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侃见财经
中东土豪又来了,不过这一次目标不是新能源车企,而是化工巨头恒力石化。
此前,恒力石化曾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恒力集团已与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了《谅解备忘录》,达成了相关股权投资、商业合作的初步意向文件,沙特阿美拟向恒力集团收购其所持有的10%恒力石化股权,外加“1股”表决权的股份。
截至最新收盘,恒力石化总市值为1154亿。按照最新股价并交易10%的股权来进行计算,沙特阿美将在这笔交易中付出超过110亿。
很显然,这并不是一笔“小数目”。
不过,虽然交易的金额不低,但作为被收购方的恒力石化,股价相较于最高点仍跌去了七成。近期股价虽已有所回升,但仍处于低位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一季度恒力石化的业绩才已经复苏,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109.8%。
由此可见,这笔交易似乎恒力石化有点“亏”。
那么,为何恒力石化要在低位出让股份?这笔交易的背后,又释放着什么信号?
百亿交易
对于这场百亿交易,大部分观点认为恒力石化之所以选择和沙特阿美进行合作,主要是为了加强对上游原材料成本的控制。
作为业内首家实现“原油-芳烃、烯烃-PTA、乙二醇-聚酯新材料”全产业链一体化化工新材料的上市公司,恒力石化的主营业务包括炼化、石化以及聚酯新材料全产业链上、中、下游业务领域。
虽然规模庞大,但恒力石化大部分业务都和原油紧密挂钩,利润也随原油价格走势而波动。
过去两年,随着原油价格逐步攀升,恒力石化的业绩受到较大的冲击。
利润率方面,2020年至2023年,恒力石化的毛利率分别为18.53%、15.83%、8.21%以及11.25%,下降比较明显。虽然2023年相较2022年有所回升,但毛利率整体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净利润方面,2020年至2023年,恒力石化分别实现净利润为134.6亿、155.3亿、23.18亿以及69.05亿,在油价飙升的2022年,恒力石化的净利润则同比下降了85.07%。
诚然,股权交易之后,作为原油巨头的沙特阿美能够在原油上给予更多的帮助,恒力石化的盈利能力也会明显提升。不过,其实早在2018年,恒力石化就曾与沙特阿美签署原油供应长期合约,并且近期原油价格已经触顶回落,如果只是为了降低原油价格对利润的影响,恒力石化并不需要对沙特阿美出售股权,毕竟现在恒力石化的股价仍在低位。
也就是说,或许这笔交易交易背后还隐藏着其他“目的”,据侃见财经梳理发现,恒力石化之所以会促成这笔交易的另一个“目的”,大概率是为了偿还债务、减轻负债压力。
作为化工巨头,近年来恒力石化的体量在不断膨胀,负债也随之快速攀升。
根据财报显示,2018年恒力石化的总负债为973.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77.72%;到了2023年,恒力石化的总负债为2006亿元,资产负债率76.98%,虽然资产负债率没多大变化,但总负债却翻了一倍。
截至今年一季度,恒力石化的总负债为2104亿,资产负债率为77.21%,其中流动负债为1303亿元,仅短期借款和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分别达到了707.8亿元和330.9亿元;而同期,恒力石化的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则分别为250亿元和4.777亿元。
苦寻第二增长曲线
债务压力之外,恒力石化更大的问题其实还是在业务增长上。
今年一季度,恒力石化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584.1亿和21.39亿,同比增长4.02%和109.8%。
从增速来看,恒力石化的营收增长已经压力十分明显,虽然净利润增速很高,但只是基数低的缘故,其净利润水平还没回至2022年的水平。
实际上,早些年恒力石化的业务增长就已经在放缓,不过由于母公司恒力集团不断将优质的子公司并入上市公司,恒力石化的业绩依旧保持着高增长,有媒体统计,2017年恒力石化旗下共有12家并表子公司,而到2021年合并报表的公司已经高达66家了。
从企业的发展来看,通过并表实现业绩增长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随着可以并表的子公司越来越少,这种业绩增长方式固然不可能持久,特别是到了最近两年,恒力石化的业绩增长明显放缓,2022和2023年的营收增速只有12.31%和5.62%。
因此,恒力石化想要继续保持业绩增长,那就必须找到第二增长曲线。
事实上,恒力石化也是这么干的。过去几年,恒力石化也一直在尝试发展新业务,从2021年开始,恒力石化就在积极布局锂电隔膜、电解质、PET铜箔和太阳能光伏背板膜等新材料领域,并先后投资数百亿,用于建设相关新材料项目。
不过,从结果来看其效果并不理想。
根据财报显示,当下恒力石化主要还是依靠化工产品实现营收,2023年石油化工行业的营收为2267亿,营收占比为96.55%;代表新业务的“其他行业”一项,2023年的营收仅为65.15亿,占收入的比例为2.78%。
综合而言,恒力石化目前正在背负债务和增长的双重压力。其与沙特阿美的股权交易虽然可以带来一定的现金流、缓解债务压力,但与集团的整体发展而言,却难以助其打破困境。该消息发布之后,恒力石化股价高开低走。很显然,对于这笔交易,市场并没有充分的认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