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青岛地铁迎来历史性一刻,6号线一期正式通车。
历经4年精心构筑,6号线实现了科技、绿色、艺术的交融汇通,打造出集智能、低碳、美学于一体的地铁生态圈。列车自主运行系统(TACS)的搭载使列车如同拥有“最强大脑”,具备了自主判断、自主奔跑的能力;特色艺术车站的打造深度彰显青岛这座滨海之城的文化底蕴与城市魅力。
尤为引人瞩目的是,青岛地铁在6号线一期建设与运营过程中,深度贯彻国家“双碳”战略,充分展现出其作为北方GDP第三强市的担当与责任。早在2022年,青岛就率先发布《青岛地铁绿色城轨发展实施方案》,勇担减排重任,明确提出到2028年实现节电30%、降碳40%的宏伟目标。
秉承问题导向、目标导向,6号线一期创新践行“绿色”标准,从建设到运营各个环节,向着打造“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地铁不断奋进。
创新工艺工法,实现绿色建设
大胆启用装配式建筑技术是6号线一期实现提质增效、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
与传统现浇结构车站相比,装配式车站展现出良好的节能减排效益:每个车站可节省钢材约800吨、木材800立方米,施工废弃物锐减50%,碳排放量减少约20%,与绿色低碳的建设思路不谋而合。
经过15个月的攻坚克难,青岛地铁成功完善装配式车站设计、生产、拼装全链条技术,完成6座装配式车站共计12万吨的主体结构拼装。
与此同时,清水混凝土(即装饰混凝土)的应用也是实现降碳节约目标的一大“功臣”,该技术着重突出混凝土素颜的美感,让简装修、免装修成为可能。针对滨海环境特点,项目团队创新应用了高耐久清水混凝土成套技术,使得7座采用简装工艺的准清水混凝土车站,单站节省装饰材料高达1200平方米,装修投资节省约100万元/站,实现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双丰收。
此外,青岛地铁携手设计、科研院校等多方主体,共同研发并成功应用了“预应力锚杆+钢筋网+喷射混凝土”主动支护体系,为绿色地铁的构建贡献科研力量。
相比于传统支护方式,这种主动支护工艺使每座车站喷射混凝土用量平均减少约30%,节省钢材约3200吨,碳排放量更是削减18%,且显著缩短了工期,每座车站平均提前3至5个月完工。
该项技术已赢得业内高度认可,共获得发明专利15项、省级工法2项,荣膺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及青岛市质量创新大赛二等奖。
贯穿节能降碳,护航绿色运营
“我们研发的大容量飞轮储能系统,可以吸收列车‘刹车’时的多余能量,用于列车出站时‘给油’,实现能量的最大化利用。”青岛地铁集团副总经理,青岛地铁运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纪俭介绍道。
目前,这套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制造的“中压逆变+飞轮”复合储能技术,已在6号线一期正式推广应用,达到了节约用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目标。
为推动青岛地铁绿色运输效能的全面提升,6号线一期着眼于列车牵引系统的革新升级,引入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永磁牵引电机。这种电机具有体积小、噪音小、效率高、功率密度高、过载能力强等优势,不仅能为乘客带来更舒适的乘车体验,还能与飞轮储能系统默契配合,将再生能充分吸收利用。当前,6号线一期已上线两列永磁牵引列车,节能率高达15%,后续将在三期线路全面推广。
不仅如此,青岛地铁6号线更积极响应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大力推进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分别在横云山路站与抓马山车辆基地设置光伏系统。其中,横云山路站借助屋面光伏系统,实现车站照明、空调、电扶梯等所有低压用电负荷的清洁供应,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测算,青岛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综合应用了飞轮储能、永磁牵引、光伏发电等一批绿色节能技术后,实现了绿色、智慧深度融合,预计年均节电约 2018万度,降碳约2万吨,节约成本1473万元。
降碳节能作为中心思路与战略目标,贯通青岛地铁6号线一期建设的始终,指导着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与运营全过程,并推动青岛地铁实现多项专利技术的突破,为青岛乃至全国地铁建设树立了“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建设新标杆。未来,随着三期线路的全面开展,充满创造活力与革新魄力的青岛地铁将持续深耕降碳节能领域,在既有线开展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在新建线路落地应用节能降碳技术,全面推广绿色城轨建设,实现“建成世界一流绿色地铁,实现节电30%、降碳40%” 目标,为国家“双碳”战略的实现贡献青岛力量。
来源:推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