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虚拟拍摄是未来,但它是门好生意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虚拟拍摄是未来,但它是门好生意吗?

国内影视从业者也陆续关注到虚拟制片,并做出不同方向和体量的投入。

文|新声Pro  陆娜

编辑|张一童

虚拟制片技术以其创新性成为行业的未来和先锋,引领着影视制作的新方向。但同时,从业者和企业在这一领域中也面临着现实而具体的商业挑战:如何形成可持续的市场,又如何面对行业的快速迭代。

如果将喜马拉雅山「搬进」摄影棚会怎样?今年年初,范冰冰去好莱坞拍摄《冰路营救2:通天路》时,一座三四米高的LED环绕屏幕让她仿佛身临其境,并感叹道「对于演员的帮助太大了」。

不同于传统的实景影像投影,这是一种结合了实时渲染、摄像机追踪定位等技术的虚拟制片系统。相较于传统绿幕, LED虚拟拍摄又有后期前置和直出的优势,能够实现「所见即所得」。

自2019年星战衍生剧《曼达洛人》将这一技术带入到大众视野后,北美的虚拟棚目前已经接近饱和式运转。尽管依然有百分之六七十以上的项目还在使用传统视效的线性工作流,但并行开发已是当下公认的技术发展趋势。国内影视从业者也陆续关注到虚拟制片,并做出不同方向和体量的投入。

一定程度上,成熟的工业体系想要转型可谓大象转身,而中国影视工业的不定型在面对技术变革时会有更大风险,也可能会更灵活进取。近年来不断有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屏越来越高的虚拟棚落地,也有人在前端潜心研发,将全球首个全片使用虚拟制片流程的作品带到了北美。今年以来,几家长视频平台在重要场合中也仍在强调其技术进展和突破。

然而,更加复杂的中国市场在接纳这一趋势时并不如想象中乐观,行业参与者面临着巨大挑战和不确定性。

国内现阶段大制作大特效的项目有限,乐于尝试新技术承担风险的也屈指可数。这意味着头部虚拟厂商在品牌价值得到彰显后,仍然需要解决谁来用的问题。中小体量的厂商中,一些能够通过消化自己的项目自给自足,一些则需要提高精度、完善工作流,以适配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避免被汰换。

这个看似高科技、充满未来感的行业内部,依然存在着混乱与反差。

即使是增速很快的北美市场,虚拟棚质量也和国内一样两极分化严重。与此同时,AI技术的冲击正向影视行业席卷而来,一直没赚到钱的虚拟制片,又将面对行业整体迭代的危机。

解决认知和使用率问题,化用新技术为自身带来机遇,都需要产业上下游共同努力,通过集群效应和多元化的合作模式,或许有机会吸引更多项目参与其中。只有持续获得市场反馈和回报,才能形成激励创新的正向循环。

目前,虚拟拍摄技术尚未在国内实现广泛的商业化,但它所代表的技术革新和工业化路径,是行业关注的焦点,也是许多人不愿意放弃的原因。

好莱坞经验难以复制

在去年好莱坞大罢工的时间点,整个北美市场的 LED 幕墙依然增加了30%的量。据参与制作过《曼达洛人》第一季的视效艺术家R叔观察,很多虚拟棚长期处于全负荷运作的状态。

国内外的产业环境差异在虚拟拍摄的发展上表现尤为明显,除了应用率,也体现在主要推动者的身份。

在北美,后期特效行业在成熟的影视工业中得到充分发展,持续的市场化需求让视效公司更有动力去探索新技术,从而提升影视制作的质量和效率。

以R叔所在的视效公司Pixomondo(PXO)为例,2018年因为与工业光魔合作《曼达洛人》,PXO将小半个业务线配合调整到了虚拟制片方向。次年,PXO全面转向VP,那是一段艰难的适应期,公司离职率很高,也是R叔「在北美十来年压力最大的时期」。好在这一战略转向的第二年就有了市场层面的回应,权游衍生剧等多个合作项目都开始尝试后期前置的工作流。

目前PXO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布局LED影棚的建设,还与加拿大最大的公立学院之一Seneca合作开设了相关课程。后者原计划约PXO位于洛杉矶的棚进行一次学生作业展示,但发现「全年12个月都被排满了」。

北美验证了LED虚拟拍摄的技术可行性并提供了市场参考,国内也有一些从业者预见到这将是未来趋势。近年来大大小小的虚拟棚厂商接连出现,各大视频平台也相继为此投入布局。

但中国面对的是更加复杂且尚未成型的市场环境,这使得入局者的发力重点和诉求各不相同,好莱坞的经验难以复制。

博采传媒是中国最早探索虚拟制片技术的公司之一。创始人李炼在制作个人影视项目过程中,意识到如果要在中国影视产业中与好莱坞的重型产线相竞争,面临着重重困难。他认为,要想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可能需要从改变传统的制作流程本身着手。

