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微创医疗罕见“认错”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微创医疗罕见“认错”

仍然任重道远。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匡达

文|MedTrend医趋势

5月22日,微创医疗举行了2024年股东大会。

与往年一样,董事长常兆华对微创医疗的未来发展仍充满信心,目标剑指100亿人民币利润。

与往年不同的是,

首次承认此前微创医疗在“可转债”过度乐观,悲观预期没有到位。

首次反思“生产上市公司”的策略,对单纯依靠资本市场做出修正,未来将更多依赖公司内生现金流。

最重要的是,微创医疗要开始“转型”了,未来战略重心将放在收入和利润上。

二级市场依然没有惊喜,微创医疗股价在股东大会次日下跌2%,后一日继续下跌3.7%。

很显然,这一“转型”是市场所驱,而微创医疗遭遇的这场“信任危机”何时才能解除? 

01 全面加码销售2025是转型元年

微创医疗要从“研发型公司”转为“营销型公司”。

作为老牌创新医疗器械企业,微创医疗从一开始定位就是“研发型公司”,在过去数十年花费了上百亿做研发。

截至目前,微创医疗已累计成功将33款产品纳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在行业内连续九年位居第一。

2023年初至2024年4月,有44款产品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19款产品获美国FDA认证,20款产品获欧盟CE认证。

微创医疗表示,鉴于公司产品线目前已覆盖了主要的市场领域,且实现了较为完整的布局,预计今年年底合计报表营收将达100亿人民币左右。第一个100亿用了十年,接下来的战略重心会放在利润上,2026年利润要达1亿美元以上。

随着这一思路的转变,其表示,对于未来研发产品也将主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营销布局。2024年是过渡期,2025年是转型元年。

而无论是降本增效需求,或是从研发向销售转型战略,裁员似乎都不可避免。

2024年伊始,关于微创医疗大规模裁员的消息就在业内传的沸沸扬扬。据经济观察报消息,2023Q4以来,微创医疗对包括微创在线、微创康复、奇迹点孵化器、多闻医疗在内的多家子公司进行“关停并转”,各个子公司都进行了较大比例的裁员。

如今在股东大会上,其首次提及裁员举措,表示,今年第一季度已完成了整体15%的裁员,特别是在研发和技术支持部门,裁员比例更是高达30%。未来,将继续推进人员优化进程,仍主要聚焦于研发和技术支持团队优化。

人效比也将成为微创医疗(除营收、净利润)关注的重点指标之一。

纵观中国高耗三巨头(威高、乐普、微创)近五年人均效能,微创医疗确实长期位居第三。

从2023年财报可以看到,微创医疗的“控费”举措已开始实施,

年末雇员8230人,比2022年末减少1205人;

行政开支下降15.41%;

研发投入下降了约10%,花费3.79亿美元(约27亿元人民币),费用率约40%;

而经过2023年一系列降本举措后,微创医疗人均营收首次超过乐普。

预计,2024年的研发费用将同比进一步收缩35%-40%,到2026年,研发费用率会控制在15%以下。

正如其会上所述,前期的大规模扩张犹如一把双刃剑,既使得微创医疗几乎囊括了医疗器械领域最为热门的各项业务;然而在资本泡沫的影响下,过度的业务扩张也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如今,微创医疗正面临着承担因业务收缩所带来的成本和代价的挑战。

02 聚焦“更赚钱”的市场

微创医疗的业务要开始“收缩”了。

截至2023年,微创医疗业务已覆盖12个细分赛道(产业集群),拥有50多家子公司。其中:

成熟业务包括:心血管及结构性心脏病、电生理及心律管理系统、骨骼与软组织修复科技、大动脉及外周血管疾病、脑血管与神经调控科学、外科急危重症与机器人;

新兴布局包括:内分泌管理与辅助生殖、泌尿妇科消化呼吸疾病、耳鼻口眼体等塑形医美、体外诊断与体内外影像、体内实体肿瘤治疗科技、失眠抑郁症及康复医疗。

会上,管理层表示已对过去几年的业务发展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尤其关注产品营收的贡献情况。通过对内部收益率(IRR)的测算,将对某些不属于“核心圈”的资产进行清理与剥离。

从2023年业绩来看,微创医疗三大核心业务板块——心血管介入(冠脉)、骨科、心律管理营收增速一般;且仅有心血管介入实现盈利。

但是,心血管介入(冠脉)海外营收同比增长达71.3%,骨科、心率管理国内营收分别同比增长33.8%、25.7%。因此,冠脉业务随着新品持续放量与海外市场打开,营收有望加速;骨科业务依靠国内放量叠加新产品拓展,心律业务随着海外供应链恢复,营收增速也将提升。

