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成交均价最低至0.26元,中国绿证价格缘何大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成交均价最低至0.26元,中国绿证价格缘何大跌?

影响因素包括政策变化、供大于求及应用场景相对有限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见习记者 | 田鹤琪

5月以来,绿证单张成交价多次跌破1元,引发业内关注。

据中国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平台显示,五一节假期期间,绿证单张成交价在0.82-6.04元之间,最低价已跌破1元/张。

自5月6日起,绿证成交价有所回升,但5月12日的成交均价再次跌破1元,仅为0.26元/张,较去年5月的月成交均价下跌99.4%。

5月以来绿证成交均价走势图。图片来源:中国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平台

1个绿证单位对应1000度可再生能源电量,这也意味着一度电的绿证收益不足0.1分钱。

界面新闻从中国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平台上发现,中国绿证成交价格差距大,最贵能达到1000元/张,但目前市场上也存在低于大量1元/张的绿证,最低甚至只要0.1元/张。

图片来源:中国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平台

绿证,即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是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所发绿色电力颁发的具有独特标识代码的电子证书,是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的唯一证明,也是认定绿色电力生产、消费的唯一凭证。2017年,中国开始建立绿证制度。

2024年4月26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和交易规则(征求意见稿)》(下称《规则》)。

在价格机制方面,《规则》明确表示,绿色电力交易价格包括电能量价格与绿证价格。其中,绿证价格应由双方充分考虑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能耗双控、碳排放双控等因素通过市场化交易方式综合确定。

《规则》指出,应确保绿色电力环境价值的唯一性,不得重复计算或出售;绿证价格不纳入峰谷分时电价机制、力调电费等计算,如遇国家政策调整,以最新规定为准。

界面新闻注意到,今年1月以来,全国碳市场碳价开始持续走高,4月24日收盘价首次突破100元/吨。在电碳协同的背景下,绿证价格缘何下降?

一方面,政策变化对绿证市场产生影响。

可再生能源领域独立研究员吴静文告诉界面新闻,这些绿证价格的“暴跌”是因为今年4月26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和交易规则(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了绿证的有效期为两年,时间自电量生产自然月(含)起计算。绿证有效期仅有两年的设置会对市场流动性产生影响。

“虽然价格信息并未披露绿证的年份和种类,但是通过浏览平台的项目挂牌价格不难发现,低于1元/张的绿证,都是在2022年之前(含)产生的。”吴静文说。

她进一步解释称,一旦《规则》正式下发,2022年5月之前产生的绿证将不再有效,失去交易价值,因此在征求意见稿发布之时,就出现了这些即将被定义为“过期”的绿证报价暴跌的现象。

此前,全球可再生能源倡议RE100于2020年8月发布对中国绿证的技术评估报告时提出“21个月原则”。该机构认为,如果限期不明确,绿证核减范围将难以明确定义。

该机构建议,企业在进行环境属性声明时,应考虑包括当前财务报告年度在内的前后一段时间,通常为前6个月和后3个月,加上财务报告年度本身的12个月,以此来确保声明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另一方面,当前中国绿证出现供大于求,整个市场对于绿证需求乏力,一定程度上压低了绿证价格。

当前各地对绿证的需求,主要依据国家发改委给各省下发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和“非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的目标。

以2023年公布的各省份“非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为例,除西藏外其他30个省、市、自治区,2023年非水电量总需求为1.364万亿千瓦时。

今年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了多项电力数据。

其中,去年风力全年发电量为8858.7亿千瓦时,太阳能去年全年发电量为5841.5亿千瓦时。两者合计为1.47万亿千瓦时,超出2023年非水电量总需求1000多亿千瓦时。

由此可见,国内绿证市场整体供大于求。

制表:界面新闻见习记者 田鹤琪

2023年1月27日,《关于加强绿色电力证书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的通知》发布,中国绿证交易平台从此前的中国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平台,扩展到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和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后续适时拓展至国家认可的其他交易平台。买卖双方可自由选择任一绿证交易平台开展绿证交易。