基于这样的认识,2017年李炼开始组建团队从零开始研究并行开发的工作流。「开发完觉得自己用太小气了,这套流程对行业同样具有价值,就拿出来给大家用。」

由于国内市场对此没有认知更没有需求的基础,博采花了相当一部分时间精力来做推广工作。除了在行业各种场合科普这一技术,还主办了虚拟制片的主题论坛。

相较而言,视频平台在虚拟拍摄的应用推广上有着更多优势——随着平台不断加大力度投入自制内容,内容的制作权力早已掌握在平台手中。使用虚拟拍摄的项目越多,该技术在平台生态内获得反馈和调整优化的空间也会更大。

综合来看,长视频平台自研虚拟制片系统,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公司的基因要求其在技术上抢占先机,起码不能掉队。龚宇曾在接受新声Pro专访时表示,影视行业已经100多年,通常给行业带来颠覆式变化的都是新技术。「科技创新是很恐怖的,稍微一疏忽就跟不上了,这是爱奇艺面对的最大危险。」

另一方面,在目前平台对外讲述的案例中,拍摄效率的提升通常都是叙述重点。比如爱奇艺拍摄《云之羽》提效30%以上,现场执行工作人员减少了1/3。阿里大文娱也曾表示,《清明上河图密码》通过算法研发,将原本需要30小时的校准任务缩短至20分钟在虚拍中完成。

不过多位从业者表示,平台是用虚拟制片去发展影视产业的技术,还是利用这个技术来给自己降本增效?这两种思路是有差异的,带来的长期影响也会不同。

不同于爱奇艺和阿里,腾讯对虚拟制片的重视,更多应用在游戏方面。20年底,腾讯游戏成立内容生态部门,虚拟制片是其中重要的业务线,并与虚幻引擎母公司Epic Games合作,在深圳坪山建立了总面积达3000平米的LED虚拟影棚。

在全球的虚拟拍摄市场中,虚幻引擎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重要工具,也是积极的推动者。对于其自身而言,这是在寻找技术能够应用的新场景,所以愿意和诸多厂商合作,前期也愿意开放资源让大家免费学习。善于把握住机遇的人则会从中获得更多的创作空间。

在影视制作中,虚拟制片核心解决的是预览和后期的时间,需要加定位系统记录摄影机轨迹。以往是通过摇臂记录轨迹、在墙上贴标记点等配套措施,反求出摄影机路径,只有大制作电影才能负担这套流程的昂贵成本。但随着虚幻引擎和绑定等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团队获得了入场券。

因此国内探索虚拟制片的先行者中,不乏一些体量相对较小的影视公司。一家从广告拍摄转型到剧集制作的杭州公司告诉新声Pro,他们是在寻找区别于传统CG的更高效的渲染方法时,开始应用虚幻引擎,进而接触到虚拟制片。

「我们整个跑下来发现这是一套很先进的理念,一定是将来的趋势,并且迭代速度很快,像现在UE 5.4能达到的画面更精美了。我们公司有点极客性质,愿意投入研发成本,不想等普及了再入局,到时候连门槛都找不到了。」

工业化路径中的“非标”市场

作为新兴技术的虚拟拍摄尚未形成行业统一的标准和共识,许多虚拟制片项目都有个性化特征。这导致不同公司的服务质量有高有低,所接触的客户类型和业务方向各有差异。

对于博采这类头部公司而言,研发虚拟制片的目标主要是服务电影级制作,因此各项软硬件都需要是顶配。目前博采在研发端已累计投入几千万元。

以环屏的建立为例。中国的LED生产产量占到全球90%以上,早期因为价格昂贵和精度不高,没有大范围投入使用于影视制作。近几年随着LED虚拍的普及,越来越多屏端厂商注意到这块业务,纷纷推出定制或租赁业务。好莱坞普遍用的LED屏就供应自洲明科技旗下的子品牌雷迪奥。

尽管李炼强调LED屏并不是虚拟制片的全部,更不是核心,「要更新底层的制片逻辑」。但屏幕精度影响着直出的拍摄效果,也需要一定体量的投入。

博采就是通过做定制的方式提升技术标准,并申请了一批技术专利。举例来说,曼达洛人剧组的屏幕精度是P2.5,博采是点对点的像素实时渲染,质量提升4倍,满足了电影拍摄的标准。

如果有完整的虚拟制片方案,屏本身可大可小。UP主影视飓风就通过索尼一块电视机大小的屏幕向网友们演示了他们自己搭建的「迷你虚拟摄影棚」。不过现实情况中屏和棚的大小与其适用性息息相关,比如迷你棚的视频主角就只能是一只体型不大的蜥蜴,而专业影视制作需要足够的空间来调度镜头,博采最小的屏也有6米高,棚占地900平米。

上文中提到的杭州公司也在两年前自建了一座400平米的虚拟棚,同时支持LED和绿幕方案,前期开发测试就用了一年时间。虚拟制片需要完善的工作流才能跑通,这意味着虚拟棚无法在完成测试前进行阶段性使用,是一项纯支出的业务。

目前,该公司的虚拟棚主要用于内部项目,尚未对外开放以创造收入。公司技术总监刘可指出市场上的虚拟摄影棚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自用效果很好,但对外出租却难以盈利。

刘可解释,由于行业内对硬件供应商都很熟悉,潜在客户通常会直接联系硬件厂家,或去到横店拍摄。他还提到,对于外来的租赁询问,80%都会被婉拒,除非客户自己有专业人员懂得如何使用,否则单次使用的成本并不低。

