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及酒类的酿造方式,白酒以其独特的固态和开放式发酵,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复杂性和独特性。特别是那些优质的白酒,基本传承了“天人共酿”的方式。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白酒的生产方式逐渐从传统的小作坊模式转变为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在这一过程中,科技的引入变得至关重要。如果没有科技的助力,仅凭手工操作,很难实现产品的品控和标准化生产。回顾酒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不断结合新技术进行改造和创新是推动白酒行业进步的主旋律。近十几到二十年来,我国白酒技术更是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为行业的行稳致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台酒业顶住了来自传统的巨大压力,开启了智能化创新的探索之旅。
在国台看来,创新是为了酿造更好的酒,是为了追求标准更一致、批次更稳定、质量更恒定,以及相对更健康。
国台用了10多年的实践证明,采用数智化技术,促进白酒产业转型升级,在方向上是正确的,在措施上是可行的,在效益上是显著的。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之间,国台也在丰富着酱酒这个古老行业的酿造思维方式。
2011年,国台投资兴建了国台酒庄,推进智能酿造创新实践,至今已有13年。
从第一次升级仅仅改变原料的物流方式,到尝试机械制曲、机器润粮、机器上甄,十余年间,国台酒业历经六次迭代,逐步从传统手工操作进阶到机械化、自动化,再到部分智能化,数字化,直至基本构建智能酿造的系统集成体系。
对于白酒智能化来说,智能化设备可以比作“身体和躯干”,而基于数据的标准和模型才是“大脑”。因此,对于这些数据的获取和模型的建立,才是白酒智能化生产模式转型进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国台智能化探索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无疑在于如何深入解析传统酿酒工艺的机理。酿酒的每一个环节都仿佛是一个包含海量信息的数据库,其中“12987”这一核心工艺背后,更是隐藏着上千个等待数字解析的关键细节。
在智能酿造这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中,不仅要全面理解酿酒工艺的流程,更要深入挖掘每个环节中潜藏的物理化学指标。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通过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理解每一个环节的内在逻辑和真实意义。这种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酿酒师们对酿酒工艺的理解,更能为智能化酿造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与深入探索,国台酒业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成功构建出一套完整的智能酿造标准体系。在2023年中国酒业协会主办的“智能酿造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国台酒业正式发布国内首个酱香型白酒智能酿造标准体系——国台智能酿造标准体系。
国台酒业的智能化探索,成功打破了酱香型白酒传统的生产思维。通过引入客观化、标准化、数据化、智能化的工艺流程,国台酒业不仅大幅提升了白酒生产的质量与效率,确保了基酒中有害成分的大幅减少和有益精华的充分保留,更在保障传统酿酒工艺传承的同时,确保了工艺的精准性与有效性。此外,国台酒业的智能化改造还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改善了工人的劳动条件,在国台建立起了酱酒产业第一个全生产链智能化工厂。
相比传统酿造,国台模式的优势是肉眼可见的,人均年产能提升60%,基酒合格率100%。类似的优势,还包括减少土地使用、降低用水、天然气等,达到国内清洁生产领先水平。
据统计,开展智能酿造以来,国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专利技术。就在今年,国台和天津科技大学展开合作,分别在1月和2月连续在国际食品顶级期刊发表了两项重要科研成果。
如今,围绕智能化研究,国台已聚集了大批技术人才,为国台智能化护航。
据国台酒业集团质量总监周涛介绍,国台现已拥有国家级白酒评委3人、省级白酒评委21人,国家品酒师128人,国家酿酒师136人。在技术团队中,本科以上学历占比73%,各类工程师138人,质量技术人员占比10%。
近年来,国台成立专门机构,深研酱酒智能化酿造。2022年,国台联合业内顶尖科研力量成立国台研究院,下设8个分中心,涉及固态发酵工程技术、微生物与酶代谢、风味组学、数字化标准、重大项目攻关与基础研究等,形成了一个科研大平台体系。
今年,国台酒业集团第二届董事会第六次会议的召开,进一步激发了国台智能酿造的新动力。
5月21日,国台酒业集团召开董事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新设创新生产力中心并聘任创新生产力总师的议案》。会议内容显示,国台决定组建创新生产力中心,重点围绕制定创新生产力战略、打造智能酿造技术标准体系、完善酒体顶层设计、推进组织机制创新和创新服务模式等方面开展工作。
作为国台的长期性系统工程,经过十余年实践的智能酿造体系建设正处于承前启后、不断深入创新的关键阶段。此次深化顶层设计,国台以战略高度统筹智能化建设,再次打开了关于未来的想象空间。
免责声明: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商业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本文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利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本网站对此资讯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任何购买、投资等建议,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