2023年8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给全部建档立卡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所生产的全部电量核发绿证,包括风电(含分散式风电和海上风电)、太阳能发电(含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常规水电、生物质发电、地热能发电、海洋能发电等。

这意味着,绿证的核发范围从陆上风电、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扩大到包括分布式光伏、水电在内的几乎所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

随着这些政策的相继推出和实施,中国绿证数量不断增加,同时绿证的交易流程也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核发绿证2060万个,同比增长135%;交易数量达到969万个,同比增长15.8倍。

2023年,全国核发超1亿个绿证,交易数量尚无公开信息。但据目前公开的2023年前7个月交易量数据约为2617万,已远超2022年全年绿证交易量。

相比之下,中国对绿证的需求量并没有达到与其增长和交易便利性提升相匹配的水平。

据界面新闻了解,绿证的需求,主要来源于政府的刚性要求和民间的自愿购买两个方面。

在政策执行层面,国家发改委给各省设定了“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和“非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目标。

国家能源局印发的《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也提到,要将2024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落实到重点行业企业,以消纳责任权重为底线,以合理利用率为上限,推动风电光伏高质量发展。

除了政府的硬性要求外,民间部门,包括出口型企业、跨国企业等也会自愿购买绿证,但整体消费动力十分有限。

此外,当前绿证的应用场景相对有限,也是影响其价格的一个因素。

2017年《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及自愿认购交易制度的通知》中提到,绿证最初的主要应用场景是作为消费绿色电力的凭证。

时隔六年,2023年7月25日发布的《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发改能源〔2023〕1044号)》(下称“1044号文”)重新明确了绿证的适用范围,对绿证支撑绿色电力交易、核算可再生能源消费、认证绿色电力消费,以及衔接碳市场、推动绿证国际互认提出了具体要求。

但1044号文发布至今不足一年,在短时间内,国内的绿证应用场景仍有待开拓。

值得注意的是,深究中国的绿证场景有限背后的原因,也与国内绿证国际认可度低相关。

两个月前,RE100公布了最新的FAQs,仍要求使用中国绿证的企业提交可信声明,声明绿证拥有全部的环境属性。

今年4月11日,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主席蒋颖在接受《人民政协报》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的绿证国际认可度还较低,与国际绿证的互认机制尚未落实。”

她指出,中国的绿证体系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不可追溯,直接影响其可信度。目前,中国绿证的发行、交易、使用和注销过程缺乏透明度和可验证性,可能导致其环境效益被重复计算或虚假申报,削弱了绿证的可信度。

二是与碳市场缺乏协同度,导致绿证通用性受限。在使用中,企业无法通过绿证抵消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叠加国内碳市场与国际碳市场尚未打通,绿证在国际市场的应用受限。

三是政策规定国内项目只能申领国内绿证,不利于国内绿证提高国际认可度。虽然文件中也提出了将“积极推动国际组织的绿色消费、碳减排体系与国内绿证衔接”,但目前仅出台纲领性文件,尚缺具体实施细则。

事实上,中国绿证国际认可度低,也加剧了国内绿证市场“内卷”,导致价格越卷越低。

吴静文对界面新闻表示,短期内绿证价格暴跌是市场对《规则》的正常反应,说明了机制的有效性。《规则》对于完善绿证机制具有重大意义,显著提升了绿证的可信度和透明度,有效期的设定和核销机制也为市场提供了清晰的供给预期,结合“可交易绿证核发范围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了市场供需的平衡和流动性的合理性。

吴静文称,政策制定者可以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和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进展,适时调整可交易绿证的数量,从而维持市场的活力和效率。因此长期来看,绿证市场将会更加规范与稳健,价格也会趋近真实的市场需求,不必过度解读短期价格波动的影响。

对于绿证价格下跌对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绿证购买企业以及整个可再生能源市场有何影响,在促进绿证市场健康发展方面,国家能源局未来有哪些规划和举措等问题,界面新闻致函国家能源局,截至发稿未获得回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成交均价最低至0.26元,中国绿证价格缘何大跌?

