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最大海上“巨人”成长史,6任“一把手”与中海油的35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最大海上“巨人”成长史,6任“一把手”与中海油的35年

时至今日,经过35年的发展,中海油在中石化、中石油的包夹之下,艰难成长为中国的“第三桶油”,在产业布局上也基本实现了上下游一体化。

35年前的今天,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海油”)在北京王府井街口的一栋二层小楼挂牌成立。当时担任石油工业部副部长的秦文彩临危受命,被推上了中海油第一任总经理的位置上。

秦文彩在这个位置上坐了三年。他的任务,更多的是把这个石油新贵扶上马,走向正轨。做大做强的重责,更多的还是落在继任者的肩上。

在秦文彩之后,中海油先后经历了钟一鸣(1985~1992)、王彦(1992~1999)、卫留成(1999~2003)、傅成玉(2003~2011)、王宜林(2011~2015)、杨华(2015年至今)六任“一把手”。

时至今日,经过35年的发展,中海油在中石化、中石油的包夹之下,艰难成长为中国的“第三桶油”,在产业布局上也基本实现了上下游一体化。

而历任掌舵人一脉相承的管理风格也让这家石油央企打上了“国际化”等标签。“是否给公司增加价值”,“是否符合投资者利益”,往往是中海油判定一桩交易值不值得做的重要因素。

但从2014年开始,国际石油市场风云变幻,国际油价从100美元/桶的高位上直线下跌,最低时曾跌到每桶不到30美元。油价大跌,让中海油上上下下祭起了“过冬”大旗,喊起了“勇立潮头,不惧寒冬”的口号。

随之而来的是,该公司此前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海外并购成为了烫手山芋。2013年2月底,中海油花了将近200亿美元的代价将尼克森收入囊中。

这起惊天收购曾让中海油一扫八年前收购优尼科失败的阴霾,但如今又不得不通过资产减值的办法来进行消化。

海上特区

新中国成立之后,被戴上了“缺油”的帽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国先后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实现了陆地勘探开发的重大突破。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则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海洋石油勘探的起点在南海。但从1965年之后,重点开始转移到了渤海海域。

初期,在进行海洋石油勘探时,使用的都是自制的简易设备,条件艰苦。渤海地区退休员工李再盈回忆说,1964年来到渤海时,到处是一片芦苇荡,绘图工具也只有圆规、角尺和铅笔等简单物件。

经过艰苦努力,勘探人员终于在渤海打出了油气发现井。从1966年到1972年,在渤海海域共建造了4座固定式钻井平台,钻探井14口,发现了3个含油构造。

但仅仅油气发现井显然是不够,能够开采出来才是关键。1978年8月,石油工业部将渤海石油勘探业务从大港油田划出。

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深圳成为了特区,成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这个故事已经广为人知。

但流传不广的另一个故事是,除了深圳特区外,1978年,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在中国海上“画了一个圈”,开启了海洋石油工业的对外开放。就这样,“海上特区” 在无资金、无装备、无技术的情况下白手起家。

为了推动“海上特区”发展,国务院于1982年1月30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决定成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立法形式授予中海油在中国对外合作海区内进行石油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专营权,全面负责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业务。

1982年2月15日,中海油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宣布成立。成立之初,中海油原油年产量仅在9万吨左右徘徊,依靠“土法上马”的装备和技术家底在当时那个年代看来依旧十分落后。

中海油的成立,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改变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基础薄弱的现状,而改变的方法便是实行海上对外开放,“引进、消化、吸收”。

中海油成立前,傅成玉还只是华北石油管理局一名普通的地质研究员。随着中海油的成立,时年31岁的他加入到中海油,被当时的领导抽调去广东,主持南海对外开放合作。当时傅成玉在领导的印象中,是一个“黑里吧唧但很能干活”。

但未曾想,傅成玉后来一路成长,最终成为中海油第五任总经理,也是在任时间最长一位。业内评价他为“更像企业家的央企负责人”。

1983年6月底,中海油分别在广州和湛江成立南海东部石油公司和南海西部石油公司,担任“一把手”的分别是王涛和王彦。其中,南海西部石油公司是在石油部南海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的基础上建立的。两公司分别负责南海东经113度10分以东和以西海域的勘探开发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王彦后来接替钟一鸣,成为第三任中海油总经理,也是仅次于傅成玉,在任时间第二长的总经理。

南海东部石油公司和南海西部石油公司成立的早些时候,中海油在秦文彩的主导下,拉开了海上石油对外合作的序幕。

根据中海油官方“1983年大事记”记载,1983年5月10日,中海油与英国BP、澳大利亚布鲁肯西尔、巴西石油、加拿大兰吉尔、加拿大石油等五家石油公司组成的集团,在北京签订南海珠江口14/29、26/14、27/31、28/27,南黄海南部23/26五个石油合同。

