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英伟达从微软手中夺下全球市值第一宝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英伟达从微软手中夺下全球市值第一宝座

如今,外界最关心的问题是,英伟达的天花板到底在哪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李彪

界面新闻编辑 | 宋佳楠

超越苹果成为全球市值第二公司后,英伟达的疯狂增长仍在继续。

6月18日美股收盘,这家AI芯片巨头以3.34万亿美元的市值击败微软,登顶世界第一。且因为六月节日假期的原因,美股19日休市一天,这意味着由英伟达刷新的全球前三家最高市值公司排名——英伟达(3.34万亿美元)、微软(3.32万亿美元)、苹果(3.29万亿美元)——将至少能够维持24个小时。

英伟达的强势崛起还创造了一项新的最快增长纪录——2023年5月30日,其市值首次破1万亿美元,到2024年2月30日破2万亿美元,再到今天3万亿美元的“三级跳”,前后仅花了1年时间。为达到相同的目标,微软花了6年,苹果也用时将近4年。

制图:界面新闻

回顾公司的发展史,AI在其一步步成长为巨头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1993年,黄仁勋与另外两位联合创始人克里斯·马拉科夫斯基(Chris Malachowsky)和柯蒂斯·普里姆(Curtis Priem)共同创办了英伟达。公司早期专注于图形处理器芯片(GPU)的研发,瞄准的是游戏领域的图形渲染。

2002年前后,行业提出GPGPU(通用计算GPU)的概念,主要用于图形处理的GPU经过调整设计架构后,被认为能够完美用于处理AI领域的计算任务。之后,英伟达趁势推出了CUDA软件开发平台,并与自家GPU产品绑定在一起,GPGPU概念正式开始落地和实用化。

2012年,在人工智能领域著名的视觉识别竞赛ImageNet中,英伟达的GPU被用于训练深度神经网络,公司在AI领域初露头角。

2015年后,该公司的业绩和估值突飞猛进,股价在6年内上涨了70倍,市值一度超过8000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第八大的公司。

AI数据中心GPU在内部业务的比重不断提升。2022年以前,游戏业务占比最高,但数据中心业务成长最快。到2022年时,数据中心已成为公司第一大业务。

2022年后,ChatGPT引爆的生成式AI革命彻底改变了英伟达的增长轨迹,其为AI数据中心设计的两款GPU A100和H100遭遇疯抢,一卡难求。从2023年至今,英伟达股价一路疯涨,市值先后涨破1万亿美元、2万亿美元、3万亿美元的大关。

英伟达的突变也搅动了支撑美股标普500指数的“科技七巨头”(Magnificent 7)的格局。

近一年来以来,标普指数的上涨主要靠科技股推动,苹果、亚马逊、谷歌母公司Aphabet、Meta(Facebook)、微软和特斯拉、英伟达组成的“七巨头”是科技股的领头羊。相比于2021年之前市场一直流行的前五家“五巨头”,特斯拉与英伟达都是凭借近两年内的高速增长加入的新成员。

然而,最后加入的英伟达却以近乎疯狂的增长盖过了其他巨头的“风头”。今年一季度美股财报季数据显示,“七巨头”利润平均大幅增长48%,远远跑赢标普500指数7.1%左右的利润增幅。其中,Meta、Alphabet和亚马逊三家各自增长27%、15%和13%,苹果、特斯拉则分别下滑4%、9%。相比之下,英伟达一骑绝尘,涨幅飙升到了惊人的628%。

《巴伦周刊》6月17日撰文评论称,如果以七巨头对标普500总回报的贡献来计算,美股今年只有“一巨头”。据其统计,2024年至今,英伟达对标普500的总回报达到了32.26%,排名第一,第二名微软仅有6.94%。

今年年初英伟达突破2万亿美元市值后,市场曾质疑其“是否存在泡沫”,如今,外界最关心的问题是,英伟达的天花板到底在哪里?美股最乐观的一位分析师甚至认为其市值明年将攀向近5万亿美元。

登顶世界最高市值公司后,英伟达的市盈率达78倍,已明显超过了微软(38.5倍)、苹果(32.6倍)。高盛此前测算,标普500指数的合理市盈率在20.4倍。

即便如此,英伟达仍然对外界宣布“增长会继续”。在5月份的财报电话会上,黄仁勋称“公司每天都在与交付赛跑”,目前H100 GPU供应情况有所改善,但仍然短缺。H200正在全力出货,预计将于2024年二季度上市,这是英伟达去年11月沿用Hopper架构发布的新品。同时,公司今年在GTC大会上推出的新一代架构Blackwell旗舰产品B200 GPU已全面投产,将于二季度出货,第三季度增产,管理层预计将在今年产生巨大的收入。

此外,英伟达还在6月的台北国际电脑展(Computex)上公布了下一代架构的命名——Rubin。公司将打破“两年一更新”的行业惯例,保持“一年一更新”的快节奏以跟上市场需求变化。

