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李彦宏,不必学雷军当网红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李彦宏,不必学雷军当网红

李彦宏学不了雷军,也做不了周鸿祎。

文|唐辰同学

不学雷军,李彦宏也一直有热度。

这不单单因为他是百度“Logo男”,更在于他一旦对外发声,就有很多观点被业界分享、讨论。 

在刚刚闭幕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WAIC)上,李彦宏很活跃,发表主题演讲,参加圆桌访谈,分享他对大模型开源闭源、大模型价格战、智能体、超级应用、AGI等业界热点问题的看法。 

李彦宏,不是没有热度

他的这些观点,单独拎出来都可以作为高分标题,在社交媒体平台也引发热烈讨论。整体来看,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大佬金句。比如他在主题演讲中提到,在AI应用的发展方向上,最看好智能体,搜索将是智能体分发的最大入口;而针对AI应用,李彦宏给出了一个核心判断,AI时代,“超级能干”的应用比只看DAU的“超级应用”更重要,他说,“我们要避免掉入‘超级应用陷阱’”。 

他认为,AI只要能对产业和应用场景产生大的增益,整体价值就已大于移动互联网。他还强调,大模型的重点还是“卷应用”,“没有应用,光有基础模型,不管是开源还是闭源都一文不值。” 

这些观点,他在大模型浪潮席卷而来的两年里,在不同的场合都以不同的情绪表达过。不断的重复,既是在做行业认知教育,也表明百度的号召力衰减,附和者寥寥,也就能理解李彦宏为什么说,“我看到媒体、社会、公众主要的兴奋点还在基础模型上,没有转到AI原生应用上,这使我多多少少有点着急”。  

第二类是槽点,被业界和网友热议。 比如,谈及开源闭源之争,李彦宏指出,很多人混淆了模型开源和代码开源的概念。他直言,“开源其实是一种智商税”。做大模型要有场景应用,有价值,能够为客户、为用户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同时,他也狠批大模型刷榜比拼之风,称很多公司把关注点放在基础模型上,一天到晚跑分、刷榜,谁又超越GPT4了,OpenAI又出了Sora、GPT-4o等。 

“智商税”、“刷榜跑分”,这类说法网感很强,也引发最多的争论。 像前者就遭到傅盛回怼:开源、闭源模型不是核心的问题,付费的闭源大模型才是“智商税”。“我听完我都惊诧了,首先从逻辑上来说这就是错的,因为开源大模型是免费的,他怎么来的智商税呢,谁在收税?”傅盛说。 

还有一类是鸡汤,是畅想。 比如,随着AI对各行各业渗透速度的加快,很多人担心是否会被AI替代。李彦宏表示,AI目前更多是扮演Copilot的角色辅助人工作,而不是替代人。 

他还指出,大模型应用其实已经在逐步出来,它对于现有业态的改造作用,比从0到1的颠覆作用,更早到来。“今天大多数AI原生应用,你用智能体的方式都可以做出来,效果也不错。由于它门槛足够低,可能你连编程都不用,就可以做出一个效果不错的智能体。门槛足够低,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做出他想要的智能体”。 

有媒体将李彦宏的AI应用观点总结为:AI落地,要警惕虚火,走正道,见众生。比较通俗的说法,也可以叫AI普惠,为用户提供内容和服务。 这种站姿,远比行业导师来得更直击灵魂。 

学不了雷军,也做不了周鸿祎

按照常规理解,一场活动,集齐“金句+槽点+鸡汤”三件套,加上李彦宏个人自带流量,想没有行业争议也不可能。 这对目前处于舆论沟通弱势的百度来说,如逢甘霖。但热度离真正的破圈,又差了那么点火候。 

如果这个演讲分别由网红企业家代表雷军、周鸿祎来诠释,他们会怎么样来表达?