这是中国海上对外合作第一轮招标签订的第一批合同。

国际化

在与对外合作的过程中,中海油一开始与国外石油公司的差距十分明显。中海油深圳分公司总经理刘再生称,最初与国外大公司合作,只能是站在旁边看别人干。

“过去一个海上作业平台上,几乎所有岗位都是国外公司派来的技术人员,我们的人员只能干最初级的甲板工,给人家打打下手。”刘再生说。

这个过程历经了数年时间,中海油的工作人员也在与外资公司一起工作的过程中一边埋头苦干,一边摸索学习。

“现在你到海上作业区看看,就是合作区块也看不到几个外国人了,核心岗位都换成了咱们中国人,因为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300米以内水深的所有核心技术。”刘再生如是说。

除了技术和设备外,国外顶级石油公司的管理也让中海油的管理层侧目。今天,中海油之所以会被外界认为是“最具国际化的中国石油公司”,与当初跟外国顶级石油公司合作是分不开的。

事实上,中海油的“国际化”最早始于秦文彩。秦文彩作为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奠基人,曾顶着被误解为“为资本家打工”,甚至“卖国”的巨大压力推动海洋油气对外开放,并开创性地提出和坚持总经理负责制。

在成立伊始,他就特别注重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石油公司体制,从而为中国海油注入了国际化、规范化的基因。

这种基因在继任者钟一鸣的任上得到了继承。1983年3月22日,海洋石油勘探局更名为中海油渤海石油公司,钟一鸣成为第一任总经理。两年后,他接替秦文彩成为中海油第二任总经理。

钟一鸣上任后,立刻砍掉了职工子弟技校,中海油也从此中断了石油系统延续已久的“一人进油田,全家干石油”传统,杜绝了近亲繁殖。

“若不是当时钟总这么做,通过近亲繁殖,中海油的员工人数肯定会迅速膨胀,将来的负担也会越来越大。”一位中海油内部人士说。

反面的案例便是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石油公司的员工都号称百万,背后承担的“包袱”越来越重。

如今,国际油价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两桶油”却在努力的解决内部职工所带来的“企业办社会”、“三供一业”等难题。反观中海油,由于钟一鸣当年的一纸文件,如今轻松许多。

除了员工管理方面,中海油的国际化还体现在专业化上,而开创者则是钟一鸣的接任者王彦。在他任上,中海油第一次实现油公司和油田服务油田装备等专业公司分开,此举远比当时的其他石油央企领先。

2001年,中海油旗下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分别在纽交所和港交所挂牌上市;2002年,中海油服成功挂牌港交所。尽管这两家子公司成功上市发生在卫留成任内,但王彦在主政七年时间里倡导的专业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到傅成玉时代,中海油的国际化更上一层楼。除了继续推行专业化,推动中海化学成功上市外,走向国际市场才是傅成玉眼中的国际化。

在他的眼中,竞争对手根本不在国内。“你知道我的竞争对手是谁吗?是国际同行。我所有指标都要跟国际同类公司比。只跟国内比,这就比较迷惑了,不知道将来要往哪儿走。”傅成玉说。

于是,2005年6月22日,中海油正式宣布斥资130亿美元竞购美国有100多年历史的老牌石油公司优尼科(Unocal Corporation)。这起收购若成功,将成为当时中国企业规模最大、最重要一宗海外收购。

中海油“蛇吞象”的收购震动美国朝野,美国部分国会议员称此举危及美国能源安全,要求美国政府从中干预。政治因素迫使中海油退出竞购,优尼科最终落入雪佛龙囊中。

尽管收购优尼科失败,但中海油在国际市场上名声大噪,远甚于比它更大的中石油和中石化。这起收购也为傅成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声望。

此次收购失败后,傅成玉对中海油竞争逻辑的定位没有改变:他注重利润率,注重股东回报——这本来是上市公司CEO应有的价值观,但在中国央企负责人当中,他对这些指标的重视程度是异乎寻常的。

海上大庆

在中海油官方纪念中海油成立35周年的文章《勇立潮头 不惧寒冬》中提到,在中海油的“成长簿”上,有几个瞬间清晰记录了成长中的精彩,其中一个就是2010年建成“海上大庆”。

大庆油田曾创下5000万吨以上稳产27年的世界奇迹,从此它即拥有了代表5000万吨油气产量的内涵。但在早期,中海油没有这个奢望。

早在1997年,当年渤海海洋石油大厦建成投用,当时的中海油总经理王彦前往剪彩庆祝,在一楼大厅一个名为“渤海之光”的圆铜浮雕前意味深长地说:“渤海之光不在这儿,在海上。”

事后人们才知道,王彦指的是渤海油气产量应该上1000万吨。那一年,渤海油气产量只有200多万吨。

时间来到2003年。这一年,卫留成和傅成玉完成了老少交接,中海油也正式开启了“傅成玉时代”。

此后,在中海油的一次内部会议上,中海油的高层经过讨论制定了海上油气产量5000万吨的战略规划。当这个目标提出之后,“资源是否落实、技术是否可靠、建设条件是否具备等质疑之声此起彼伏。

