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高校毕业生“卷”入最后的就业冲刺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高校毕业生“卷”入最后的就业冲刺期

“专业和职业的必然因果联系在减弱。”

图片来源:图虫

界面新闻记者 | 查沁君

界面新闻编辑 | 刘方远

每逢毕业季,就业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2024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1179万人,比去年增加了21万人。上百场校园招聘会在全国各地高校进行,毕业生也卷入最后的就业冲刺阶段

本着“先就业再说”的心态,南方一所211高校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小巽,在最后的就业冲刺中,终于获得一家银行的Offer。

虽然读的是新闻传播专业,但连续数月,小巽都没有找到一份心仪的媒体工作,银行的这份工作是从基层做起,和本专业关系不大,但“银行工资可能比媒体高一点”。

小巽告诉界面教育,同寝的另外七位室友中,除了去国企和媒体外,还有两位室友的工作至今没有着落——其中一个室友“可能面试了几十场,一个保底的offer都没有”。

同专业的其他人有不少选择延期毕业,也有少数选择本校读博,小巽认为他们可能也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

北京一所985高校的理工科博士毕业生小汪,在找工作的路上相对顺利,摆在他面前的机会很多,既可以去高校、研究院,也可以进企业。三个多月前,他拿到了一家南方头部车企的Offer,薪资待遇相对可观。

但由于博士毕业的大论文还没做完,小汪不得不延期半年毕业。按照三方协议,如果年底没毕业的话,他需要付违约金,三方失效,到时还能以应届生身份重新找工作。当被问及“年底能否顺利毕业”时,小汪表示问题不大。

“从已经落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就业进展与去年同比基本持平,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还在找工作的过程当中。”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副司长吴爱华日前接受新华网访谈时称。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人社部、教育部、财政部三部分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11条稳就业政策举措其中包括不少真金白银的激励机制。

比如给企业发放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和一次性扩岗补助。2023年,上海、重庆规定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的标准为2000元/人,江苏、江西等地规定标准为1500元/人,北京、天津等规定标准为1000元/人;

河北、山东、福建、湖南、四川、陕西、青海等地区一次性扩岗补助标准为1500元/人,北京、天津、广东、安徽等地区补助标准为1000元/人。

今年,上述《通知》提出,合并实施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和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对招用毕业年度及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及16—24岁登记失业青年,签订劳动合同,并按规定为其足额缴纳三个月以上的失业、工伤、职工养老保险费的企业,可按每招用一人不超过15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

《通知》提出继续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2024年起,每年募集不少于100万个就业见习岗位,按规定给予就业见习补贴。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执行至2025年12月31日而非像以往一样,只设定一年的期限这有利于加强企业扩大招聘的预期

除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随着日前2024年高考落下帷幕,考生的志愿填报和专业选择,也或多或少受到就业市场的影响。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IT互联网、房地产、教培等“地基型”行业,仍然具有较高的人才吸纳能力,招聘需求占比较高。零售贸易等领域持续复苏,生物医药、新制造等新动能领域蓬勃发展,也是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

新质生产力领域也竞速抢才,如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环保等。此外,AI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的日益重视,以及企业ESG建设步伐的加快,使人工智能、运动健身、环境科学/环保等职业受到热议。

具体来看,从事以上高需求行业的人才专业,医药制造、电子/半导体/集成电路等行业人才主要来自药学及电子信息类等对口专业。而从事互联网、计算机软件行业的人才专业主要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

新能源汽车行业人才主要来自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新能源汽车技术等对口技术类专业;AI人才主要来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机械工程等计算机类基础型专业,IT底层学科是迈向人工智能职业的通途。

对于高考生来说,优先选择好学校的普通专业?还是普通学校的好专业?一直是很多家长和考生关心的话题。近年热度高涨的“志愿填报指导服务”正反映了家长们在“分数有限”情况下迫切需要这一问题的解法。

