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显微“城市治理”:成都如何下好细“治”入“微”先手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显微“城市治理”:成都如何下好细“治”入“微”先手棋

以“小”见“大” ,让民生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文 | 李国雄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关于“推动城市管理融入基层治理”的工作部署,按照总体要求,部署开展全国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整治提升工作,6月27日,推动城市管理融入基层治理暨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整治提升工作现场会在成都温江区召开,共同探索城市细“治”入“微”之路。

城市治理,既需要考虑“中国之治”的逻辑遵循,又需要因地制宜符合城市规律,精细化、精准化、品质化成为城市治理转型的必然选择,从城市小微公共空间入手,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成为我国城市精细化治理中的“必答题”。

作为连续15年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常住人口超过2100万、经济体量突破2万亿、力求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成都来说,有责任、亦有条件探索出一条以“小切口” 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以城市更新推动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新路径,为我国城市治理辟好路、带好头。

城市标点:小微公共空间打通居民体感“最后一公里”

在成都这座城市的小微公共空间里,汇聚着独特的“成都式幸福”。

初夏的傍晚,阳光斑驳。走进青羊区玉宇路“美丽街角”,一座绿色清雅的小游园映入眼帘,与已建成的分类碳小屋、社区消防微站相映成趣。不少市民正带着孩子纳凉聊天,围坐在树荫下听曲下棋,还有人在打乒乓球、做太极等运动,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青羊区玉宇路“美丽街角”

这块“美丽街角”,曾经是一片“撂荒地”,自改造完成以来,已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幸福乐园。“现在更新成了绿色精致的魅力街角,我们在这里做运动、啖三花、品川剧、散步歇脚,非常惬意!”家住光华美邻小区的刘梅说,每天饭后闲暇时光,她都会约上几个老姊妹一起,到玉宇路“美丽街角”休憩娱乐,享受家门口的“小美好”。

这是成都进行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整治提升的生动缩影,小微公共空间是指分布散、面积小、不规则、权属杂的城市微空间,是城市中分布最为广泛、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城市公共空间类型,更需要有关部门瞄准群众急难愁盼的痛点发力,整治脏乱差,主动向前一步,回应老百姓呼声,弥补社区功能缺失,增强民生福祉温暖人心。

城市大规模更新引人注目,小微公共空间的精心设计同样值得品味。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毛细血管”与“神经末梢”,小微公共空间在连接城市不同公共空间的同时,还能显著弥补城市空间功能的缺失,但如何让小微公共空间更新真正走进群众心里,造福一方百姓,是一门“绣花”功夫,极考手艺。

为了能够准确挖掘城市微空间的特质和潜力,成都城管委与地方社区相关负责人多次通过实地走访对场地现状及周边情况进行详细摸底,采取“市民评议、专家评价、行业管理部门评定”相结合的方式,在充分了解群众需求、确定地区自然禀赋、梳理历史文化特色后,针对小微空间品质不佳、利用率低的问题,着手进行场地改造,优化功能分区、提升绿化环境、增设娱乐活动设施等措施,让“撂荒地”绽放新活力。

以建设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2023年成都共塑造小而美、小而优、小而精、小而洁的美景街角1078个,完成“金角银边”打造229个,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示范点位建设632个,做百姓家门口的设计师,助力儿童友好型、青年发展型、老人关爱型城市建设,推动公园与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建设功能复合式小微绿地,让民生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金牛区花圃北路“美丽街角”

土地如常,记忆翻新。不起眼的墙角、空置的荒地、杂草丛生的桥下空间等,摇身一变,成为“桥隅洞天”、“金角银边”、“星罗棋布”的绿色点缀与娱乐健身空间,一批带有城市记忆的情感空间通过更新改造实现再生和转型,又扛起生机与希望,活力与动感。

串珠成链:“美丽街区”已成城市“新名片”

“走到玉林路的尽头,走过小酒馆的门口。”一首成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来到玉林路打卡,试图从街区打造了解成都本味,那些真正读懂成都的人,会说这里最吸引人的是成都的生活哲学,这是一座接近生活本质的城市,快与慢、新与旧、蓝与绿,完美地凝结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街区里,这既是开放、包容、多元的成都形象的具象化表达,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城市万千气象的生动缩影。