随后,大屏幕上不断出现的图表和数字,以及多位专家领导审慎的论证和分析,打破了这些疑虑。那一天,中海油党组批准中海油2010年实现油气当量5000万吨规划方案。

“这是极具挑战的目标!”时任中海油副总经理周守为表示。

但到了2009年,质疑“海上大庆”计划的声音又起。原因是,这一年,中海油的油气产量只有3925万吨,缺口达到1075万吨。但留给中海油的时间,已经不到一年。

为此,2010年年初,中国海油发布 “1号文件”,正式吹响了冲刺5000万吨、建设“海上大庆”的号角。在2010年工作会上,傅成玉提到,全年工作将紧紧抓住一条主线,即“上产5000万(吨)”,这也是2010年总公司的核心工作。

那一年,中海油各个部门都打出了 “一切为了5000万(吨)、一切服从5000万(吨)”的口号和标语。

为了在2010年底实现5000万吨,中海油把5000万吨产量分解到了每一口油气生产井,每口生产井都有日产量的跟踪。

这期间,中海油也遭遇了挫折。2010年初,渤海油田遭遇50年不遇的大面积冰冻灾害,开发井因受到影响迟迟不能开钻。到夏天,超强台风5次袭扰南方沿海等地,致使湛江分公司、深圳分公司相当数量的平台不能进行正常作业。

在生产油井生产时率比预期低、递减率比预期高等情况下,粗略算下来,当年的缺口约410万吨。不过最终,中海油通过各种方法,补全了这个缺口。

2010年12月20日,中海油正式向世界宣布,“海上大庆”诞生。

不过,“海上大庆”也遭到了国内部分专家的质疑。其中一个声音是,以中海油有限的资源储量,其实并无持续保持高产能力。

2011年之后,为保持5000万吨产量水平,中海油花费数百亿元建设、租用了大量钻井平台等装备,整个资产的折旧、摊销、递延大大推高了经营成本。

在实现了“海上大庆”计划之后,傅成玉曾不无激动地说,“我国海洋石油年产量从零到9万吨,用了近22年;从9万吨到100万吨,用了12年;从100万吨到1000万吨,用了6年;从1000万吨到5000万吨,用了14年。”

除了“海上大庆”,在傅成玉的心中还有更宏伟的规划,那就是再造两个大庆——“海外大庆”和“深水大庆”。

傅成玉曾透露,中海油的远期规划是再建两个5000万吨大油田:一是南海深水,到2020年形成5000万吨产量;二是新提出的要在海外形成5000万吨产量。

但在第一个“海上大庆”刚实现的第二年,傅成玉就离开了中海油,空降中石化。此后,中海油“再造大庆”的声音哑然。

如今,国际油价持续低迷,中海油深陷困局。傅成玉曾经提出的“海外大庆”和“深水大庆”正遭受低油价的煎熬。

补短板

除了“海上大庆”,傅成玉任期内另一项重要的举措是实现中海油上下游产业链一体化。“一体化”是全球石油产业规律,它的好处是,上下游产业互补,抗风险能力更高。

数据显示,几家主要国际石油公司(IOC)在2016年上半年通过一体化的风险对冲方式保持盈利。

除了BP石油公司继续受2010年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影响而亏损20.02亿美元,埃克森美孚、道达尔和壳牌公司等几大全球油企,去年上半年分别实现利润35.1亿美元、37亿美元和18.5亿美元。

但在傅成玉上任早期,中海油是一家纯粹的上游公司,公司的主营业务均在勘探开采领域,盈利均来自上游。缺乏中下游产业链,是中海油的一个弊端。

傅成玉十分清楚中海油的“短板”。他在2004年一次内部会议上曾提到,“中下游业务要在四五年内迅速崛起,成为总公司的重要经济支柱,使总公司真正成为一个上下游一体化的综合型能源公司。”

如今回头看,中海油的“一体化”目标已初步实现,但依然较为薄弱。

2009年3月,中海油投建的第一座大型炼油厂——惠州炼油厂的一期工程已经投产,炼化能力为1200万吨/年。惠州炼厂二期也于2008年9月动工兴建,将在一期基础上增加1000万吨/年炼油能力,以及100万吨/年乙烯项目。

惠州炼油项目的投产,对中海油最大的意义在于,中海油从此有了稳定的油源,可以向产业链的最末端——加油站延伸。

为此,中海油在2007年10月份对外公布了其在加油站网络建设上的规划,即计划到2010年在“两洲一湾”地区建设1000座加油站及其配套油库,形成较为完善的成品油营销网络。

