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文互联网衰亡史:考古学家的有用与无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文互联网衰亡史:考古学家的有用与无用

站在当下,重新审视中心化时代的中文互联网,似乎还有点可爱。

文|互联网评

当下,中文互联网世界缺口最大的职业是什么?算法工程师还是短视频操盘手,统统都不是。可能是互联网考古学家。

这种观点绝非危言耸听,而是现实紧迫。最近,一篇题为中文互联网的讨论文章疯狂刷屏,全文陈述了中文互联网记忆正在消失,特别是对历史遗迹的灭失让不少网友产生共鸣。

文章特别列举了在中文互联网世界影响力顶级的企业家,在2005年前的检索信息居然只有一条。与搜索结果寥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98年到2005年,恰恰是中文互联网世界群星璀璨的轴心时代。

受制于上网条件和花费,当时活跃于互联网上的网民大多为精英阶层。早期站长更是将星云集,丁磊、马化腾、张小龙等等。但是他们的足迹跟普通网民一样,正在时代的滚滚红尘淹没。平台热度的更替,背后商业公司的关停,让后来者几乎无法追溯中文互联网最初的繁华。

在人类历史上,轴心时代留给我们无数的书籍和遗迹,从西方的希腊罗马文化到耶稣佛陀以及东方的诸子百家,不断滋养启迪后来人。令人遗憾的是,互联网没有记忆,互联网甚至没有遗迹,断崖式的消失,甚至让热衷于互联网考古的网友都无的放矢。即便马上开启大规模的互联网考古之旅,抢救遗迹恐怕也为时已晚。

如果说,2005年之前是古典互联网时代,充斥着精英主义。那当下的互联网世界,就是大众文化的集散地。前者由BBS构成更像演讲台,后者更像自发摆摊的集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精英主导的互联网文化被不少人攻击,去中心化扁平化的信息传播备受追捧。站在当下,重新审视中心化时代的中文互联网,似乎还有点可爱。

在已经消失的2005年,在互联网上你可以看到质量颇高的中文内容。上网长见识补脑,是打破信息茧房的重要手段。而当下的中文世界进入即是茧房,速朽的快餐只负责喂饱大脑不负责营养。同时,网民们大多也不再关心互联网的历史和过去,只享受当下的信息饱腹感。

从更宏观角度看,中文内容的萎缩最直接后果就是,影响人工智能时代中文力量的座次。

就在昨天科技公司的总龙头英伟达股价超1000美金,业绩暴增6倍有余。这预示着互联网的下一个纪元大概率会跟人工智能深度绑定。AIGC的粮食就是内容,历史遗迹的意义还在于能够喂饱未来,否则可能会营养不良。

讽刺的是,当下状况的推动者和企业家很多都是古典互联网世界的信徒们。时不时,王兴、语录,张一鸣微博全文就会被翻出来,被网民和互联网信徒当做圣经反复研读。姑且不论营养如何,只是从量来讲实在少得可怜。即便拥有绝对话语权的互联网大佬们,可能都无法干预中文互联网世界的消亡进程。

互联网记忆随着平台的兴衰被抹掉,这是全世界的通病。只是深受互联网塑造的我们,很难去接受这种宿命。对于中文互联网,如何保留精华,摒弃糟粕就成了一个重要课题。或许由权威部门牵头成立一个互联网博物馆,用以展示中文互联网发展的成绩和教训。从必要性、可能性和意义上都值得探讨。毕竟一些宝贵的互联网遗迹还在,抢救性发掘还是很有必要的。

凡是都有积极的一面。随着天涯、猫扑、人人网等平台的退场,普通网民跟大佬之间的平权也默默实现了。所有人的网络痕迹等清零,不分高低贵贱。在这件事上,即便考古学家们也回天乏术。

中文互联网的兴衰让人不由得想起一句话。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写到:命运的变化丝毫不顾及人类和他们的丰功伟绩;她把帝王与臣民同埋在一个墓穴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文互联网衰亡史:考古学家的有用与无用

