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非一本 VS 211高校:两种环境下的青椒人生

如果想在学术上做出一点成绩的话,卷可能是一种宿命。

2024年05月24日小北 南京来源:界面新闻

正午

文 | 小北

 

“青椒”是人们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戏称,这是一个占全国高校教师总数60%的庞大群体。寒窗苦读二十余载的他们,好不容易才在高校谋得一席教职。这个被很多人期许的职业,近年来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

近日,南京某青年教师自杀事件引发广泛关注。身处竞争环境的人们,很容易从个体的悲剧联想到高校教师的普遍性生存压力。都是因为“非升即走”?这个被广泛传播的词,其实并不能概括所有教师面临的压力。在不同类别的学校,在不同年代进入高校的教师,各自所处的晋升条件很难一概而论。

有人如此描述一个 “青椒”的日常:早上起来,看书、查资料、写论文和投标书,抓紧完善由老教授挂帅的课题报告;中午随便吃点,到学校还得完成下午三个课时的教学任务,下课后得赶在财务、人事下班前把发票送去报销;晚上回家,还要上传教学课件、回复学生邮件,真正能坐下来看看书、写写字已是深夜。让人羡慕的寒暑假,其实也不能休息,需要准备调研或论文……可以看出,青椒的工作有两条主线,科研和教学。而在生活方面,他们跟同龄人一样,面临结婚生子、买房养家等难题,很容易陷入跟不上“社会时钟”(什么年龄干什么事)的困境。

即便面临着类似的压力,在进入高校之初,青椒们仍有不同的选择。有些人为了进入一流的高校,会去竞争一个通过率只有3%的转编临时岗,也有从QS30院校毕业的博士,选择去一所三本院校“养老”。当然,更多的人在安稳和上进之间,寻求着一种平衡。

两位青椒聊了聊,一位来自西南地区某双非一本高校,另一位来自长三角某211大学。两种学术氛围竞争压力,让他们获得了不同的生活和心态。在学术追求和名校教师的光环背后每个人都在扎实工作,努力寻找自己的生活节奏和平衡艺术以下为他们的自述(人名为化名)。

 

 成为鸡头,还是凤尾 

兰亭西南某双非一本高校教师,2010年进入

西南地区高校一直是相对不卷的地方。2010,我从一所985高校博士毕业,首选是留在北京,所以投递了一所211高校前期沟通很顺畅,但在最后发Offer时出了点问题。高校招聘进入尾声时,父母突然建议我回家乡西南地区所以我最后投了现在这所学校,而且顺利拿到Offer。如果我选择北京或江浙沪的学校(即使是双非一本),过程可能会坎坷很多。

在我进入高校的2010年,高校教师还不算特别热门的职业。我们那一届毕业的博士,只有三人选择进高校更多去了出版社或高中。前者市场前景好,后者当时能开补习,收入都不错。相比之下,高校老师没啥吸引力,除了稳定,没有别的亮点。

进入高校后,当时学校的政策是前半年适应期,没有任何要求。接下来的一年半,要完成教学任务的一半,以及全部的科研任务。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正常教学任务是一年320个课时,试用期是160个课时,相对比较轻松。近几年我升了系主任,会给系里的老师安排教学任务,他们的课时现在增加到200个课时以上(试用期)。

关于论文发表,我们那个时期,C刊的要求相对轻松一是当时C刊的标准比较粗放,D级(市级)C刊也算数,现在一般至少要C等级(国家级省级)及以上的期刊才算。有些学校卷得特别厉害,会要求核心期刊或者SCI那种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另外,当时普遍不开除老师(也可能是因为我在双非一本)。据有些老教授试用期是没有发过C刊的,但教学做得很好,也没问题。现在就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了。

不管怎样,不同学校,不同时期的老师水平(与要求)是很不一样的。我博士是在一所985大学,当时算中上水平的学术能力,但对我们来说,毕业就要独立做研究,其实挺不容易的。

项目方面,有地初级、地市级项目,这种简单,但对考核帮助不大。往上是省级项目,要先有研究报告拿去申报,确认是有价值的研究方向,才能开始解题。再往上是教育部、国家社科级别的项目,这种就需要写专著,要提前想明白专著方向是什么,框架是什么,审核通过才撰写,最后还要承诺出版。

把这些问题弄明白后,才开始分配时间。我之前做的一个省级重点项目,花了2年,写了十多万字的研究报告。我做的一个教育部项目,花了3时间,写了大约17万字的专著。再往上,国家社科级别的项目,我们学校的教育资源来说,一般很难申请下来。这些项目对老师的要求是非常不同的,博士毕业能想明白研究方向的人,其实也不多。持续可产出的学术能力,是高校教师评判标准里的一个重点

据我了解,东南地区有些特别好的学校,考核要求要拿到国家级的项目,不然就非升即走。他们的标准和我们很不一样,等级数量都有很大差异。所以,当一个博士选择高校Ta要考虑的问题是,要不要加入这种非升即走的竞争,或者说进入一个“成为凤尾地方?也就是在一个更好的学术环境里持续进行学术产出。如果Ta只是想要一个编制的话,有别的学校可以选。我2012年开始带的一届本科生,有个学生申请到了QS30的海外大学,读博后去了一个三本。听说他们的考核要求更轻松,进校福利也不错,进去几乎是养老状态。

