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动脉网
6月20日,沪深交易所分别新增受理一家企业的上市申请;6月21日,北交所又受理了3家企业的IPO申请。此时,距离上交所、深交所的上一次受理记录已过去了半年。
截至6月26日,一周时间里三大交易所共受理了17家企业的IPO申请,其中北交所就受理了15家企业,二级市场积极信号明显。
IPO受理恢复一周以来,三大交易所受理的企业情况,资料来源:各交易所官网
值得欣喜的是,在IPO受理恢复一周的首批企业中,已经出现了医疗健康企业的身影,即6月26日爱舍伦在北交所的IPO申请已变更为受理状态。爱舍伦主要从事应用在专业康复护理与医疗防护领域的一次性医用耗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5.75亿元。
过去一年的时间里,医疗IPO处于低迷状态,在这一市场环境下,爱舍伦也已成为2024年以来首家IPO申请获受理的医疗企业。这个开在年中的头,可极大提升行业的IPO信心。
巧合的是,6月26日,2024年首个口腔IPO诞生——爱迪特在创业板IPO,是上半年以来成功在A股上市的为数不多的企业之一,同样为行业增添了信心。
医疗IPO冰点后的零突破
自 2023年8月证监会宣布阶段性收紧IPO节奏后,IPO准入愈发严格,IPO申报受理、上会等都明显减缓。2024年上半年,这一节奏仍在延续。
具体到医疗健康领域,截至2024年6月26日,上半年10余家公司成功上市,其中仅有爱迪特、海昇药业等5家在A股上市。
与此同时,大批量“撤单”伴随出现。
据动脉网不完全统计,2024年上半年,A股三大交易所约有30多家医疗健康相关企业撤回材料,IPO审核终止。这些企业中,既有生物医药创投圈的明星企业,曾获多家知名机构投资,广泛布局创新产品研发;也有经营多年且已形成一定收入规模的公司。
终止企业在“撤单”前多数已走到问询阶段,从获受理时间来看,排队时间在一年左右;个别企业即使在已排队近两年、距上市仅一步之遥的情况下,也撤回了申请。
新上市数量少,终止数量激增,申报受理又一度停滞,医疗IPO状况似乎已跌至冰点。
在IPO节奏放缓期间,监管部门对发行上市规则等进行了完善。2024年4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进一步完善发行上市制度;提高主板、创业板上市标准,完善科创板科创属性评价标准。提高发行上市辅导质效,扩大对在审企业及相关中介机构现场检查覆盖面。
此后,证监会、沪深交易所相继发布了配套制度规则,主板、科创板、创业板上市门槛大幅提高。
多位医疗健康投资人表示,在更高的上市标准下,医疗企业IPO之路主要卡在业绩表现、成长性、合规性等问题上。
“细看IPO审核问询的要点,监管部门重点围绕创新和增长两大焦点来进行,从板块定位、赛道定位、市场空间、持续经营能力、核心专利技术等问题展开。”高特佳投资副总经理于建林谈到,另一个新变化是,监管部门对推广销售费用的合理性、合规性更为重视。
当然,IPO冰点并非仅体现在医疗健康行业。据三大交易所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共有200多家企业终止审核;其中6月最为密集,截至6月25日已有多达90家企业更新为终止审核状态。
2024年以来三大交易所终止审核的企业数量(截至6月25日),数据来源:各交易所官网
对医疗健康企业来说,其经营具有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产品上市后的商业化阶段,进院、应用等环节需要合规进行,同时还与支付体系的完善息息相关。行业特性决定了医疗IPO的冰点更为突出。
与此同时,也有投资人认为,与其说当前的状态是“冰点”,不如说是回到了几年前更为冷静的市场状态。
拉长时间线可以发现,2021年A股新增上市公司达到顶峰,有500多家,其中医疗健康企业50多家。2022年起,随着整体平台性的变化,无论是总案例数还是医疗健康的案例数,都快速下降。
尽管如此,在A股市场常态化情况下,医疗健康行业IPO仍保持着一定体量,2023年达到21家,与2019年之前的常态化年份相比,数量并不算少。
近十年来A股新增上市公司情况,资料来源:证监会、choice
如果把A股数据与港股市场对比,可以发现港股在2019年-2023年也经历了类似的波动,2023年起进入相对清淡的状态。
此外,上市标准提高后,对于终止IPO的企业来说,及时撤回材料也是一种及时止损的选择,可节省成本为后续上市之路做准备。
总的来说,如何看待医疗健康企业IPO状况阶段性低迷?回答这一问题无法一概而论,需要结合行业特点与周期,以及二级市场整体状况,以更理性的眼光来看待。但可以肯定的是,如今医疗IPO受理情况突破了2024年以来“0”的状态,令行业振奋。
仍被支持上市,创新要求提高
IPO之路不畅,意味着上市募资渠道受阻,一级市场也面临企业融资难和投资机构募资难、退出难的现状。面对上市标准变化及一系列连锁反应,医疗健康领域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应对。
于建林了解到,目前许多企业正在积极修炼内功,调整业务策略。比如,以往一家企业恨不得把管线做得越多越好,但现在大家意识到,管线大而全不一定有意义,要瘦身和聚焦,把真正具备临床核心价值的管线保留住,非核心管线该砍掉的砍掉、该推迟的推迟,如果能license out就更好了。“我们也希望企业做好销售策略的改变,牢牢抓住对外BD的机会,比如专利权出让、管线权益出让、合作开发、股权出让等种种方式,走出国门,到国际市场上去曝光,增加交易机会。”
资金策略上,在积极将融资渠道多元化的同时,想办法延长现金流。“在资本泡沫时期,有的企业为了上市,一方面大规模引进管线,一方面大规模引进跨国企业高管,配置豪华的管线和管理团队。在现金流紧张的情况下,首先离开的可能就是这些高管,用人方面还是需要务实。”
不过,无论如何,医疗健康企业阶段性“无产品、无营收、无利润”的“三无”现象难以避免,产品研发、注册上市、商业化等各环节的法规制度也必须遵守。在这些大前提下,医疗IPO仍受监管部门的支持。