在中石化和中石油的围追堵截下,中海油的“加油站计划”进展的并不顺利。当年提出的2010年的1000座加油站的目标,至今都未能实现。

除了惠州炼油项目,和壳牌合作的南海石化项目也于2006年3月份正式投产,当时每年能够生产230万吨高品位、高附加值石化产品。

在北方,中海油适时寻找兼并时机。2009年,中海油子公司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国有产权行政划转的方式,无偿受让潍坊市国资委持有的海化集团51%的股权,实现了对山东海化的实际控制。

除了山东海化,中海油还重组中国化工供销(集团)总公司和中国化工建设总公司,实现了化肥板块产量的翻倍,提高了自身化肥、化工方面的研发能力。2016年,中海壳牌与中海油再度联手,共同打造国内最大规模乙烯生产基地。

与此同时,傅成玉还大力发展LNG产业,以避开陆上管道天然气的激烈竞争,增加清洁能源的份额。

在他上任后,中海油在广东、福建、上海、浙江四地的LNG接收站项目先后获批,在其他石油公司之前完成了沿海LNG产业的全面布局。截至2016年底,中国海油进口LNG累计总量突破1亿吨,占全国进口总量的八成。

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中海油中下游板块实现利润突破100亿元。但总体上来看,中海油上游业务比重依然过大,“头重脚轻”也让它在即将到来的“寒冬”中慑慑发抖。

寒冬

在《勇立潮头 不惧寒冬》的文章中提及的几个清晰记录了中海油成长中的精彩瞬间,2014年-2016年的“寒冬”让中海油记忆深刻。

从2014年开始,国际油价持续下跌。2016年2月份,国际油价曾经跌至每桶30美元以下。国际油价持续低迷,中海油正面临着“内忧外患”。

中海油的“内忧”正是来自于该公司“头重脚轻”的业务组合。中国海油2015年报显示,公司总资产中,上游资产占50.3%,中、下游资产加在一起占24.4%,但公司收入的62.2%却由中下游资产贡献,上游仅贡献26.4%。

其“外患”则来自于当年名声大噪的海外收购,尤其是对尼克森的收购。

2016年上半年,中海油净利润同比下降152.5%,亏损77.4亿元。这也是中海油自2001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中期业绩亏损。

杨华在业绩发布会上称,之所以亏损,一个重要原因是该公司对海外资产进行了资产减值,数额高达104亿元,是2015年同期的7倍多。

被减值的资产主要是加拿大的油砂项目,而这些油砂资产隶属于中海油在三年前花高价收购而来的尼克森公司。

这源自于在尼克森的资产组合中,油砂资产占了该公司储量中的60%。与页岩气、页岩油等其他非常规油气资源相比,油砂的开采难度和成本都更高。

业内一般认为,只有当国际油价长期维持在80美元/桶以上,油砂项目的勘探开发才具有商业价值。当时收购它时,国际油价仍然在90美元/桶以上。

然而,近两年来,国际油价暴跌。目前,国际油价大约在50美元/桶左右。2016年2月11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跌至26.21美元/桶,创出近12年低点。

尼克森只是中海油海外并购“麻烦”的冰山一角,中海油此前多个项目也存在问题。据审计署公布,2011年,中海油以142.42亿元并购一家境外公司,由于前期论证不充分,截至2014年累计亏损6.21亿元。

2013年,中海油未报发改委核准即通过一个境外油田增产方案,至2014年底完成投资44.48亿元;同年,中海油总公司下属的中海化学收购一家境外公司部分股权,但未对溢价等条款充分论证,截至2014年该项投资潜亏2974.8万元。在这种背景下,中海油只能通过降低产量来抵御风险。

该公司不久前公布的“2017年经营策略和发展计划”提及,公司的净产量目标为450-460百万桶油当量,其中中国约占64%、海外约占36%。2018年和2019年,公司的净产量目标分别为455-465百万桶油当量和460-470百万桶油当量。公司2016年的净产量预计约达476百万桶油当量。

将来,对中海油影响深远的还有海洋石油,尤其是深海石油未来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据《财经》报道,国内某大型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前董事长曾下断言:“页岩革命后,所有深水,全部over。”

数据显示,浅海油田(500米以下水深)开采成本大约是陆上常规油田开采成本的10倍,而深海油田(500米-1500米水深)的开采成本则是浅海油田的10倍,超深海(1500米-10000米水深)的开采成本更加惊人。开采成本之外,安全成本同样高昂。

英国能源咨询公司Douglas-Westwood发布的《深水市场五年预测》(2016-2020年)指出,基于油价一段时期内维持低位的假设,未来五年的深水油气项目仍将保持增长,但投资预测较上次预测(2015-2019年)下调35%。

挪威雷斯塔能源公司(Rystad Energy)的最新评估数据显示,2016年海洋油气板块的新建项目预计总投资额度仅为430亿美元,相比2013年的约2750亿美元下降了约84%,是自1998年的380亿美元以来的最低值。