以心血管介入(冠脉)业务为例,其预计至2024年,该业务营收将达13亿元,并有望于2026年跃升至25亿元,届时利润将回升至集采前的水平,超过8亿元。凭借即将推出的创新产品阵容,包括预期在5月获得批准的重磅新品可吸收支架,以及计划在2025年之前获批的冲击波球囊和旋磨球囊等,微创医疗表示将构建业内最完善的冠脉产品管线布局。其中,对于Firesorb可吸收支架尤其寄予厚望。

此外,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神经介入、心脏瓣膜、手术机器人、外科业务营收都超双位数增长。其中,图迈手术机器人于2023年末达成首笔海外订单,实现全球化新突破,2024年的目标是国内20台,海外10-15台。

微创医疗希望以更多爆款产品驱动营收增长,其预计2024年将有约8款年销售额达1亿的“金产品”。

鉴于微创医疗的业务管线(包括冠脉支架、骨科、神经介入等)大多都被纳入集采范围,因此,海外市场仍是其的重要增量市场。

会上,微创医疗的管理层提及海外业务的发展时表示,近年来微创医疗在全球市场布局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海外业务的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3年,(除骨科、心律管理外)集团出海业务实现了超5700万美元的收入,同比增长约54%。预计未来几年,集团化出海将进入高速增长的收获期,海外业务营收的复合增长率将继续保持超过50%的强劲增长势头。

03 初心仍“未变”

微创医疗以“分拆”见长。

2023年股东大会,其宣布计划拆分12家上市公司“让资本市场养孩子”。而今年则表示,分拆会继续进行,但“孩子也应该自己养”,将更多依靠内生现金流发展。

尤其强调,微创医疗母公司不会成为空架子,在核心业务上仍然将自主孵化,比如100%控股冠脉业务、骨科业务控股85.17%。

而从目前其对各上市子公司控股来看,机器人、脑科学(神经介入)业务的比例更高。

截至2023年底,心通医疗(47.09%)、微创机器人(50.51%)、微创脑科学(53.38%)、心脉医疗(40.32%)、微电生理(32.71%)。

在经历一系列“信任危机”后,微创医疗母公司的股价已低于其上市首日价格,与其最高市值相比缩水近950亿元。

目前看来,亏损、债务、股价,是投资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今年4月,微创医疗宣布获得高瓴等提供的1.5亿美元可换股定期贷款融资,外加多个金融机构合计超3亿美元的信贷支持,缓解了其当前的现金流和债务压力,并为后续战略调整提供了必要的财务缓冲。

而除了“债务危机”,各种必须履行的“对赌”条款,仍是悬在微创医疗头上之剑。

比如,2025年微创心律必须成功上市。*** 2023年5月微创心律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

从其招股书可以看到,如果未完成上市目标,微创医疗将被赎回2.5亿美元。

B轮融资条件里规定,认购事项完成五周年即2025年,必须完成首次公开发售市值不少于500百万美元;

C轮融资条件里规定,2025年上市,必须完成首次公开发售市值不少于15亿美元(约108亿人民币),募资不少于1.5亿美元(约11亿人民币)。

再比如,高瓴提供贷款解微创医疗燃眉之急,但与业绩绑定。微创医疗必须在2024年至2026年实现亏损不超过2.75亿美元、亏损不超过0.55亿美元和盈利0.9亿美元。

而2023年其财报显示亏损仍达6.49亿美元。

若微创医疗未能达成既定的业绩目标,则高瓴有权要求其提前偿还相当于5000万美元金额的可换股贷款,并支付提前偿还金额的所有应计利息及任何赎回溢价金额。

而回归眼前,在会上,微创医疗承诺,2024年的亏损收窄幅度预期在60%以上,2025年有望实现盈亏平衡。*** 按2023年6.5亿美元亏损额测算,2024年亏损约2.6亿美元。

微创医疗预计,当营收达500亿元时(预计营收增速超20%),将实现100亿元利润(利润率约20%)。

而对于“中国的美敦力、波科”这一目标,常兆华仍保有初心;他表示,中国需要“万亿级别”的医疗企业,微创医疗具备这样的潜力。

纵观中国医疗器械产业,2023年营收破百亿元的上市企业有:

迈瑞医疗349.32亿元(净利润115.78亿元),管线包括医学影像、IVD、外科、监护等;

威高股份132.29亿元(净利润20.62亿元),管线包括骨科、心血管、血液净化、低值耗材等;

联影医疗114.11亿元(净利润19.78亿元),管线包括医学影像、放疗等(联影集团的业务还涵盖外科、消费者医疗等);

新华医疗100.12亿元(净利润6.77亿元),管线包括医学影像、IVD、外科等 。

微创医疗仍然任重道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微创医疗

603
  • 港股微创机器人涨超13%
  • 上海首例脑机接口植入患者“已可以完成脑控喝水”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微创医疗罕见“认错”