市场上因此出现了一些专注于提供虚拟制片全案服务的团队,杨铁铮团队就是其一。他介绍到,团队有时会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自行配置合适的LED尺寸、弧度、点距,再选择合适的处理器型号和追踪方案。

根据各家厂商公开脱敏信息可以发现,硬件配置成本价格区间很大。比如最好的绑定设备百万,便宜的也有几万,LED屏也是每平米一两万到几十万不等。而一个影响全行业成本的最新变量是,Epic正式宣布旗下虚幻引擎自今年4月底UE5.4发布后开始收费,年收入超过100万美元的公司将为每个节点支付1850美元。

杨铁铮是国内最早一批做新媒体影像交互装置艺术的人,2014年有次受到广告行业的朋友邀请,在一个LED搭建的方盒中独立控制每一面LED屏幕的内容。随后其团队便开始接触到更多VP广告和XR活动项目,并逐步参与影视制作。

和团队考察国内众多大小不一的虚拟摄影棚后,杨铁铮发现许多摄影棚实际上是为XR(扩展现实)而非VP(虚拟制片)设计的,有些甚至没有明确区分两者的差异。符合虚拟制片项目需求的摄影棚并不多,又因为通常配置固定,不适应个性化内容的拍摄需求,导致使用困难,这才开始定制搭棚。

他分析,国内许多涉足虚拟制片的团队缺乏实际拍摄经验,主要依赖虚幻引擎的标准工作流程,拥有自主研发能力和深入理解的团队较少。这种情况导致拍摄现场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进而增加了制作公司尝试虚拟拍摄时的犹豫和顾虑。

据了解,目前虚拟摄影棚的日租金波动较大,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精度更高的摄影棚租金自然也更高,而一些价格低廉的棚能够适配的项目则非常有限。

对于博采这样的头部厂商而言,往往提供的都是全流程的虚拟制片方案,从项目前期做资产准备时就会进组,过程中也提供着技术支持和服务,所以不会简单按出租天数来算项目费用。

李炼透露,一个项目如果完整使用博采的虚拟制片方案,能够带来千万级营收。目前在博采的整个业务当中,虚拟制作带来的实际营收现阶段已经有50% 以上。

除了服务别人,博采自己的业务则几乎百分百都会用到其虚拟制片系统。「VP是个长线的项目,不会很快回本。现在还不是平稳期,各路英豪现身,技术变量也特别大。这个时候做商业化可能不一定是最好的时间。」

迁往横店,望向北美

2019年,博采带着自研的虚拟制片系统走向北美,选择在温哥华建立虚拟影视基地。今年初,博采位于温哥华的第三号棚正式投入使用。李炼表示其战略意义是为了在好莱坞建立品牌,以通过一个更高标准的市场竞争结果,证明其领先地位。

从自家虚拟棚的使用情况,李炼更加直观感受到北美市场对于新技术的接受度明显更高,项目达成速度非常快,并强调道,「他们还会根据你的技术迅速提出一些新的创意和想法。」

同时他也发现,北美的虚拟棚虽然增速很快,但质量和国内一样两极分化严重,真正符合电影制作需求的并不算多。这一现象部分也源于虚拟拍摄的高度定制化属性。

在一线使用虚拟制片技术五年后,R叔认为虚拟拍摄当前的限制还是很大,「好莱坞电影的CG量和要求精度质量摆在那里,制片方还是会选用传统的离线渲染大场景,更多的应用场景还是在剧集生产当中」。

与此而来的问题是,到底什么项目会选择使用、适合使用虚拟拍摄?换言之,面对有限的市场需求,博采这类公司在屏幕精度和算力提升上的持续投入,将如何实现增长和盈利?

几个棚的运营过程中,李炼意识到单个虚拟棚不能完全满足大项目在其他环节的制作需要。这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迁移成本,从而削弱市场需求。

今年3月,博采在浙江德清规划建设的首个全虚拟影视基地正式亮相,其目的就是规模化提升产能,让虚拟制片项目的各个环节都集中在基地当中,为剧组创作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李炼推算,有了基地之后,预计今年或明年就会出现全片百分之七八十都采用虚拟制片的方式做的项目。「原来拍10来天的,现在变成拍几个月的项目。」

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是一种普遍解法,本质上都是为了创造需求。

全国各地建的虚拟棚不在少数,浙江德清、无锡的华莱坞之外,不乏其他一些政府资助的虚拟制片产业基地。重庆政府也曾耗资3.2亿打造了国内当时单体规模最大的「永川科技片场」,棚内有一座弧长42米、高7米的LED屏,由达瓦科技运营。

永川打造之初,是为了吸引更多剧组来到重庆进行影视制作,从「拍重庆」变为「重庆拍」,从而提升本地影视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但据一位达瓦前员工透露,虚拟棚一天对外六七万的租金也很难吸引外地剧组来到此地。

他分析道,剧组通常偏好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的沿海或江浙影视基地。来到重庆拍戏都是过路戏,看重的是魔幻地貌,要的是实景。永川片场离城区1.5小时车程,加之达瓦作为非传统影视圈企业,虚拟制片技术竞争力有限,不利于项目入驻。

