时,壳牌不打算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力生产商之一。

除了自身的发展战略调整之外,壳牌在中国的售电业务开展得并不顺利,也是其退出市场的原因之一。

2015年,中国拉开了新一轮电改序幕,售电侧放开成为亮点之一。此前,电力用户主要从电网企业买电,但售电侧放开后,用户可以通过售电企业直接买电。换言之,电改后,售电企业可通过向电厂(发电企业)买电,然后再卖给电力用户,成为其中的“中间商”。

售电被市场认为是一个价值万亿元的“蛋糕”,各路资本纷纷入场。在2016年售电侧改革之初,经过电力交易中心公示的售电公司不足300家,但工商注册的有3000余家之多。到了2018年,总规模超过上万家。

江苏和广东等省份于2017年成为售电侧改革试点。2018和2019年,江苏连续两年成为全国电力交易规模最大的市场。

此时,壳牌也选择了进入中国电力市场。现在回头来看,这并不是一个好时机。

放开后的中国售电市场,竞争已经变得异常激烈,不少售电公司打起了价格战。随着此前几年电力过剩的现象已得到缓解,市场价与基准价之间的价差不断缩小,售电公司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2021年,全国出现罕见的电力供需紧张,加上煤炭价格上涨导致发电企业成本攀升,不少发电企业亏损加重,售电市场的交易差价进一步挤压。

受此影响,售电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广东电力交易中心2021年8月发布的《广东电力市场2021年半年报告》显示,该年上半年,161家售电公司中整体亏损面为88.2%、净亏损3.1亿元。2020年,其整体亏损面仅为2%,净获利24.4亿元

期间,壳牌在中国的售电交易业务开展不顺。江苏交易中心数据显示,壳牌能源(中国)有限公司于2020年2月17日在江苏电力交易中心注册生效,但到了2021年底仍未开展售电业务2022年为了重新开展售电业务该公司在交易中心再次公示了信息。但仍未见交易详情。

2021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了新的《售电公司管理办法》,加强售电公司动态管理和风险管理,对连续三年未在任一行政区域开展售电业务的售电公司实行强制退出。期间,很多规模较小的售电企业也选择了自愿退出。

《第一财经》报道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共有逾万家售电公司注册在案,但到2021年,数量减少至5000家左右。

随着政策管理趋严,有实力的售电公司盈利好转,对于规模较小或经验较少的售电企业而言,面临的压力则加剧。

去年,售电市场盈利情况开始转好。2023年8月,广东电力交易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去年上半年,广东共有130家售电公司累计收益盈利,30家亏损,售电公司总体获利,获利面81.2%。

期内,度电平均收益9.5厘/千瓦时,其中发电背景的售电公司度电收益7.7厘/千瓦时,电网背景的售电公司度电收益13.5厘/千瓦时,独立售电公司实现了12.9厘/千瓦时的度电收益。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壳牌

4k
  • 双碳晚报|壳牌公司约30吨油水混合物泄漏至新加坡海域 中石化投资全固态电池企业
  • 壳牌公司约30吨油水混合物泄漏至新加坡海域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壳牌退出中国电力市场

这与该公司放缓能源转型节奏,及中国售电市场竞争激烈有关。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界面新闻记者 | 侯瑞宁

壳牌已经做出决定,自年年底开始,退出在中国包括发电、贸易和营销等在内的电力价值链相关业务。

4月29日,壳牌(中国)新闻发言人对界面新闻作出上述表示。

日前江苏电力交易中心发布公告称,该交易中心受理了壳牌能源(中国)有限公司自愿注销市场注册的申请广东电力交易中心也发文称,受理了其自愿退出市场的申请

2014年成立的壳牌能源(中国)有限公司是首批注册参与中国电力交易市场的外资公司,于2020年前后在中国的江苏省和广东省参与电力交易。

壳牌退出中国电力市场,既与该公司放缓能源转型节奏有关,也与中国售电市场竞争激烈、盈利难度大有关。

壳牌(中国)新闻发言人对界面新闻表示,壳牌退出中国电力市场的决定与其年“资本市场日”所发布的信息一致。壳牌将有选择地投资于电力,专注于从电力投资组合中实现价值。

20231月,魏斯旺(Wael Sawan)接替范伯登(Ben van Beurden)成为壳牌新CEO。萨旺原担任壳牌综合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和能源解决方案负责人。上任后,魏斯旺重新制定了壳牌的能源转型路径。

去年,壳牌在资本市场日强调了“业绩、纪律、简化”三大原则。在该指导原则下,壳牌更多专注于所擅长的领域。这是自2021年壳牌提出“赋能进步”业务战略以后,壳牌首次向外界释放能源转型步调放缓的信号。