文 | 介溪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中海油

4.5k
  • 汪东进辞任中国海油董事长
  • 中国海油:汪东进辞任董事长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最大海上“巨人”成长史,6任“一把手”与中海油的35年

时至今日,经过35年的发展,中海油在中石化、中石油的包夹之下,艰难成长为中国的“第三桶油”,在产业布局上也基本实现了上下游一体化。

35年前的今天,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海油”)在北京王府井街口的一栋二层小楼挂牌成立。当时担任石油工业部副部长的秦文彩临危受命,被推上了中海油第一任总经理的位置上。

秦文彩在这个位置上坐了三年。他的任务,更多的是把这个石油新贵扶上马,走向正轨。做大做强的重责,更多的还是落在继任者的肩上。

在秦文彩之后,中海油先后经历了钟一鸣(1985~1992)、王彦(1992~1999)、卫留成(1999~2003)、傅成玉(2003~2011)、王宜林(2011~2015)、杨华(2015年至今)六任“一把手”。

时至今日,经过35年的发展,中海油在中石化、中石油的包夹之下,艰难成长为中国的“第三桶油”,在产业布局上也基本实现了上下游一体化。

而历任掌舵人一脉相承的管理风格也让这家石油央企打上了“国际化”等标签。“是否给公司增加价值”,“是否符合投资者利益”,往往是中海油判定一桩交易值不值得做的重要因素。

但从2014年开始,国际石油市场风云变幻,国际油价从100美元/桶的高位上直线下跌,最低时曾跌到每桶不到30美元。油价大跌,让中海油上上下下祭起了“过冬”大旗,喊起了“勇立潮头,不惧寒冬”的口号。

随之而来的是,该公司此前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海外并购成为了烫手山芋。2013年2月底,中海油花了将近200亿美元的代价将尼克森收入囊中。

这起惊天收购曾让中海油一扫八年前收购优尼科失败的阴霾,但如今又不得不通过资产减值的办法来进行消化。

海上特区

新中国成立之后,被戴上了“缺油”的帽子。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国先后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实现了陆地勘探开发的重大突破。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则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海洋石油勘探的起点在南海。但从1965年之后,重点开始转移到了渤海海域。

初期,在进行海洋石油勘探时,使用的都是自制的简易设备,条件艰苦。渤海地区退休员工李再盈回忆说,1964年来到渤海时,到处是一片芦苇荡,绘图工具也只有圆规、角尺和铅笔等简单物件。

经过艰苦努力,勘探人员终于在渤海打出了油气发现井。从1966年到1972年,在渤海海域共建造了4座固定式钻井平台,钻探井14口,发现了3个含油构造。

但仅仅油气发现井显然是不够,能够开采出来才是关键。1978年8月,石油工业部将渤海石油勘探业务从大港油田划出。

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深圳成为了特区,成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这个故事已经广为人知。

但流传不广的另一个故事是,除了深圳特区外,1978年,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在中国海上“画了一个圈”,开启了海洋石油工业的对外开放。就这样,“海上特区” 在无资金、无装备、无技术的情况下白手起家。

为了推动“海上特区”发展,国务院于1982年1月30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决定成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立法形式授予中海油在中国对外合作海区内进行石油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专营权,全面负责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业务。

1982年2月15日,中海油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宣布成立。成立之初,中海油原油年产量仅在9万吨左右徘徊,依靠“土法上马”的装备和技术家底在当时那个年代看来依旧十分落后。

中海油的成立,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改变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基础薄弱的现状,而改变的方法便是实行海上对外开放,“引进、消化、吸收”。

中海油成立前,傅成玉还只是华北石油管理局一名普通的地质研究员。随着中海油的成立,时年31岁的他加入到中海油,被当时的领导抽调去广东,主持南海对外开放合作。当时傅成玉在领导的印象中,是一个“黑里吧唧但很能干活”。

但未曾想,傅成玉后来一路成长,最终成为中海油第五任总经理,也是在任时间最长一位。业内评价他为“更像企业家的央企负责人”。

1983年6月底,中海油分别在广州和湛江成立南海东部石油公司和南海西部石油公司,担任“一把手”的分别是王涛和王彦。其中,南海西部石油公司是在石油部南海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的基础上建立的。两公司分别负责南海东经113度10分以东和以西海域的勘探开发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王彦后来接替钟一鸣,成为第三任中海油总经理,也是仅次于傅成玉,在任时间第二长的总经理。

南海东部石油公司和南海西部石油公司成立的早些时候,中海油在秦文彩的主导下,拉开了海上石油对外合作的序幕。

根据中海油官方“1983年大事记”记载,1983年5月10日,中海油与英国BP、澳大利亚布鲁肯西尔、巴西石油、加拿大兰吉尔、加拿大石油等五家石油公司组成的集团,在北京签订南海珠江口14/29、26/14、27/31、28/27,南黄海南部23/26五个石油合同。