除了自建覆盖多板块影视制作的基地外,选址甚至迁移到影视资源更密集、产业链更加成熟的区位也成为国内很多公司的选择。

爱奇艺就是在两年前跨越1400公里,将其位于河北大厂的虚拟制作基地搬到了横店,并搭建起一个2400平米的LED虚拟棚。另一家头部虚拟拍摄厂商时光坐标,则直接在横店搭建了虚拟棚,都可以理解为发挥产业集群效应的案例。

现阶段,视频平台主要收入来源是会员和广告,在这项创新业务上没有多少盈利压力,只是将原来制片方的一部分成本变成了虚拟棚的运营费用。相应的,这也意味着平台的投入会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创新空间有限。

有从业者认为平台的入局会对自负盈亏、独立经营的公司造成影响,挤压原本就有限的市场空间。但也有不同声音表示,许多制作团队是在与平台合作后才开始尝试使用虚拟拍摄技术的,属于扩展的市场增量。

行业迭代中的变量与隐忧

2月15日,OpenAI发布了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在影视行业掀起轩然大波。

可直接生成长达60秒的一镜到底视频,Sora的推出让很多影视从业者第一次感受到真实的危机感。如果将全AI生成视为未来影视行业的一种可能形态,LED虚拟拍摄的市场位置可能会更加尴尬。

「所有LED虚拍都是中间产物,并且在3-5年内消退成非主流生产产业。」天图万境创始人、导演图拉古在今年春推会的一场虚拟技术论坛上,提出了这一区别于主流的声音。

在他的理解中,随着科学和AI的发展,专业级影视制作会开启去中心化创作的新生态,拍摄制作也会进入计算成像的时代。而在这个过程中,依赖光学成像,将渲染结果以LED屏为介质投射出来的虚拍只是过渡产品,未来在计算机内就可以结合现实中人/物体的AI推理数据实时生成影像。

这个一直没赚到钱的行业,似乎又要开始面对行业迭代的问题。

图拉古团队的制作构架基于虚幻引擎的 gameplay框架,自研渲染管线,在2022年虚幻引擎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发布后,天图万境成为了当年中国唯一一个获得Epic megagrant视听领域的技术团队。

在对天图万境公司的探访中,图拉古介绍了他们开发的AI感知制作系统,并展示了他认为大众更容易直观理解的一键抠像、打光技术。进行演示的摄影棚,墙面虽然涂成了绿色,但颜色深浅不一,地面也有肉眼可见的污渍和裂痕,图拉古表示这证明了其团队研发的「鬼斧引擎」的强大能力。AI感知制作系统在灯光还原和材质识别上也表现出色,制作满功率运行仅需3度电/小时,远低于LED的能耗。

图拉古强调,「我们的技术是对包括中间过程的所有环节负责的,而非仅关注结果,意味着导演在拍摄完一个月后,依然可以打开工程,修改任何参数和场景」。同时,根据他的说法,该系统内每项技术都是一个硬件,可以一键完成操作,并进行产品化售卖。

理想情况下,这种技术的进步不仅能提升虚拟制片的效率,还会帮助拍摄团队在条件受限的环境中创作出高质量的视觉效果。对于图拉古来说,公司将直接迈向下一个时代的竞争格局,结合AI打造全感知的沉浸式空间。

对于「中间形态」这一说法行业内看法不一。大部分从业者认为AI在成本、完成度等方面尚没有展现出能够取代虚拟拍摄的核心优势。

刘可在向我们介绍屏幕精度和算力关系时,提到当屏幕的分辨率提高时,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像素点,就需要更强大的计算能力来渲染。如果原本只需要16台服务器,当像素数量翻倍时,所需的服务器数量、散热成本和硬件成本也会相应增加。

如果这些服务器仅仅用于提高屏幕的分辨率,那么它们的工作重心可能会偏离,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在的渲染能力。所以现实中,当涉及到形成完整的叙事时,需要另一个流程来帮助AI实现连续性的趋势和镜头关系。在短期内,不可能以极低的成本完成这样的任务。

李炼持有相似的观点:「现阶段AI对电力和算力的要求都很高,而算力的成本目前仍然昂贵,在全球范围内是一种稀缺资源。」

与此同时,李炼认为,相较于具体工具,完整工业流程的梳理更为重要,也是博采真正的核心能力所在。一个工具本身并不能直接转化为产能,博采多年来构建的系统性是更为关键的,AI只是在这个系统性中增加了流畅度。

但不可否认的是,AI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且不可忽视的作用。

博采位于德清的虚拟制片基地,就打造成为「AI全流程」的特色。在正式投入应用之前,博采专门将研发团队从30余人扩充至70人,其中近一半都是有AI技术背景的人才。基于博采之前研发的已经成熟的虚拟制片工作流,团队投入了超过一年半的时间来开发AI工具在其中的应用,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迭代和优化。

诞生于技术创新,并被技术迭代裹挟。整个虚拟拍摄行业正被加速推入下一个阶段,留给具体公司和创业者的犹豫时间有限,只有更快适应新技术的人才有可能继续存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虚拟拍摄是未来,但它是门好生意吗?

