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古城焕新机!专家详解:建昌古城破解古城建设中“四大难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古城焕新机!专家详解:建昌古城破解古城建设中“四大难题”

让看得见的历史发光。

今年端午节假期,恰逢2024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也是即将进入暑期黄金旅游季的重要节点,结合端午“传统民俗”突出的时令特征,依托四川古城民俗风物丰富的体验特点,众多古城为市民和游客开辟一站式传统文化体验场景,呈现传统文化盛宴,成为游客领略地方民俗风貌的纽带。

“古城是一个奇异现象。”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后强认为,人们对古城感兴趣,是因为对历史、对过去、对祖宗、对母亲的怀念,那里有自己的基因、血液、足迹和“身影”。生命世界的规律是繁衍而不是永生,因此有各类遗产。生物遗产是从古到今,自上而下,我们每个人都是前人的“转世”,都是古人的“复制品”。看到古城、古迹,我们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前世与前辈,可以满足“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好奇心。古城是特殊的文化现象,是物理学上的时间隧道,穿越前世、今生和未来,一路梦幻和神奇。因此,古城魅力无穷,永不衰竭。

建昌古城 图源:华采堂

仰望螺髻蓝天,静听邛海鸟鸣,沐浴温暖的阳光,冒着朦胧的夜雨,再次走进凉山的建昌古城,沉浸式感受岁月的沧桑与力量。白天的吉羊巷、张家大院、马家大院、豆芽井、霸王鞭、萧家大院、古戏台、高家大院,夜晚的安定门、建平门、安定门、四牌楼、北街、南街、黄家巷、太子巷、古城墙,让人们体味了城市有机更新后的奇妙风韵,历史文化与现实形色的交融变奏,阳光与月光的昼夜神交。

这座古城,讲述着前世今生与未来,让人们穿越时间隧道,全面透视先民的智慧与担当,看到了建昌古城从秦汉到如今的步履迭代和兴衰升落,看到了邛海180万年的演化折叠,明白了凉山跨越背后的苦难辉煌。

“从气候学知,凉山不凉。”李后强介绍,凉山的“凉”不是冷更不是寒,而是恰到好处的适宜温度。他认为,谁掌握了“凉资源”,谁就是康养产业的赢家。西昌所在的安宁河谷,是世界著名的攀西大裂谷,满足“6+1度”(温度、湿度、高度、绿化度、优产度、洁静度+配套度)理论要求,是全球最好的阳光康养谷。“善于化腐朽为神奇,‘复活古迹、唤醒历史’的华采堂,本着‘坚持做难而又正确的事’的理念,大胆挺进建昌古城,把一堆堆破烂不堪的房屋废墟打造成一栋栋各具特色的古代建筑,尊古而不复古,守正而不守旧,达到了工匠精神的极致状态,破解了长期困扰的‘遗产悖论’等难题 ,折射出与时俱进的探索风采。”他说。

李后强在西昌邛海

西昌自古就是祖国西南边陲的一个重镇,自秦汉始,历代政权均在此建立过郡、州、司府、委派过官吏,因此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文物分布多达2400余处,古遗址、古墓群、古石刻、岩画、古建筑遍及全市。古遗址主要有聚落遗址、城址、窑址和矿冶遗址四类,从新石器、殷商、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唐宋到明清。其中新石器遗址十七处,殷商遗址二处,汉代遗址三处,古城址十一处,窑址二处,矿冶遗址二处。由于大气中悬浮物质少,空气透明度大,月亮光亮圆大,故西昌又有“月城”之美誉。

建昌古城是西昌的老城,从1387年算起,也有600多年历史,这里是西昌各民族人民600年奋斗场景的一个缩影,各种重大事件无不在古城上留下痕迹。从历史中寻找智慧和力量,是聪明人的举措。建昌古城是典型的文化遗产,由物质与精神构成的,物质是主要成分,与物质构成的微观粒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能够产生各种“魔力”。

建昌古城 图源:华采堂

旅游产业是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能够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建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建昌古城是旅游精品,把街区变景区,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链接,把乡土记忆与民族风情融合,是城市有机更新的样板工程,对文旅发展具有重要示范和标杆价值。李后强认为,建昌古城破解了古城建设中的“四大难题”——文化认识误区、遗产保护悖论、资金短缺困境、文旅协同失衡。

