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没有卫星遥感,祖先们是如何绘制地图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没有卫星遥感,祖先们是如何绘制地图的?

古人们的测绘方式非常朴素——说白了,就是田野作业,实地考察。

地图对于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来说,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特别是GPS的发明简直是良心出品,特别像GAGO君这种路痴到哪都得靠导航。

然而我们都基本了解,现在的地图是靠着卫星、遥感等现代化科技手段。上周,佳格大数据为大家展示过卫星下的农田。太空俯瞰地球,卫星视角下的农田竟然如此壮观!

有些脑洞大的小伙伴就有疑问了,在科技远不发达、没有卫星遥感的古代,人们是怎样查地块,如何绘制地图呢?

在没有飞机、遥感数据与人造卫星的古代,“绘制地图”看上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实际上,古人们的测绘方式却非常朴素——说白了,就是田野作业,实地考察。

古时的人们管地图叫做“舆图”,“舆”字的本意即为“车厢、车辆”,恰好概括了那时人们测绘地图的方式,坐在车上(或骑马、乘船、步行等)前往陌生的地方,凭借简单的定向设备确定位置,再将亲眼侦测到的地理信息记录下来,绘制到图上。

而中国古代可用于大地测量的工具主要有:

表(根据日影测定方位);

罗盘(根据磁极测定方向);

望筒(利用日光和北极星测定南北);

规(测定单位距离,并画圆画弧);

矩(测定直角);

准(水准仪,测水平面);

绳(铅垂线,测定垂直);

绳尺、丈杆、计里鼓车等。

具体到各个朝代测绘道具的进化又可以大致划分这个脉络:

汉代之前

左准绳,右规矩

《山海经》中提到,夏禹派大章和竖亥两位徒弟步量世界大小(大范围测绘),可见当时步量是大地测量的基本方法之一。

那么难道古人除了步量就没有其他工具了咩?当然不是!

相传大禹治水时,就有“左准绳,右规矩”,其中“准”、“绳”是测定物体平、直的工具,“规”是矫正圆的工具,“矩"是画方形的曲尺。这就是人们最早期的测量工具。

大禹治水成功,促进了农业发展,使夏朝进入盛世,各部族和九州首领向大禹进贡图画、金属等物品,大禹命工匠铸成九鼎,并刻上图,图上有九州的山川、草木、道路以及禽兽的分布情况,这就是古代的原始地图,供人们外出交往沟通、狩猎时参考。

后来指南车和记里鼓车出现,地图测绘又有了新的进展。

甘肃天水放马滩的战国地图

汉至南北朝时期

“制图六体”出现

当时地图的绘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运用更加普遍,地图的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文献记载的主要有地形图、疆域图、政区图、城市图、宫殿图等,比较出名的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和驻军图。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形图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驻军图

这一时期值得大家记住的一个人就是裴秀,他的“制图六体”该是最早的地图学理论:

一为"分率",用以反映面积、长宽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

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

三为"道里",用以确定两地之间道路的距离;

四为"高下",即相对高程;

五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

六为"迂直",即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

隋唐至宋时期:

计里画方

“制图六体”之后又衍生出了“计里画方”。这成了中国古代和近代地图制图的基本方法和数学基础,是中国古代地图独立发展的重要标志。

这种地图的绘制方法是,先在图上布满方格,方格中边长代表实地里数,相当于现代地形图上的方里网格;然后按方格绘制地图内容,以保证一定的准确性。

这一时期较为著名的是《禹迹图》,其采用「计里画方」的方法,横方70,竖方73,共计5110方,每方折百里,大约相当于1:150万的地图,绘制的已经相当精密。

北宋《禹迹图》拓片——中国现存最早计里画方的地图

元明时期

测量仪器出现,西方地图投影法传入

这一时期两个关键人物:郭守敬和利玛窦。

郭守敬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奇才,他创制了仪表,简仪、高表、仰仪、立运仪、景符等十几种专用仪器,还为野外观测设计了丸表、悬正仪、座正仪等仪器。

而利玛窦则将西方地图投影方法传入了中国。在中国待了28年,绘制了10多种世界地图,测定了中国许大城市的经纬度坐标,翻译了许多世界各地的地名,有的甚至沿用至今。

宋代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局部

明代《九边图》

明代《蒙古山水地图》局部

清朝

受西方测绘影响

晚明以后西方传教士将西方大地测量技术和地图绘制技术带到中国。由中国政府主持国家性实地测量,以清代康雍乾三朝绘制的《皇舆图》为代表。

到康熙时代,主持绘制的《皇舆全览图》是中国第一幅按照经纬网根据大地测量数据绘制的地图。此后随着清代在西域开疆拓土,雍正、乾隆两朝分别完善了西藏、新疆的大地测量,让这一系统的地图不断完善。西方也根据这个系统的地图绘制出了东亚地图。

康熙《皇舆全览图》

乾隆《内府舆图》

德国 1735 年《中国和日本全图》

2014 年习大大访德时

默克尔赠送的即此图的内地十八省部分

后来的《姑苏城图》和现在的卫星影像图就已经非常相似了。

《姑苏城图》

苏州卫星影像图

其实,卫星影像图不仅给我们展示一个全新的远景,更让人们看到并欣赏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认识到我们生活在这片漂浮在宇宙中的天地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没有卫星遥感,祖先们是如何绘制地图的?