仍然任重道远。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匡达

文|MedTrend医趋势

5月22日,微创医疗举行了2024年股东大会。

与往年一样,董事长常兆华对微创医疗的未来发展仍充满信心,目标剑指100亿人民币利润。

与往年不同的是,

首次承认此前微创医疗在“可转债”过度乐观,悲观预期没有到位。

首次反思“生产上市公司”的策略,对单纯依靠资本市场做出修正,未来将更多依赖公司内生现金流。

最重要的是,微创医疗要开始“转型”了,未来战略重心将放在收入和利润上。

二级市场依然没有惊喜,微创医疗股价在股东大会次日下跌2%,后一日继续下跌3.7%。

很显然,这一“转型”是市场所驱,而微创医疗遭遇的这场“信任危机”何时才能解除? 

01 全面加码销售2025是转型元年

微创医疗要从“研发型公司”转为“营销型公司”。

作为老牌创新医疗器械企业,微创医疗从一开始定位就是“研发型公司”,在过去数十年花费了上百亿做研发。

截至目前,微创医疗已累计成功将33款产品纳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在行业内连续九年位居第一。

2023年初至2024年4月,有44款产品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19款产品获美国FDA认证,20款产品获欧盟CE认证。

微创医疗表示,鉴于公司产品线目前已覆盖了主要的市场领域,且实现了较为完整的布局,预计今年年底合计报表营收将达100亿人民币左右。第一个100亿用了十年,接下来的战略重心会放在利润上,2026年利润要达1亿美元以上。

随着这一思路的转变,其表示,对于未来研发产品也将主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营销布局。2024年是过渡期,2025年是转型元年。

而无论是降本增效需求,或是从研发向销售转型战略,裁员似乎都不可避免。

2024年伊始,关于微创医疗大规模裁员的消息就在业内传的沸沸扬扬。据经济观察报消息,2023Q4以来,微创医疗对包括微创在线、微创康复、奇迹点孵化器、多闻医疗在内的多家子公司进行“关停并转”,各个子公司都进行了较大比例的裁员。

如今在股东大会上,其首次提及裁员举措,表示,今年第一季度已完成了整体15%的裁员,特别是在研发和技术支持部门,裁员比例更是高达30%。未来,将继续推进人员优化进程,仍主要聚焦于研发和技术支持团队优化。

人效比也将成为微创医疗(除营收、净利润)关注的重点指标之一。

纵观中国高耗三巨头(威高、乐普、微创)近五年人均效能,微创医疗确实长期位居第三。

从2023年财报可以看到,微创医疗的“控费”举措已开始实施,

年末雇员8230人,比2022年末减少1205人;

行政开支下降15.41%;

研发投入下降了约10%,花费3.79亿美元(约27亿元人民币),费用率约40%;

而经过2023年一系列降本举措后,微创医疗人均营收首次超过乐普。

预计,2024年的研发费用将同比进一步收缩35%-40%,到2026年,研发费用率会控制在15%以下。

正如其会上所述,前期的大规模扩张犹如一把双刃剑,既使得微创医疗几乎囊括了医疗器械领域最为热门的各项业务;然而在资本泡沫的影响下,过度的业务扩张也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如今,微创医疗正面临着承担因业务收缩所带来的成本和代价的挑战。

02 聚焦“更赚钱”的市场

微创医疗的业务要开始“收缩”了。

截至2023年,微创医疗业务已覆盖12个细分赛道(产业集群),拥有50多家子公司。其中:

成熟业务包括:心血管及结构性心脏病、电生理及心律管理系统、骨骼与软组织修复科技、大动脉及外周血管疾病、脑血管与神经调控科学、外科急危重症与机器人;

新兴布局包括:内分泌管理与辅助生殖、泌尿妇科消化呼吸疾病、耳鼻口眼体等塑形医美、体外诊断与体内外影像、体内实体肿瘤治疗科技、失眠抑郁症及康复医疗。

会上,管理层表示已对过去几年的业务发展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尤其关注产品营收的贡献情况。通过对内部收益率(IRR)的测算,将对某些不属于“核心圈”的资产进行清理与剥离。

从2023年业绩来看,微创医疗三大核心业务板块——心血管介入(冠脉)、骨科、心律管理营收增速一般;且仅有心血管介入实现盈利。

但是,心血管介入(冠脉)海外营收同比增长达71.3%,骨科、心率管理国内营收分别同比增长33.8%、25.7%。因此,冠脉业务随着新品持续放量与海外市场打开,营收有望加速;骨科业务依靠国内放量叠加新产品拓展,心律业务随着海外供应链恢复,营收增速也将提升。

