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哈珀·李逝世周年】《杀死一只知更鸟》后,这位传奇女作家的第二本书来到中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哈珀·李逝世周年】《杀死一只知更鸟》后,这位传奇女作家的第二本书来到中国

在去世一周年后,哈珀·李的另一本书《守望之心》来到了中国。

你不可能真正了解谁,除非你进入他的鞋子,陪他走上一段。

                                           ——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

一年前年的今日,美国传奇女作家哈珀·李辞世,享年89岁。每当谈到哈珀·李这个名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她的代表作《杀死一只知更鸟》。该书曾在1961年获普利策小说奖,至今已经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4000万册,被视为美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小说的书名来自于书中的父亲给孩子们的忠告:“记住,杀死知更鸟是一种罪过。”在美国文化中,这种鸟是亲切友好善良的象征。哈珀·李在小说中使用“知更鸟”多少是用了些心思的。故事中被诬陷犯强奸罪的黑人青年就像这只鸟一样纯洁无辜,他明明没有犯罪,却无端遭到攻击。人们对他的迫害,是可恶而不能被轻易原谅的。

除了知更鸟,她还为世人留下《守望之心》

在《杀死一只知更鸟》出版后的五十多年里,哈珀·李一直拒绝各种采访和社会活动,并宣称不会再写第二本书,可谁也不曾料到,这位美国传奇作家有生之年的第二部小说真的存在,除了那只举世闻名的“知更鸟”,其实她还为后人留下了另一本书,——《守望之心》。

2015年,《守望之心》的出版,立刻成为了当年出版界的话题,创造了销售的奇迹,日销量曾达10万册。同时,全球众多知名媒体纷纷给出佳评,美誉不断。

《守望之心》比哈珀·李之前的那部经典作品要复杂得多。这是一部让人心满意足的小说……这是一部新作,一份愉悦,一次揭秘,一件文学界的盛事。

                                                                                          ——《卫报》

这部小说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现在它不再让我们把阿迪克斯看作一个英雄、一个神,而是看作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有缺点,有道德的缺憾,这也让我们看到我们自身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华盛顿邮报》

这本书讲述的是斯库特成年后回到家乡探亲的故事,其中穿插了很多斯库特童年的回忆。这似乎更像是对《杀死一只知更鸟》的颠覆,然而从国外主流的评论来看,其实并不其然,阿迪克斯仍然是阿迪克斯,仍然是那个正义、理性的父亲,只是由于人与社会历史环境的复杂性,他对待不同的事情会有不同的态度。所以说,与其说这是一种颠覆,不如说是一种延续和丰满,和《杀死一只知更鸟》一样,《守望之心》同样是人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课。如今,在哈珀·李辞世一年后,这本书也来到了中国,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与卡波蒂的友谊从亲密到破裂

人们对哈珀·李的私人生活也所知甚少,事实上,她与另一位美国大作家杜鲁门·卡波蒂是儿时玩伴,两人曾在彼此的写作道路上相互鼓励,在各自的书里都留下了对方的影子。他们曾经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如哈珀·李在给《奥普拉》杂志的信里写道的那样:“在一个盛产手提电脑、移动装备和空白大脑的繁华时代, 我依然与我的书本迈着缓慢的脚步前行。”

卡波蒂与哈珀相识于亚拉巴马州一个叫门罗维尔的小镇,卡波蒂的少女妈妈把7岁的他托付给姑妈抚养,恰好哈珀就这样成为了他的新邻居。男孩比女孩大一岁,女孩比男孩高一头,爱光脚,穿背带裤,而男孩呢,则总是喜欢把自己打扮得很精致。这对看起来有点奇怪的组合却相处得格外默契,他们一同钻进柯南道尔的侦探世界里出不来,用哈珀爸爸的打字机轮流写故事,一人讲述,一人打字,然后交换,乐此不疲。在学校,当尖声细气,小个子的卡波蒂受到欺负,为他出头的正是率性而为的哈珀·李。

1948年,距离大学毕业还有几个月时,哈珀·李离开了家乡,为实现自己的作家梦,只身一人前往纽约。她在航空公司当订票员,抽空写作。1959年,她的第一份书稿《杀死一只知更鸟》完成,交到了编辑手中,不久之后顺利出版。却不料,该书一经出版,在西方世界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一度成为了美国中小学的必读书目,图书馆借阅次数最高的图书,以及英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图书,在最近一次民意投票中,它甚至压倒《圣经》,成为“最具启示意义的书”。此外,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都声称,哈珀·李坐下来写作《杀死一只知更鸟》时,并不是为了追逐奖项或者名声。“她是个乡下姑娘,她只是想如实地讲述一个她亲身经历的生活故事。这个故事改变了我们看待彼此和我们自己的方式,比一百次演讲更有力量。通过一双没有受到玷污的孩子的眼睛,她向我们展示了人性迷人的复杂性,以及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在我们的社会中、在我们的国家中追求正义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书中的阿迪克斯,这位平民英雄父亲为迷茫的父母提供了一本教育说明书:如何去鉴别孩子的问题,比如那些只是由于年龄造成的,应该给他们时间去成长,而那些关于原则的问题,必须及时干预;它(《杀死一只知更鸟》)一度告诉后人,尤其是父母,应该是什么样一个形象,在复杂的社会中,哪些方面应该去适应、去顺应,哪些方面应该坚持自己的立场,哪怕要为此付出代价。一如书中写的那样:“孩子,这世界上有很多丑恶的事情。我希望我能让这些丑恶都远离你。但那是不可能的。”