这是中国海上对外合作第一轮招标签订的第一批合同。

国际化

在与对外合作的过程中,中海油一开始与国外石油公司的差距十分明显。中海油深圳分公司总经理刘再生称,最初与国外大公司合作,只能是站在旁边看别人干。

“过去一个海上作业平台上,几乎所有岗位都是国外公司派来的技术人员,我们的人员只能干最初级的甲板工,给人家打打下手。”刘再生说。

这个过程历经了数年时间,中海油的工作人员也在与外资公司一起工作的过程中一边埋头苦干,一边摸索学习。

“现在你到海上作业区看看,就是合作区块也看不到几个外国人了,核心岗位都换成了咱们中国人,因为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300米以内水深的所有核心技术。”刘再生如是说。

除了技术和设备外,国外顶级石油公司的管理也让中海油的管理层侧目。今天,中海油之所以会被外界认为是“最具国际化的中国石油公司”,与当初跟外国顶级石油公司合作是分不开的。

事实上,中海油的“国际化”最早始于秦文彩。秦文彩作为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奠基人,曾顶着被误解为“为资本家打工”,甚至“卖国”的巨大压力推动海洋油气对外开放,并开创性地提出和坚持总经理负责制。

在成立伊始,他就特别注重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石油公司体制,从而为中国海油注入了国际化、规范化的基因。

这种基因在继任者钟一鸣的任上得到了继承。1983年3月22日,海洋石油勘探局更名为中海油渤海石油公司,钟一鸣成为第一任总经理。两年后,他接替秦文彩成为中海油第二任总经理。

钟一鸣上任后,立刻砍掉了职工子弟技校,中海油也从此中断了石油系统延续已久的“一人进油田,全家干石油”传统,杜绝了近亲繁殖。

“若不是当时钟总这么做,通过近亲繁殖,中海油的员工人数肯定会迅速膨胀,将来的负担也会越来越大。”一位中海油内部人士说。

反面的案例便是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石油公司的员工都号称百万,背后承担的“包袱”越来越重。

如今,国际油价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两桶油”却在努力的解决内部职工所带来的“企业办社会”、“三供一业”等难题。反观中海油,由于钟一鸣当年的一纸文件,如今轻松许多。

除了员工管理方面,中海油的国际化还体现在专业化上,而开创者则是钟一鸣的接任者王彦。在他任上,中海油第一次实现油公司和油田服务油田装备等专业公司分开,此举远比当时的其他石油央企领先。

2001年,中海油旗下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分别在纽交所和港交所挂牌上市;2002年,中海油服成功挂牌港交所。尽管这两家子公司成功上市发生在卫留成任内,但王彦在主政七年时间里倡导的专业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到傅成玉时代,中海油的国际化更上一层楼。除了继续推行专业化,推动中海化学成功上市外,走向国际市场才是傅成玉眼中的国际化。

在他的眼中,竞争对手根本不在国内。“你知道我的竞争对手是谁吗?是国际同行。我所有指标都要跟国际同类公司比。只跟国内比,这就比较迷惑了,不知道将来要往哪儿走。”傅成玉说。

于是,2005年6月22日,中海油正式宣布斥资130亿美元竞购美国有100多年历史的老牌石油公司优尼科(Unocal Corporation)。这起收购若成功,将成为当时中国企业规模最大、最重要一宗海外收购。

中海油“蛇吞象”的收购震动美国朝野,美国部分国会议员称此举危及美国能源安全,要求美国政府从中干预。政治因素迫使中海油退出竞购,优尼科最终落入雪佛龙囊中。

尽管收购优尼科失败,但中海油在国际市场上名声大噪,远甚于比它更大的中石油和中石化。这起收购也为傅成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声望。

此次收购失败后,傅成玉对中海油竞争逻辑的定位没有改变:他注重利润率,注重股东回报——这本来是上市公司CEO应有的价值观,但在中国央企负责人当中,他对这些指标的重视程度是异乎寻常的。

海上大庆

在中海油官方纪念中海油成立35周年的文章《勇立潮头 不惧寒冬》中提到,在中海油的“成长簿”上,有几个瞬间清晰记录了成长中的精彩,其中一个就是2010年建成“海上大庆”。

大庆油田曾创下5000万吨以上稳产27年的世界奇迹,从此它即拥有了代表5000万吨油气产量的内涵。但在早期,中海油没有这个奢望。

早在1997年,当年渤海海洋石油大厦建成投用,当时的中海油总经理王彦前往剪彩庆祝,在一楼大厅一个名为“渤海之光”的圆铜浮雕前意味深长地说:“渤海之光不在这儿,在海上。”

事后人们才知道,王彦指的是渤海油气产量应该上1000万吨。那一年,渤海油气产量只有200多万吨。

时间来到2003年。这一年,卫留成和傅成玉完成了老少交接,中海油也正式开启了“傅成玉时代”。

此后,在中海油的一次内部会议上,中海油的高层经过讨论制定了海上油气产量5000万吨的战略规划。当这个目标提出之后,“资源是否落实、技术是否可靠、建设条件是否具备等质疑之声此起彼伏。

