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袁庭栋:宴席是一种人生哲学,把生活过成节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袁庭栋:宴席是一种人生哲学,把生活过成节日

宴席文化以食为常,以酒为纲。

中国饮食,聚的是情,讲的是礼。作为饮食文化中最综合的表达方式之一,宴席涵盖食器、烹饪、餐台、礼仪等各个方面,堪称情和礼的融合展现。5000年华夏文明,3000载宴会历史。宴席如同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蕴含着国人的生活态度、传统文化和诚挚情意,并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中,逐渐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宴席文化。

宴席文化的内核是什么?为何能发展千年而生生不息?著名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畅聊宴席文化的历史缘起、文化脉络与情感根源。

以宴行礼:“礼”文化的集中承载

宴席的出现,很大程度就是出于礼的需要。

古代宴会与祭祀活动密不可分,学界普遍认为起源于虞舜商周时期的祭祀活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理论,孟子倡导“食治、食功、实德”规范,均对宴席中的“礼”加以约束规范,“孔孟食道”的出现标志着宴会已见雏形。

秦汉时期始有系统的宴席文化,包括餐位座次、宴会礼仪、菜品质量等均有明确规定。各环节分工明确,布菜、温酒、行令都有规制,另有歌舞侑酒助兴。全兴大曲樽系列的双人捧樽对饮图案即源自汉画像砖的拓片,让悠久的宴饮文化生动而可触。

宴席不仅是饮食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回顾宴席的发展脉络,袁庭栋认为,宴席之所以诞生且生生不息发展至今的核心支撑在于“礼”。宴席,“宴”是形式,“席”意为“席位”,“礼”则是程序。传统宴请席位遵循“尚左尊东”的惯例,“面朝大门为尊”。而家宴,则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节”,即节制,表示需要克制的举止。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礼记·曲礼上》记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宴席共食时,不可自顾吃饱,要检查手的清洁。《礼记·乐记》又载酒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

无论是酒礼还是食礼都是宴饮文化的集中承载。数千年的宴聚历史,“礼”字始终贯穿其中。在袁庭栋看来,中国可能是世上最讲究宴席文化的国域,不仅史书有详细记载,各种礼节规范也通过口口相传至今,形成人们自觉尊重和维护的行为准则。“可以说,宴席文化是我们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一个场景缩影,充分体现了秩序与节制的文化传统。”

以宴观人:古人生活智慧的生动诠释

如果说古人对“礼”的推崇,孕育了宴席文化自上而下的萌芽发展,那么古人对生活的达观态度,则滋养了宴席文化从古至今的生生不息。袁庭栋把这种生活哲学用最直接、最白话的表述称为“找些理由来吃一顿”。

“古代社会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匮乏,要吃一顿大鱼大肉很难得,人们需要找些理由来吃一顿打牙祭,找些人生的重要时刻、生活的重要场景来庆祝庆祝,邀请亲朋好友一起高兴,不然这一生过得太淡了,这是古人非常淡然豁达的人生观。”

袁庭栋谈到,这和国人的“过节智慧”都属于同一种人生态度。“过节”的“节”,原意指竹子的结节,竹子一节长成之后,与下一节长成之前的衔接部分,就是竹节。竹节里边蕴含强大的生命力,新芽、枝杈往往就从结节处生发。人们用“节”,把日子分成一个个的段落,生活才有了节奏和乐趣。“节”怎么过?宴席就是很好的承载方式。不论是大的传统节日,还是百姓个人的红白喜事,招呼亲朋好友吃一顿,就是生活的仪式感。平时吃的简单清淡,宴请之时则可以尽兴、放松。

“把人生过成节日,没有节日就自己创造节日。”宴席很好的满足了百姓的情感需要,是人情社交、调剂情绪的重要场景。宴席中上的酒更是巧妙激活了宴席文化中的情绪价值。袁庭栋谈到,“酒从来就不单纯是一个食用产品,更是一种精神产品。它不是为了饱腹和营养,而是出于人们的精神需要。”

酒是天然的社交产物,是沟通感情的桥梁、是表达敬意的工具、是营造气氛的催化剂。不论群众性、普及性还是覆盖面,酒在国人心中的地位都不可替代。正所谓无酒之宴难尽欢,不论是婚宴、寿宴、家宴、百日宴、升职宴还是商务宴,有了美酒加持,亲朋好友的恭贺才得到充分抒发,起承转合的情感才得到延续与回味。

有说法称,宴席文化以食为常,以酒为纲。尤其在酒文化悠长而醇厚的地域,酒往往是宴席的主角,在川渝参加“宴席”常被称为“吃酒席”。拥有650年历史的全兴酒就是宴席上首推的中国名酒之一。元末明初时,全兴酒前身“锦江春”便深受文人雅士所钟情。巴蜀的许多文人名流喜欢联社聚会,诗酒相娱,全兴酒就是助兴的佳品。迄至民国中期辞官居蓉的姜伯谦先生于成都创率真诗社,以诗会友,以酒助诗,以诗咏酒,每月一会摆宴作东,助诗之酒,凡白酒皆全兴大曲。