“我们已经准备好迎接下一波增长。”黄仁勋说道。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英伟达

7.7k
  • 美股2025年有望持续活跃,英伟达2024年净买入额已近300亿美元,纳指100ETF(159660)探底回升交投高度活跃成交超5亿,今日开盘即获顶格申购
  • 鸿海进军超薄AR眼镜市场或为苹果AI新品订单做准备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英伟达从微软手中夺下全球市值第一宝座

如今,外界最关心的问题是,英伟达的天花板到底在哪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李彪

界面新闻编辑 | 宋佳楠

超越苹果成为全球市值第二公司后,英伟达的疯狂增长仍在继续。

6月18日美股收盘,这家AI芯片巨头以3.34万亿美元的市值击败微软,登顶世界第一。且因为六月节日假期的原因,美股19日休市一天,这意味着由英伟达刷新的全球前三家最高市值公司排名——英伟达(3.34万亿美元)、微软(3.32万亿美元)、苹果(3.29万亿美元)——将至少能够维持24个小时。

英伟达的强势崛起还创造了一项新的最快增长纪录——2023年5月30日,其市值首次破1万亿美元,到2024年2月30日破2万亿美元,再到今天3万亿美元的“三级跳”,前后仅花了1年时间。为达到相同的目标,微软花了6年,苹果也用时将近4年。

制图:界面新闻

回顾公司的发展史,AI在其一步步成长为巨头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1993年,黄仁勋与另外两位联合创始人克里斯·马拉科夫斯基(Chris Malachowsky)和柯蒂斯·普里姆(Curtis Priem)共同创办了英伟达。公司早期专注于图形处理器芯片(GPU)的研发,瞄准的是游戏领域的图形渲染。

2002年前后,行业提出GPGPU(通用计算GPU)的概念,主要用于图形处理的GPU经过调整设计架构后,被认为能够完美用于处理AI领域的计算任务。之后,英伟达趁势推出了CUDA软件开发平台,并与自家GPU产品绑定在一起,GPGPU概念正式开始落地和实用化。

2012年,在人工智能领域著名的视觉识别竞赛ImageNet中,英伟达的GPU被用于训练深度神经网络,公司在AI领域初露头角。

2015年后,该公司的业绩和估值突飞猛进,股价在6年内上涨了70倍,市值一度超过8000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第八大的公司。

AI数据中心GPU在内部业务的比重不断提升。2022年以前,游戏业务占比最高,但数据中心业务成长最快。到2022年时,数据中心已成为公司第一大业务。

2022年后,ChatGPT引爆的生成式AI革命彻底改变了英伟达的增长轨迹,其为AI数据中心设计的两款GPU A100和H100遭遇疯抢,一卡难求。从2023年至今,英伟达股价一路疯涨,市值先后涨破1万亿美元、2万亿美元、3万亿美元的大关。

英伟达的突变也搅动了支撑美股标普500指数的“科技七巨头”(Magnificent 7)的格局。

近一年来以来,标普指数的上涨主要靠科技股推动,苹果、亚马逊、谷歌母公司Aphabet、Meta(Facebook)、微软和特斯拉、英伟达组成的“七巨头”是科技股的领头羊。相比于2021年之前市场一直流行的前五家“五巨头”,特斯拉与英伟达都是凭借近两年内的高速增长加入的新成员。

然而,最后加入的英伟达却以近乎疯狂的增长盖过了其他巨头的“风头”。今年一季度美股财报季数据显示,“七巨头”利润平均大幅增长48%,远远跑赢标普500指数7.1%左右的利润增幅。其中,Meta、Alphabet和亚马逊三家各自增长27%、15%和13%,苹果、特斯拉则分别下滑4%、9%。相比之下,英伟达一骑绝尘,涨幅飙升到了惊人的628%。

《巴伦周刊》6月17日撰文评论称,如果以七巨头对标普500总回报的贡献来计算,美股今年只有“一巨头”。据其统计,2024年至今,英伟达对标普500的总回报达到了32.26%,排名第一,第二名微软仅有6.94%。

今年年初英伟达突破2万亿美元市值后,市场曾质疑其“是否存在泡沫”,如今,外界最关心的问题是,英伟达的天花板到底在哪里?美股最乐观的一位分析师甚至认为其市值明年将攀向近5万亿美元。

登顶世界最高市值公司后,英伟达的市盈率达78倍,已明显超过了微软(38.5倍)、苹果(32.6倍)。高盛此前测算,标普500指数的合理市盈率在20.4倍。

即便如此,英伟达仍然对外界宣布“增长会继续”。在5月份的财报电话会上,黄仁勋称“公司每天都在与交付赛跑”,目前H100 GPU供应情况有所改善,但仍然短缺。H200正在全力出货,预计将于2024年二季度上市,这是英伟达去年11月沿用Hopper架构发布的新品。同时,公司今年在GTC大会上推出的新一代架构Blackwell旗舰产品B200 GPU已全面投产,将于二季度出货,第三季度增产,管理层预计将在今年产生巨大的收入。

此外,英伟达还在6月的台北国际电脑展(Computex)上公布了下一代架构的命名——Rubin。公司将打破“两年一更新”的行业惯例,保持“一年一更新”的快节奏以跟上市场需求变化。

“我们已经准备好迎接下一波增长。”黄仁勋说道。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