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云边有个小卖部》:别让电影成为小说的附属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云边有个小卖部》:别让电影成为小说的附属品

热门IP改编,现象级小说跌落神坛。

文|镜象娱乐 汪雨婷

电影《云边有个小卖部》改编自张嘉佳同名小说,自6月22日上映以来,吸引不少观众走进影院。截至7月3日,票房已破4亿,但电影在豆瓣上由近5万人打出评分5.1,跌破及格线。票房好口碑烂,原作者亲自改编也没能挽回的电影口碑,再次说明了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的门槛。不懂电影叙事的作品,终究只是“门外汉”。

热门IP改编,现象级小说跌落神坛

《云边有个小卖部》小说首次出版于2018年7月,之后销量一路飙升,在2022年已经突破惊人的六百万册,再次创下华语图书销量奇迹。小说在豆瓣上收获评分7.4,可谓“销量口碑双丰收”,更有读者评价这是“一本能将你带回故乡的小说”。2022年,《云边有个小卖部》宣布影视化,不出意外地激起了很大水花。对“刘十三”这一灵魂人物的出演人选,书粉们从未停止讨论。不少书粉认为“彭昱畅是天选刘十三”。

自带热度的IP被影视化,近两年热门的“田园治愈”题材,“天选刘十三”的确定出演,《云边有个小卖部》电影似乎是赢在起跑线上的那一类。电影上映前,在猫眼上的“想看人数”已经突破了55万。上映后也一直捷报频传。

与此同时,不同的声音也在酝酿着。电影上映后不久,“云边有个小卖部难看”热搜词条短暂上榜后迅速被撤。“原作者亲自改编”成为电影的最大变数,“张嘉佳请别再碰电影圈”的评论也刷屏网络。早在2016年,张嘉佳的小说改编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掀起讨论,豆瓣上95.2万人看过的数据统计,显示着张嘉佳作为当代畅销小说家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而由35万余人打出的5.3评分,无疑意味着这部由原作者担任编剧的电影在观众心目中未达及格水平。同样是在2016年,由张嘉佳担任导演和编剧的电影《摆渡人》上映,这部“梁朝伟和金城武两位影帝,加上王家卫监制都没能救回来”的电影,让观众对张嘉佳的信心再打折扣。

这次《云边有个小卖部》电影依然由张嘉佳担任导演和编剧。时隔八年,张嘉佳的影响力依旧;而豆瓣开分以来一路下滑的评分,说明观众还是为它贴上了“烂片”标签。“观影的多数是书粉”也成为电影被诟病的一大原因。作为热门IP,小说的影视化,激起原著书粉的很大期待。但是电影如果纯靠小说火爆的“长尾效应”,依靠书粉“为情怀买单”赚取票房,不仅很难再获成功,反而容易自砸招牌。

延续小说温情基调,场景叙事差强人意

电影版《云边有个小卖部》延续了小说的温情基调。故事发生在“伸手可以够得到云朵”的云边镇,开场云朵的缓慢移动,将童话般的小镇展现在观众眼前。电影画面展现了美感,但是在配合故事情节上做得不够。电影中多用鸟瞰式的全景拍摄手法,展现出世外桃源之景。但在切入近景时,电影的构图场景却没有很好地展现小镇特色或衬托人物性格。这也使得电影尽管一直保持着暖色调,尽管展现着小说中描述的“落雨,开花,起风,挂霜”,却不能将观众的思绪真正代入其中。

同时,电影基于体量原因,将小说的前半部分男女主人公年少时的关系用八分钟动画呈现;并用少数几个场景勾勒刘十三努力但平凡的人生。

这样的手法意味着“删除”。电影删除了书中很多“不重要”的情节,保留了读者讨论度最高、最有感触的部分。这样做看似保全了观众的情感体验,但实际上“一刀切”的改编手法,将主人公完整的心路历程碎片化,也弱化了主人公的成长线。

刘十三不再是那个努力、上进却依然普通的刘十三;而是被塑造成一个“莫名其妙”回到云边镇,每天见证不同人物故事的刘十三。

小镇场景的堆砌也使得云边镇群像性的完整人物关系碎片化。电影中的人物只是在主人公需要成长,需要见证某件事情,或者需要推动情节发展的时候出现。人物的扁平化,使得故事配角完全沦为主人公成长的工具,沦为场景氛围感营造的工具,也使得电影故事情节十分跳跃。

另外,主线任务并不清晰也是电影的一大败笔。“卖出一千份保单”在电影中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由头,而在其它的线索出现之后便猛然中断,极大地影响了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和故事的情感串联。

场景构图上的缺陷,情节上的不连贯,主人公和其他人物形象的扁平化,使整部电影看上去就像小说名场面的再现。向外营造场景的烘托作用不到位,向内人物塑造的深度不够。观众在碎片化的关系和情感中,很难找到自己完整的情感体验,很难形成对故事的深刻认知。当温情片只剩治愈,当电影不懂叙事,再热门的故事也只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自我感动。