改造后的玉林东路街景

沉浸式体验玉林路的一步一景,是一种新风尚,街区也逐渐成为成都特色品牌首店聚集地和夜间经济新地标。数据显示,武侯区玉林东路街区在设置个性化店招,打造紫薇花特色景墙,通过“外摆+绿化”形式增设移动式花箱和公共座椅等一系列动作之后,日均人流量从1万人提升到3-5万人。

不仅是玉林,在金牛区枣子巷街区,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优势资源,打造“国医汇、美食记、市井巷、意创集、蜀乐章”等五大消费场景,实现街区、园区、社区、校区“四区”融合,构建集游、娱、购、康养于一体的特色文化商业街区,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紧邻一环路的抚琴街道西南街社区,建成于上世纪80、90年代,是成都第一批拆迁安置点,普遍存在“建筑破败、道路破烂、管网破损”等典型老旧城区的特征,近几年,相关单位紧抓“一环路市井生活圈”打造契机,按照“整体规划、连片打造,多元共治、集中呈现”的思路实施更新,通过社区党委和辖区居民的共同努力,在过去一年里,西南街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获得了许多的荣誉。

抚琴街道西南街遛鸟杏园

西南街的创新经验,被国家发改委在全国推广,城市老旧小区改造“西南街模式”得到了国家住建部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并作为老旧小区改造优秀案例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采用,被新华网评定为“中国基层领导力典型案例”,被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评为“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2022)”。

“说出来可能很难相信,这条街以前被人嘲讽为‘稀烂街’。改造完成后也有不少领导专门来这调研,其实住在这里,我们最深切的感受就是居住环境变好了,生活品质更高了,现在也经常邀请朋友来家坐坐,看看变化。”家住抚琴小区的退休教师李婷说。

已定居成都的新疆维族姑娘何宁,没事就喜欢行走在成都的街巷中,这里有川流不息的人群,也有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气息,有让人回味的美食,也有人声鼎沸的繁华,交融时尚与传统、秩序与休闲、烟火与静逸。

成都善于强化美学运用,通过街区商铺联合共创街区文化品牌,突出街区高颜值。据统计,目前成都已提炼地标文化Logo应用于“席地而坐”场景120处、墙面箱柜美化370处、创作艺术井盖860个;功能与艺术兼备的公共休憩座椅投放街区2000个,打造“一路一风格、一店一特色”“十佳”招牌街道34条,形成“百花齐放““和而不同”的街景效果,差异化打造街巷,让城市更新“有板有眼”,居民生活“有里有面”。

统计显示,今年端午小长假期间,成都全市特色商业街区客流量达480.5万人次,较去年同比增长47.03%。成都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街巷打造方面,根据不同的商业业态、文化特色等人居环境特点,发掘展现市井生活之美、人文和谐之美、街巷风貌之美、文化传承之美,目前已差异化打造美丽街巷53条,再通过片区化整治街区,以建成区3条及以上中小街道围合区域为一个街区,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聚焦市容环境、街区风貌等重点,一体化打造U形空间。通过市、区、镇三级联动,实施“六美”共治,建成“美丽街区”34个,推动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带动城市环境品质整体提升。

在街区后续维护方面,成都相关部门按标准纳入常态化管理,以“街长制” 促进“街长治”,并实行加大临街单位“门前五包”落实情况督查,指导帮助临街单位维护市容环境秩序,对市民群众、管理部门发现问题主动认领,及时整改销号,实现工作“有部署、有反馈、有整改、有实效”的全周期闭环管理。

社区“微客厅”、街头“文化墙”、精品“微绿地”、便民“运动角”分布在街区,跳动着城市的脉搏,成为链接城市元素的纽带,完成立足“人”、建好“城”、美化“境”、融于“业”的统一,将居民生活、文化旅游、新潮消费“串珠成链”。

