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传说》翻车,没人想看AI成龙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传说》翻车,没人想看AI成龙

即便有朝一日,AI换脸已经成熟到以假乱真的水平了,对行业、对观众来说,一定是好事吗?

文|毒眸

映前的宣传中,《传说》一度被称为“近十年来最好的成龙电影”,可惜上映后口碑不佳、票房也不振。根据猫淘最新的AI票房预测,最终成绩只能勉强破亿。

本片的最大卖点,也就是使用AI技术,使27岁成龙的面容重返大银幕。但据购票观众的普遍反馈,其呈现效果实在难以令人满意:表情僵硬、眼神飘忽且与周遭的其他演员仿佛处在不同的时空,割裂感明显,部分场景的效果甚至堪称灾难。一开始的卖点,变成了槽点。

《传说》剧照(图源:豆瓣)过去几年,AI技术在影视制作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趋势已经无法逆转,它带来了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等利好,也带来了行业震荡和至今仍悬而未决的法律和版权问题。

就目前来看,即便是最为显性的、实际应用场景最为刚需的AI换脸技术,也只能作为服务于剧情的辅助工具而非主要卖点。好莱坞去年的罢工潮中,就有针对演员是否可以被AI换脸所取代的核心议题,人们在更高的技术力条件下保守探讨伦理命题,而国内在激流勇进。

即便有朝一日,AI换脸已经成熟到以假乱真的水平了,对行业、对观众来说,一定是好事吗?

27岁的成龙

1981年,27岁的成龙刚刚逃离了罗维的掌控,距离成为真正的巨星只差些许的铺垫,正待一飞冲天。并在未来至少三十年的时间里,拥有无与伦比的票房号召力,直到近些年才逐渐显得力不从心。而在当下这个时间点,在成龙电影吸引力逐渐透支和衰减之际,祭出情怀大旗,结尾还有金喜善惊鸿一瞥,可谓是一剂猛药。

上映前,出品方博纳影业创始人于冬不仅盛赞AI成龙已经可以以假乱真,同时壮志在怀,“19年前,也就是2005年的国庆节,《神话》在全国上映,当年电影票只有10块钱就票房过亿。19年后,《传说》也将在暑期档给全国观众带来更丰富的观影感受。”

但精明的计算终究要落实到具体执行上,很明显这一次的尝试并不成功,甚至显得有些敷衍,AI成龙难以像真人演员一样流畅地表达复杂情感。有网友吐槽片中一场重要的悲伤戏份,AI成龙看起来却像是在笑。

其实,出于剧情考虑而对于演员面部进行减龄处理并不算是新鲜事,无论是马丁斯科塞斯心血之作《爱尔兰人》中的铁三角,还是李安《双子杀手》中的威尔·史密斯,都通过特效一帧一帧处理出了“返老还童”的效果。这种方式工期长、成本高,换来的最终成品也相对自然。

《爱尔兰人》中的减龄技术(图源:微博)

但这样的“减龄换脸“对于影片品质,或者说观众观感而言有无明显提升呢?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即便减龄特效做得再好,也难以掩盖罗伯特德尼罗和阿尔帕西诺的老态和疲惫,而李安当年更是被批评在莫名其妙的地方倾注了过多的精力,导致影片整体有失水准,完完全全的吃力不讨好。

《传说》导演唐季礼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相比于苦哈哈的《双子杀手》,《传说》运用深度伪造、AI学习和3D等技术,使该项成本只有前者的20%-30%左右。当然就结果来看,效果可能都未必有前者20%-30%的水平。

电影中实际上出现了两个成龙,一个是成龙本人,即片中教授的角色,出场时间有限,只贡献了零星动作戏场面;另一个是AI成龙,也就是主人公赵战,由一名替身演员顶着27岁成龙的面孔表演。由于AI替身演员和成龙本人存在一定的身材差距,以至于可以被轻易分辨出来。他的出场时间也远比成龙本人要多,这使得很多观众产生了挂羊头卖狗肉的感觉,甚至于有观众在质疑这究竟还算不算一部成龙。