一是“文化认识误区”。“什么是文化?人造的物质与精神叫文化。其中80%是物质文化,20%是精神文化,因此物质是主要的成分,精神(诗歌、书法、绘画、舞蹈、习俗等)是第二位的。”他表示,建昌古城是文化产品,是物质文化也是精神文化,但主要是物质文化。在新时代必须高度重视物质文化发展,这样才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二是“遗产保护悖论”。“人们发现,‘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遗产越多发展越慢,历史越悠久经济越落后’,这就是‘遗产保护悖论’。原因很简单,遗产是前人、死人留下的财产,是历史留下的精神或者物质财富,不能破坏,只能保护,很容易让后人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产生严重的保守思想,因循守旧,裹足不前,躺在前人的温床上酣睡。这是世界遗产带来的次生灾害和巨大隐患。过去辉煌的古城、工程,只能瞻仰、凭吊、纪念和朝拜,除了维护坚守,几乎只有参观价值,文化和学术价值也只属于少数人的专利,不属于广大人民群众。没有把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创产品。领导叫好没票房,专家点赞没市场。没有做到‘活态传承’,没有进行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因此保护成了保守。”他认为,建昌古城破解了这个难题。

三是“资金短缺困境”。“各地各部门各企业都说资金短缺。特别是近几年,说资金严重短缺的越来越多,带来的连锁负效应也很多。实际上,缺钱是表象,实质是缺赚钱的项目,缺赚钱的脑袋。”他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建昌古城创造了新方式,积极拥抱新质生产力,根据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旧城,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未来发展会更好。

四是“文旅协同失衡”。旅游具有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属性,要统筹政府与市场、供给与需求、保护与开发、国内与国外、发展与安全等关系,加快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几何学告诉我们,三点最稳定。建昌古城形成螺髻山、邛海、古城三足鼎立格局,解决了‘文化缺失’问题。原来只有自然景观螺髻山、邛海,现在增加了古城场景,实现了地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丰富了旅游‘六觉(视觉、味觉、听觉、嗅觉、触觉、心觉)悦变’、‘四层(物、人、神、信)升级’和‘三补(自然不足人工补、特色不足创新补、实力不足开放补)完善’理论,形成了新样本、新地标、新跃升。”李后强认为,建昌古城的价值,在于市场需要,消费者愿意买单。来了再想来,觉得值得,“头回客”变为“回头客”,“回头客”变为“常来客”,“常来客”变为“常住客”,持续释放建昌古城的“能量”,让更亮眼的设计与建设给大家提神。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古城焕新机!专家详解:建昌古城破解古城建设中“四大难题”

让看得见的历史发光。

今年端午节假期,恰逢2024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也是即将进入暑期黄金旅游季的重要节点,结合端午“传统民俗”突出的时令特征,依托四川古城民俗风物丰富的体验特点,众多古城为市民和游客开辟一站式传统文化体验场景,呈现传统文化盛宴,成为游客领略地方民俗风貌的纽带。

“古城是一个奇异现象。”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后强认为,人们对古城感兴趣,是因为对历史、对过去、对祖宗、对母亲的怀念,那里有自己的基因、血液、足迹和“身影”。生命世界的规律是繁衍而不是永生,因此有各类遗产。生物遗产是从古到今,自上而下,我们每个人都是前人的“转世”,都是古人的“复制品”。看到古城、古迹,我们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前世与前辈,可以满足“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好奇心。古城是特殊的文化现象,是物理学上的时间隧道,穿越前世、今生和未来,一路梦幻和神奇。因此,古城魅力无穷,永不衰竭。

建昌古城 图源:华采堂

仰望螺髻蓝天,静听邛海鸟鸣,沐浴温暖的阳光,冒着朦胧的夜雨,再次走进凉山的建昌古城,沉浸式感受岁月的沧桑与力量。白天的吉羊巷、张家大院、马家大院、豆芽井、霸王鞭、萧家大院、古戏台、高家大院,夜晚的安定门、建平门、安定门、四牌楼、北街、南街、黄家巷、太子巷、古城墙,让人们体味了城市有机更新后的奇妙风韵,历史文化与现实形色的交融变奏,阳光与月光的昼夜神交。

这座古城,讲述着前世今生与未来,让人们穿越时间隧道,全面透视先民的智慧与担当,看到了建昌古城从秦汉到如今的步履迭代和兴衰升落,看到了邛海180万年的演化折叠,明白了凉山跨越背后的苦难辉煌。

