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文山
就像美国主流媒体都没做好接受川普入主白宫的准备,中国自媒体也没防得住今年奥斯卡的重磅“最佳影片”在最后时刻竟然发错了!《月光男孩》截胡《爱乐之城》,这个乌龙事件也让本届平淡无奇的奥斯卡足以载入史册。
这是川普接任美国总统后的第一届奥斯卡。美国社会的“分裂”早在去年总统大选期间展现得淋漓尽致。作为美国左派“进步主义”思潮的大本营,好莱坞和川普嘴炮式“保守主义”有着天然的鸿沟。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怼川普”成为美国文艺界的常规“节目”。作为对好莱坞价值观的捍卫,“政治正确”的平衡从提名贯穿到颁奖。
这也是中国观众距离奥斯卡最近的一次。往年就算奥斯卡颁奖之后,入围、获奖影片也很难引进国内。而今年,早在奥斯卡颁奖之前,9部提名最佳影片有3部在中国上映:《血战钢锯岭》、《降临》、《爱乐之城》,其中《爱乐之城》还在上映中。此外,5部提名最佳动画长片有3部在国内公映:《疯狂动物城》、《海洋奇缘》、《魔弦传说》。
然而,就在国内观众满心欢喜《爱乐之城》斩获“最佳影片”大奖时,颁奖现场出现戏剧性反转:《月光男孩》成功逆袭。作为一部黑人同性恋题材的小众电影,《月光男孩》在豆瓣上只有7.2的评分,这个结果不禁让国内影迷感叹:看了一场“假·奥斯卡”。
奥斯卡类似美国大选
易受政治风向影响
早在年初金球奖颁奖典礼上,作为终身成就就的获得者,老戏骨梅里尔·斯特里普现场发表了一场“怼川普”演讲:“好莱坞究竟是什么?好莱坞式由外来者和外来人组成的。假如把他们都赶跑了,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可看?橄榄球和综合格斗可不是什么艺术”。本届奥斯卡颁奖主持人吉米·坎摩尔在现场继续发挥,“不过我还是想向川普先生说声谢谢,还记得去年,奥斯卡现场满是种族偏见,多亏了他,今年没了”。
去年奥斯卡颁奖,黑人演员一个也没有提名表演奖,这被很多人认为奥斯卡“太白”,今年的奥斯卡似乎矫枉过正:“太黑”。以重要奖项提名来讲:9部提名最佳影片有3部黑人题材电影:《藩篱》、《隐藏人物》、《月光男孩》,而《雄狮》讲的是印度裔澳洲移民的故事。影帝、影后、最佳男配各有一名非裔演员提名,最佳女配角更是有3名非裔演员提名。5部提名最佳纪录长片有三部黑人题材:《O.J.:美国制造》、《我不是你的黑鬼》、《第十三修正案》。
从最终的获奖看,最佳男配角、女配角都给了黑人演员,最佳纪录长片《O.J.:美国制造》也是聚焦种族冲突。众所周知,最佳动画长片《疯狂动物城》的隐喻也是美国的“黑白”种族问题。由于川普的入境限制令,伊朗导演法哈蒂拒绝出席颁奖典礼,他仍以《推销员》获得最佳外语片奖。人虽然未现身,但是法哈蒂却发来了获奖感言,“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同理心,希望我们不要再互相对立”。
就在人们认为“黑白平衡”的“政治正确”已经做到滴水不漏的时候,最佳影片还是在最后关头从《爱乐之城》接力到《月光男孩》。奥斯卡最佳影片由电影学院6000多名会员一起评选,它的运作机制更像是美国总统大选。与其说“最佳影片”是一种艺术评判,不如说是一种舆情指标。通过“安利”《月光男孩》,好莱坞释放了自己关于美国政局的一种鲜明态度。
自恋诚可贵,艺术价更高
若为公义故,二者皆可抛
颁奖之前,《爱乐之城》用14项的提名,追平《泰坦尼克号》保持的纪录。作为一部“小情小调”的歌舞片,《爱乐之城》成为本届奥斯卡最大热门,多少有点“时无英雄,竖子披靡”的意味。好莱坞为什么如此狂恋《爱乐之城》?除了大环境是电影艺术的“小年”,还有一个关键因素:这是一首献给好莱坞的赞歌。一般人或多或少都有自恋的倾向,文艺工作者更是如此,好莱坞的自恋是出了名的。
就拿近几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来讲,2011年的《艺术家》是用默片形式讲述的纯粹好莱坞怀旧故事。2014年的《鸟人》讲一个好莱坞过气明星试图东山再起的故事。影评人周黎明进一步指出:“2010年的《国王的演讲》表面上跟好莱坞无关,但通过一个政治人物克服语言障碍,间接肯定了表演的价值,比如片中那位语言训练师起着类似电影导演的功能;2012年的《逃离德黑兰》,将好莱坞以假乱真的表演才能,巧妙运用到了国际动乱中,自嘲夹杂着自夸,非常受用”。
