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科技创新能力跻身全国10强,合肥做对了什么?|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估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科技创新能力跻身全国10强,合肥做对了什么?|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估⑧

合肥在多数指标上表现良好,二级指标在全国排名中位列前十的有11个。

图片来源:图虫

界面新闻记者 | 毛盾 刘林 王玉

界面新闻编辑 | 崔宇

在《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数报告(2023)》“城市篇”中,界面智库从创新环境、研发能力、企业活力和创新绩效四个维度对国内GDP超过5000亿的55个城市进行了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估。结果显示,科技创新能力10强城市依次为北京深圳、上海、苏州、武汉、杭州、合肥、南京、广州和西安。

相关阅读:中国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排行榜:北京居首,苏州和武汉跻身前五|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估⑦

合肥市在总指数排名中较上年上升了两个位次,位列全国第七。具体来看,合肥四个一级指标的排名呈现“三升一平”的态势,其中合肥的研发能力和创新环境表现较为突出,分别位列全国第三和第四,与此同时,企业活力和创新绩效指标则排名相对靠后,分别位列第九和第八。

从27个二级指标来看,以合肥地区生产总值排全国第21位、人均GDP排全国第28位为参照,合肥在多数指标上表现良好,二级指标在全国排名中位列前十的有11个,显示出合肥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实力和潜力。

合肥市的研发能力一直位居全国前列,2022年得分85.64,排名第3位,较上年上升1位。其中,R&D经费投入增至469亿元,投入强度达到3.91%,分别位列全国第14位和第7位,均较上年有所提升。高等学校数量和万人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也保持在全国前列,分别排名第10位和第4位。特别是高新区年末从业人员中留学归国人员占比达到4.10%,连续两年保持全国第1位。这些数据表明合肥市在研发投入、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成效显著。

尽管合肥在研发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高新区研发投入强度(高新区研发经费/高新区营业收入)这一指标上排名有所下降,由去年的第23降至今年的第34。表明合肥在高新区研发投入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以提高研发经费的使用效率和研发成果的产出。同时高新区万名就业人员R&D人员数及排名相较2021年亦呈现下滑。

合肥市高度重视提升研发能力,合肥市政府也在积极行动。2021年末,合肥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正式成立,做有组织的科研,扎实推进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未来大科学城建设。恒力打造量子信息高地,构建“一院三平台”基础研究体系,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量子城域网,建设全国首个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

政策层面上看,在今年7月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合肥市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政策》中,合肥政府不仅支持研发机构建设和研发投入,还通过“定向委托”、“揭榜攻坚”等方式,对关键核心技术项目进行重点扶持,激发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同时,对承担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的企业给予配套补贴,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高层次科研项目。此外,政策还特别关注高校院所与企业的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这些措施有效提升了合肥市的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有望进一步提升合肥的研发能力。

合肥的企业活力得分72.23,排名全国第9,与上年持平。从二级指标来看,尽管合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排名未发生变化,但实际数量上实现了显著增长,较上年增加了79家。目前,合肥高新区入统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2479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增至143个,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数达到19个。此外,合肥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达到647亿元,排名提升2位至第13位。这些数据均反映出合肥市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活跃度和参与度较高,市场创新活力较强。

特别是规上工业企业中有R&D活动的企业占比显著提升至44.69%,排名较上年提升18位至第15位。这反映出合肥在推动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方面的积极成效。

当前,合肥正奋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着力引育更多科技型企业,努力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了提升企业活力,合肥市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合肥市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若干政策》中提出,要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对首次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的企业给予奖励,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合肥市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政策》中,明确支持企业扩大有效投资,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改项目、绿色低碳改造升级项目等给予补贴和奖励,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同时,支持领军型企业加快发展,对首次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给予经济指标增长奖励,激励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望为合肥企业活力的提升注入新的动力。