强行煽情的温情片,很难引起共鸣

亲情是《云边有个小卖部》的主线。电影希望延续小说感动观众、与观众共情的表达效果,但是强行煽情,必定很难引起共鸣。

亲情片的成功表达,珠玉在前。2021年春节档,贾玲自导自演的处女作《你好,李焕英》通过对母女间情感的真挚描绘,引得无数人落泪,赢得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

仅看小说,《云边有个小卖部》的感染力不逊于此。

“王莺莺长命百岁”,简单的一句话成为小说金句,收获万千读者的眼泪。

电影同样保留了这句引起读者共鸣的质朴真言。而小说中刻画的,不仅有刘十三和王莺莺这一对祖孙亲情,还有球球和生父王勇、毛婷婷和弟弟毛志杰等多对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

在亲情的主线之外,还有友情、爱情的交织。这些要素成为《云边有个小卖部》的内核,共同构成了这个人物丰满、情感充沛的动人故事。

而在电影叙事中,在场景碎片化的情况下,电影很难将小说传递出的多元情感,原原本本地转交给观众。

与小说不同的是,电影融入了喜剧元素,力求达到“前半部分笑,后半部分哭”的观影效果。但是,强行让人笑并不好笑,后面的悲伤情绪烘托也因此很难达到高潮。电影将刘十三和王莺莺的情感连结刻画得过于粗糙。“小学时的作文”“录音笔”“小卖部”“拖拉机”等经典元素的齐全并未成功助推人物情感,只沦为让读者想起小说情节,联想阅读小说时感动情绪的方法。这样的观影体验,实在不够直白。

所谓电影叙事,不是小说名场面的堆砌,照着一个模子去套两种形式,自然不能契合。

如果只是为了赚取观众眼泪就将观众有感触的情景打包搬上大银幕,不仅不能达到目的,反而会引起观众的反感。

总而言之,《云边有个小卖部》作为热门IP的影视化成品,拥有吸引人的故事底本和读者基础。

电影收获了不错的票房,却失掉了观众的口碑。原因是:其在叙事手法和情感表达等方面比较零碎和混乱,没有形成完整体系,留不住观众也令观众不知所云。

将小说全本读完,速度快的话只需3-4小时;而电影也应该可以用两小时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须知,电影和小说是两种完全独立的艺术形式,电影如果不能以独立的手法叙述故事,必须要“配合小说食用”才能获得完整体验的话,就算不上是一个好的作品。

跳出小说的成功前鉴,专注电影叙事,或许才是热门小说影视化收获评分合格线的密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云边有个小卖部》:别让电影成为小说的附属品

热门IP改编,现象级小说跌落神坛。

文|镜象娱乐 汪雨婷

电影《云边有个小卖部》改编自张嘉佳同名小说,自6月22日上映以来,吸引不少观众走进影院。截至7月3日,票房已破4亿,但电影在豆瓣上由近5万人打出评分5.1,跌破及格线。票房好口碑烂,原作者亲自改编也没能挽回的电影口碑,再次说明了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的门槛。不懂电影叙事的作品,终究只是“门外汉”。

热门IP改编,现象级小说跌落神坛

《云边有个小卖部》小说首次出版于2018年7月,之后销量一路飙升,在2022年已经突破惊人的六百万册,再次创下华语图书销量奇迹。小说在豆瓣上收获评分7.4,可谓“销量口碑双丰收”,更有读者评价这是“一本能将你带回故乡的小说”。2022年,《云边有个小卖部》宣布影视化,不出意外地激起了很大水花。对“刘十三”这一灵魂人物的出演人选,书粉们从未停止讨论。不少书粉认为“彭昱畅是天选刘十三”。

自带热度的IP被影视化,近两年热门的“田园治愈”题材,“天选刘十三”的确定出演,《云边有个小卖部》电影似乎是赢在起跑线上的那一类。电影上映前,在猫眼上的“想看人数”已经突破了55万。上映后也一直捷报频传。

与此同时,不同的声音也在酝酿着。电影上映后不久,“云边有个小卖部难看”热搜词条短暂上榜后迅速被撤。“原作者亲自改编”成为电影的最大变数,“张嘉佳请别再碰电影圈”的评论也刷屏网络。早在2016年,张嘉佳的小说改编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掀起讨论,豆瓣上95.2万人看过的数据统计,显示着张嘉佳作为当代畅销小说家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而由35万余人打出的5.3评分,无疑意味着这部由原作者担任编剧的电影在观众心目中未达及格水平。同样是在2016年,由张嘉佳担任导演和编剧的电影《摆渡人》上映,这部“梁朝伟和金城武两位影帝,加上王家卫监制都没能救回来”的电影,让观众对张嘉佳的信心再打折扣。

这次《云边有个小卖部》电影依然由张嘉佳担任导演和编剧。时隔八年,张嘉佳的影响力依旧;而豆瓣开分以来一路下滑的评分,说明观众还是为它贴上了“烂片”标签。“观影的多数是书粉”也成为电影被诟病的一大原因。作为热门IP,小说的影视化,激起原著书粉的很大期待。但是电影如果纯靠小说火爆的“长尾效应”,依靠书粉“为情怀买单”赚取票房,不仅很难再获成功,反而容易自砸招牌。