随后,大屏幕上不断出现的图表和数字,以及多位专家领导审慎的论证和分析,打破了这些疑虑。那一天,中海油党组批准中海油2010年实现油气当量5000万吨规划方案。

“这是极具挑战的目标!”时任中海油副总经理周守为表示。

但到了2009年,质疑“海上大庆”计划的声音又起。原因是,这一年,中海油的油气产量只有3925万吨,缺口达到1075万吨。但留给中海油的时间,已经不到一年。

为此,2010年年初,中国海油发布 “1号文件”,正式吹响了冲刺5000万吨、建设“海上大庆”的号角。在2010年工作会上,傅成玉提到,全年工作将紧紧抓住一条主线,即“上产5000万(吨)”,这也是2010年总公司的核心工作。

那一年,中海油各个部门都打出了 “一切为了5000万(吨)、一切服从5000万(吨)”的口号和标语。

为了在2010年底实现5000万吨,中海油把5000万吨产量分解到了每一口油气生产井,每口生产井都有日产量的跟踪。

这期间,中海油也遭遇了挫折。2010年初,渤海油田遭遇50年不遇的大面积冰冻灾害,开发井因受到影响迟迟不能开钻。到夏天,超强台风5次袭扰南方沿海等地,致使湛江分公司、深圳分公司相当数量的平台不能进行正常作业。

在生产油井生产时率比预期低、递减率比预期高等情况下,粗略算下来,当年的缺口约410万吨。不过最终,中海油通过各种方法,补全了这个缺口。

2010年12月20日,中海油正式向世界宣布,“海上大庆”诞生。

不过,“海上大庆”也遭到了国内部分专家的质疑。其中一个声音是,以中海油有限的资源储量,其实并无持续保持高产能力。

2011年之后,为保持5000万吨产量水平,中海油花费数百亿元建设、租用了大量钻井平台等装备,整个资产的折旧、摊销、递延大大推高了经营成本。

在实现了“海上大庆”计划之后,傅成玉曾不无激动地说,“我国海洋石油年产量从零到9万吨,用了近22年;从9万吨到100万吨,用了12年;从100万吨到1000万吨,用了6年;从1000万吨到5000万吨,用了14年。”

除了“海上大庆”,在傅成玉的心中还有更宏伟的规划,那就是再造两个大庆——“海外大庆”和“深水大庆”。

傅成玉曾透露,中海油的远期规划是再建两个5000万吨大油田:一是南海深水,到2020年形成5000万吨产量;二是新提出的要在海外形成5000万吨产量。

但在第一个“海上大庆”刚实现的第二年,傅成玉就离开了中海油,空降中石化。此后,中海油“再造大庆”的声音哑然。

如今,国际油价持续低迷,中海油深陷困局。傅成玉曾经提出的“海外大庆”和“深水大庆”正遭受低油价的煎熬。

补短板

除了“海上大庆”,傅成玉任期内另一项重要的举措是实现中海油上下游产业链一体化。“一体化”是全球石油产业规律,它的好处是,上下游产业互补,抗风险能力更高。

数据显示,几家主要国际石油公司(IOC)在2016年上半年通过一体化的风险对冲方式保持盈利。

除了BP石油公司继续受2010年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影响而亏损20.02亿美元,埃克森美孚、道达尔和壳牌公司等几大全球油企,去年上半年分别实现利润35.1亿美元、37亿美元和18.5亿美元。

但在傅成玉上任早期,中海油是一家纯粹的上游公司,公司的主营业务均在勘探开采领域,盈利均来自上游。缺乏中下游产业链,是中海油的一个弊端。

傅成玉十分清楚中海油的“短板”。他在2004年一次内部会议上曾提到,“中下游业务要在四五年内迅速崛起,成为总公司的重要经济支柱,使总公司真正成为一个上下游一体化的综合型能源公司。”

如今回头看,中海油的“一体化”目标已初步实现,但依然较为薄弱。

2009年3月,中海油投建的第一座大型炼油厂——惠州炼油厂的一期工程已经投产,炼化能力为1200万吨/年。惠州炼厂二期也于2008年9月动工兴建,将在一期基础上增加1000万吨/年炼油能力,以及100万吨/年乙烯项目。

惠州炼油项目的投产,对中海油最大的意义在于,中海油从此有了稳定的油源,可以向产业链的最末端——加油站延伸。

为此,中海油在2007年10月份对外公布了其在加油站网络建设上的规划,即计划到2010年在“两洲一湾”地区建设1000座加油站及其配套油库,形成较为完善的成品油营销网络。