以“小”见“大”:把握城市精细化治理底层逻辑

街区是凝结且传承下来的文化,而不是凝固且下沉的历史。将生活“串珠成链”,既有物质层面又有精神层面,在物质层面,将城市小微空间更新的“金边银角”“美丽街巷”串珠成链,形成交通系统完善、环境景观蓝绿交织、公共活动场所动静相宜的特色街区,在精神层面,链接历史文化保留居民乡愁、链接现代潮流突出时代活力、链接居民生活深化智慧智能,这更要把握“中国之治”的底层逻辑。

以“便民服务”为宗旨。在居民服务日常生活服务方面,成都积极开辟社区生活空间,引导快剪理发、维修水电、缝补剪裁等服务业态有序经营,让“成都老手艺人”近距离为市民提供便捷服务,回眸传统,留住乡愁。

在可回收物再利用方面,相关单位在街区内增设移动“碳中和小屋”,动程更智能,市民交易更方便,同时上线“大件垃圾回收”等17个网上便民应用服务,据统计,2023年市民网上预约废旧家具等大件垃圾上门收件1万余单,收运量超5000吨。

900余项服务集成于“天府市民云”,让市民“好办事”;14万名网格员疏通城市“毛细血管”,“微网实格”触达“神经末梢”,让居民有问题能第一时间“找到人”,获得服务和帮助;“蓉易见”“蓉易享”“蓉易办”和12345助企热线,面向380多万市场主体,答疑解惑,给出问题解决方案。

以“智慧城市”为牵引。成都大力推行“街区制+智慧化城市管理”,通过“AI识别+自动预警派遣”实现对环境卫生、车辆乱停放等城市管理顽瘴痼疾的智能识别和快速处置,形成“自动抓拍-自动分拨-处置反馈-问题闭环”全链条监管处置。开展街区共享单车饱和度检测,实现早晚高峰潮汐式实时智慧调度。智慧路灯根据不同天气、场景和行人数量智能感应调节亮度,节能改造率达100%。

以“公园城市”为统领。2023年,成都市新建各级绿道845公里,已累计建成7003公里,新改建“回家的路”社区绿道1003条,二环高架“空中花带”“绿野仙踪”等成都特色立体绿化景观次第成形。同时依托公园绿道等绿色开敞空间,打造生活消费场景100余个,设置阳光帐篷区100万平方米,可满足20万人露营需求。

以“居民自治”为取向。据了解,成都正试点城管骨干力量挂职社区副书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汇聚多元力量共同参与街区建设,优化基层治理模式,创新“公益+低偿”运作模式,对街区居民、商家、企业参与基层治理行为进行“宏德、善治、友爱”赋分,凭积分兑换物资奖励和政策优惠,探索“居民自治”新方法、新路径。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处于“站二进三”路上的成都,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万亿元,增长6%。其中,民生支出引人瞩目,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提升至69%,城市的“钱袋子”越来越多地向百姓美好生活需求打开。

与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相同,“以人为本”也是城市治理与更新的核心。目前,成都正以生态保护和修复为基本前提,以城市高品质有韧性、健康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绿色高效发展为保障,在实践中持续丰富,最终实现生态美好、生产发展、生活幸福。

相对于其他城市的更新模式,成都格外注重空间场景的营造,更注重人的真实体验和情感共鸣,也更注重场所的多元服务和内生活力,不仅要汇聚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全要素、多领域的美好期许,更要兼“绿水青山”“时代潮流”“多元共治”“以文化人”“美好生活”等多元价值要素,这让人们更容易形成对于地域文化的认同和归属,产生与城市更深的羁绊。

当今社会,一个有温度的“健康”城市与多元空间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归属感,它是一个人、一个团体、一座城市免疫力、韧性和影响力的真正来源,凝聚着一座城市团结奋进、勇毅前行的向上力量,这也是成都连续15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题中之义。

目前,成都已形成以绿色价值理念为先导、以生活空间为治理阵地、以智慧城市建设为治理手段、以绿色低碳共识来实现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将街角、街巷、街区“绘入”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蓝图”,为城市治理提供可借鉴、可学习的“成都样本”与“成都模式”,助力形成城市各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开启城市治理的正向循环。