以宴续情:“和”文化的必然产物

袁庭栋说,宴席,最本质朴素的文化内涵是团圆,团圆就是“和”,家和万事兴。

在袁庭栋看来,宴席是色、香、味、形、意的综合体现,在精神层面则是追求团圆。袁庭栋进一步解释道:“东方尤其是亚洲地区,是以家族为单位的社会,家的概念非常重要,文化意识深处追求的是团聚、团圆。宴席,正是人们增强情感联系的重要方式。”

从形式上看,中国的传统宴席,大家围着圆桌团团而坐,共享一席,营造和谐、共趣的气氛,建立起团圆、亲近的情感纽带。在礼节上,尊老爱幼、主宾有序,从行为举止上引导互敬互重的和睦意识。

宴席本身就是食与饮的相互交融,其中不可或缺的“酒”,更是“和”的产物。袁庭栋谈到,中国白酒是五谷杂粮之精华,它不像洋酒那么单一、剧烈,白酒在口感上追求香醇而“不烧口”。

有着数百年历史、诞生于四川本土的全兴大曲就是“顺口”的代表。2013年,全兴首创浓香“和润”型风格白酒,更将老全兴酒“浓而不艳,雅而不淡”的味觉记忆升华于唇齿之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不同,天人共酿。中国老八大名酒全兴大曲,以产自四川盆地的优质高粱、上等小麦等为主要原料,独有考究的“四大工艺”,激活元明清古酒坊遗址中窖泥的古糟菌群,施之现代生物技术与古法酿制相结合的工艺操作,缓火蒸馏,量质摘酒,取其精华,充分利用成都特有的天时地利进行“降度储存”,长期陶坛密封宜温贮存,陈酿老熟,使酒体分子完美缔合,终成全兴“清雅、和顺、圆润、悠长”的独特“和润”风格。

实际上,全兴酒的酿造过程就蕴含着合而为一的文化内涵。粮、曲、水经过六大古法川酒技艺,五谷芬芳互融终酿就一樽美酒。袁庭栋感叹道:“现代快速的工作生活节奏下,人们的情绪复杂敏感,人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碎片化,更需要从中国传统‘和’文化中汲取精华。”

借一樽美酒表达尊重与恭敬,饮一口甘醇传递心意与情义,在美酒的加持下,宴席成为追求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的能量场,演绎着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礼与智,诠释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来源:推广

最新更新时间:05/08 20:13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袁庭栋:宴席是一种人生哲学,把生活过成节日

宴席文化以食为常,以酒为纲。

中国饮食,聚的是情,讲的是礼。作为饮食文化中最综合的表达方式之一,宴席涵盖食器、烹饪、餐台、礼仪等各个方面,堪称情和礼的融合展现。5000年华夏文明,3000载宴会历史。宴席如同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蕴含着国人的生活态度、传统文化和诚挚情意,并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中,逐渐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宴席文化。

宴席文化的内核是什么?为何能发展千年而生生不息?著名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畅聊宴席文化的历史缘起、文化脉络与情感根源。

以宴行礼:“礼”文化的集中承载

宴席的出现,很大程度就是出于礼的需要。

古代宴会与祭祀活动密不可分,学界普遍认为起源于虞舜商周时期的祭祀活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理论,孟子倡导“食治、食功、实德”规范,均对宴席中的“礼”加以约束规范,“孔孟食道”的出现标志着宴会已见雏形。

秦汉时期始有系统的宴席文化,包括餐位座次、宴会礼仪、菜品质量等均有明确规定。各环节分工明确,布菜、温酒、行令都有规制,另有歌舞侑酒助兴。全兴大曲樽系列的双人捧樽对饮图案即源自汉画像砖的拓片,让悠久的宴饮文化生动而可触。

宴席不仅是饮食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动。回顾宴席的发展脉络,袁庭栋认为,宴席之所以诞生且生生不息发展至今的核心支撑在于“礼”。宴席,“宴”是形式,“席”意为“席位”,“礼”则是程序。传统宴请席位遵循“尚左尊东”的惯例,“面朝大门为尊”。而家宴,则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节”,即节制,表示需要克制的举止。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礼记·曲礼上》记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宴席共食时,不可自顾吃饱,要检查手的清洁。《礼记·乐记》又载酒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

无论是酒礼还是食礼都是宴饮文化的集中承载。数千年的宴聚历史,“礼”字始终贯穿其中。在袁庭栋看来,中国可能是世上最讲究宴席文化的国域,不仅史书有详细记载,各种礼节规范也通过口口相传至今,形成人们自觉尊重和维护的行为准则。“可以说,宴席文化是我们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一个场景缩影,充分体现了秩序与节制的文化传统。”

以宴观人:古人生活智慧的生动诠释

如果说古人对“礼”的推崇,孕育了宴席文化自上而下的萌芽发展,那么古人对生活的达观态度,则滋养了宴席文化从古至今的生生不息。袁庭栋把这种生活哲学用最直接、最白话的表述称为“找些理由来吃一顿”。