合肥市在创新环境方面的建设成效显著,2022年得分89.04,排名较2021年上升5位至第4位。具体到二级指标,高新区工业总产值达到5935亿元,排名提升2位至第11位;国家级高新区注册企业数达到65887个,排名保持在第18位;科学技术支出增至246亿元,排名上升5位至第4位;地方公共财政支出中科技支出占比高达17.80%,连续两年保持全国第1位;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数量也有所增加,排名分别上升至第11位和第27位。这些数据反映出合肥市政策支持力度强,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合肥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大科技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只增不减,并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进入技术创新领域。在《合肥市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政策》中,明确支持研发机构建设,对国家级、省级创新中心及新型研发机构给予资金补贴和经费支持,鼓励高端创新平台的落地与发展。

这些政策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资源丰富的创新生态系统。政策措施的实施,将为合肥创新环境的持续优化提供有力保障。

合肥的创新绩效得分76.43,排名全国第8,较上年上升了3个位次。从二级指标来看,合肥在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高新区出口金额在当地出口中的占比以及高新区技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等方面表现较好。其中,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这一指标排名显著提升,由去年的第18升至今年的第16,显示出合肥在技术市场交易方面的活跃程度。高新区出口金额在当地出口中的占比达到67.29%,排名虽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第4位;高新区技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提升至23.95%,排名上升7位至第5位;万人专利授权数达到62件,排名提升3位至第20位。这些数据表明合肥市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创新绩效显著。

针对创新绩效的提升,合肥市政府也在积极行动。《合肥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中提出,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同时,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提升专利申请质量和授权率。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有望进一步提升合肥的创新绩效。

综上所述,合肥市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在研发能力和创新环境方面表现出色,同时在企业活力和创新绩效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展望未来,合肥需通过政策引导、平台建设、人才引进与培养、创新生态构建等多方面的努力,着力发展创新环境;同时,通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以及建立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等措施,不断提升创新绩效水平。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关于界面智库

界面智库是界面新闻旗下的财经和商业智库,聚焦宏观政策、区域经济、产业趋势和资本市场等。我们的宗旨是扎根事实、演绎趋势、探索新知,助力政策制定和企业决策。关于专题策划、研究报告、指数产品和论坛培训等合作,请联系我们。
联系邮箱:jiemianzhiku@jiemian.com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科技创新能力跻身全国10强,合肥做对了什么?|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估⑧

合肥在多数指标上表现良好,二级指标在全国排名中位列前十的有11个。

图片来源:图虫

界面新闻记者 | 毛盾 刘林 王玉

界面新闻编辑 | 崔宇

在《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数报告(2023)》“城市篇”中,界面智库从创新环境、研发能力、企业活力和创新绩效四个维度对国内GDP超过5000亿的55个城市进行了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估。结果显示,科技创新能力10强城市依次为北京深圳、上海、苏州、武汉、杭州、合肥、南京、广州和西安。

相关阅读:中国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排行榜:北京居首,苏州和武汉跻身前五|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估⑦

合肥市在总指数排名中较上年上升了两个位次,位列全国第七。具体来看,合肥四个一级指标的排名呈现“三升一平”的态势,其中合肥的研发能力和创新环境表现较为突出,分别位列全国第三和第四,与此同时,企业活力和创新绩效指标则排名相对靠后,分别位列第九和第八。

从27个二级指标来看,以合肥地区生产总值排全国第21位、人均GDP排全国第28位为参照,合肥在多数指标上表现良好,二级指标在全国排名中位列前十的有11个,显示出合肥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实力和潜力。

合肥市的研发能力一直位居全国前列,2022年得分85.64,排名第3位,较上年上升1位。其中,R&D经费投入增至469亿元,投入强度达到3.91%,分别位列全国第14位和第7位,均较上年有所提升。高等学校数量和万人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也保持在全国前列,分别排名第10位和第4位。特别是高新区年末从业人员中留学归国人员占比达到4.10%,连续两年保持全国第1位。这些数据表明合肥市在研发投入、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成效显著。