国内影视从业者也陆续关注到虚拟制片,并做出不同方向和体量的投入。

文|新声Pro  陆娜

编辑|张一童

虚拟制片技术以其创新性成为行业的未来和先锋,引领着影视制作的新方向。但同时,从业者和企业在这一领域中也面临着现实而具体的商业挑战:如何形成可持续的市场,又如何面对行业的快速迭代。

如果将喜马拉雅山「搬进」摄影棚会怎样?今年年初,范冰冰去好莱坞拍摄《冰路营救2:通天路》时,一座三四米高的LED环绕屏幕让她仿佛身临其境,并感叹道「对于演员的帮助太大了」。

不同于传统的实景影像投影,这是一种结合了实时渲染、摄像机追踪定位等技术的虚拟制片系统。相较于传统绿幕, LED虚拟拍摄又有后期前置和直出的优势,能够实现「所见即所得」。

自2019年星战衍生剧《曼达洛人》将这一技术带入到大众视野后,北美的虚拟棚目前已经接近饱和式运转。尽管依然有百分之六七十以上的项目还在使用传统视效的线性工作流,但并行开发已是当下公认的技术发展趋势。国内影视从业者也陆续关注到虚拟制片,并做出不同方向和体量的投入。

一定程度上,成熟的工业体系想要转型可谓大象转身,而中国影视工业的不定型在面对技术变革时会有更大风险,也可能会更灵活进取。近年来不断有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屏越来越高的虚拟棚落地,也有人在前端潜心研发,将全球首个全片使用虚拟制片流程的作品带到了北美。今年以来,几家长视频平台在重要场合中也仍在强调其技术进展和突破。

然而,更加复杂的中国市场在接纳这一趋势时并不如想象中乐观,行业参与者面临着巨大挑战和不确定性。

国内现阶段大制作大特效的项目有限,乐于尝试新技术承担风险的也屈指可数。这意味着头部虚拟厂商在品牌价值得到彰显后,仍然需要解决谁来用的问题。中小体量的厂商中,一些能够通过消化自己的项目自给自足,一些则需要提高精度、完善工作流,以适配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避免被汰换。

这个看似高科技、充满未来感的行业内部,依然存在着混乱与反差。

即使是增速很快的北美市场,虚拟棚质量也和国内一样两极分化严重。与此同时,AI技术的冲击正向影视行业席卷而来,一直没赚到钱的虚拟制片,又将面对行业整体迭代的危机。

解决认知和使用率问题,化用新技术为自身带来机遇,都需要产业上下游共同努力,通过集群效应和多元化的合作模式,或许有机会吸引更多项目参与其中。只有持续获得市场反馈和回报,才能形成激励创新的正向循环。

目前,虚拟拍摄技术尚未在国内实现广泛的商业化,但它所代表的技术革新和工业化路径,是行业关注的焦点,也是许多人不愿意放弃的原因。

好莱坞经验难以复制

在去年好莱坞大罢工的时间点,整个北美市场的 LED 幕墙依然增加了30%的量。据参与制作过《曼达洛人》第一季的视效艺术家R叔观察,很多虚拟棚长期处于全负荷运作的状态。

国内外的产业环境差异在虚拟拍摄的发展上表现尤为明显,除了应用率,也体现在主要推动者的身份。

在北美,后期特效行业在成熟的影视工业中得到充分发展,持续的市场化需求让视效公司更有动力去探索新技术,从而提升影视制作的质量和效率。

以R叔所在的视效公司Pixomondo(PXO)为例,2018年因为与工业光魔合作《曼达洛人》,PXO将小半个业务线配合调整到了虚拟制片方向。次年,PXO全面转向VP,那是一段艰难的适应期,公司离职率很高,也是R叔「在北美十来年压力最大的时期」。好在这一战略转向的第二年就有了市场层面的回应,权游衍生剧等多个合作项目都开始尝试后期前置的工作流。

目前PXO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布局LED影棚的建设,还与加拿大最大的公立学院之一Seneca合作开设了相关课程。后者原计划约PXO位于洛杉矶的棚进行一次学生作业展示,但发现「全年12个月都被排满了」。

北美验证了LED虚拟拍摄的技术可行性并提供了市场参考,国内也有一些从业者预见到这将是未来趋势。近年来大大小小的虚拟棚厂商接连出现,各大视频平台也相继为此投入布局。

但中国面对的是更加复杂且尚未成型的市场环境,这使得入局者的发力重点和诉求各不相同,好莱坞的经验难以复制。

博采传媒是中国最早探索虚拟制片技术的公司之一。创始人李炼在制作个人影视项目过程中,意识到如果要在中国影视产业中与好莱坞的重型产线相竞争,面临着重重困难。他认为,要想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可能需要从改变传统的制作流程本身着手。