以心血管介入(冠脉)业务为例,其预计至2024年,该业务营收将达13亿元,并有望于2026年跃升至25亿元,届时利润将回升至集采前的水平,超过8亿元。凭借即将推出的创新产品阵容,包括预期在5月获得批准的重磅新品可吸收支架,以及计划在2025年之前获批的冲击波球囊和旋磨球囊等,微创医疗表示将构建业内最完善的冠脉产品管线布局。其中,对于Firesorb可吸收支架尤其寄予厚望。

此外,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神经介入、心脏瓣膜、手术机器人、外科业务营收都超双位数增长。其中,图迈手术机器人于2023年末达成首笔海外订单,实现全球化新突破,2024年的目标是国内20台,海外10-15台。

微创医疗希望以更多爆款产品驱动营收增长,其预计2024年将有约8款年销售额达1亿的“金产品”。

鉴于微创医疗的业务管线(包括冠脉支架、骨科、神经介入等)大多都被纳入集采范围,因此,海外市场仍是其的重要增量市场。

会上,微创医疗的管理层提及海外业务的发展时表示,近年来微创医疗在全球市场布局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海外业务的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3年,(除骨科、心律管理外)集团出海业务实现了超5700万美元的收入,同比增长约54%。预计未来几年,集团化出海将进入高速增长的收获期,海外业务营收的复合增长率将继续保持超过50%的强劲增长势头。

03 初心仍“未变”

微创医疗以“分拆”见长。

2023年股东大会,其宣布计划拆分12家上市公司“让资本市场养孩子”。而今年则表示,分拆会继续进行,但“孩子也应该自己养”,将更多依靠内生现金流发展。

尤其强调,微创医疗母公司不会成为空架子,在核心业务上仍然将自主孵化,比如100%控股冠脉业务、骨科业务控股85.17%。

而从目前其对各上市子公司控股来看,机器人、脑科学(神经介入)业务的比例更高。

截至2023年底,心通医疗(47.09%)、微创机器人(50.51%)、微创脑科学(53.38%)、心脉医疗(40.32%)、微电生理(32.71%)。

在经历一系列“信任危机”后,微创医疗母公司的股价已低于其上市首日价格,与其最高市值相比缩水近950亿元。

目前看来,亏损、债务、股价,是投资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今年4月,微创医疗宣布获得高瓴等提供的1.5亿美元可换股定期贷款融资,外加多个金融机构合计超3亿美元的信贷支持,缓解了其当前的现金流和债务压力,并为后续战略调整提供了必要的财务缓冲。

而除了“债务危机”,各种必须履行的“对赌”条款,仍是悬在微创医疗头上之剑。

比如,2025年微创心律必须成功上市。*** 2023年5月微创心律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

从其招股书可以看到,如果未完成上市目标,微创医疗将被赎回2.5亿美元。

B轮融资条件里规定,认购事项完成五周年即2025年,必须完成首次公开发售市值不少于500百万美元;

C轮融资条件里规定,2025年上市,必须完成首次公开发售市值不少于15亿美元(约108亿人民币),募资不少于1.5亿美元(约11亿人民币)。

再比如,高瓴提供贷款解微创医疗燃眉之急,但与业绩绑定。微创医疗必须在2024年至2026年实现亏损不超过2.75亿美元、亏损不超过0.55亿美元和盈利0.9亿美元。

而2023年其财报显示亏损仍达6.49亿美元。

若微创医疗未能达成既定的业绩目标,则高瓴有权要求其提前偿还相当于5000万美元金额的可换股贷款,并支付提前偿还金额的所有应计利息及任何赎回溢价金额。

而回归眼前,在会上,微创医疗承诺,2024年的亏损收窄幅度预期在60%以上,2025年有望实现盈亏平衡。*** 按2023年6.5亿美元亏损额测算,2024年亏损约2.6亿美元。

微创医疗预计,当营收达500亿元时(预计营收增速超20%),将实现100亿元利润(利润率约20%)。

而对于“中国的美敦力、波科”这一目标,常兆华仍保有初心;他表示,中国需要“万亿级别”的医疗企业,微创医疗具备这样的潜力。

纵观中国医疗器械产业,2023年营收破百亿元的上市企业有:

迈瑞医疗349.32亿元(净利润115.78亿元),管线包括医学影像、IVD、外科、监护等;

威高股份132.29亿元(净利润20.62亿元),管线包括骨科、心血管、血液净化、低值耗材等;

联影医疗114.11亿元(净利润19.78亿元),管线包括医学影像、放疗等(联影集团的业务还涵盖外科、消费者医疗等);

新华医疗100.12亿元(净利润6.77亿元),管线包括医学影像、IVD、外科等 。

微创医疗仍然任重道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