影响因素包括政策变化、供大于求及应用场景相对有限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见习记者 | 田鹤琪

5月以来,绿证单张成交价多次跌破1元,引发业内关注。

据中国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平台显示,五一节假期期间,绿证单张成交价在0.82-6.04元之间,最低价已跌破1元/张。

自5月6日起,绿证成交价有所回升,但5月12日的成交均价再次跌破1元,仅为0.26元/张,较去年5月的月成交均价下跌99.4%。

5月以来绿证成交均价走势图。图片来源:中国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平台

1个绿证单位对应1000度可再生能源电量,这也意味着一度电的绿证收益不足0.1分钱。

界面新闻从中国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平台上发现,中国绿证成交价格差距大,最贵能达到1000元/张,但目前市场上也存在低于大量1元/张的绿证,最低甚至只要0.1元/张。

图片来源:中国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平台

绿证,即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是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所发绿色电力颁发的具有独特标识代码的电子证书,是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的唯一证明,也是认定绿色电力生产、消费的唯一凭证。2017年,中国开始建立绿证制度。

2024年4月26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和交易规则(征求意见稿)》(下称《规则》)。

在价格机制方面,《规则》明确表示,绿色电力交易价格包括电能量价格与绿证价格。其中,绿证价格应由双方充分考虑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能耗双控、碳排放双控等因素通过市场化交易方式综合确定。

《规则》指出,应确保绿色电力环境价值的唯一性,不得重复计算或出售;绿证价格不纳入峰谷分时电价机制、力调电费等计算,如遇国家政策调整,以最新规定为准。

界面新闻注意到,今年1月以来,全国碳市场碳价开始持续走高,4月24日收盘价首次突破100元/吨。在电碳协同的背景下,绿证价格缘何下降?

一方面,政策变化对绿证市场产生影响。

可再生能源领域独立研究员吴静文告诉界面新闻,这些绿证价格的“暴跌”是因为今年4月26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和交易规则(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了绿证的有效期为两年,时间自电量生产自然月(含)起计算。绿证有效期仅有两年的设置会对市场流动性产生影响。

“虽然价格信息并未披露绿证的年份和种类,但是通过浏览平台的项目挂牌价格不难发现,低于1元/张的绿证,都是在2022年之前(含)产生的。”吴静文说。

她进一步解释称,一旦《规则》正式下发,2022年5月之前产生的绿证将不再有效,失去交易价值,因此在征求意见稿发布之时,就出现了这些即将被定义为“过期”的绿证报价暴跌的现象。

此前,全球可再生能源倡议RE100于2020年8月发布对中国绿证的技术评估报告时提出“21个月原则”。该机构认为,如果限期不明确,绿证核减范围将难以明确定义。

该机构建议,企业在进行环境属性声明时,应考虑包括当前财务报告年度在内的前后一段时间,通常为前6个月和后3个月,加上财务报告年度本身的12个月,以此来确保声明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另一方面,当前中国绿证出现供大于求,整个市场对于绿证需求乏力,一定程度上压低了绿证价格。

当前各地对绿证的需求,主要依据国家发改委给各省下发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和“非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的目标。

以2023年公布的各省份“非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为例,除西藏外其他30个省、市、自治区,2023年非水电量总需求为1.364万亿千瓦时。

今年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了多项电力数据。

其中,去年风力全年发电量为8858.7亿千瓦时,太阳能去年全年发电量为5841.5亿千瓦时。两者合计为1.47万亿千瓦时,超出2023年非水电量总需求1000多亿千瓦时。

由此可见,国内绿证市场整体供大于求。

制表:界面新闻见习记者 田鹤琪

2023年1月27日,《关于加强绿色电力证书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的通知》发布,中国绿证交易平台从此前的中国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平台,扩展到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和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后续适时拓展至国家认可的其他交易平台。买卖双方可自由选择任一绿证交易平台开展绿证交易。

