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号元宵节,距离下午6点放映的《爱乐之城》还有一个小时,在北京工作的王雨就早早地赶到了位于慈云寺的一家影院。这部电影在国内还没有正式公映,但聚集在影院大厅等待观看这场电影的,还有一大群人。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他们每人拿到手上的除了一张电影票,还有一包纸巾。
“就像赶赴一场约会一样,”看完电影的王雨在微博上写道,“好幸运能被抽中观影团,还能近距离和偶像桃姐交流,值了。”
她口中的“桃姐”,正是著名的影评自媒体人“桃桃林林”,这是他组织的第5场“桃桃观影团”活动。
如果你在社交媒体上搜索一番,就会发现近几年各式各样的观影团,像雨后春笋一般涌现了出来。随着看电影成为像吃饭、唱卡拉OK一样普遍流行的生活方式,一些年轻人在观影体验上有了更高的追求——他们希望能和电影主创、影评人深入交流,对电影延伸的话题展开更多的讨论。
“真正的影迷其实是一个很小的群体,喜欢电影的人本身就有点孤独,需要一个群体的认同感。因为我本身就是影迷,所以懂得这种看到好电影想和别人分享的感觉。”影评人桃桃林林告诉界面记者。
当然对于许多人来说,“免费赠票”这一项就足够有吸引力。“观影团其实是近几年一种主流的影片宣发方式,基本上每部电影都会用”,从事电影宣发行业4年的Catherine告诉界面记者。观影团不仅由影评人组织,还覆盖了各领域的媒体,比如网站、电台等等。
对于片方来说,观影团可谓是一种“惠而不费”的营销策略。流程一般是通过KOL宣传,召集观影,再让参与的观众写影评。举办一场上百人的观影团活动成本并不高,参与的大多是学生和年轻白领,但获得的宣传效果往往不错。“关键是制造惊喜感,让大家提前通过报名这种方式抢票,被抽中后会有中奖的感觉,所以接受度很高。”Catherine说。
然而在如何把普通的观影做得更有趣这件事情上,不同的组织者有各自的考量。
结合每部电影不同的调性,用不同的主题活动吸引有同样审美偏好的人,是让观影活动保持新鲜感的关键。比如桃桃观影团第一期《佩小姐的奇幻城堡》布置了主题甜品台,并找来了coser “佩小姐”和影迷合照;科幻片《降临》的观影,则找来了果壳网的科幻大V们谈谈“外星人交流技巧指南”。
一贯用“少女心”作为标签的胡辛束,专门为电影《摆渡人》策划了一场“移动小酒馆”的营销事件——找来有号召力的KOL,开着一辆房车寻找有情感故事的人,并进行直播。
同样用观影来组织线下活动的还有B站。有个强烈二次元属性的社区,在新海诚《你的名字。》上映的时候,召集了全国49个城市的B站会员免费观影,并在开场前都会播放将近六分钟的《乾杯 – ( ゜- ゜)つロ》回忆 MV。当然参与的前提是,你是B站会员并且“配对”成功。从这个角度来说,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观影本身,让参与的用户感到了强烈的“身份认同”,成为了B站一次声势浩大的线下交友活动。
无论是自媒体还是社区网站,花心思组织观影团,不仅是出于片方合作的需要,还是塑造自身品牌的方式。如今,流量红利的消退和内容的碎片化,用户数量大幅增加的机会越来越少,争夺用户时间和深耕用户体验愈发重要。而对于专注垂直细分领域的影评自媒体来说,组织一场观影,不仅能吸引更多粉丝,还能通过这种线下社交增加粉丝的忠诚度,让自己的内容更有商业价值。
“我从去年12月开始组织观影活动,会逐步把‘桃桃观影团’塑造成旗下的观影品牌,每次尝试和不同的品牌合作,逐步推广到北京上海以外的城市去。”桃桃林林说。
除了片方,的确有一些品牌看到了商业机遇。比如在桃桃观影团的《少年巴比伦》场就得到了支付宝AR红包的赞助。另一个从影评起家的自媒体“毒舌电影”和网易合作了一次“态度热点日”的观影后,就得到了肯德基的关注——为了推广小食拼盘,主办方让观众把炸鸡和薯条带进了电影院。对于喜欢最求仪式感的都市年轻人来说,这样的花式组合噱头,足够吸引人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