“古代社会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匮乏,要吃一顿大鱼大肉很难得,人们需要找些理由来吃一顿打牙祭,找些人生的重要时刻、生活的重要场景来庆祝庆祝,邀请亲朋好友一起高兴,不然这一生过得太淡了,这是古人非常淡然豁达的人生观。”

袁庭栋谈到,这和国人的“过节智慧”都属于同一种人生态度。“过节”的“节”,原意指竹子的结节,竹子一节长成之后,与下一节长成之前的衔接部分,就是竹节。竹节里边蕴含强大的生命力,新芽、枝杈往往就从结节处生发。人们用“节”,把日子分成一个个的段落,生活才有了节奏和乐趣。“节”怎么过?宴席就是很好的承载方式。不论是大的传统节日,还是百姓个人的红白喜事,招呼亲朋好友吃一顿,就是生活的仪式感。平时吃的简单清淡,宴请之时则可以尽兴、放松。

“把人生过成节日,没有节日就自己创造节日。”宴席很好的满足了百姓的情感需要,是人情社交、调剂情绪的重要场景。宴席中上的酒更是巧妙激活了宴席文化中的情绪价值。袁庭栋谈到,“酒从来就不单纯是一个食用产品,更是一种精神产品。它不是为了饱腹和营养,而是出于人们的精神需要。”

酒是天然的社交产物,是沟通感情的桥梁、是表达敬意的工具、是营造气氛的催化剂。不论群众性、普及性还是覆盖面,酒在国人心中的地位都不可替代。正所谓无酒之宴难尽欢,不论是婚宴、寿宴、家宴、百日宴、升职宴还是商务宴,有了美酒加持,亲朋好友的恭贺才得到充分抒发,起承转合的情感才得到延续与回味。

有说法称,宴席文化以食为常,以酒为纲。尤其在酒文化悠长而醇厚的地域,酒往往是宴席的主角,在川渝参加“宴席”常被称为“吃酒席”。拥有650年历史的全兴酒就是宴席上首推的中国名酒之一。元末明初时,全兴酒前身“锦江春”便深受文人雅士所钟情。巴蜀的许多文人名流喜欢联社聚会,诗酒相娱,全兴酒就是助兴的佳品。迄至民国中期辞官居蓉的姜伯谦先生于成都创率真诗社,以诗会友,以酒助诗,以诗咏酒,每月一会摆宴作东,助诗之酒,凡白酒皆全兴大曲。

以宴续情:“和”文化的必然产物

袁庭栋说,宴席,最本质朴素的文化内涵是团圆,团圆就是“和”,家和万事兴。

在袁庭栋看来,宴席是色、香、味、形、意的综合体现,在精神层面则是追求团圆。袁庭栋进一步解释道:“东方尤其是亚洲地区,是以家族为单位的社会,家的概念非常重要,文化意识深处追求的是团聚、团圆。宴席,正是人们增强情感联系的重要方式。”

从形式上看,中国的传统宴席,大家围着圆桌团团而坐,共享一席,营造和谐、共趣的气氛,建立起团圆、亲近的情感纽带。在礼节上,尊老爱幼、主宾有序,从行为举止上引导互敬互重的和睦意识。

宴席本身就是食与饮的相互交融,其中不可或缺的“酒”,更是“和”的产物。袁庭栋谈到,中国白酒是五谷杂粮之精华,它不像洋酒那么单一、剧烈,白酒在口感上追求香醇而“不烧口”。

有着数百年历史、诞生于四川本土的全兴大曲就是“顺口”的代表。2013年,全兴首创浓香“和润”型风格白酒,更将老全兴酒“浓而不艳,雅而不淡”的味觉记忆升华于唇齿之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不同,天人共酿。中国老八大名酒全兴大曲,以产自四川盆地的优质高粱、上等小麦等为主要原料,独有考究的“四大工艺”,激活元明清古酒坊遗址中窖泥的古糟菌群,施之现代生物技术与古法酿制相结合的工艺操作,缓火蒸馏,量质摘酒,取其精华,充分利用成都特有的天时地利进行“降度储存”,长期陶坛密封宜温贮存,陈酿老熟,使酒体分子完美缔合,终成全兴“清雅、和顺、圆润、悠长”的独特“和润”风格。

实际上,全兴酒的酿造过程就蕴含着合而为一的文化内涵。粮、曲、水经过六大古法川酒技艺,五谷芬芳互融终酿就一樽美酒。袁庭栋感叹道:“现代快速的工作生活节奏下,人们的情绪复杂敏感,人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碎片化,更需要从中国传统‘和’文化中汲取精华。”

借一樽美酒表达尊重与恭敬,饮一口甘醇传递心意与情义,在美酒的加持下,宴席成为追求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的能量场,演绎着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礼与智,诠释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来源:推广

最新更新时间:05/08 20:13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