基于这样的认识,2017年李炼开始组建团队从零开始研究并行开发的工作流。「开发完觉得自己用太小气了,这套流程对行业同样具有价值,就拿出来给大家用。」

由于国内市场对此没有认知更没有需求的基础,博采花了相当一部分时间精力来做推广工作。除了在行业各种场合科普这一技术,还主办了虚拟制片的主题论坛。

相较而言,视频平台在虚拟拍摄的应用推广上有着更多优势——随着平台不断加大力度投入自制内容,内容的制作权力早已掌握在平台手中。使用虚拟拍摄的项目越多,该技术在平台生态内获得反馈和调整优化的空间也会更大。

综合来看,长视频平台自研虚拟制片系统,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公司的基因要求其在技术上抢占先机,起码不能掉队。龚宇曾在接受新声Pro专访时表示,影视行业已经100多年,通常给行业带来颠覆式变化的都是新技术。「科技创新是很恐怖的,稍微一疏忽就跟不上了,这是爱奇艺面对的最大危险。」

另一方面,在目前平台对外讲述的案例中,拍摄效率的提升通常都是叙述重点。比如爱奇艺拍摄《云之羽》提效30%以上,现场执行工作人员减少了1/3。阿里大文娱也曾表示,《清明上河图密码》通过算法研发,将原本需要30小时的校准任务缩短至20分钟在虚拍中完成。

不过多位从业者表示,平台是用虚拟制片去发展影视产业的技术,还是利用这个技术来给自己降本增效?这两种思路是有差异的,带来的长期影响也会不同。

不同于爱奇艺和阿里,腾讯对虚拟制片的重视,更多应用在游戏方面。20年底,腾讯游戏成立内容生态部门,虚拟制片是其中重要的业务线,并与虚幻引擎母公司Epic Games合作,在深圳坪山建立了总面积达3000平米的LED虚拟影棚。

在全球的虚拟拍摄市场中,虚幻引擎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重要工具,也是积极的推动者。对于其自身而言,这是在寻找技术能够应用的新场景,所以愿意和诸多厂商合作,前期也愿意开放资源让大家免费学习。善于把握住机遇的人则会从中获得更多的创作空间。

在影视制作中,虚拟制片核心解决的是预览和后期的时间,需要加定位系统记录摄影机轨迹。以往是通过摇臂记录轨迹、在墙上贴标记点等配套措施,反求出摄影机路径,只有大制作电影才能负担这套流程的昂贵成本。但随着虚幻引擎和绑定等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团队获得了入场券。

因此国内探索虚拟制片的先行者中,不乏一些体量相对较小的影视公司。一家从广告拍摄转型到剧集制作的杭州公司告诉新声Pro,他们是在寻找区别于传统CG的更高效的渲染方法时,开始应用虚幻引擎,进而接触到虚拟制片。

「我们整个跑下来发现这是一套很先进的理念,一定是将来的趋势,并且迭代速度很快,像现在UE 5.4能达到的画面更精美了。我们公司有点极客性质,愿意投入研发成本,不想等普及了再入局,到时候连门槛都找不到了。」

工业化路径中的“非标”市场

作为新兴技术的虚拟拍摄尚未形成行业统一的标准和共识,许多虚拟制片项目都有个性化特征。这导致不同公司的服务质量有高有低,所接触的客户类型和业务方向各有差异。

对于博采这类头部公司而言,研发虚拟制片的目标主要是服务电影级制作,因此各项软硬件都需要是顶配。目前博采在研发端已累计投入几千万元。

以环屏的建立为例。中国的LED生产产量占到全球90%以上,早期因为价格昂贵和精度不高,没有大范围投入使用于影视制作。近几年随着LED虚拍的普及,越来越多屏端厂商注意到这块业务,纷纷推出定制或租赁业务。好莱坞普遍用的LED屏就供应自洲明科技旗下的子品牌雷迪奥。

尽管李炼强调LED屏并不是虚拟制片的全部,更不是核心,「要更新底层的制片逻辑」。但屏幕精度影响着直出的拍摄效果,也需要一定体量的投入。

博采就是通过做定制的方式提升技术标准,并申请了一批技术专利。举例来说,曼达洛人剧组的屏幕精度是P2.5,博采是点对点的像素实时渲染,质量提升4倍,满足了电影拍摄的标准。

如果有完整的虚拟制片方案,屏本身可大可小。UP主影视飓风就通过索尼一块电视机大小的屏幕向网友们演示了他们自己搭建的「迷你虚拟摄影棚」。不过现实情况中屏和棚的大小与其适用性息息相关,比如迷你棚的视频主角就只能是一只体型不大的蜥蜴,而专业影视制作需要足够的空间来调度镜头,博采最小的屏也有6米高,棚占地900平米。

上文中提到的杭州公司也在两年前自建了一座400平米的虚拟棚,同时支持LED和绿幕方案,前期开发测试就用了一年时间。虚拟制片需要完善的工作流才能跑通,这意味着虚拟棚无法在完成测试前进行阶段性使用,是一项纯支出的业务。

目前,该公司的虚拟棚主要用于内部项目,尚未对外开放以创造收入。公司技术总监刘可指出市场上的虚拟摄影棚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自用效果很好,但对外出租却难以盈利。

刘可解释,由于行业内对硬件供应商都很熟悉,潜在客户通常会直接联系硬件厂家,或去到横店拍摄。他还提到,对于外来的租赁询问,80%都会被婉拒,除非客户自己有专业人员懂得如何使用,否则单次使用的成本并不低。