站在当下,重新审视中心化时代的中文互联网,似乎还有点可爱。

文|互联网评

当下,中文互联网世界缺口最大的职业是什么?算法工程师还是短视频操盘手,统统都不是。可能是互联网考古学家。

这种观点绝非危言耸听,而是现实紧迫。最近,一篇题为中文互联网的讨论文章疯狂刷屏,全文陈述了中文互联网记忆正在消失,特别是对历史遗迹的灭失让不少网友产生共鸣。

文章特别列举了在中文互联网世界影响力顶级的企业家,在2005年前的检索信息居然只有一条。与搜索结果寥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98年到2005年,恰恰是中文互联网世界群星璀璨的轴心时代。

受制于上网条件和花费,当时活跃于互联网上的网民大多为精英阶层。早期站长更是将星云集,丁磊、马化腾、张小龙等等。但是他们的足迹跟普通网民一样,正在时代的滚滚红尘淹没。平台热度的更替,背后商业公司的关停,让后来者几乎无法追溯中文互联网最初的繁华。

在人类历史上,轴心时代留给我们无数的书籍和遗迹,从西方的希腊罗马文化到耶稣佛陀以及东方的诸子百家,不断滋养启迪后来人。令人遗憾的是,互联网没有记忆,互联网甚至没有遗迹,断崖式的消失,甚至让热衷于互联网考古的网友都无的放矢。即便马上开启大规模的互联网考古之旅,抢救遗迹恐怕也为时已晚。

如果说,2005年之前是古典互联网时代,充斥着精英主义。那当下的互联网世界,就是大众文化的集散地。前者由BBS构成更像演讲台,后者更像自发摆摊的集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精英主导的互联网文化被不少人攻击,去中心化扁平化的信息传播备受追捧。站在当下,重新审视中心化时代的中文互联网,似乎还有点可爱。

在已经消失的2005年,在互联网上你可以看到质量颇高的中文内容。上网长见识补脑,是打破信息茧房的重要手段。而当下的中文世界进入即是茧房,速朽的快餐只负责喂饱大脑不负责营养。同时,网民们大多也不再关心互联网的历史和过去,只享受当下的信息饱腹感。

从更宏观角度看,中文内容的萎缩最直接后果就是,影响人工智能时代中文力量的座次。

就在昨天科技公司的总龙头英伟达股价超1000美金,业绩暴增6倍有余。这预示着互联网的下一个纪元大概率会跟人工智能深度绑定。AIGC的粮食就是内容,历史遗迹的意义还在于能够喂饱未来,否则可能会营养不良。

讽刺的是,当下状况的推动者和企业家很多都是古典互联网世界的信徒们。时不时,王兴、语录,张一鸣微博全文就会被翻出来,被网民和互联网信徒当做圣经反复研读。姑且不论营养如何,只是从量来讲实在少得可怜。即便拥有绝对话语权的互联网大佬们,可能都无法干预中文互联网世界的消亡进程。

互联网记忆随着平台的兴衰被抹掉,这是全世界的通病。只是深受互联网塑造的我们,很难去接受这种宿命。对于中文互联网,如何保留精华,摒弃糟粕就成了一个重要课题。或许由权威部门牵头成立一个互联网博物馆,用以展示中文互联网发展的成绩和教训。从必要性、可能性和意义上都值得探讨。毕竟一些宝贵的互联网遗迹还在,抢救性发掘还是很有必要的。

凡是都有积极的一面。随着天涯、猫扑、人人网等平台的退场,普通网民跟大佬之间的平权也默默实现了。所有人的网络痕迹等清零,不分高低贵贱。在这件事上,即便考古学家们也回天乏术。

中文互联网的兴衰让人不由得想起一句话。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写到:命运的变化丝毫不顾及人类和他们的丰功伟绩;她把帝王与臣民同埋在一个墓穴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