救急与卖点

大部分时候,影视公司要在影视作品里使用AI换脸技术,都属于无奈之举。

比如因为演员的不幸辞世,《流浪地球2》中使用了AI换脸将吴孟达先生的面容复原以作致敬和怀念。更普遍的是因为某演员塌房,牵连整部作品,制作方为了能够顺利播出,不得不进行替换。

近年来,因艺人塌房而导致影视剧延播或下架的影视作品不胜枚举。《三千鸦杀》不是恐怖片,换脸后却吓到观众尖叫,剧组不得不亲自下场指导观众“避雷”。认真说来,AI换脸的流行,比去年AIGC的爆发来得更早,理论上是AI领域相对成熟和前沿的技术。其原理是将深度学习模型与计算机视觉模型相结合,应用到脸部图像生成中的一种技术。

最早被广为人知源自于2017年11月,当时名为Deepfakes的Reddit用户上传了一系列AI换脸视频,自此之后,公众开始使用Deepfakes来指代这种用AI制作的视频。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AIGC的火热,在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不少“让一张老照片动起来”的视频。通过AI工具,可以模拟投喂进去的图片中的人物的下一步动作,形成一个虚构的小视频。一些视频中人物看上去动作自然顺畅,但也有一些视频中人物形象发生了畸变,具有不稳定性。

技术的升级迭代速度的确令人惊诧,用作短视频娱乐无妨,但影视作品中的换脸是特定人模型,对清晰度、码率要求高,视频在高清、超清甚至大荧幕上播放,肉眼看到的是放大后的效果,不自然的痕迹就尤其明显。

不过,比起成本高企且工期漫长的补拍或者特效人工处理,AI换脸的确经济许多,一部电视剧基本只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换脸,而成本又往往只是特效人工处理的五分之一乃至十分之一。

总得来说,现阶段,AI换脸对于影视行业的意义可能仅限于此——它不是登高的梯子,仅仅是勉强能接受的救命稻草。

拒绝被滥用

2023年5月2日,美国编剧协会宣布罢工。7月14日,代表16万名影视人员的美国演员工会和美国电视与广播艺人联合会发表声明,演员和广播艺人将加入编剧的罢工行列。“我们别无选择,我们都是受害者。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如果我们现在不站出来……我们都有可能被机器和大公司所取代。”

此前,在好莱坞制片方提供的续约条件中有这样的一项条款:所有参与签订合约的群演会被进行肖像扫描,并被AI复刻成一个能随心所欲出现在任何影片中使用的替身,后续无须再支付任何薪酬或获得当事人的许可。

然而,买断肖像的费用仅仅为群演一天的工资。演员们担心,一旦他们被迫出售过一次自己的肖像权,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肖像被大厂一遍遍反复使用。他们担心真人演员不再被需要了。

2023年,美国演员协会加入罢工(图源:东方IC图库)尽管好莱坞罢工在延宕许久后宣告结束,双方达成的协议也包含了人工智能的同意和补偿保护条款,但这更像是一场休战而非达成了什么至关重要的共识。

从更广泛的维度来说,AI的滥用已经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期间的规则和法律上的空白亟待填补。不久前,中国香港地区发生一起利用AI深度造假,诈骗2亿港币的案件。诈骗分子利用公司YouTube视频及其他公开媒体资料,巧妙地伪造了英国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形象与声音。他们进一步运用AI深度造假技术,打造出看似多人参与的视频会议场景,实则除了参会职员外,其余皆为AI。我们不该对技术的进步如临大敌,但也要意识到其中潜藏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市场结果也验证了,观众对所谓的AI换脸电影并不买账,人类的情感与挣扎都是短期内技术无法替代的。即便有一天,AI已经发展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但它仍然是基于过往形象和经验形成的整合物。而电影对于观众来说是一场关于造梦的体验,没人会愿意重复观看可供预测的故事和一眼可知的角色塑造,独特的审美和创意从来都是稀缺的,而这只关于人性本身。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成龙

  • 同样是AI换脸,为何只骂成龙不骂汤姆·汉克斯?
  • “AI明星”不讨喜,扮演成龙也不行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传说》翻车,没人想看AI成龙

即便有朝一日,AI换脸已经成熟到以假乱真的水平了,对行业、对观众来说,一定是好事吗?