假如是雷军,他会铺垫一个故事背景,调动观众的情绪。当气氛烘托到高点时,他会及时地将私货夹杂其中,用精巧的语言包装出来,丝滑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关键步骤不能少,即在会后,会是金句海报、视频切片、社群朋友圈等各种方式再次轰炸,强化受众的记忆。 

按照《引爆点》一书的描述,这符合“个别人物法则”,雷军抓住了传播链条中的三类关键人物:内行(测评媒体、发烧友)、联络员(大众媒体、KOL)以及推销员(雷军本人、小米销售渠道)。于是,一个完美的传播闭环达成了,雷军以共情的方式引得一波好感,赚得一波流量,他的私货也“卖出去”了。 

换作周鸿祎,他的方式没有雷军那么复杂。雷军是4A出品,周鸿祎便是层层转包后的五毛交付。但这并不影响他观点的表达,多年来,红衣大叔已经形成强烈的公众表达的个人风格。一身红T恤+户外裤往那一站,底下以及网络的观众就知道,周鸿祎要开炮了。他会很自然的,像和公众聊天一样,把核心信息密集地打出去。 

在这个过程中,他会互动,抖机灵,就像单口相声一样,在某个场景,将台下一位嘉宾客串为捧哏,甩包袱似的把核心观点,摊开了说出去。这就像一位不太油腻、还有钱有身份的邻家大叔,平和地传递人生感悟时,多数人会很欣然地接受并分享出去。 

李彦宏不太一样,终归和雷军、周鸿祎等的玩法不一样,多年来都是如此。他的犀利观点、前瞻性洞察,放在行业、产业角度,都是难得和领先的冷静思考,但很难形成涟漪式的长尾传播。WAIC仅过去数日,他的演讲已经没有太多讨论。

这固然与信息爆炸时代,没有持续话题的讨论,就难以维持热度有关,更多还受限于百度自身的顾虑。 现在百度的舆论环境即是如此,想表达,但又害怕表达的太多。言多必失,祸从口出。 

璩静事件后,一个很普遍的建议就是,李彦宏应该响应周鸿祎的号召,企业家都要当网红。并且像周鸿祎一样,逐帧学习雷军,身体力行的下场做个人IP,抓住流量风口,来扭转百度的舆论形象。 

但他没有这么做,不少人认为他是拉不下面子,也是因为性格原因,很自傲。 

实际上,李彦宏是互联网大佬里少有的网感好又有形象的一位。 比如贴吧时代,他和明星合影做宣传,气质丝毫不输站位的明星;度娘时代,他扮演好莱坞电影人物挥舞的那一剑,搅动了多少少女的心思;后来,他还参加贝尔的野外生存挑战节目,扒牛皮吃牛心,血腥到打码。同时,他还带着女儿登上央视综艺的舞台……即便是被泼水了,他也像卡皮巴拉一样情绪稳定,回应一句:“What's your problem?” 

 

百度需要一个沟通平衡点

在唐辰看来,李彦宏学不学雷军走网红路线,没那么重要。除了百度的业务现状、其个人性格外,还有个经常被忽略的成长背景,这也是百度的成长背景,那就是硅谷基因。

这一点,被同为硅谷归来的张朝阳看透。他在最近搜狐策划的中国互联网30年系列栏目中国提到,李彦宏是搜索引擎公司出来的,一开始就对关键词搜索这件事有很深的体会,所以他有这个信仰。他的商业计划一开始就基于这个(搜索)。

言下之意,李彦宏是做搜索的,毕业之后到硅谷找工作,他直接就在一个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搜信),身上有一股技术理想主义,这是他的信仰,也延续到人工智能时代。但这放在当下的叙事环境和传播语境里,是很难像雷军、周鸿祎一样,引得最大程度的共鸣,虽然这恰恰是浮躁商业时代所需要的坚守。

对百度来说,也是对李彦宏个人而言,他需要在技术理想主义和网红流量玩法之间,寻求到一个平衡点。在宏大商业叙事与用户个体痛点需求之间,找到沟通的契合点。

百度多数产品都是面向消费者,也就是ToC的,但底层的技术却又很难让普通用户看懂。这种反差就导致用户认知教育的过程很难。比如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萝卜快跑投诉事件,仅从产业、百度业务角度来看,这是未来的趋势、前沿科技,是利好。‍ 

但对普通市民来说,他们并不会去了解技术先进在哪里,对城市发展有何提升作用,甚至未来城市是何种面貌?他们更关心的是息息相关的柴米油盐,苕萝卜是不是会导致更多人失业?无人驾驶会不会影响到巡游出租车的收入?复杂交通环境下,路面共享萝卜快跑塞车了等等。 

这就需要百度在不同的场景下,使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尽可能地将自身的设想、规划,下沉到让更多人切身感知,以减少对百度的抵触。

目前来看,这个平衡怎么把握,如何避免和公众做无效沟通,正是百度目前最为欠缺的。这在流量大水漫灌的当下,显得尤为重要,也比李彦宏下场学雷军更为重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李彦宏

