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周五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64.68万亿元,同比下降4.2%,创纪录地连续两个月负增长。
可能是市场已经预料到5月M1再度负增长,本周多家券商发布报告,呼吁央行对M1统计口径进行修改,尤其需要将个人活期存款纳入M1统计范围。
根据人民银行术语表, 我国M1的定义为现金和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在实际操作中,人民银行M1的统计口径为流通中现金(M0) 、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以及个人信用卡存款的总和。与海外相比,这一统计口径偏窄,其中最主要的是个人活期存款未纳入M1统计。
分析师指出,除了金融业“挤水分”、房地产行业下行、企业预期偏弱等因素外,缺少居民活期存款是近期我国M1大幅波动的一大重要因素。
招商证券分析师张静静指出,我国M1统计方法忽略了居民活期存款,使得M1对企业活期存款变动尤为敏感。近期,随着违规补息操作的取消,部分企业活期存款开始向理财、结构性存款、货币基金等其它金融产品分流,从而对M1产生较大的扰动。此外,金融去杠杆、表外融资收缩等同样会对企业活期存款产生影响。
张静静表示,相比国内,发达国家对M1的统计更加宽泛,除单位活期存款外,居民活期存款也在范畴之内。例如,美国将可签发支票的存款(Now、ATS 账户等)与旅行支票视为M1,日本将流通中的现金与活期存款全部纳入M1。我国M1统计的活期存款,个人项下仅包含个人信用卡存款,但由于体量太小,个人信用卡存款不会对M1产生显著影响。
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货币供应量统计和公布暂行办法》,当时没有将居民活期存款纳入M1的统计范围,办法虽历经多次修改,但直至今日居民活期存款仍未纳入到M1统计。
中金公司指出,央行在1994年未将居民活期存款纳入M1统计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在当时个人存款被统称为“储蓄存款”,分为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但无论是活期储蓄还是定期储蓄,其流动性在当时都受到较大的限制。因为缺乏银行卡和便利的支付手段,储蓄存款虽然可以提现,但若不经过“提现”这一环节,活期储蓄存折是无法用来购物的,也就是说,活期储蓄存款并不能满足随时、直接转化为购买力这一M1的内涵。但是,随着银行卡、电子支付的普及,居民活期存款目前完全可以用于直接支付,2015年之后央行发布的信贷收支表中,个人存款项下已经不再继续使用“储蓄存款”,转而使用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截至2024年4月,居民活期存款为38.8万亿元,同比增速为4.4%。
中金公司认为,在打击空转与金融体系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我国M1的统计口径就显得尤其重要。如果将与M1类似、但没有统计进入M1口径的资金也纳入M1,姑且称之为类M1,那么类M1可能仍在正增长,增速相对2023年12月有所下行,但没有那么剧烈。类M1资金除了居民活期存款外,主要还有两类,一是部分现金管理类金融产品,二是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目前这两类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记入M1的潜质。
“比如支付宝的余额宝、微信的零钱通、以及一些银行提供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在很多场景下可以直接用于购物支付。考虑到存款利率的下行、打击存款补息之后的资金转移,我们认为将此类产品纳入M1考量范围的必要性也是上升的。”中金公司宏观分析师周彭、张文朗等人在研报中称。
浙商证券分析师李超也表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电子支付手段的应用,当前个人活期储蓄、第三方支付平台中的货币规模不断增多,已经具备人民银行对狭义货币“具有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两种职能”的定义,应考虑被纳入到M1统计范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