现在高校毕业的学生很多,大家都想去一个更好的环境,看来,学校的等级、学术环境只是一方面,如果大家都往一标准走的话,会卷得越来越严重。

纵向来看,这些年对老师的要求确实是越来越高。我们学校最近几年进来很多新的博士,海内外的都有,他们对科研的想法比我们毕业时确实更成体系,也更活泛一些,能看得出来是很优秀的人。但因为僧多粥少,几百个人竞争一个教师名额,所以福利也变了我当时进校时,有安家费学术启动费,学校还修了4幢教师公寓,让我们可以以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减少了很多生活上的顾虑。但近几年进来的老师,普遍就只有市一级的补贴了。

总之,高校教师这个职业,最后要考虑的还是具体的工作内容:每天做什么,每月做什么,每一年做什么,自己的状态能不能持续且长久地满足学校的要求。我因为身体不好,知道自己不是能卷的状态,会格外看重身体。有了编制后,这份工作会做很多年,如果短期内太拼命,恐怕也不能持久。

 

既然选了这条路,就得咬牙走下去

金秋长三角某211高校教师,2020年进入

我博士是在海外一所学术声望很好的大学念的,QS排名在50以内,但在国内没那么知名回国找工作时,明显感觉优势不大。一是QS排名200以内高校差不多等量齐观,能拿到面试资格;二是国内好一点的高校看重的是博士期间的论文发表,但国内外对发表期刊认定略有差异。而我做的刚好是中国研究,国外愿意发这个领域的期刊不多,发表和刊物再编辑也有很多门道,反正没那么容易。

记得,2010年本科毕业时,这个专业的博士还不算最近十年随着高校扩招、海外深造的潮流,博士变得很不值钱,几百个博士竞争一个名额都成常态了。即便这样,有些学校还要筛,特别是最近两年,有的学校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下,甚至30岁以下,卷学历(第一第二第三)卷帽子卷奖项卷项目卷论文……门槛越来越高。

我比较幸运,毕业的学校还不错,手里也捏了几篇论文,拿到现在这所学校的Offer。进校后我们考核是“3+2”,前3篇论文加一个省级项目,后2篇论文加一个省级项目。这个要求不算低,因为我们还有课时要求我一周要排68节课,一年将近400个小时的上课时长,再加上论文要求,基本没什么假期。我写论文又不喜欢闭门造车只看文献来做,我更倾向于结合资料、实地考察,加上一些量化方法来做比如我研究工厂小说,至少要考察几家工厂,做一些调查,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才扎实。以我的速度和工作强度,简单一点的项目需要几个月,复杂一点的(像省级项目)需要一年多时间。当然,如果我们能拿到来国家级的项目和基金,那就可以免考保送了。

就我的学术能力来说,我觉得这个考核要求还算合理在第二年的时候,我已完成了“3+2”前面的“3”。一般来说,有较好的学术背景,本身也有学术想法的话,这个目标是比较好达成的——不轻松工作时间长,但能够完成。但我知道有一些想要勉强自己,去更好的大学,就不得不进入那种的序列,甚至可能踩坑

比如有些学校会招所谓的预聘研究员,或者师资博士后,或别的什么名字。那种一般是岗位制或者年薪制,但不进编制,需要你和其他人卷论文,卷赢了才会转成事业编。有些学校这种通过率据说只有3%而且,收入也和制度挂钩,有些学校会和研究员谈30万的年薪,但如果论文发表篇数不够,到手可能只有三分之一。还有安家费,有些会先给一部分,完成考核标准后再给一部分,但考核标准是学校定的,如果学校定得不太合理,后续就拿不到,但前期又需要报税,导致这笔钱到手其实很低。

即便通过非升即走的考核、拿到副教授Title,也不是万事无忧这个职称能保持6年,这个过程里还会继续考核,如果考核不过关,会降级。当然,编制还保留着,但降级后能获得的资源减少,相当于后续考核难度增加,容易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总之,一个行业有一个行业的难度,尤其是当你想往上走的时候。从全国来看,985211的学校,难度本会高一点。纵向来看,这几年也确实越来越卷,比如论文的要求2篇到3篇到5……当然,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能吸纳的人才到了一定量级,只能这么卷下去了。

有时候得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现在不是以前那种轻松的高校氛围了,不可能既轻松又稳定还收入不错。如果是想轻松一点,只教书,不那么多考虑学术考核,就应该去西南省份或者双非本科但如果想在学术上做出一点成绩的话,卷可能是一种宿命。因为你只有留在学术氛围好的地方可以轻松拿到资源和项目,如果去了下面的学校,可能跳起来都拿不到这样的资源。

如果留在好的学术圈,一方面会面临同辈的压力;另一方面,好的学术圈一般都在经济发达省份,生活成本高。读完博士,都快30岁了,上有老下有小,收入又不高,住房又普遍没着落(公租房或者学校给住房补贴,但毕竟不是自己的房子),也就只能过一种清贫的生活。即便为了多挣钱,也要卷起来。像我自己课时排比较满,也是因为课时费有加成,多少能多赚一点,当然自己能支配的时间也就少了。

我是一个比较轴的人,我一直觉得,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总得咬牙走下去,做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的程度,不然总觉得对不起自己,对不起过去的选择与努力。

 

——完——

作者小北,永远学习进行时,抱着好奇心观察大时代下的个体。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表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