文|毒眸

映前的宣传中,《传说》一度被称为“近十年来最好的成龙电影”,可惜上映后口碑不佳、票房也不振。根据猫淘最新的AI票房预测,最终成绩只能勉强破亿。

本片的最大卖点,也就是使用AI技术,使27岁成龙的面容重返大银幕。但据购票观众的普遍反馈,其呈现效果实在难以令人满意:表情僵硬、眼神飘忽且与周遭的其他演员仿佛处在不同的时空,割裂感明显,部分场景的效果甚至堪称灾难。一开始的卖点,变成了槽点。

《传说》剧照(图源:豆瓣)过去几年,AI技术在影视制作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趋势已经无法逆转,它带来了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等利好,也带来了行业震荡和至今仍悬而未决的法律和版权问题。

就目前来看,即便是最为显性的、实际应用场景最为刚需的AI换脸技术,也只能作为服务于剧情的辅助工具而非主要卖点。好莱坞去年的罢工潮中,就有针对演员是否可以被AI换脸所取代的核心议题,人们在更高的技术力条件下保守探讨伦理命题,而国内在激流勇进。

即便有朝一日,AI换脸已经成熟到以假乱真的水平了,对行业、对观众来说,一定是好事吗?

27岁的成龙

1981年,27岁的成龙刚刚逃离了罗维的掌控,距离成为真正的巨星只差些许的铺垫,正待一飞冲天。并在未来至少三十年的时间里,拥有无与伦比的票房号召力,直到近些年才逐渐显得力不从心。而在当下这个时间点,在成龙电影吸引力逐渐透支和衰减之际,祭出情怀大旗,结尾还有金喜善惊鸿一瞥,可谓是一剂猛药。

上映前,出品方博纳影业创始人于冬不仅盛赞AI成龙已经可以以假乱真,同时壮志在怀,“19年前,也就是2005年的国庆节,《神话》在全国上映,当年电影票只有10块钱就票房过亿。19年后,《传说》也将在暑期档给全国观众带来更丰富的观影感受。”

但精明的计算终究要落实到具体执行上,很明显这一次的尝试并不成功,甚至显得有些敷衍,AI成龙难以像真人演员一样流畅地表达复杂情感。有网友吐槽片中一场重要的悲伤戏份,AI成龙看起来却像是在笑。

其实,出于剧情考虑而对于演员面部进行减龄处理并不算是新鲜事,无论是马丁斯科塞斯心血之作《爱尔兰人》中的铁三角,还是李安《双子杀手》中的威尔·史密斯,都通过特效一帧一帧处理出了“返老还童”的效果。这种方式工期长、成本高,换来的最终成品也相对自然。

《爱尔兰人》中的减龄技术(图源:微博)

但这样的“减龄换脸“对于影片品质,或者说观众观感而言有无明显提升呢?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即便减龄特效做得再好,也难以掩盖罗伯特德尼罗和阿尔帕西诺的老态和疲惫,而李安当年更是被批评在莫名其妙的地方倾注了过多的精力,导致影片整体有失水准,完完全全的吃力不讨好。

《传说》导演唐季礼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相比于苦哈哈的《双子杀手》,《传说》运用深度伪造、AI学习和3D等技术,使该项成本只有前者的20%-30%左右。当然就结果来看,效果可能都未必有前者20%-30%的水平。

电影中实际上出现了两个成龙,一个是成龙本人,即片中教授的角色,出场时间有限,只贡献了零星动作戏场面;另一个是AI成龙,也就是主人公赵战,由一名替身演员顶着27岁成龙的面孔表演。由于AI替身演员和成龙本人存在一定的身材差距,以至于可以被轻易分辨出来。他的出场时间也远比成龙本人要多,这使得很多观众产生了挂羊头卖狗肉的感觉,甚至于有观众在质疑这究竟还算不算一部成龙。