以科创板为例,过去几年里,一批医疗健康企业享受到科创板红利,自2019年科创板开板以来,已有近40家相关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据了解,科创板在审企业也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产业为主。
科创板的一大亮点便是第五套标准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2024年,证监会再次明确了科创板未盈利企业上市的相关事项。2024年4月印发的《关于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指出,将优化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环境,依法依规支持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科创属性突出的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上市。
只是在另一方面,上述措施发布半个月后,《关于修改〈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的决定》发布,提高了对拟上市企业在研发投入、发明专利数量及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方面的要求。
《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主要修改内容,资料来源:证监会
新指引将最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由原来的“累计在6000万元以上”调整为“累计在8000万元以上”,将原来的“应用于公司主营业务的发明专利5项以上”调整为“应用于公司主营业务并能够产业化的发明专利7项以上”,将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由原来的“达到20%”调整为“达到25%”;将“形成核心技术和应用于主营业务的发明专利(含国防专利)合计50项以上”调整为“形成核心技术和应用于主营业务,并能够产业化的发明专利(含国防专利)合计50项以上”。
修改后的科创属性评价指引强化了衡量科研投入、科研成果和成长性的关键指标,以进一步引导中介机构提高申报企业质量,推荐真正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的优质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同时,新的评价指引在发明专利应用中,强调了“能够产业化”,还重点关注拟上市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过去10年里,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快速发展,但整体而言,那些研发周期相对较短、风险较低、投入较少的跟随性创新比较受欢迎。时至今日,生物医药在基础理论、底层关键技术、生物信息资源积累等方面仍存在欠缺,原始创新仍是短板。从长远来看,未上市企业应更加重视那些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进行差异化的管线布局,力争细分领域内的源头创新。
因此,上市标准更高、监管趋严,除了从业绩层面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之外,也体现了支持行业创新的本质并未改变。对IPO生态而言,优胜劣汰趋势下,优质的创新企业能获得更多融资机会,获得进一步发展。
北交所热度高,按下属于医疗的重启键
再来看IPO的整体情况,截至6月20日,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合计有400多家IPO在审企业,其中已过会29家,提交注册21家。业内普遍认为,此次上市制度的完善进程已告一段落,后续IPO或将逐步常态化。
可以看到,IPO受理恢复后,北交所受理数量最多,6月21日至6月26日,每个工作日均有新增受理,26日的新增数量更是高达6家;医疗IPO受理的重启,也正是来自北交所。
2023年9月1日,北交所“深改19条”正式发布,明确对已经具备上市条件的优质中小企业,在符合北交所市场定位前提下,允许其首次公开发行并在北交所上市。截至目前,北交所上市门槛也未进行实质性调整。
在上市标准整体提高的背景下,北交所为大批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上市选择,其具有包容度高、时间表紧凑可控、审核速度快的鲜明特点,动脉网在近期访谈中也了解到,北交所已经成为医疗健康企业、投资人心目中的理想上市地。
据统计,今年以来共有30家企业辅导完毕,其中拟登陆北交所的有26家,占比超八成。动脉网了解到,近期有爱得科技、爱舍伦、珈创生物等医疗健康企业的北交所上市申请通过辅导验收,通过辅导验收意味着可以申报北交所上市;其中,爱舍伦IPO申请已获受理。
此外,爱得科技主要从事以骨科耗材为主的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核心产品包括脊柱类、创伤类、运动医学等骨科医用耗材以及用于伤口疗愈的创面修复产品。据爱得科技披露的数据,公司2024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455万元,净利润1632万元。
珈创生物为生物制品企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提供细胞检定、病毒清除工艺验证服务;公司披露信息显示,2023年,珈创生物实现营业收入1.32亿元,净利润4662万元。
接下来,还有哪些企业的IPO将被受理?是否还会出现在当下最热门的北交所?这些都值得期待。
无论如何,在国家鼓励新质生产力、创新药、生物制造等的大环境下,积极的变化一定会到来,只是阵痛难以避免,从业者能做的唯有扎实耕耘、静待花开。
参考资料:
上海证券报:超八成完成辅导验收企业拟在北交所IPO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