《爱乐之城》讲一对青年男女闯荡好莱坞的老套故事,但是却充斥着对好莱坞黄金时代的致敬。根据“矬子里拔将军”的原则,《爱乐之城》获得最佳影片理所当然再次印证好莱坞“自恋”的本能。但是,这一次,电影学院的成员们克制住了这种不可抑制的“本我”冲动,在道德和良心的“超我”感召下,把桂冠给了更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月光男孩》。
比起《爱乐之城》错失“最佳影片”,其他几部电影几乎被排挤出奥斯卡才算冤枉。马丁·斯科塞斯的《沉默》和伊斯特伍德的《萨利机长》仅各提名了一项技术类奖项,“华人之光”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更是颗粒无收。艾米·亚当斯虽然在《夜行动物》和《降临》都有出色演出,却没有得到表演奖的提名。
相比之下,法国演员于佩尔凭借一部“外语片”《她》杀进影后提名,已是表彰——毕竟这是好莱坞自家的表彰大会,没得奖也在意料之中。于佩尔这种情况和法国女演员埃玛妞·丽娃2013年凭借“外语片”《爱》提名奥斯卡影后没中是一个道理。
但也不是说本届奥斯卡全是政治算计,一无是处。卡西·阿弗莱克加封影帝就坚持了“专业主义”的底线。卡西在《海边的曼彻斯特》表演可圈可点,但是因为之前爆出的性侵丑闻,不少人猜测他会被丹泽尔华盛顿击败。反倒是原本呼声高的黑人电影《国家的诞生》,因自编自导自演的奈特派克在大学时涉入性侵案,被害者多年后自杀身亡,使片子直接被打入冷宫。
奥斯卡虽存争议
却在输出“文化标准”
著名导演贾樟柯曾经写到,“我们在电影院买票的时候热爱、拥抱好莱坞电影;在各种理论研讨会上却又都成了反对好莱坞的急先锋。谈到华语电影发展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提到反抗好莱坞,似乎我们的创作变得因好莱坞而存在,这是一个更大的误区”。那么究竟该如何理解奥斯卡这个电影奖的权重?
有人说奥斯卡奖是“美国的金鸡奖”,属于“自娱自乐”,有人说奥斯卡是世界最高水准的电影奖。事实上,奥斯卡是从美国的视角看到的全球影业。这就和报刊报道新闻一样,不可能两百多个国家平分秋色,必然是从自己的读者角度有所侧重。
正因为美国电影产品占据了全球市场的相当比重——而不是多加了一个“最佳外语片”才使得奥斯卡奖具有了全球意义。这就好比中国举办一次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关注这个领域的人基本可以视为世界级的赛事。不同的是,电影因为大众文化属性,关注的人更多而已。
不管怎样,奥斯卡如何讲究“政治正确”完全是美国内政,隔岸观火的我们完全没必要“过于投入感情”,因为“政治牺牲艺术”而如丧考妣。我们更应该反思华语电影奖的落寞:金鸡奖成了鸡肋,百花奖白瞎,金像奖偏居一隅,反倒让金马奖成为两岸三地(甚至海外)华语片的点将台。
奥斯卡颁奖典礼体现的是美国电影工业的发达和美国电影人对自身职业强烈的荣誉感。反观国内影视圈,“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哪里还有半点职业荣誉感?都在谈中国的重工业电影,假如我们的电影奖打肿脸充胖子,也搞那么多技术工种奖,恐怕连提名都很难凑齐吧?我们的一些电影奖连原创剧本和改编剧本都不作区分,对于这个天天提IP改编的电影大国是不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定义“奥斯卡”?在同相君看来,奥斯卡是电影产业全球化背景下一种运作和表彰机制,它是从美国的视角看到的全球影业。此外,奥斯卡是美国的春晚: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仪式,通过这项仪式,奥斯卡再次肯定了美国文化的主流价值。每场颁奖典礼都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的潮流、道德观、幽默感、政治倾向——总而言之,体现着时代精神。
附: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名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