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彭州围绕“1+3+N”现代工业体系,聚力做强绿色能源产业、加快突破新材料产业、不断夯实中医药产业、稳定发展航空制造产业,快速推进彭州制造业提质倍增,将制造业发展推向新高度、形成新格局,让“彭州制造”金字招牌更加响亮。
这当中,绿色能源成为了发力攻坚的支柱产业。
2024年5月,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2024年工作要点》,这标志着今年成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迎来全新“路线图”,低空经济、氢能成为今年成都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打造的两条重点产业链。

2024年6月12日,位于彭州“成都氢谷”的华能彭州水电解制氢示范站成功售出第一车“零碳”绿氢,标志着四川首个大规模水电解制氢项目正式投入商业运营。
所谓绿氢,是指利用可再生能源分解水得到的氢气,其燃烧时只产生水,从源头上实现了二氧化碳零排放,是纯正的绿色新能源,在全球能源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据了解,该项目由中国华能集团投资运营,是集团首个正式运营的绿氢项目。项目装配2台行业领先水平的碱性电解槽,设计年产能1860吨,氢气产品纯度达99.999%,可满足500辆氢燃料电池车用氢需求,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7万吨。

近年来,彭州市依托成都市规划布局的唯一“氢源城”,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积极构建产业生态,培育绿色新质生产力,全力做强“成都氢谷”品牌,助力成都打造“中国绿氢之都”。
目前已累计引育华能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莒纳绿氢电极项目、大连大特西南区域总部及特种气体分装项目等氢能产业链重点企业(项目)20余个,总投资37.5亿元,形成了覆盖氢能产业“研—制—储—运—用”各环节的产业基础和独特的优势,已发展成为成都都市圈氢源品类“最全”、材料设备“最新”、储运能力“最强”、工业应用“最广”、成果转化“最早”、政策环境“最优”的重要氢源保供地、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集聚地。
成都氢谷
2022年9月,在2022年成都(彭州)重大项目签约开工仪式暨成都氢谷发布会上,GW级电解水制氢催化电极工厂项目、绿氢供应中心和氢能装备研发中心、制造基地等23个项目签约,协议总金额超220亿元。随着成都氢谷正式亮相,彭州绿色低碳产业扬帆起航。

成都氢谷的诞生,是彭州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布局绿色低碳新赛道的关键之举,也是服务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助力“成渝氢走廊”建设、融入成都“绿氢之都”建设的主动作为。
近年来,彭州全力以赴“拼经济、抓项目、稳增长”,依托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既有产业基础优势,加快布局以氢能和锂电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产业,着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低碳产业示范基地。
多重战略机遇叠加 彭州整合资源优势乘势而上
围绕“双碳”目标,我国正加速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提出,建设全国重要的氢能产业基地,支持成都打造“绿氢之都”。

彭州拥有成都市唯一的省级化工园区——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化工园区,配套完善、原料充足、市场广阔,具备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的现实基础和广阔空间。在此基础上,彭州积极抢抓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布局以氢能和锂电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产业。
这里承载空间大——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是四川省重点打造的能源化工园区和四川省首批院士(专家)产业园,总体规划面积14.75平方公里,致力于打造为绿色、循环、专业的绿色低碳产业园,具有承载制氢等项目的独特优势。
这里市场优势明显——氢能在交通、储能、分布式发电、工业等领域具有广大的应用市场,根据《成都市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到2025年,成都氢能产业总产值将突破500亿元。彭州作为成都市氢能规划中唯一的“氢源城”,90分钟即可覆盖成都都市圈主要客户。
同时,随着新能源车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西南地区巨大的新能源车保有量为动力电池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而甘孜州、阿坝州等地的光伏、风电装机量大幅提升,对储能电池的需求也将同步跃升,“成都造”电池在动力端、储能端均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这里能源优势突出——四川拥有丰富的水电资源,水电总装机容量约占全国的23%,水电装机及年发电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彭州是阿坝“绿电”外输成都平原的第一站,电力基础设施完善,有稳定的电力供应。
这里科创支撑强——看科创实力,大连理工大学成都研究院落户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建设了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分室、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产业化基地等平台;看智库能级,彭州聘请李灿院士、蹇锡高院士、彭孝军院士、梁长海教授等行业专家,为该功能区发展氢能产业提供智力支持;看政策利好,彭州将大力支持企业建设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科创服务平台。

这里综合配套完善——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供水、供电、供热、污水处理、消防、铁路装卸站等基础设施全面投运,目前正加快建设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氢储运加注装备)彭州基地等,为氢能产业发展夯实关键基础支撑。
此外,该功能区还集成综合管理、公共服务、科普中心、智慧办公、商业配套等多重功能,周边配套商超、学校、医疗等资源,彰显宜居宜业特质。
打造成都氢谷 彭州绘制了一份清晰的路线图
彭州是成都氢能规划布局中唯一的“氢源城”,聚力突破氢源制备、储运、应用等关键环节,着力打造集氢能科技创新中心、氢源基地、氢能装备制造基地、多元化场景的示范应用,努力构建氢能“制—储—运—用”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成都氢谷具备龙头企业聚集发展、领军人才高端集聚、产业基金引导支持、中介机构深度合作、公共平台开放共享、本地资源优势突出等六大优势。目前,成都氢谷已集聚多家头部企业,涵盖氢源制备、氢能储运及加注等领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氢能产业链。
同时,彭州市与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绿色低碳领域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已建成大连理工大学成都研究院和成都市唯一的中试平台。中国科学院李灿院士、彭孝军院士,中国工程院蹇锡高院士等高端领军人才已在彭州开展研发创新并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此外,彭州还举行了成都氢谷线上推广活动,对外展示成都氢谷建设规划、释放百亿级机会清单,邀约社会各界抢跑新赛道、合作谋共赢。
下一步,彭州将持续巩固氢能产业先发优势,深度融入成都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圈和成渝“氢走廊”,锚定“绿色能源提供者、行业标准制定者、产业生态构建者”发展目标,加快实施“235”氢能产业发展方略,高质量打造“成都氢谷”,推动氢能“制储运用”全链发展。
强化氢源制备能力,加快引进绿氢生产及关键配套项目,推动华能绿氢工厂、华西堂氢能材料及关键零部件项目竣工投产,支持四川石化等重点企业采用先进氢气提纯技术,实现高纯度工业副产氢规模化生产。
强化示范场景打造,联合中石油、川能投等龙头企业,加快论证氢能在工业、冷链物流、旅游接驳、渣土运输、环卫清扫等应用场景的示范可行性,打造本地示范应用场景。

强化产业生态构建,搭建共享平台,组建产业智库,举办全国性氢能论坛,设立彭州市氢能产业发展母基金,抢先制定氢能技术标准,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和全国影响力。
来源:彭州市通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