因为计算机类专业长期处于薪酬榜头部,而生化环材类专业也因就业难、薪酬不高等原因被认为是“天坑专业”。因此北大国发院研究团队以双一流大学的生化环材类专业和非双一流大学的计算机类专业为例,分析了2019届毕业生工作五年后的薪酬,探究好学校普通专业和好专业普通学校选择难题。

不同专业毕业五年后再一二线城市的平均薪资 图片来源:智联招聘

北大团队研究发现,在同等级城市中,非双一流大学计算机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薪资,高于双一流大学“生化环材”类专业本科毕业生。

具体来看,在一线、新一线、二线城市工作的非双一流大学计算机类专业本科学生,毕业五年后的平均月薪为9590元;而双一流大学生化环材类专业本科毕业生为8419元,二者相差1171元。

以此作为参考,毕业生如果为了找到薪酬更高的工作,在分数有限的情况下,选择好专业的优先级应大于好院校。

最关键的是不要跟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界面教育表示,考生填报志愿最基本的原则,是要根据自己的优势潜能,找到社会的需求,然后结合自己的考分来确定。

“不要只因为专业名字好听或时髦就选择,要深入了解专业的内涵和课程设置,确保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储朝晖称。

他同时提到,随着数字技术的更新、市场需求变化、新职业也在不断出现,使得专业和职业必然因果联系在减弱。虽然目前专业对口就业的比例不高,但仍应尽量使所学专业与职业规划接近,这有利于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

谈及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与社会用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副司长吴爱华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也提到:“从三年前我们就开始实行就业状况的红黄牌提示制度,对于连续两年三年就业状况不达预期的专业实行红牌或者黄牌警告,一些专业要调减招生计划,甚至停招相关的专业。

吴爱华表示,高校设置新专业的时候,必须要有明确的用人单位需求,作为批准设置专业的前提。针对已经开设的专业,要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动态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增设新的课程,根据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最新变化调整人才的培养方案。

文中小巽、小汪为化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高校毕业生“卷”入最后的就业冲刺期

“专业和职业的必然因果联系在减弱。”

图片来源:图虫

界面新闻记者 | 查沁君

界面新闻编辑 | 刘方远

每逢毕业季,就业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2024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1179万人,比去年增加了21万人。上百场校园招聘会在全国各地高校进行,毕业生也卷入最后的就业冲刺阶段

本着“先就业再说”的心态,南方一所211高校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小巽,在最后的就业冲刺中,终于获得一家银行的Offer。

虽然读的是新闻传播专业,但连续数月,小巽都没有找到一份心仪的媒体工作,银行的这份工作是从基层做起,和本专业关系不大,但“银行工资可能比媒体高一点”。

小巽告诉界面教育,同寝的另外七位室友中,除了去国企和媒体外,还有两位室友的工作至今没有着落——其中一个室友“可能面试了几十场,一个保底的offer都没有”。

同专业的其他人有不少选择延期毕业,也有少数选择本校读博,小巽认为他们可能也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

北京一所985高校的理工科博士毕业生小汪,在找工作的路上相对顺利,摆在他面前的机会很多,既可以去高校、研究院,也可以进企业。三个多月前,他拿到了一家南方头部车企的Offer,薪资待遇相对可观。

但由于博士毕业的大论文还没做完,小汪不得不延期半年毕业。按照三方协议,如果年底没毕业的话,他需要付违约金,三方失效,到时还能以应届生身份重新找工作。当被问及“年底能否顺利毕业”时,小汪表示问题不大。

“从已经落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就业进展与去年同比基本持平,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还在找工作的过程当中。”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副司长吴爱华日前接受新华网访谈时称。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人社部、教育部、财政部三部分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11条稳就业政策举措其中包括不少真金白银的激励机制。

比如给企业发放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和一次性扩岗补助。2023年,上海、重庆规定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的标准为2000元/人,江苏、江西等地规定标准为1500元/人,北京、天津等规定标准为1000元/人;

