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在AI大模型应用层爆发前夕,又有两家独角兽发布了新产品。
过去一周内,月之暗面和零一万物接连发布Kimi+和万知,两款产品定位均为AI专业助手。
其中,Kimi+搭建了一套智能体商店,包含办公助手、研报生成、学术搜索、提示词设计、辅助写作等场景;万知则是一套一站式AI工作平台,覆盖写作助手、文件解读、PPT图文制作等功能。
上半年以来,科大讯飞、商汤科技、澜舟科技等大模型赛道玩家,都已陆续迭代自家大模型在产品层面的新功能,且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针对“工作流”环节。
这是大模型领域当前的主流产品趋势,但在技术和商业上应该怎么理解?
一名行业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从技术上来说,“AI专业助手”这一产品方向的更新并不复杂,更多是工程意义上的正常迭代。他将其概括为“轻度”的智能体,其核心动作是固化一部分提示词(prompt)让用户直接使用,能帮助用户更好地向AI提出需求。
在他看来,这些产品只是有一些轻微的用户体验提升,“没有太大意义”。当然,这主要是相比杀手级应用和底层大模型的能力突破而言。
在2023年11月的首届开发者大会上,OpenA正式发布GPTs(自定义GPT),其本质上是允许用户将GPT-4的能力与ChatGPT的产品形态以更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组建,以快速打造个人专用版本的低门槛AI Agent(智能体)。
“如果要往更深度的智能体走,智能体本身的行动能力会非常重要,而这是跟模型能力深度绑定的。”他指出,不管是Kimi+还是万知,背后的模型能力大概率还是处于GPT-3.5到GPT-4之间。
基于这一点,仅仅依靠产品形态的变化还不足以对C端(用户)市场形成巨大影响,因为最终影响用户认知的仍然是底层模型的能力。
尽管技术上实现并不难,在C端也不是能够激起巨大水花的产品创新,但没有一家大模型公司会拒绝加入这一趋势。
单从应用层的迭代路径来看,前述行业人士指出,无论是生成式对话机器人还是AI专业助手,每一种轻量级智能体最终都是构成“超级App”的一部分,是大模型公司To C产品迭代的必选项。 “超级App”指的则是AI 2.0时代集成多种功能与服务的杀手级应用。
此外,跟进AI专业助手等功能也是大模型公司承接应用层爆发期、获取红利的必要占位。
在国内,有关AIGC大时代到来或者AI应用即将爆发的预言,其实已经在创业者和投资人之间达成共识。
零一万物CEO李开复直言,大模型推理成本的下降会推动中国AI大模型进入落地为王的阶段,今年会迎来“大模型应用爆发元年”。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也已经多次公开明确表态,AI大模型应用层将在2025年迎来爆发。
在此基础上的另一个共识是,底层通用大模型可能最终仅剩少数玩家,但应用层的创业生态会相对繁荣。因此,在AI应用行业不会一家独大的情况下,现阶段的每个产品试水其实都是在做爆发前夕的跑马圈地。
通用大模型公司的能力水平再高,最终也要依靠产品的商业模式造血,因此在密集推进模型能力的同时,团队必须也建立起有变现能力的产品护城河——这也是研发与应用“双轮驱动”理论在创业公司身上最真实的演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