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新旧交替时刻,谁为婚姻做主?| 上影节·金爵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新旧交替时刻,谁为婚姻做主?| 上影节·金爵奖

离婚故事向来都是讲述社会变革、风气转化的好题材,现代文学中,老舍和鲁迅都曾以此为题。《离婚》聚焦处于革命话语与传统信仰夹缝之间的男女关系。

《离婚》电影剧照

界面新闻记者 | 董子琪

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

这则离婚故事,发生在哈萨克斯坦革命与传统交替的时刻。过去的婚姻规则已经失效,新的规范还未建立。男人女人同样感到茫然。当婚姻出现了问题,应当找谁去倾诉,又找谁去做主呢?

离婚故事向来都是讲述社会变革、风气转化的好题材,现代文学中,老舍和鲁迅都曾以此为题。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入围影片《离婚》试图聚焦处于革命话语与传统信仰夹缝之间的男女关系。 

片头,村里正在上演一出传统剧目,关于女性应当服从丈夫的主题。毛拉(伊斯兰教先生的尊称)挥舞着鞭子,对跪地的女子呵斥,“女人不可直视丈夫,天堂就在女人脚下,所以女人必须牢牢盯着自己的脚下。”村民们席地而坐,他们属于一般意义上的愚夫愚妇,一位老嫂子甚至分不清虚拟的剧目与现实的区别:她吵嚷着让剧中等待受丈夫鞭笞的女人快点逃跑,结果差点因为制造噪声挨了在场男性观众的一记耳光,因为她缺乏管教,影响了其他观众。

“如今女性自由啦,她们想去哪就去哪,想嫁给谁就嫁给谁,谁也不能欺负她们。” 革命代表与村主任从天而降,中断了演出。他们携带着一卷红布,向村民们传递最新会议精神。苏维埃政府不仅解放穷人,也解放女性:从此以后,妻子与丈夫的地位平等。说罢,代表鸣枪示意。现场最霸道的男子也垂下了脑袋。

《离婚》海报

这卷红布的形态和色彩都令人思索。一方面,红布代表着由上级政权下达给村民的会议精神,取代了过去的毛拉权威。另一方面,它又是村民艳羡甚至想要占有的艳色,与他们身着的灰白、粗糙的破衣烂衫如此不同。在未被书写标语之前,它仅仅是一块随风飘展的红布。红布上将要写满关于妇女平等的标语,并高高地矗立于村头。可是对于具体书写的内容,人们并不关心。

负责抄写标语的男孩迟迟不来,村民们又都不会书写,这项工作就交给了如今的共青团支书、过去的青年毛拉。他是村里最了解文字的人,也最能左右意义的方向。虽然他的聪明灵巧、“见风使舵”使他的威信有所丧失,但不会影响书写标语的工作。因为不管写什么都可以,反正都是关于女人的事,老嫂子将红布交给青年时这样说。女人又有什么事呢?她们是乳母,是嫂子,是内勤,她们给予丈夫爱和拥抱,有时候又相当地欠管教。

红布的空白就如同女性生命在传统和革命间转换的空荡。片中,女主角责怪丈夫在台上扮演女人,损害了她的尊严。她持续的抱怨惹怒了丈夫,使他说出了“离婚”一词。按照传统规定,丈夫只要说出“离婚”三次,婚姻就自动解除。于是,这对夫妇陷入了惊慌失措,只得求救隔壁村的毛拉。可是就当丈夫外出时,女主角真的动了心思,想要从婚姻中逃脱,嫁给另一个富人。

随着片子的发展,我们会发现,她的逃离是复杂的,不仅仅是对夫权的反抗,也混合了不愿服从的天性与贪恋、愚蠢和轻率的缺陷。与此相应的是,片尾,代表又一次从天而降,他收回了之前赋予她们的“自由”和“权利”,斥责村妇们背叛了苏维埃政府的“仁慈”与好意。她们被带回了政府接受审问,这一次,她们不再是纯真无辜的被解救对象,而是窃取官方财产的小偷。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新旧交替时刻,谁为婚姻做主?| 上影节·金爵奖