河北、山东、福建、湖南、四川、陕西、青海等地区一次性扩岗补助标准为1500元/人,北京、天津、广东、安徽等地区补助标准为1000元/人。

今年,上述《通知》提出,合并实施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和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对招用毕业年度及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及16—24岁登记失业青年,签订劳动合同,并按规定为其足额缴纳三个月以上的失业、工伤、职工养老保险费的企业,可按每招用一人不超过15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

《通知》提出继续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2024年起,每年募集不少于100万个就业见习岗位,按规定给予就业见习补贴。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执行至2025年12月31日而非像以往一样,只设定一年的期限这有利于加强企业扩大招聘的预期

除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随着日前2024年高考落下帷幕,考生的志愿填报和专业选择,也或多或少受到就业市场的影响。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IT互联网、房地产、教培等“地基型”行业,仍然具有较高的人才吸纳能力,招聘需求占比较高。零售贸易等领域持续复苏,生物医药、新制造等新动能领域蓬勃发展,也是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

新质生产力领域也竞速抢才,如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环保等。此外,AI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的日益重视,以及企业ESG建设步伐的加快,使人工智能、运动健身、环境科学/环保等职业受到热议。

具体来看,从事以上高需求行业的人才专业,医药制造、电子/半导体/集成电路等行业人才主要来自药学及电子信息类等对口专业。而从事互联网、计算机软件行业的人才专业主要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

新能源汽车行业人才主要来自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新能源汽车技术等对口技术类专业;AI人才主要来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机械工程等计算机类基础型专业,IT底层学科是迈向人工智能职业的通途。

对于高考生来说,优先选择好学校的普通专业?还是普通学校的好专业?一直是很多家长和考生关心的话题。近年热度高涨的“志愿填报指导服务”正反映了家长们在“分数有限”情况下迫切需要这一问题的解法。

因为计算机类专业长期处于薪酬榜头部,而生化环材类专业也因就业难、薪酬不高等原因被认为是“天坑专业”。因此北大国发院研究团队以双一流大学的生化环材类专业和非双一流大学的计算机类专业为例,分析了2019届毕业生工作五年后的薪酬,探究好学校普通专业和好专业普通学校选择难题。

不同专业毕业五年后再一二线城市的平均薪资 图片来源:智联招聘

北大团队研究发现,在同等级城市中,非双一流大学计算机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薪资,高于双一流大学“生化环材”类专业本科毕业生。

具体来看,在一线、新一线、二线城市工作的非双一流大学计算机类专业本科学生,毕业五年后的平均月薪为9590元;而双一流大学生化环材类专业本科毕业生为8419元,二者相差1171元。

以此作为参考,毕业生如果为了找到薪酬更高的工作,在分数有限的情况下,选择好专业的优先级应大于好院校。

最关键的是不要跟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界面教育表示,考生填报志愿最基本的原则,是要根据自己的优势潜能,找到社会的需求,然后结合自己的考分来确定。

“不要只因为专业名字好听或时髦就选择,要深入了解专业的内涵和课程设置,确保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储朝晖称。

他同时提到,随着数字技术的更新、市场需求变化、新职业也在不断出现,使得专业和职业必然因果联系在减弱。虽然目前专业对口就业的比例不高,但仍应尽量使所学专业与职业规划接近,这有利于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

谈及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与社会用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教育部高校学生司(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司)副司长吴爱华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也提到:“从三年前我们就开始实行就业状况的红黄牌提示制度,对于连续两年三年就业状况不达预期的专业实行红牌或者黄牌警告,一些专业要调减招生计划,甚至停招相关的专业。

吴爱华表示,高校设置新专业的时候,必须要有明确的用人单位需求,作为批准设置专业的前提。针对已经开设的专业,要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动态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增设新的课程,根据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最新变化调整人才的培养方案。

文中小巽、小汪为化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