救急与卖点

大部分时候,影视公司要在影视作品里使用AI换脸技术,都属于无奈之举。

比如因为演员的不幸辞世,《流浪地球2》中使用了AI换脸将吴孟达先生的面容复原以作致敬和怀念。更普遍的是因为某演员塌房,牵连整部作品,制作方为了能够顺利播出,不得不进行替换。

近年来,因艺人塌房而导致影视剧延播或下架的影视作品不胜枚举。《三千鸦杀》不是恐怖片,换脸后却吓到观众尖叫,剧组不得不亲自下场指导观众“避雷”。认真说来,AI换脸的流行,比去年AIGC的爆发来得更早,理论上是AI领域相对成熟和前沿的技术。其原理是将深度学习模型与计算机视觉模型相结合,应用到脸部图像生成中的一种技术。

最早被广为人知源自于2017年11月,当时名为Deepfakes的Reddit用户上传了一系列AI换脸视频,自此之后,公众开始使用Deepfakes来指代这种用AI制作的视频。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AIGC的火热,在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不少“让一张老照片动起来”的视频。通过AI工具,可以模拟投喂进去的图片中的人物的下一步动作,形成一个虚构的小视频。一些视频中人物看上去动作自然顺畅,但也有一些视频中人物形象发生了畸变,具有不稳定性。

技术的升级迭代速度的确令人惊诧,用作短视频娱乐无妨,但影视作品中的换脸是特定人模型,对清晰度、码率要求高,视频在高清、超清甚至大荧幕上播放,肉眼看到的是放大后的效果,不自然的痕迹就尤其明显。

不过,比起成本高企且工期漫长的补拍或者特效人工处理,AI换脸的确经济许多,一部电视剧基本只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换脸,而成本又往往只是特效人工处理的五分之一乃至十分之一。

总得来说,现阶段,AI换脸对于影视行业的意义可能仅限于此——它不是登高的梯子,仅仅是勉强能接受的救命稻草。

拒绝被滥用

2023年5月2日,美国编剧协会宣布罢工。7月14日,代表16万名影视人员的美国演员工会和美国电视与广播艺人联合会发表声明,演员和广播艺人将加入编剧的罢工行列。“我们别无选择,我们都是受害者。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如果我们现在不站出来……我们都有可能被机器和大公司所取代。”

此前,在好莱坞制片方提供的续约条件中有这样的一项条款:所有参与签订合约的群演会被进行肖像扫描,并被AI复刻成一个能随心所欲出现在任何影片中使用的替身,后续无须再支付任何薪酬或获得当事人的许可。

然而,买断肖像的费用仅仅为群演一天的工资。演员们担心,一旦他们被迫出售过一次自己的肖像权,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肖像被大厂一遍遍反复使用。他们担心真人演员不再被需要了。

2023年,美国演员协会加入罢工(图源:东方IC图库)尽管好莱坞罢工在延宕许久后宣告结束,双方达成的协议也包含了人工智能的同意和补偿保护条款,但这更像是一场休战而非达成了什么至关重要的共识。

从更广泛的维度来说,AI的滥用已经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期间的规则和法律上的空白亟待填补。不久前,中国香港地区发生一起利用AI深度造假,诈骗2亿港币的案件。诈骗分子利用公司YouTube视频及其他公开媒体资料,巧妙地伪造了英国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形象与声音。他们进一步运用AI深度造假技术,打造出看似多人参与的视频会议场景,实则除了参会职员外,其余皆为AI。我们不该对技术的进步如临大敌,但也要意识到其中潜藏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市场结果也验证了,观众对所谓的AI换脸电影并不买账,人类的情感与挣扎都是短期内技术无法替代的。即便有一天,AI已经发展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但它仍然是基于过往形象和经验形成的整合物。而电影对于观众来说是一场关于造梦的体验,没人会愿意重复观看可供预测的故事和一眼可知的角色塑造,独特的审美和创意从来都是稀缺的,而这只关于人性本身。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