正当哈珀·李的人生轨迹因《杀死一只知更鸟》迅速发生改变时,卡波蒂正沉浸在他长达6年的案件采访中不能自拔,他好像爱上了案件主犯佩里,他好像把全部的力气和心血都花在了这个故事上。1966年《冷血》出版,在舆论界引起了甚至比《杀死一只知更鸟》更大的震动。卡波蒂是在以此向哈珀·李炫耀吗?很多人对此表示怀疑,流言四起。虽然哈珀·李在《冷血》前期的创作中帮了不少忙,但书里并没有出现她的名字。

1984年59岁的卡波蒂因为饮酒过度死于朋友家中,而在门罗维尔,与姐姐一起生活的哈珀·李在写给朋友的信中也提到了这位老友的惨淡结局“酒精和毒品不是他疯了的原因, 而是结果”。恐怕没有人真正知道,这对作家朋友的友谊到底是从何时开始产生裂痕的,人们只看到结果,他们都才气冲天,最后却难逃世俗的隔阂,或许他们是因名利而渐行渐远,或许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然而,没有人能够否认,他们对于彼此而言,都是一个美好的开始,无论是出于友谊还是写作。

2016年2月19日,89岁的哈珀·李在睡梦中平静地离开了人世,她一生低调,一直过着健康的生活,保持每天下午两点去咖啡馆吃鸡肉沙拉和土豆汤的习惯。后期的哈珀没再写书,虽然2015年出了一本名为《守望之心》的新书,但那只是她在创作知更鸟之前的书稿,是被后人在一次意外中无意翻出来的。而知更鸟中正直的律师爸爸在《守望之心》中变成了一个种族主义者,这让知更鸟的粉丝们很生气,不过现在看来,对于这位离开人世作家来说,这一切早已不重要了。

作者: 哈珀·李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2017年2月 译者: 张芸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哈珀·李逝世周年】《杀死一只知更鸟》后,这位传奇女作家的第二本书来到中国

在去世一周年后,哈珀·李的另一本书《守望之心》来到了中国。

你不可能真正了解谁,除非你进入他的鞋子,陪他走上一段。

                                           ——哈珀·李《杀死一只知更鸟》

一年前年的今日,美国传奇女作家哈珀·李辞世,享年89岁。每当谈到哈珀·李这个名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她的代表作《杀死一只知更鸟》。该书曾在1961年获普利策小说奖,至今已经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4000万册,被视为美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小说的书名来自于书中的父亲给孩子们的忠告:“记住,杀死知更鸟是一种罪过。”在美国文化中,这种鸟是亲切友好善良的象征。哈珀·李在小说中使用“知更鸟”多少是用了些心思的。故事中被诬陷犯强奸罪的黑人青年就像这只鸟一样纯洁无辜,他明明没有犯罪,却无端遭到攻击。人们对他的迫害,是可恶而不能被轻易原谅的。

除了知更鸟,她还为世人留下《守望之心》

在《杀死一只知更鸟》出版后的五十多年里,哈珀·李一直拒绝各种采访和社会活动,并宣称不会再写第二本书,可谁也不曾料到,这位美国传奇作家有生之年的第二部小说真的存在,除了那只举世闻名的“知更鸟”,其实她还为后人留下了另一本书,——《守望之心》。

2015年,《守望之心》的出版,立刻成为了当年出版界的话题,创造了销售的奇迹,日销量曾达10万册。同时,全球众多知名媒体纷纷给出佳评,美誉不断。

《守望之心》比哈珀·李之前的那部经典作品要复杂得多。这是一部让人心满意足的小说……这是一部新作,一份愉悦,一次揭秘,一件文学界的盛事。

                                                                                          ——《卫报》

这部小说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现在它不再让我们把阿迪克斯看作一个英雄、一个神,而是看作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有缺点,有道德的缺憾,这也让我们看到我们自身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华盛顿邮报》

这本书讲述的是斯库特成年后回到家乡探亲的故事,其中穿插了很多斯库特童年的回忆。这似乎更像是对《杀死一只知更鸟》的颠覆,然而从国外主流的评论来看,其实并不其然,阿迪克斯仍然是阿迪克斯,仍然是那个正义、理性的父亲,只是由于人与社会历史环境的复杂性,他对待不同的事情会有不同的态度。所以说,与其说这是一种颠覆,不如说是一种延续和丰满,和《杀死一只知更鸟》一样,《守望之心》同样是人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课。如今,在哈珀·李辞世一年后,这本书也来到了中国,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与卡波蒂的友谊从亲密到破裂