(本文出现的人名均为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显微“城市治理”:成都如何下好细“治”入“微”先手棋

以“小”见“大” ,让民生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文 | 李国雄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关于“推动城市管理融入基层治理”的工作部署,按照总体要求,部署开展全国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整治提升工作,6月27日,推动城市管理融入基层治理暨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整治提升工作现场会在成都温江区召开,共同探索城市细“治”入“微”之路。

城市治理,既需要考虑“中国之治”的逻辑遵循,又需要因地制宜符合城市规律,精细化、精准化、品质化成为城市治理转型的必然选择,从城市小微公共空间入手,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成为我国城市精细化治理中的“必答题”。

作为连续15年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常住人口超过2100万、经济体量突破2万亿、力求高质量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成都来说,有责任、亦有条件探索出一条以“小切口” 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以城市更新推动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新路径,为我国城市治理辟好路、带好头。

城市标点:小微公共空间打通居民体感“最后一公里”

在成都这座城市的小微公共空间里,汇聚着独特的“成都式幸福”。

初夏的傍晚,阳光斑驳。走进青羊区玉宇路“美丽街角”,一座绿色清雅的小游园映入眼帘,与已建成的分类碳小屋、社区消防微站相映成趣。不少市民正带着孩子纳凉聊天,围坐在树荫下听曲下棋,还有人在打乒乓球、做太极等运动,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青羊区玉宇路“美丽街角”

这块“美丽街角”,曾经是一片“撂荒地”,自改造完成以来,已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幸福乐园。“现在更新成了绿色精致的魅力街角,我们在这里做运动、啖三花、品川剧、散步歇脚,非常惬意!”家住光华美邻小区的刘梅说,每天饭后闲暇时光,她都会约上几个老姊妹一起,到玉宇路“美丽街角”休憩娱乐,享受家门口的“小美好”。

这是成都进行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整治提升的生动缩影,小微公共空间是指分布散、面积小、不规则、权属杂的城市微空间,是城市中分布最为广泛、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城市公共空间类型,更需要有关部门瞄准群众急难愁盼的痛点发力,整治脏乱差,主动向前一步,回应老百姓呼声,弥补社区功能缺失,增强民生福祉温暖人心。

城市大规模更新引人注目,小微公共空间的精心设计同样值得品味。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毛细血管”与“神经末梢”,小微公共空间在连接城市不同公共空间的同时,还能显著弥补城市空间功能的缺失,但如何让小微公共空间更新真正走进群众心里,造福一方百姓,是一门“绣花”功夫,极考手艺。

为了能够准确挖掘城市微空间的特质和潜力,成都城管委与地方社区相关负责人多次通过实地走访对场地现状及周边情况进行详细摸底,采取“市民评议、专家评价、行业管理部门评定”相结合的方式,在充分了解群众需求、确定地区自然禀赋、梳理历史文化特色后,针对小微空间品质不佳、利用率低的问题,着手进行场地改造,优化功能分区、提升绿化环境、增设娱乐活动设施等措施,让“撂荒地”绽放新活力。

以建设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2023年成都共塑造小而美、小而优、小而精、小而洁的美景街角1078个,完成“金角银边”打造229个,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示范点位建设632个,做百姓家门口的设计师,助力儿童友好型、青年发展型、老人关爱型城市建设,推动公园与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建设功能复合式小微绿地,让民生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

金牛区花圃北路“美丽街角”

土地如常,记忆翻新。不起眼的墙角、空置的荒地、杂草丛生的桥下空间等,摇身一变,成为“桥隅洞天”、“金角银边”、“星罗棋布”的绿色点缀与娱乐健身空间,一批带有城市记忆的情感空间通过更新改造实现再生和转型,又扛起生机与希望,活力与动感。

串珠成链:“美丽街区”已成城市“新名片”

“走到玉林路的尽头,走过小酒馆的门口。”一首成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来到玉林路打卡,试图从街区打造了解成都本味,那些真正读懂成都的人,会说这里最吸引人的是成都的生活哲学,这是一座接近生活本质的城市,快与慢、新与旧、蓝与绿,完美地凝结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街区里,这既是开放、包容、多元的成都形象的具象化表达,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城市万千气象的生动缩影。