古人们的测绘方式非常朴素——说白了,就是田野作业,实地考察。

地图对于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来说,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特别是GPS的发明简直是良心出品,特别像GAGO君这种路痴到哪都得靠导航。

然而我们都基本了解,现在的地图是靠着卫星、遥感等现代化科技手段。上周,佳格大数据为大家展示过卫星下的农田。太空俯瞰地球,卫星视角下的农田竟然如此壮观!

有些脑洞大的小伙伴就有疑问了,在科技远不发达、没有卫星遥感的古代,人们是怎样查地块,如何绘制地图呢?

在没有飞机、遥感数据与人造卫星的古代,“绘制地图”看上去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实际上,古人们的测绘方式却非常朴素——说白了,就是田野作业,实地考察。

古时的人们管地图叫做“舆图”,“舆”字的本意即为“车厢、车辆”,恰好概括了那时人们测绘地图的方式,坐在车上(或骑马、乘船、步行等)前往陌生的地方,凭借简单的定向设备确定位置,再将亲眼侦测到的地理信息记录下来,绘制到图上。

而中国古代可用于大地测量的工具主要有:

表(根据日影测定方位);

罗盘(根据磁极测定方向);

望筒(利用日光和北极星测定南北);

规(测定单位距离,并画圆画弧);

矩(测定直角);

准(水准仪,测水平面);

绳(铅垂线,测定垂直);

绳尺、丈杆、计里鼓车等。

具体到各个朝代测绘道具的进化又可以大致划分这个脉络:

汉代之前

左准绳,右规矩

《山海经》中提到,夏禹派大章和竖亥两位徒弟步量世界大小(大范围测绘),可见当时步量是大地测量的基本方法之一。

那么难道古人除了步量就没有其他工具了咩?当然不是!

相传大禹治水时,就有“左准绳,右规矩”,其中“准”、“绳”是测定物体平、直的工具,“规”是矫正圆的工具,“矩"是画方形的曲尺。这就是人们最早期的测量工具。

大禹治水成功,促进了农业发展,使夏朝进入盛世,各部族和九州首领向大禹进贡图画、金属等物品,大禹命工匠铸成九鼎,并刻上图,图上有九州的山川、草木、道路以及禽兽的分布情况,这就是古代的原始地图,供人们外出交往沟通、狩猎时参考。

后来指南车和记里鼓车出现,地图测绘又有了新的进展。

甘肃天水放马滩的战国地图

汉至南北朝时期

“制图六体”出现

当时地图的绘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运用更加普遍,地图的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文献记载的主要有地形图、疆域图、政区图、城市图、宫殿图等,比较出名的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形图和驻军图。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地形图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驻军图

这一时期值得大家记住的一个人就是裴秀,他的“制图六体”该是最早的地图学理论:

一为"分率",用以反映面积、长宽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

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彼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

三为"道里",用以确定两地之间道路的距离;

四为"高下",即相对高程;

五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

六为"迂直",即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算。

隋唐至宋时期:

计里画方

“制图六体”之后又衍生出了“计里画方”。这成了中国古代和近代地图制图的基本方法和数学基础,是中国古代地图独立发展的重要标志。

这种地图的绘制方法是,先在图上布满方格,方格中边长代表实地里数,相当于现代地形图上的方里网格;然后按方格绘制地图内容,以保证一定的准确性。

这一时期较为著名的是《禹迹图》,其采用「计里画方」的方法,横方70,竖方73,共计5110方,每方折百里,大约相当于1:150万的地图,绘制的已经相当精密。

北宋《禹迹图》拓片——中国现存最早计里画方的地图

元明时期

测量仪器出现,西方地图投影法传入

这一时期两个关键人物:郭守敬和利玛窦。

郭守敬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奇才,他创制了仪表,简仪、高表、仰仪、立运仪、景符等十几种专用仪器,还为野外观测设计了丸表、悬正仪、座正仪等仪器。

而利玛窦则将西方地图投影方法传入了中国。在中国待了28年,绘制了10多种世界地图,测定了中国许大城市的经纬度坐标,翻译了许多世界各地的地名,有的甚至沿用至今。

宋代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局部

明代《九边图》

明代《蒙古山水地图》局部

清朝

受西方测绘影响

晚明以后西方传教士将西方大地测量技术和地图绘制技术带到中国。由中国政府主持国家性实地测量,以清代康雍乾三朝绘制的《皇舆图》为代表。

到康熙时代,主持绘制的《皇舆全览图》是中国第一幅按照经纬网根据大地测量数据绘制的地图。此后随着清代在西域开疆拓土,雍正、乾隆两朝分别完善了西藏、新疆的大地测量,让这一系统的地图不断完善。西方也根据这个系统的地图绘制出了东亚地图。

康熙《皇舆全览图》

乾隆《内府舆图》

德国 1735 年《中国和日本全图》

2014 年习大大访德时

默克尔赠送的即此图的内地十八省部分

后来的《姑苏城图》和现在的卫星影像图就已经非常相似了。

《姑苏城图》

苏州卫星影像图

其实,卫星影像图不仅给我们展示一个全新的远景,更让人们看到并欣赏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认识到我们生活在这片漂浮在宇宙中的天地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