“从气候学知,凉山不凉。”李后强介绍,凉山的“凉”不是冷更不是寒,而是恰到好处的适宜温度。他认为,谁掌握了“凉资源”,谁就是康养产业的赢家。西昌所在的安宁河谷,是世界著名的攀西大裂谷,满足“6+1度”(温度、湿度、高度、绿化度、优产度、洁静度+配套度)理论要求,是全球最好的阳光康养谷。“善于化腐朽为神奇,‘复活古迹、唤醒历史’的华采堂,本着‘坚持做难而又正确的事’的理念,大胆挺进建昌古城,把一堆堆破烂不堪的房屋废墟打造成一栋栋各具特色的古代建筑,尊古而不复古,守正而不守旧,达到了工匠精神的极致状态,破解了长期困扰的‘遗产悖论’等难题 ,折射出与时俱进的探索风采。”他说。

李后强在西昌邛海

西昌自古就是祖国西南边陲的一个重镇,自秦汉始,历代政权均在此建立过郡、州、司府、委派过官吏,因此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文物分布多达2400余处,古遗址、古墓群、古石刻、岩画、古建筑遍及全市。古遗址主要有聚落遗址、城址、窑址和矿冶遗址四类,从新石器、殷商、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唐宋到明清。其中新石器遗址十七处,殷商遗址二处,汉代遗址三处,古城址十一处,窑址二处,矿冶遗址二处。由于大气中悬浮物质少,空气透明度大,月亮光亮圆大,故西昌又有“月城”之美誉。

建昌古城是西昌的老城,从1387年算起,也有600多年历史,这里是西昌各民族人民600年奋斗场景的一个缩影,各种重大事件无不在古城上留下痕迹。从历史中寻找智慧和力量,是聪明人的举措。建昌古城是典型的文化遗产,由物质与精神构成的,物质是主要成分,与物质构成的微观粒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能够产生各种“魔力”。

建昌古城 图源:华采堂

旅游产业是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能够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建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建昌古城是旅游精品,把街区变景区,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链接,把乡土记忆与民族风情融合,是城市有机更新的样板工程,对文旅发展具有重要示范和标杆价值。李后强认为,建昌古城破解了古城建设中的“四大难题”——文化认识误区、遗产保护悖论、资金短缺困境、文旅协同失衡。

一是“文化认识误区”。“什么是文化?人造的物质与精神叫文化。其中80%是物质文化,20%是精神文化,因此物质是主要的成分,精神(诗歌、书法、绘画、舞蹈、习俗等)是第二位的。”他表示,建昌古城是文化产品,是物质文化也是精神文化,但主要是物质文化。在新时代必须高度重视物质文化发展,这样才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二是“遗产保护悖论”。“人们发现,‘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遗产越多发展越慢,历史越悠久经济越落后’,这就是‘遗产保护悖论’。原因很简单,遗产是前人、死人留下的财产,是历史留下的精神或者物质财富,不能破坏,只能保护,很容易让后人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产生严重的保守思想,因循守旧,裹足不前,躺在前人的温床上酣睡。这是世界遗产带来的次生灾害和巨大隐患。过去辉煌的古城、工程,只能瞻仰、凭吊、纪念和朝拜,除了维护坚守,几乎只有参观价值,文化和学术价值也只属于少数人的专利,不属于广大人民群众。没有把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创产品。领导叫好没票房,专家点赞没市场。没有做到‘活态传承’,没有进行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因此保护成了保守。”他认为,建昌古城破解了这个难题。

三是“资金短缺困境”。“各地各部门各企业都说资金短缺。特别是近几年,说资金严重短缺的越来越多,带来的连锁负效应也很多。实际上,缺钱是表象,实质是缺赚钱的项目,缺赚钱的脑袋。”他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建昌古城创造了新方式,积极拥抱新质生产力,根据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旧城,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未来发展会更好。

四是“文旅协同失衡”。旅游具有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属性,要统筹政府与市场、供给与需求、保护与开发、国内与国外、发展与安全等关系,加快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几何学告诉我们,三点最稳定。建昌古城形成螺髻山、邛海、古城三足鼎立格局,解决了‘文化缺失’问题。原来只有自然景观螺髻山、邛海,现在增加了古城场景,实现了地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丰富了旅游‘六觉(视觉、味觉、听觉、嗅觉、触觉、心觉)悦变’、‘四层(物、人、神、信)升级’和‘三补(自然不足人工补、特色不足创新补、实力不足开放补)完善’理论,形成了新样本、新地标、新跃升。”李后强认为,建昌古城的价值,在于市场需要,消费者愿意买单。来了再想来,觉得值得,“头回客”变为“回头客”,“回头客”变为“常来客”,“常来客”变为“常住客”,持续释放建昌古城的“能量”,让更亮眼的设计与建设给大家提神。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