  • 百度25周年李彦宏发全员信:AI应用将在2025年井喷
  • 商业头条No.54 | 百度造车梦碎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李彦宏,不必学雷军当网红

李彦宏学不了雷军,也做不了周鸿祎。

文|唐辰同学

不学雷军,李彦宏也一直有热度。

这不单单因为他是百度“Logo男”,更在于他一旦对外发声,就有很多观点被业界分享、讨论。 

在刚刚闭幕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WAIC)上,李彦宏很活跃,发表主题演讲,参加圆桌访谈,分享他对大模型开源闭源、大模型价格战、智能体、超级应用、AGI等业界热点问题的看法。 

李彦宏,不是没有热度

他的这些观点,单独拎出来都可以作为高分标题,在社交媒体平台也引发热烈讨论。整体来看,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大佬金句。比如他在主题演讲中提到,在AI应用的发展方向上,最看好智能体,搜索将是智能体分发的最大入口;而针对AI应用,李彦宏给出了一个核心判断,AI时代,“超级能干”的应用比只看DAU的“超级应用”更重要,他说,“我们要避免掉入‘超级应用陷阱’”。 

他认为,AI只要能对产业和应用场景产生大的增益,整体价值就已大于移动互联网。他还强调,大模型的重点还是“卷应用”,“没有应用,光有基础模型,不管是开源还是闭源都一文不值。” 

这些观点,他在大模型浪潮席卷而来的两年里,在不同的场合都以不同的情绪表达过。不断的重复,既是在做行业认知教育,也表明百度的号召力衰减,附和者寥寥,也就能理解李彦宏为什么说,“我看到媒体、社会、公众主要的兴奋点还在基础模型上,没有转到AI原生应用上,这使我多多少少有点着急”。  

第二类是槽点,被业界和网友热议。 比如,谈及开源闭源之争,李彦宏指出,很多人混淆了模型开源和代码开源的概念。他直言,“开源其实是一种智商税”。做大模型要有场景应用,有价值,能够为客户、为用户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同时,他也狠批大模型刷榜比拼之风,称很多公司把关注点放在基础模型上,一天到晚跑分、刷榜,谁又超越GPT4了,OpenAI又出了Sora、GPT-4o等。 

“智商税”、“刷榜跑分”,这类说法网感很强,也引发最多的争论。 像前者就遭到傅盛回怼:开源、闭源模型不是核心的问题,付费的闭源大模型才是“智商税”。“我听完我都惊诧了,首先从逻辑上来说这就是错的,因为开源大模型是免费的,他怎么来的智商税呢,谁在收税?”傅盛说。 

还有一类是鸡汤,是畅想。 比如,随着AI对各行各业渗透速度的加快,很多人担心是否会被AI替代。李彦宏表示,AI目前更多是扮演Copilot的角色辅助人工作,而不是替代人。 

他还指出,大模型应用其实已经在逐步出来,它对于现有业态的改造作用,比从0到1的颠覆作用,更早到来。“今天大多数AI原生应用,你用智能体的方式都可以做出来,效果也不错。由于它门槛足够低,可能你连编程都不用,就可以做出一个效果不错的智能体。门槛足够低,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做出他想要的智能体”。 

有媒体将李彦宏的AI应用观点总结为:AI落地,要警惕虚火,走正道,见众生。比较通俗的说法,也可以叫AI普惠,为用户提供内容和服务。 这种站姿,远比行业导师来得更直击灵魂。 

学不了雷军,也做不了周鸿祎

按照常规理解,一场活动,集齐“金句+槽点+鸡汤”三件套,加上李彦宏个人自带流量,想没有行业争议也不可能。 这对目前处于舆论沟通弱势的百度来说,如逢甘霖。但热度离真正的破圈,又差了那么点火候。 

如果这个演讲分别由网红企业家代表雷军、周鸿祎来诠释,他们会怎么样来表达?