离婚故事向来都是讲述社会变革、风气转化的好题材,现代文学中,老舍和鲁迅都曾以此为题。《离婚》聚焦处于革命话语与传统信仰夹缝之间的男女关系。

《离婚》电影剧照

界面新闻记者 | 董子琪

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

这则离婚故事,发生在哈萨克斯坦革命与传统交替的时刻。过去的婚姻规则已经失效,新的规范还未建立。男人女人同样感到茫然。当婚姻出现了问题,应当找谁去倾诉,又找谁去做主呢?

离婚故事向来都是讲述社会变革、风气转化的好题材,现代文学中,老舍和鲁迅都曾以此为题。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入围影片《离婚》试图聚焦处于革命话语与传统信仰夹缝之间的男女关系。 

片头,村里正在上演一出传统剧目,关于女性应当服从丈夫的主题。毛拉(伊斯兰教先生的尊称)挥舞着鞭子,对跪地的女子呵斥,“女人不可直视丈夫,天堂就在女人脚下,所以女人必须牢牢盯着自己的脚下。”村民们席地而坐,他们属于一般意义上的愚夫愚妇,一位老嫂子甚至分不清虚拟的剧目与现实的区别:她吵嚷着让剧中等待受丈夫鞭笞的女人快点逃跑,结果差点因为制造噪声挨了在场男性观众的一记耳光,因为她缺乏管教,影响了其他观众。

“如今女性自由啦,她们想去哪就去哪,想嫁给谁就嫁给谁,谁也不能欺负她们。” 革命代表与村主任从天而降,中断了演出。他们携带着一卷红布,向村民们传递最新会议精神。苏维埃政府不仅解放穷人,也解放女性:从此以后,妻子与丈夫的地位平等。说罢,代表鸣枪示意。现场最霸道的男子也垂下了脑袋。

《离婚》海报

这卷红布的形态和色彩都令人思索。一方面,红布代表着由上级政权下达给村民的会议精神,取代了过去的毛拉权威。另一方面,它又是村民艳羡甚至想要占有的艳色,与他们身着的灰白、粗糙的破衣烂衫如此不同。在未被书写标语之前,它仅仅是一块随风飘展的红布。红布上将要写满关于妇女平等的标语,并高高地矗立于村头。可是对于具体书写的内容,人们并不关心。

负责抄写标语的男孩迟迟不来,村民们又都不会书写,这项工作就交给了如今的共青团支书、过去的青年毛拉。他是村里最了解文字的人,也最能左右意义的方向。虽然他的聪明灵巧、“见风使舵”使他的威信有所丧失,但不会影响书写标语的工作。因为不管写什么都可以,反正都是关于女人的事,老嫂子将红布交给青年时这样说。女人又有什么事呢?她们是乳母,是嫂子,是内勤,她们给予丈夫爱和拥抱,有时候又相当地欠管教。

红布的空白就如同女性生命在传统和革命间转换的空荡。片中,女主角责怪丈夫在台上扮演女人,损害了她的尊严。她持续的抱怨惹怒了丈夫,使他说出了“离婚”一词。按照传统规定,丈夫只要说出“离婚”三次,婚姻就自动解除。于是,这对夫妇陷入了惊慌失措,只得求救隔壁村的毛拉。可是就当丈夫外出时,女主角真的动了心思,想要从婚姻中逃脱,嫁给另一个富人。

随着片子的发展,我们会发现,她的逃离是复杂的,不仅仅是对夫权的反抗,也混合了不愿服从的天性与贪恋、愚蠢和轻率的缺陷。与此相应的是,片尾,代表又一次从天而降,他收回了之前赋予她们的“自由”和“权利”,斥责村妇们背叛了苏维埃政府的“仁慈”与好意。她们被带回了政府接受审问,这一次,她们不再是纯真无辜的被解救对象,而是窃取官方财产的小偷。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