市场上因此出现了一些专注于提供虚拟制片全案服务的团队,杨铁铮团队就是其一。他介绍到,团队有时会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自行配置合适的LED尺寸、弧度、点距,再选择合适的处理器型号和追踪方案。

根据各家厂商公开脱敏信息可以发现,硬件配置成本价格区间很大。比如最好的绑定设备百万,便宜的也有几万,LED屏也是每平米一两万到几十万不等。而一个影响全行业成本的最新变量是,Epic正式宣布旗下虚幻引擎自今年4月底UE5.4发布后开始收费,年收入超过100万美元的公司将为每个节点支付1850美元。

杨铁铮是国内最早一批做新媒体影像交互装置艺术的人,2014年有次受到广告行业的朋友邀请,在一个LED搭建的方盒中独立控制每一面LED屏幕的内容。随后其团队便开始接触到更多VP广告和XR活动项目,并逐步参与影视制作。

和团队考察国内众多大小不一的虚拟摄影棚后,杨铁铮发现许多摄影棚实际上是为XR(扩展现实)而非VP(虚拟制片)设计的,有些甚至没有明确区分两者的差异。符合虚拟制片项目需求的摄影棚并不多,又因为通常配置固定,不适应个性化内容的拍摄需求,导致使用困难,这才开始定制搭棚。

他分析,国内许多涉足虚拟制片的团队缺乏实际拍摄经验,主要依赖虚幻引擎的标准工作流程,拥有自主研发能力和深入理解的团队较少。这种情况导致拍摄现场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进而增加了制作公司尝试虚拟拍摄时的犹豫和顾虑。

据了解,目前虚拟摄影棚的日租金波动较大,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精度更高的摄影棚租金自然也更高,而一些价格低廉的棚能够适配的项目则非常有限。

对于博采这样的头部厂商而言,往往提供的都是全流程的虚拟制片方案,从项目前期做资产准备时就会进组,过程中也提供着技术支持和服务,所以不会简单按出租天数来算项目费用。

李炼透露,一个项目如果完整使用博采的虚拟制片方案,能够带来千万级营收。目前在博采的整个业务当中,虚拟制作带来的实际营收现阶段已经有50% 以上。

除了服务别人,博采自己的业务则几乎百分百都会用到其虚拟制片系统。「VP是个长线的项目,不会很快回本。现在还不是平稳期,各路英豪现身,技术变量也特别大。这个时候做商业化可能不一定是最好的时间。」

迁往横店,望向北美

2019年,博采带着自研的虚拟制片系统走向北美,选择在温哥华建立虚拟影视基地。今年初,博采位于温哥华的第三号棚正式投入使用。李炼表示其战略意义是为了在好莱坞建立品牌,以通过一个更高标准的市场竞争结果,证明其领先地位。

从自家虚拟棚的使用情况,李炼更加直观感受到北美市场对于新技术的接受度明显更高,项目达成速度非常快,并强调道,「他们还会根据你的技术迅速提出一些新的创意和想法。」

同时他也发现,北美的虚拟棚虽然增速很快,但质量和国内一样两极分化严重,真正符合电影制作需求的并不算多。这一现象部分也源于虚拟拍摄的高度定制化属性。

在一线使用虚拟制片技术五年后,R叔认为虚拟拍摄当前的限制还是很大,「好莱坞电影的CG量和要求精度质量摆在那里,制片方还是会选用传统的离线渲染大场景,更多的应用场景还是在剧集生产当中」。

与此而来的问题是,到底什么项目会选择使用、适合使用虚拟拍摄?换言之,面对有限的市场需求,博采这类公司在屏幕精度和算力提升上的持续投入,将如何实现增长和盈利?

几个棚的运营过程中,李炼意识到单个虚拟棚不能完全满足大项目在其他环节的制作需要。这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迁移成本,从而削弱市场需求。

今年3月,博采在浙江德清规划建设的首个全虚拟影视基地正式亮相,其目的就是规模化提升产能,让虚拟制片项目的各个环节都集中在基地当中,为剧组创作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

李炼推算,有了基地之后,预计今年或明年就会出现全片百分之七八十都采用虚拟制片的方式做的项目。「原来拍10来天的,现在变成拍几个月的项目。」

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是一种普遍解法,本质上都是为了创造需求。

全国各地建的虚拟棚不在少数,浙江德清、无锡的华莱坞之外,不乏其他一些政府资助的虚拟制片产业基地。重庆政府也曾耗资3.2亿打造了国内当时单体规模最大的「永川科技片场」,棚内有一座弧长42米、高7米的LED屏,由达瓦科技运营。

永川打造之初,是为了吸引更多剧组来到重庆进行影视制作,从「拍重庆」变为「重庆拍」,从而提升本地影视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但据一位达瓦前员工透露,虚拟棚一天对外六七万的租金也很难吸引外地剧组来到此地。

他分析道,剧组通常偏好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的沿海或江浙影视基地。来到重庆拍戏都是过路戏,看重的是魔幻地貌,要的是实景。永川片场离城区1.5小时车程,加之达瓦作为非传统影视圈企业,虚拟制片技术竞争力有限,不利于项目入驻。