假如是雷军,他会铺垫一个故事背景,调动观众的情绪。当气氛烘托到高点时,他会及时地将私货夹杂其中,用精巧的语言包装出来,丝滑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关键步骤不能少,即在会后,会是金句海报、视频切片、社群朋友圈等各种方式再次轰炸,强化受众的记忆。 

按照《引爆点》一书的描述,这符合“个别人物法则”,雷军抓住了传播链条中的三类关键人物:内行(测评媒体、发烧友)、联络员(大众媒体、KOL)以及推销员(雷军本人、小米销售渠道)。于是,一个完美的传播闭环达成了,雷军以共情的方式引得一波好感,赚得一波流量,他的私货也“卖出去”了。 

换作周鸿祎,他的方式没有雷军那么复杂。雷军是4A出品,周鸿祎便是层层转包后的五毛交付。但这并不影响他观点的表达,多年来,红衣大叔已经形成强烈的公众表达的个人风格。一身红T恤+户外裤往那一站,底下以及网络的观众就知道,周鸿祎要开炮了。他会很自然的,像和公众聊天一样,把核心信息密集地打出去。 

在这个过程中,他会互动,抖机灵,就像单口相声一样,在某个场景,将台下一位嘉宾客串为捧哏,甩包袱似的把核心观点,摊开了说出去。这就像一位不太油腻、还有钱有身份的邻家大叔,平和地传递人生感悟时,多数人会很欣然地接受并分享出去。 

李彦宏不太一样,终归和雷军、周鸿祎等的玩法不一样,多年来都是如此。他的犀利观点、前瞻性洞察,放在行业、产业角度,都是难得和领先的冷静思考,但很难形成涟漪式的长尾传播。WAIC仅过去数日,他的演讲已经没有太多讨论。

这固然与信息爆炸时代,没有持续话题的讨论,就难以维持热度有关,更多还受限于百度自身的顾虑。 现在百度的舆论环境即是如此,想表达,但又害怕表达的太多。言多必失,祸从口出。 

璩静事件后,一个很普遍的建议就是,李彦宏应该响应周鸿祎的号召,企业家都要当网红。并且像周鸿祎一样,逐帧学习雷军,身体力行的下场做个人IP,抓住流量风口,来扭转百度的舆论形象。 

但他没有这么做,不少人认为他是拉不下面子,也是因为性格原因,很自傲。 

实际上,李彦宏是互联网大佬里少有的网感好又有形象的一位。 比如贴吧时代,他和明星合影做宣传,气质丝毫不输站位的明星;度娘时代,他扮演好莱坞电影人物挥舞的那一剑,搅动了多少少女的心思;后来,他还参加贝尔的野外生存挑战节目,扒牛皮吃牛心,血腥到打码。同时,他还带着女儿登上央视综艺的舞台……即便是被泼水了,他也像卡皮巴拉一样情绪稳定,回应一句:“What's your problem?” 

 

百度需要一个沟通平衡点

在唐辰看来,李彦宏学不学雷军走网红路线,没那么重要。除了百度的业务现状、其个人性格外,还有个经常被忽略的成长背景,这也是百度的成长背景,那就是硅谷基因。

这一点,被同为硅谷归来的张朝阳看透。他在最近搜狐策划的中国互联网30年系列栏目中国提到,李彦宏是搜索引擎公司出来的,一开始就对关键词搜索这件事有很深的体会,所以他有这个信仰。他的商业计划一开始就基于这个(搜索)。

言下之意,李彦宏是做搜索的,毕业之后到硅谷找工作,他直接就在一个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搜信),身上有一股技术理想主义,这是他的信仰,也延续到人工智能时代。但这放在当下的叙事环境和传播语境里,是很难像雷军、周鸿祎一样,引得最大程度的共鸣,虽然这恰恰是浮躁商业时代所需要的坚守。

对百度来说,也是对李彦宏个人而言,他需要在技术理想主义和网红流量玩法之间,寻求到一个平衡点。在宏大商业叙事与用户个体痛点需求之间,找到沟通的契合点。

百度多数产品都是面向消费者,也就是ToC的,但底层的技术却又很难让普通用户看懂。这种反差就导致用户认知教育的过程很难。比如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萝卜快跑投诉事件,仅从产业、百度业务角度来看,这是未来的趋势、前沿科技,是利好。‍ 

但对普通市民来说,他们并不会去了解技术先进在哪里,对城市发展有何提升作用,甚至未来城市是何种面貌?他们更关心的是息息相关的柴米油盐,苕萝卜是不是会导致更多人失业?无人驾驶会不会影响到巡游出租车的收入?复杂交通环境下,路面共享萝卜快跑塞车了等等。 

这就需要百度在不同的场景下,使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尽可能地将自身的设想、规划,下沉到让更多人切身感知,以减少对百度的抵触。

目前来看,这个平衡怎么把握,如何避免和公众做无效沟通,正是百度目前最为欠缺的。这在流量大水漫灌的当下,显得尤为重要,也比李彦宏下场学雷军更为重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