2023年8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给全部建档立卡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所生产的全部电量核发绿证,包括风电(含分散式风电和海上风电)、太阳能发电(含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常规水电、生物质发电、地热能发电、海洋能发电等。

这意味着,绿证的核发范围从陆上风电、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扩大到包括分布式光伏、水电在内的几乎所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

随着这些政策的相继推出和实施,中国绿证数量不断增加,同时绿证的交易流程也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核发绿证2060万个,同比增长135%;交易数量达到969万个,同比增长15.8倍。

2023年,全国核发超1亿个绿证,交易数量尚无公开信息。但据目前公开的2023年前7个月交易量数据约为2617万,已远超2022年全年绿证交易量。

相比之下,中国对绿证的需求量并没有达到与其增长和交易便利性提升相匹配的水平。

据界面新闻了解,绿证的需求,主要来源于政府的刚性要求和民间的自愿购买两个方面。

在政策执行层面,国家发改委给各省设定了“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和“非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目标。

国家能源局印发的《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也提到,要将2024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落实到重点行业企业,以消纳责任权重为底线,以合理利用率为上限,推动风电光伏高质量发展。

除了政府的硬性要求外,民间部门,包括出口型企业、跨国企业等也会自愿购买绿证,但整体消费动力十分有限。

此外,当前绿证的应用场景相对有限,也是影响其价格的一个因素。

2017年《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及自愿认购交易制度的通知》中提到,绿证最初的主要应用场景是作为消费绿色电力的凭证。

时隔六年,2023年7月25日发布的《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发改能源〔2023〕1044号)》(下称“1044号文”)重新明确了绿证的适用范围,对绿证支撑绿色电力交易、核算可再生能源消费、认证绿色电力消费,以及衔接碳市场、推动绿证国际互认提出了具体要求。

但1044号文发布至今不足一年,在短时间内,国内的绿证应用场景仍有待开拓。

值得注意的是,深究中国的绿证场景有限背后的原因,也与国内绿证国际认可度低相关。

两个月前,RE100公布了最新的FAQs,仍要求使用中国绿证的企业提交可信声明,声明绿证拥有全部的环境属性。

今年4月11日,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主席蒋颖在接受《人民政协报》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的绿证国际认可度还较低,与国际绿证的互认机制尚未落实。”

她指出,中国的绿证体系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不可追溯,直接影响其可信度。目前,中国绿证的发行、交易、使用和注销过程缺乏透明度和可验证性,可能导致其环境效益被重复计算或虚假申报,削弱了绿证的可信度。

二是与碳市场缺乏协同度,导致绿证通用性受限。在使用中,企业无法通过绿证抵消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叠加国内碳市场与国际碳市场尚未打通,绿证在国际市场的应用受限。

三是政策规定国内项目只能申领国内绿证,不利于国内绿证提高国际认可度。虽然文件中也提出了将“积极推动国际组织的绿色消费、碳减排体系与国内绿证衔接”,但目前仅出台纲领性文件,尚缺具体实施细则。

事实上,中国绿证国际认可度低,也加剧了国内绿证市场“内卷”,导致价格越卷越低。

吴静文对界面新闻表示,短期内绿证价格暴跌是市场对《规则》的正常反应,说明了机制的有效性。《规则》对于完善绿证机制具有重大意义,显著提升了绿证的可信度和透明度,有效期的设定和核销机制也为市场提供了清晰的供给预期,结合“可交易绿证核发范围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了市场供需的平衡和流动性的合理性。

吴静文称,政策制定者可以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和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进展,适时调整可交易绿证的数量,从而维持市场的活力和效率。因此长期来看,绿证市场将会更加规范与稳健,价格也会趋近真实的市场需求,不必过度解读短期价格波动的影响。

对于绿证价格下跌对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绿证购买企业以及整个可再生能源市场有何影响,在促进绿证市场健康发展方面,国家能源局未来有哪些规划和举措等问题,界面新闻致函国家能源局,截至发稿未获得回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