改造后的玉林东路街景

沉浸式体验玉林路的一步一景,是一种新风尚,街区也逐渐成为成都特色品牌首店聚集地和夜间经济新地标。数据显示,武侯区玉林东路街区在设置个性化店招,打造紫薇花特色景墙,通过“外摆+绿化”形式增设移动式花箱和公共座椅等一系列动作之后,日均人流量从1万人提升到3-5万人。

不仅是玉林,在金牛区枣子巷街区,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优势资源,打造“国医汇、美食记、市井巷、意创集、蜀乐章”等五大消费场景,实现街区、园区、社区、校区“四区”融合,构建集游、娱、购、康养于一体的特色文化商业街区,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紧邻一环路的抚琴街道西南街社区,建成于上世纪80、90年代,是成都第一批拆迁安置点,普遍存在“建筑破败、道路破烂、管网破损”等典型老旧城区的特征,近几年,相关单位紧抓“一环路市井生活圈”打造契机,按照“整体规划、连片打造,多元共治、集中呈现”的思路实施更新,通过社区党委和辖区居民的共同努力,在过去一年里,西南街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获得了许多的荣誉。

抚琴街道西南街遛鸟杏园

西南街的创新经验,被国家发改委在全国推广,城市老旧小区改造“西南街模式”得到了国家住建部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并作为老旧小区改造优秀案例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采用,被新华网评定为“中国基层领导力典型案例”,被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评为“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2022)”。

“说出来可能很难相信,这条街以前被人嘲讽为‘稀烂街’。改造完成后也有不少领导专门来这调研,其实住在这里,我们最深切的感受就是居住环境变好了,生活品质更高了,现在也经常邀请朋友来家坐坐,看看变化。”家住抚琴小区的退休教师李婷说。

已定居成都的新疆维族姑娘何宁,没事就喜欢行走在成都的街巷中,这里有川流不息的人群,也有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气息,有让人回味的美食,也有人声鼎沸的繁华,交融时尚与传统、秩序与休闲、烟火与静逸。

成都善于强化美学运用,通过街区商铺联合共创街区文化品牌,突出街区高颜值。据统计,目前成都已提炼地标文化Logo应用于“席地而坐”场景120处、墙面箱柜美化370处、创作艺术井盖860个;功能与艺术兼备的公共休憩座椅投放街区2000个,打造“一路一风格、一店一特色”“十佳”招牌街道34条,形成“百花齐放““和而不同”的街景效果,差异化打造街巷,让城市更新“有板有眼”,居民生活“有里有面”。

统计显示,今年端午小长假期间,成都全市特色商业街区客流量达480.5万人次,较去年同比增长47.03%。成都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街巷打造方面,根据不同的商业业态、文化特色等人居环境特点,发掘展现市井生活之美、人文和谐之美、街巷风貌之美、文化传承之美,目前已差异化打造美丽街巷53条,再通过片区化整治街区,以建成区3条及以上中小街道围合区域为一个街区,结合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聚焦市容环境、街区风貌等重点,一体化打造U形空间。通过市、区、镇三级联动,实施“六美”共治,建成“美丽街区”34个,推动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带动城市环境品质整体提升。

在街区后续维护方面,成都相关部门按标准纳入常态化管理,以“街长制” 促进“街长治”,并实行加大临街单位“门前五包”落实情况督查,指导帮助临街单位维护市容环境秩序,对市民群众、管理部门发现问题主动认领,及时整改销号,实现工作“有部署、有反馈、有整改、有实效”的全周期闭环管理。

社区“微客厅”、街头“文化墙”、精品“微绿地”、便民“运动角”分布在街区,跳动着城市的脉搏,成为链接城市元素的纽带,完成立足“人”、建好“城”、美化“境”、融于“业”的统一,将居民生活、文化旅游、新潮消费“串珠成链”。