人们对哈珀·李的私人生活也所知甚少,事实上,她与另一位美国大作家杜鲁门·卡波蒂是儿时玩伴,两人曾在彼此的写作道路上相互鼓励,在各自的书里都留下了对方的影子。他们曾经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如哈珀·李在给《奥普拉》杂志的信里写道的那样:“在一个盛产手提电脑、移动装备和空白大脑的繁华时代, 我依然与我的书本迈着缓慢的脚步前行。”

卡波蒂与哈珀相识于亚拉巴马州一个叫门罗维尔的小镇,卡波蒂的少女妈妈把7岁的他托付给姑妈抚养,恰好哈珀就这样成为了他的新邻居。男孩比女孩大一岁,女孩比男孩高一头,爱光脚,穿背带裤,而男孩呢,则总是喜欢把自己打扮得很精致。这对看起来有点奇怪的组合却相处得格外默契,他们一同钻进柯南道尔的侦探世界里出不来,用哈珀爸爸的打字机轮流写故事,一人讲述,一人打字,然后交换,乐此不疲。在学校,当尖声细气,小个子的卡波蒂受到欺负,为他出头的正是率性而为的哈珀·李。

1948年,距离大学毕业还有几个月时,哈珀·李离开了家乡,为实现自己的作家梦,只身一人前往纽约。她在航空公司当订票员,抽空写作。1959年,她的第一份书稿《杀死一只知更鸟》完成,交到了编辑手中,不久之后顺利出版。却不料,该书一经出版,在西方世界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一度成为了美国中小学的必读书目,图书馆借阅次数最高的图书,以及英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图书,在最近一次民意投票中,它甚至压倒《圣经》,成为“最具启示意义的书”。此外,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都声称,哈珀·李坐下来写作《杀死一只知更鸟》时,并不是为了追逐奖项或者名声。“她是个乡下姑娘,她只是想如实地讲述一个她亲身经历的生活故事。这个故事改变了我们看待彼此和我们自己的方式,比一百次演讲更有力量。通过一双没有受到玷污的孩子的眼睛,她向我们展示了人性迷人的复杂性,以及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在我们的社会中、在我们的国家中追求正义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书中的阿迪克斯,这位平民英雄父亲为迷茫的父母提供了一本教育说明书:如何去鉴别孩子的问题,比如那些只是由于年龄造成的,应该给他们时间去成长,而那些关于原则的问题,必须及时干预;它(《杀死一只知更鸟》)一度告诉后人,尤其是父母,应该是什么样一个形象,在复杂的社会中,哪些方面应该去适应、去顺应,哪些方面应该坚持自己的立场,哪怕要为此付出代价。一如书中写的那样:“孩子,这世界上有很多丑恶的事情。我希望我能让这些丑恶都远离你。但那是不可能的。”

正当哈珀·李的人生轨迹因《杀死一只知更鸟》迅速发生改变时,卡波蒂正沉浸在他长达6年的案件采访中不能自拔,他好像爱上了案件主犯佩里,他好像把全部的力气和心血都花在了这个故事上。1966年《冷血》出版,在舆论界引起了甚至比《杀死一只知更鸟》更大的震动。卡波蒂是在以此向哈珀·李炫耀吗?很多人对此表示怀疑,流言四起。虽然哈珀·李在《冷血》前期的创作中帮了不少忙,但书里并没有出现她的名字。

1984年59岁的卡波蒂因为饮酒过度死于朋友家中,而在门罗维尔,与姐姐一起生活的哈珀·李在写给朋友的信中也提到了这位老友的惨淡结局“酒精和毒品不是他疯了的原因, 而是结果”。恐怕没有人真正知道,这对作家朋友的友谊到底是从何时开始产生裂痕的,人们只看到结果,他们都才气冲天,最后却难逃世俗的隔阂,或许他们是因名利而渐行渐远,或许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然而,没有人能够否认,他们对于彼此而言,都是一个美好的开始,无论是出于友谊还是写作。

2016年2月19日,89岁的哈珀·李在睡梦中平静地离开了人世,她一生低调,一直过着健康的生活,保持每天下午两点去咖啡馆吃鸡肉沙拉和土豆汤的习惯。后期的哈珀没再写书,虽然2015年出了一本名为《守望之心》的新书,但那只是她在创作知更鸟之前的书稿,是被后人在一次意外中无意翻出来的。而知更鸟中正直的律师爸爸在《守望之心》中变成了一个种族主义者,这让知更鸟的粉丝们很生气,不过现在看来,对于这位离开人世作家来说,这一切早已不重要了。

作者: 哈珀·李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2017年2月 译者: 张芸 

…………………………………………

欢迎你来微博找我们,请点这里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