除了自建覆盖多板块影视制作的基地外,选址甚至迁移到影视资源更密集、产业链更加成熟的区位也成为国内很多公司的选择。

爱奇艺就是在两年前跨越1400公里,将其位于河北大厂的虚拟制作基地搬到了横店,并搭建起一个2400平米的LED虚拟棚。另一家头部虚拟拍摄厂商时光坐标,则直接在横店搭建了虚拟棚,都可以理解为发挥产业集群效应的案例。

现阶段,视频平台主要收入来源是会员和广告,在这项创新业务上没有多少盈利压力,只是将原来制片方的一部分成本变成了虚拟棚的运营费用。相应的,这也意味着平台的投入会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创新空间有限。

有从业者认为平台的入局会对自负盈亏、独立经营的公司造成影响,挤压原本就有限的市场空间。但也有不同声音表示,许多制作团队是在与平台合作后才开始尝试使用虚拟拍摄技术的,属于扩展的市场增量。

行业迭代中的变量与隐忧

2月15日,OpenAI发布了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在影视行业掀起轩然大波。

可直接生成长达60秒的一镜到底视频,Sora的推出让很多影视从业者第一次感受到真实的危机感。如果将全AI生成视为未来影视行业的一种可能形态,LED虚拟拍摄的市场位置可能会更加尴尬。

「所有LED虚拍都是中间产物,并且在3-5年内消退成非主流生产产业。」天图万境创始人、导演图拉古在今年春推会的一场虚拟技术论坛上,提出了这一区别于主流的声音。

在他的理解中,随着科学和AI的发展,专业级影视制作会开启去中心化创作的新生态,拍摄制作也会进入计算成像的时代。而在这个过程中,依赖光学成像,将渲染结果以LED屏为介质投射出来的虚拍只是过渡产品,未来在计算机内就可以结合现实中人/物体的AI推理数据实时生成影像。

这个一直没赚到钱的行业,似乎又要开始面对行业迭代的问题。

图拉古团队的制作构架基于虚幻引擎的 gameplay框架,自研渲染管线,在2022年虚幻引擎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发布后,天图万境成为了当年中国唯一一个获得Epic megagrant视听领域的技术团队。

在对天图万境公司的探访中,图拉古介绍了他们开发的AI感知制作系统,并展示了他认为大众更容易直观理解的一键抠像、打光技术。进行演示的摄影棚,墙面虽然涂成了绿色,但颜色深浅不一,地面也有肉眼可见的污渍和裂痕,图拉古表示这证明了其团队研发的「鬼斧引擎」的强大能力。AI感知制作系统在灯光还原和材质识别上也表现出色,制作满功率运行仅需3度电/小时,远低于LED的能耗。

图拉古强调,「我们的技术是对包括中间过程的所有环节负责的,而非仅关注结果,意味着导演在拍摄完一个月后,依然可以打开工程,修改任何参数和场景」。同时,根据他的说法,该系统内每项技术都是一个硬件,可以一键完成操作,并进行产品化售卖。

理想情况下,这种技术的进步不仅能提升虚拟制片的效率,还会帮助拍摄团队在条件受限的环境中创作出高质量的视觉效果。对于图拉古来说,公司将直接迈向下一个时代的竞争格局,结合AI打造全感知的沉浸式空间。

对于「中间形态」这一说法行业内看法不一。大部分从业者认为AI在成本、完成度等方面尚没有展现出能够取代虚拟拍摄的核心优势。

刘可在向我们介绍屏幕精度和算力关系时,提到当屏幕的分辨率提高时,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像素点,就需要更强大的计算能力来渲染。如果原本只需要16台服务器,当像素数量翻倍时,所需的服务器数量、散热成本和硬件成本也会相应增加。

如果这些服务器仅仅用于提高屏幕的分辨率,那么它们的工作重心可能会偏离,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在的渲染能力。所以现实中,当涉及到形成完整的叙事时,需要另一个流程来帮助AI实现连续性的趋势和镜头关系。在短期内,不可能以极低的成本完成这样的任务。

李炼持有相似的观点:「现阶段AI对电力和算力的要求都很高,而算力的成本目前仍然昂贵,在全球范围内是一种稀缺资源。」

与此同时,李炼认为,相较于具体工具,完整工业流程的梳理更为重要,也是博采真正的核心能力所在。一个工具本身并不能直接转化为产能,博采多年来构建的系统性是更为关键的,AI只是在这个系统性中增加了流畅度。

但不可否认的是,AI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且不可忽视的作用。

博采位于德清的虚拟制片基地,就打造成为「AI全流程」的特色。在正式投入应用之前,博采专门将研发团队从30余人扩充至70人,其中近一半都是有AI技术背景的人才。基于博采之前研发的已经成熟的虚拟制片工作流,团队投入了超过一年半的时间来开发AI工具在其中的应用,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迭代和优化。

诞生于技术创新,并被技术迭代裹挟。整个虚拟拍摄行业正被加速推入下一个阶段,留给具体公司和创业者的犹豫时间有限,只有更快适应新技术的人才有可能继续存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