以“小”见“大”:把握城市精细化治理底层逻辑

街区是凝结且传承下来的文化,而不是凝固且下沉的历史。将生活“串珠成链”,既有物质层面又有精神层面,在物质层面,将城市小微空间更新的“金边银角”“美丽街巷”串珠成链,形成交通系统完善、环境景观蓝绿交织、公共活动场所动静相宜的特色街区,在精神层面,链接历史文化保留居民乡愁、链接现代潮流突出时代活力、链接居民生活深化智慧智能,这更要把握“中国之治”的底层逻辑。

以“便民服务”为宗旨。在居民服务日常生活服务方面,成都积极开辟社区生活空间,引导快剪理发、维修水电、缝补剪裁等服务业态有序经营,让“成都老手艺人”近距离为市民提供便捷服务,回眸传统,留住乡愁。

在可回收物再利用方面,相关单位在街区内增设移动“碳中和小屋”,动程更智能,市民交易更方便,同时上线“大件垃圾回收”等17个网上便民应用服务,据统计,2023年市民网上预约废旧家具等大件垃圾上门收件1万余单,收运量超5000吨。

900余项服务集成于“天府市民云”,让市民“好办事”;14万名网格员疏通城市“毛细血管”,“微网实格”触达“神经末梢”,让居民有问题能第一时间“找到人”,获得服务和帮助;“蓉易见”“蓉易享”“蓉易办”和12345助企热线,面向380多万市场主体,答疑解惑,给出问题解决方案。

以“智慧城市”为牵引。成都大力推行“街区制+智慧化城市管理”,通过“AI识别+自动预警派遣”实现对环境卫生、车辆乱停放等城市管理顽瘴痼疾的智能识别和快速处置,形成“自动抓拍-自动分拨-处置反馈-问题闭环”全链条监管处置。开展街区共享单车饱和度检测,实现早晚高峰潮汐式实时智慧调度。智慧路灯根据不同天气、场景和行人数量智能感应调节亮度,节能改造率达100%。

以“公园城市”为统领。2023年,成都市新建各级绿道845公里,已累计建成7003公里,新改建“回家的路”社区绿道1003条,二环高架“空中花带”“绿野仙踪”等成都特色立体绿化景观次第成形。同时依托公园绿道等绿色开敞空间,打造生活消费场景100余个,设置阳光帐篷区100万平方米,可满足20万人露营需求。

以“居民自治”为取向。据了解,成都正试点城管骨干力量挂职社区副书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汇聚多元力量共同参与街区建设,优化基层治理模式,创新“公益+低偿”运作模式,对街区居民、商家、企业参与基层治理行为进行“宏德、善治、友爱”赋分,凭积分兑换物资奖励和政策优惠,探索“居民自治”新方法、新路径。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处于“站二进三”路上的成都,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万亿元,增长6%。其中,民生支出引人瞩目,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提升至69%,城市的“钱袋子”越来越多地向百姓美好生活需求打开。

与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相同,“以人为本”也是城市治理与更新的核心。目前,成都正以生态保护和修复为基本前提,以城市高品质有韧性、健康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绿色高效发展为保障,在实践中持续丰富,最终实现生态美好、生产发展、生活幸福。

相对于其他城市的更新模式,成都格外注重空间场景的营造,更注重人的真实体验和情感共鸣,也更注重场所的多元服务和内生活力,不仅要汇聚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全要素、多领域的美好期许,更要兼“绿水青山”“时代潮流”“多元共治”“以文化人”“美好生活”等多元价值要素,这让人们更容易形成对于地域文化的认同和归属,产生与城市更深的羁绊。

当今社会,一个有温度的“健康”城市与多元空间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归属感,它是一个人、一个团体、一座城市免疫力、韧性和影响力的真正来源,凝聚着一座城市团结奋进、勇毅前行的向上力量,这也是成都连续15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题中之义。

目前,成都已形成以绿色价值理念为先导、以生活空间为治理阵地、以智慧城市建设为治理手段、以绿色低碳共识来实现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将街角、街巷、街区“绘入”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蓝图”,为城市治理提供可借鉴、可学习的“成都样本”与“成都模式”,助力形成城市各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开启城市治理的正向循环。

(本文出现的人名均为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