延续小说温情基调,场景叙事差强人意

电影版《云边有个小卖部》延续了小说的温情基调。故事发生在“伸手可以够得到云朵”的云边镇,开场云朵的缓慢移动,将童话般的小镇展现在观众眼前。电影画面展现了美感,但是在配合故事情节上做得不够。电影中多用鸟瞰式的全景拍摄手法,展现出世外桃源之景。但在切入近景时,电影的构图场景却没有很好地展现小镇特色或衬托人物性格。这也使得电影尽管一直保持着暖色调,尽管展现着小说中描述的“落雨,开花,起风,挂霜”,却不能将观众的思绪真正代入其中。

同时,电影基于体量原因,将小说的前半部分男女主人公年少时的关系用八分钟动画呈现;并用少数几个场景勾勒刘十三努力但平凡的人生。

这样的手法意味着“删除”。电影删除了书中很多“不重要”的情节,保留了读者讨论度最高、最有感触的部分。这样做看似保全了观众的情感体验,但实际上“一刀切”的改编手法,将主人公完整的心路历程碎片化,也弱化了主人公的成长线。

刘十三不再是那个努力、上进却依然普通的刘十三;而是被塑造成一个“莫名其妙”回到云边镇,每天见证不同人物故事的刘十三。

小镇场景的堆砌也使得云边镇群像性的完整人物关系碎片化。电影中的人物只是在主人公需要成长,需要见证某件事情,或者需要推动情节发展的时候出现。人物的扁平化,使得故事配角完全沦为主人公成长的工具,沦为场景氛围感营造的工具,也使得电影故事情节十分跳跃。

另外,主线任务并不清晰也是电影的一大败笔。“卖出一千份保单”在电影中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由头,而在其它的线索出现之后便猛然中断,极大地影响了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和故事的情感串联。

场景构图上的缺陷,情节上的不连贯,主人公和其他人物形象的扁平化,使整部电影看上去就像小说名场面的再现。向外营造场景的烘托作用不到位,向内人物塑造的深度不够。观众在碎片化的关系和情感中,很难找到自己完整的情感体验,很难形成对故事的深刻认知。当温情片只剩治愈,当电影不懂叙事,再热门的故事也只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自我感动。

强行煽情的温情片,很难引起共鸣

亲情是《云边有个小卖部》的主线。电影希望延续小说感动观众、与观众共情的表达效果,但是强行煽情,必定很难引起共鸣。

亲情片的成功表达,珠玉在前。2021年春节档,贾玲自导自演的处女作《你好,李焕英》通过对母女间情感的真挚描绘,引得无数人落泪,赢得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

仅看小说,《云边有个小卖部》的感染力不逊于此。

“王莺莺长命百岁”,简单的一句话成为小说金句,收获万千读者的眼泪。

电影同样保留了这句引起读者共鸣的质朴真言。而小说中刻画的,不仅有刘十三和王莺莺这一对祖孙亲情,还有球球和生父王勇、毛婷婷和弟弟毛志杰等多对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

在亲情的主线之外,还有友情、爱情的交织。这些要素成为《云边有个小卖部》的内核,共同构成了这个人物丰满、情感充沛的动人故事。

而在电影叙事中,在场景碎片化的情况下,电影很难将小说传递出的多元情感,原原本本地转交给观众。

与小说不同的是,电影融入了喜剧元素,力求达到“前半部分笑,后半部分哭”的观影效果。但是,强行让人笑并不好笑,后面的悲伤情绪烘托也因此很难达到高潮。电影将刘十三和王莺莺的情感连结刻画得过于粗糙。“小学时的作文”“录音笔”“小卖部”“拖拉机”等经典元素的齐全并未成功助推人物情感,只沦为让读者想起小说情节,联想阅读小说时感动情绪的方法。这样的观影体验,实在不够直白。

所谓电影叙事,不是小说名场面的堆砌,照着一个模子去套两种形式,自然不能契合。

如果只是为了赚取观众眼泪就将观众有感触的情景打包搬上大银幕,不仅不能达到目的,反而会引起观众的反感。

总而言之,《云边有个小卖部》作为热门IP的影视化成品,拥有吸引人的故事底本和读者基础。

电影收获了不错的票房,却失掉了观众的口碑。原因是:其在叙事手法和情感表达等方面比较零碎和混乱,没有形成完整体系,留不住观众也令观众不知所云。

将小说全本读完,速度快的话只需3-4小时;而电影也应该可以用两小时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须知,电影和小说是两种完全独立的艺术形式,电影如果不能以独立的手法叙述故事,必须要“配合小说食用”才能获得完整体验的话,就算不上是一个好的作品。

跳出小说的成功前鉴,专注电影叙事,或许才是热门小说影视化收获评分合格线的密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