在中石化和中石油的围追堵截下,中海油的“加油站计划”进展的并不顺利。当年提出的2010年的1000座加油站的目标,至今都未能实现。

除了惠州炼油项目,和壳牌合作的南海石化项目也于2006年3月份正式投产,当时每年能够生产230万吨高品位、高附加值石化产品。

在北方,中海油适时寻找兼并时机。2009年,中海油子公司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国有产权行政划转的方式,无偿受让潍坊市国资委持有的海化集团51%的股权,实现了对山东海化的实际控制。

除了山东海化,中海油还重组中国化工供销(集团)总公司和中国化工建设总公司,实现了化肥板块产量的翻倍,提高了自身化肥、化工方面的研发能力。2016年,中海壳牌与中海油再度联手,共同打造国内最大规模乙烯生产基地。

与此同时,傅成玉还大力发展LNG产业,以避开陆上管道天然气的激烈竞争,增加清洁能源的份额。

在他上任后,中海油在广东、福建、上海、浙江四地的LNG接收站项目先后获批,在其他石油公司之前完成了沿海LNG产业的全面布局。截至2016年底,中国海油进口LNG累计总量突破1亿吨,占全国进口总量的八成。

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中海油中下游板块实现利润突破100亿元。但总体上来看,中海油上游业务比重依然过大,“头重脚轻”也让它在即将到来的“寒冬”中慑慑发抖。

寒冬

在《勇立潮头 不惧寒冬》的文章中提及的几个清晰记录了中海油成长中的精彩瞬间,2014年-2016年的“寒冬”让中海油记忆深刻。

从2014年开始,国际油价持续下跌。2016年2月份,国际油价曾经跌至每桶30美元以下。国际油价持续低迷,中海油正面临着“内忧外患”。

中海油的“内忧”正是来自于该公司“头重脚轻”的业务组合。中国海油2015年报显示,公司总资产中,上游资产占50.3%,中、下游资产加在一起占24.4%,但公司收入的62.2%却由中下游资产贡献,上游仅贡献26.4%。

其“外患”则来自于当年名声大噪的海外收购,尤其是对尼克森的收购。

2016年上半年,中海油净利润同比下降152.5%,亏损77.4亿元。这也是中海油自2001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中期业绩亏损。

杨华在业绩发布会上称,之所以亏损,一个重要原因是该公司对海外资产进行了资产减值,数额高达104亿元,是2015年同期的7倍多。

被减值的资产主要是加拿大的油砂项目,而这些油砂资产隶属于中海油在三年前花高价收购而来的尼克森公司。

这源自于在尼克森的资产组合中,油砂资产占了该公司储量中的60%。与页岩气、页岩油等其他非常规油气资源相比,油砂的开采难度和成本都更高。

业内一般认为,只有当国际油价长期维持在80美元/桶以上,油砂项目的勘探开发才具有商业价值。当时收购它时,国际油价仍然在90美元/桶以上。

然而,近两年来,国际油价暴跌。目前,国际油价大约在50美元/桶左右。2016年2月11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跌至26.21美元/桶,创出近12年低点。

尼克森只是中海油海外并购“麻烦”的冰山一角,中海油此前多个项目也存在问题。据审计署公布,2011年,中海油以142.42亿元并购一家境外公司,由于前期论证不充分,截至2014年累计亏损6.21亿元。

2013年,中海油未报发改委核准即通过一个境外油田增产方案,至2014年底完成投资44.48亿元;同年,中海油总公司下属的中海化学收购一家境外公司部分股权,但未对溢价等条款充分论证,截至2014年该项投资潜亏2974.8万元。在这种背景下,中海油只能通过降低产量来抵御风险。

该公司不久前公布的“2017年经营策略和发展计划”提及,公司的净产量目标为450-460百万桶油当量,其中中国约占64%、海外约占36%。2018年和2019年,公司的净产量目标分别为455-465百万桶油当量和460-470百万桶油当量。公司2016年的净产量预计约达476百万桶油当量。

将来,对中海油影响深远的还有海洋石油,尤其是深海石油未来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据《财经》报道,国内某大型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前董事长曾下断言:“页岩革命后,所有深水,全部over。”

数据显示,浅海油田(500米以下水深)开采成本大约是陆上常规油田开采成本的10倍,而深海油田(500米-1500米水深)的开采成本则是浅海油田的10倍,超深海(1500米-10000米水深)的开采成本更加惊人。开采成本之外,安全成本同样高昂。

英国能源咨询公司Douglas-Westwood发布的《深水市场五年预测》(2016-2020年)指出,基于油价一段时期内维持低位的假设,未来五年的深水油气项目仍将保持增长,但投资预测较上次预测(2015-2019年)下调35%。

挪威雷斯塔能源公司(Rystad Energy)的最新评估数据显示,2016年海洋油气板块的新建项目预计总投资额度仅为430亿美元,相比2013年的约2750亿美元下降了约84%,是自1998年的380亿美元以来的最低值。

文 | 介溪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