今年3月,壳牌发布了自2021年启动“赋能进步”业务战略以来的首次能源转型战略更新。在这次战略更新中,壳牌下调了碳排放目标,并调整了电力业务发展战略。

在新版的能源转型战略中,壳牌表示,基于在电力领域看重价值增加甚于数量增长这一转变,公司将专注于特定市场和细分市场。这包括向商业客户销售更多的电力,且减少对零售客户的电力销售。

壳牌将其电力业务区域划定在了澳大利亚、欧洲、印度和美国等地,并未包括中国。它将在这些国家建立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内的电力业务。

壳牌电力业务的提速发展始于2019年。当时壳牌表示,壳牌的石油年产量已在2019年达到顶峰,预计在2030年之前,其石油总产量将每年下降1-2%。为此,该公司提出新的目标——转型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力公司。

2019年10月,壳牌天然气一体化和新能源业务执行董事魏思乐在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表示,向电气化过渡与全球能源发展趋势密切相关。

2021年,壳牌提出“赋能进步”业务战略,设定了以2016年为基准年,到2030年绝对排放减排50%的目标;可再生能源电力被作为转型重点。

但随着俄乌冲突的爆发以及能源转型过快带来的后遗症,2022年,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价格大涨,能源安全成为优先级。

去年,国际石油公司开始从制定激进的能源转型目标、削减传统油气业务投资的计划中,逐渐回归理性,重新强化上游业务,以建立安全、清洁和可负担的全球能源系统为目标,有序发展传统油气业务和新能源业务。

2023年,壳牌表示,公司的低碳战略仍将承认石油所应扮演的角色。同时,壳牌不打算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力生产商之一。

除了自身的发展战略调整之外,壳牌在中国的售电业务开展得并不顺利,也是其退出市场的原因之一。

2015年,中国拉开了新一轮电改序幕,售电侧放开成为亮点之一。此前,电力用户主要从电网企业买电,但售电侧放开后,用户可以通过售电企业直接买电。换言之,电改后,售电企业可通过向电厂(发电企业)买电,然后再卖给电力用户,成为其中的“中间商”。

售电被市场认为是一个价值万亿元的“蛋糕”,各路资本纷纷入场。在2016年售电侧改革之初,经过电力交易中心公示的售电公司不足300家,但工商注册的有3000余家之多。到了2018年,总规模超过上万家。

江苏和广东等省份于2017年成为售电侧改革试点。2018和2019年,江苏连续两年成为全国电力交易规模最大的市场。

此时,壳牌也选择了进入中国电力市场。现在回头来看,这并不是一个好时机。

放开后的中国售电市场,竞争已经变得异常激烈,不少售电公司打起了价格战。随着此前几年电力过剩的现象已得到缓解,市场价与基准价之间的价差不断缩小,售电公司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2021年,全国出现罕见的电力供需紧张,加上煤炭价格上涨导致发电企业成本攀升,不少发电企业亏损加重,售电市场的交易差价进一步挤压。

受此影响,售电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广东电力交易中心2021年8月发布的《广东电力市场2021年半年报告》显示,该年上半年,161家售电公司中整体亏损面为88.2%、净亏损3.1亿元。2020年,其整体亏损面仅为2%,净获利24.4亿元

期间,壳牌在中国的售电交易业务开展不顺。江苏交易中心数据显示,壳牌能源(中国)有限公司于2020年2月17日在江苏电力交易中心注册生效,但到了2021年底仍未开展售电业务2022年为了重新开展售电业务该公司在交易中心再次公示了信息。但仍未见交易详情。

2021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了新的《售电公司管理办法》,加强售电公司动态管理和风险管理,对连续三年未在任一行政区域开展售电业务的售电公司实行强制退出。期间,很多规模较小的售电企业也选择了自愿退出。

《第一财经》报道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共有逾万家售电公司注册在案,但到2021年,数量减少至5000家左右。

随着政策管理趋严,有实力的售电公司盈利好转,对于规模较小或经验较少的售电企业而言,面临的压力则加剧。

去年,售电市场盈利情况开始转好。2023年8月,广东电力交易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去年上半年,广东共有130家售电公司累计收益盈利,30家亏损,售电公司总体获利,获利面81.2%。

期内,度电平均收益9.5厘/千瓦时,其中发电背景的售电公司度电收益7.7厘/千瓦时,电网背景的售电公司度电收益13.5厘/千瓦时,独立售电公司实现了12.9厘/千瓦时的度电收益。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