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书乐
不是共享单车烫屁股。
只是公交更有性价比。
近日,不少网友表示有共享单车品牌进行了变相涨价。
媒体查阅发现,以广州、成都两个市场某地区为例,目前哈啰单车在工作日起步价为前10分钟1.5元,节假日、周末起步价则为前10分钟1.8元。
超出10分钟,以1元/15分钟计费,时长不足1个计费周期还需按1个计费周期计算费用。
此前这两地的工作日起步价普遍为1.5元骑15分钟。
由此计算,虽然只是缩减了起步价的5分钟时长。
但换算到1小时来看,工作日骑1小时由原来的4.5元涨至5.5元。
事实上,这不是共享单车第一次涨价。
例如今年清明节假期期间,哈啰单车、美团单车在上海、广州等城市上涨起步价就曾上过热搜,由1.5元/15分钟涨至1.8元/15分钟。
不少网友表示“不如坐公交便宜”。社交平台上,也遍布着对共享单车涨价的感慨。
对于涨价行为,美团、哈啰等平台官方曾积极回应称:节假日人力成本、运维成本普遍上涨。
实际上,不只是节假日,主流共享单车平台如哈啰单车、美团单车、滴滴青桔,均有在不同城市上调起步价至15分钟1.5元的举动。
不同平台在相应城市也有进一步将休息日及节假日的15分钟内起步价上调至1.8元的规则。
自2014年国内首家互联网共享单车企业ofo成立至今,共享单车行业已走过了十年的发展历程。
十年来,从ofo和摩拜两强独大到共享单车“颜色风暴”,再到美团单车、滴滴青桔、哈啰单车三分天下。
用户对共享单车的评价也从最初的“便宜、方便”到如今的“快骑不起”。
虽然共享单车的价格在涨,但其背后的企业却并不好过,共享单车业务不是一项赚钱的生意。
据粗略计算,哈啰单车一年的运维成本最高可达64亿。
如此高额的运维成本让哈啰出行在2018-2020年的3年间累计亏损约48.47亿。
如今,共享单车频繁通过涨价减亏,就能活下来吗?
对此,红星新闻张露曦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本猴以为:
涨价,成了共享单车唯一能活下去的毒药。
涨价,成为了一种自残行为,却不得不为。
共享单车已经走过了野蛮生长期,早期依靠补贴来实现覆盖的打法,带来了巨大的亏损。
而共享单车其实就是单车租赁的网络版,租金是其主要收入来源。
除此之外,当年用租金做投资的打法,被证明风险极大,而剩下的场景只是有限的广告收入或联名营销收益,只是聊胜于无。
因此,基本盘稳定、进入存量市场后,共享单车必然通过涨价来盈利。
但这总归是一个毒药。
整体而言,共享单车要单靠租金来实现收支平衡,最终其价格或许将劝退绝大多数用户。
毕竟其维护、换新和人力成本,都现实存在。
仅靠网络作为长尾来揽客,并不足以将租金极致扁平。
寻找新的盈利场景,才是共享单车求生的关键,涨价只是短视行为和无奈之举。
只是,共享单车这么巴掌大地方,真的很难有更多想象空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