尽管合肥在研发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高新区研发投入强度(高新区研发经费/高新区营业收入)这一指标上排名有所下降,由去年的第23降至今年的第34。表明合肥在高新区研发投入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以提高研发经费的使用效率和研发成果的产出。同时高新区万名就业人员R&D人员数及排名相较2021年亦呈现下滑。

合肥市高度重视提升研发能力,合肥市政府也在积极行动。2021年末,合肥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正式成立,做有组织的科研,扎实推进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未来大科学城建设。恒力打造量子信息高地,构建“一院三平台”基础研究体系,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量子城域网,建设全国首个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

政策层面上看,在今年7月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合肥市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政策》中,合肥政府不仅支持研发机构建设和研发投入,还通过“定向委托”、“揭榜攻坚”等方式,对关键核心技术项目进行重点扶持,激发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同时,对承担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的企业给予配套补贴,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高层次科研项目。此外,政策还特别关注高校院所与企业的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这些措施有效提升了合肥市的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有望进一步提升合肥的研发能力。

合肥的企业活力得分72.23,排名全国第9,与上年持平。从二级指标来看,尽管合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排名未发生变化,但实际数量上实现了显著增长,较上年增加了79家。目前,合肥高新区入统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2479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增至143个,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数达到19个。此外,合肥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达到647亿元,排名提升2位至第13位。这些数据均反映出合肥市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活跃度和参与度较高,市场创新活力较强。

特别是规上工业企业中有R&D活动的企业占比显著提升至44.69%,排名较上年提升18位至第15位。这反映出合肥在推动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方面的积极成效。

当前,合肥正奋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着力引育更多科技型企业,努力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了提升企业活力,合肥市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例如,《合肥市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若干政策》中提出,要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对首次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的企业给予奖励,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合肥市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政策》中,明确支持企业扩大有效投资,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改项目、绿色低碳改造升级项目等给予补贴和奖励,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同时,支持领军型企业加快发展,对首次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给予经济指标增长奖励,激励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望为合肥企业活力的提升注入新的动力。

合肥市在创新环境方面的建设成效显著,2022年得分89.04,排名较2021年上升5位至第4位。具体到二级指标,高新区工业总产值达到5935亿元,排名提升2位至第11位;国家级高新区注册企业数达到65887个,排名保持在第18位;科学技术支出增至246亿元,排名上升5位至第4位;地方公共财政支出中科技支出占比高达17.80%,连续两年保持全国第1位;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数量也有所增加,排名分别上升至第11位和第27位。这些数据反映出合肥市政策支持力度强,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合肥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大科技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只增不减,并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进入技术创新领域。在《合肥市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政策》中,明确支持研发机构建设,对国家级、省级创新中心及新型研发机构给予资金补贴和经费支持,鼓励高端创新平台的落地与发展。

这些政策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资源丰富的创新生态系统。政策措施的实施,将为合肥创新环境的持续优化提供有力保障。

合肥的创新绩效得分76.43,排名全国第8,较上年上升了3个位次。从二级指标来看,合肥在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高新区出口金额在当地出口中的占比以及高新区技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等方面表现较好。其中,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这一指标排名显著提升,由去年的第18升至今年的第16,显示出合肥在技术市场交易方面的活跃程度。高新区出口金额在当地出口中的占比达到67.29%,排名虽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第4位;高新区技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提升至23.95%,排名上升7位至第5位;万人专利授权数达到62件,排名提升3位至第20位。这些数据表明合肥市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创新绩效显著。

针对创新绩效的提升,合肥市政府也在积极行动。《合肥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中提出,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同时,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提升专利申请质量和授权率。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有望进一步提升合肥的创新绩效。

综上所述,合肥市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在研发能力和创新环境方面表现出色,同时在企业活力和创新绩效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展望未来,合肥需通过政策引导、平台建设、人才引进与培养、创新生态构建等多方面的努力,着力发展创新环境;同时,通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以及建立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等措施,不断提升创新绩效水平。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