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暑期档破了国产大制作迷信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暑期档破了国产大制作迷信

从《海关战线》《异人之下》到即将公映的《解密》,今年暑期档的大制作,即将面临着三连败。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文|犀牛娱乐 小福

编辑|朴芳

每到片荒年,行业就开始寄希望于头部项目。

20年暑期档,一部《八佰》救了百废待兴的电影市场;22年暑期档,麻花的第一部重工业项目《独行月球》挽救了整个暑期档的萧条。而来到今年暑期档后,深陷片荒潮的电影行业再度开始盼望大片前来救世。

然而现实中,曾经被人们翘首以待的《哪吒2》《封神2》《射雕》等项目因为各种原因没能赶上暑期,而留下来的少数大制作项目,也遗憾收了场。

暑期档大制作即将三连扑

从《海关战线》《异人之下》到即将公映的《解密》,今年暑期档的大制作,即将面临着三连败。

首先是打头阵的港片《海关战线》。作为汇集了谢霆锋、张学友两位大咖的大制作港片,该作主打视觉奇观,却囿于叙事陈旧、缺乏爽感等原因未能获得市场正面反馈。密集的大场面特效在这部影片中仿佛是个摆设,既没有足够冲击爽感,也没能为叙事带来额外加成。

于上周公映的《异人之下》也遭遇了口碑、票房双崩盘。正如此前我们在文章中(回顾:国产漫改还撑不起大银幕)所说的,内容改编不够讨好原作粉丝以及IP基本盘有限两大短板,成为影片出圈主要限制,开局不久便遗憾崩盘。

而将在本周正式公映的《解密》,尽管还处于点映阶段,已经初现口碑争议局面。

作为陈思诚导演“最不商业”的电影,影片汇集国内顶尖幕后团队以及头部演员阵容,在行业中预期很高。不过自上周末开启点映以来,有不少观众表示影片叙事冗长,华而不实,并未如预期那样获得正向口碑发酵。

今年暑期档原本便缺乏种子选手,未曾料到,最有希望救市的大制作项目也会连连碰壁。

这三部电影所遭遇的问题事实上是相似的——它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非常具备行业价值的探索,但由于内容层面未能获得观众广泛认可,即便拥有创新精神,仍然不足以挽回颓势。

某种层面来说,大制作、工业探索是这三部影片的主要卖点,却也成为了影片自身的无形枷锁。在好内容面前,拍摄技术创新、制作投入规模永远是次要矛盾。

中国电影的重工业梦

我们该如何来定义大制作电影?

其实可以从两种角度理解,一类大制作是由头部演员出演的高片酬项目,另一类则是制作成本投入较大的传统大片。而本文所指的大制作电影,更多指向的是后者。

相对来说,头部演员出演项目常年不断,但大制作电影却有着较高的制作门槛——它不仅需要足量的资金投入、漫长的制作周期,还需要与之匹配的制作水准和一个足够靠谱的掌舵人。

对于电影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中国电影行业而言,大制作电影便意味着高投入与高风险,是一直以来的行业短板。

不过近年来,随着《战狼2》《红海行动》《流浪地球》等越来越多大体量项目的脱颖而出,行业对中国电影工业开始抱有更高预期。即便是在疫情之后,《八佰》《长津湖》《独行月球》《流浪地球2》《封神第一部》等一批大制作项目依旧凭借优异表现,持续提振从业者信心。

即便行业现在身处钱荒、片荒的节点,从业者对工业化的探索仍然没有停滞。

今年上影节期间,阿里影业以品质感、工业化、大制作为核心,推出了涵盖《异人之下》《逆行人生》《焚城》《镖人》《东极岛》《群星闪耀时》《抓特务》7部电影的“华语巨制巡礼”片单。其中《异人之下》《逆行人生》两部影片均作为暑期档重点项目与观众见面。

大制作前路难

但令人警惕的是,我们还没有在电影工业探索中充分试错,市场已经传来了疲软的信号。

其实最先做出反应的是中国观众对好莱坞大片的祛魅——作为全球电影工业第一强国,极为擅长运用重工业技术输出强视效大片的好莱坞,如今已经很难通过视效大片激起国人的观影热情。

好莱坞大片在去年票房年榜跌出前十

就连曾经硬控主流观众的3D格式电影,也不知不觉间成为了小众选项。细心留意市场不难发现,在如今的电影市场基本上只剩好莱坞引进片仍在坚守3D格式,国产新片普遍已经回归2D。这并非3D格式被淘汰,而是观众对所谓3D大制作的热情消退。

与此同时,从近年来观众电影喜好转变中也能看出端倪。去年暑期档的《孤注一掷》《消失的她》两部35亿+量级项目,皆为标准的中等制作成本剧情片。反观国庆档对标《长津湖》拍摄的《志愿军:雄兵出击》,最终票房仅收不足10亿元。

来到今年后,像在暑期档中领跑的《抓娃娃》《默杀》制作成本都不会过分夸张,倒是《海关战线》《异人之下》《解密》这类肉眼可见经费燃烧的项目,未能获得预期中的市场反响。大制作可以成为一部好电影的加成,却不会成为观众对一部电影青睐有加的主要理由。

而今年暑期档这几部大制作项目的市场反应不佳,也必然会直接投射到后续项目的投资人信心与项目资金层面。

今年早些时候,《九龙城寨之围城》出品人陈罗超接受采访时表示香港大制作电影基本为香港、内地合拍项目,高度依赖内地投资方的资金支持,但由于去年以来多部合拍电影接连票房失利,日前已经有香港同行收到了部分内地电影公司暂停投资港片的消息。

“因为最近有两部港片在内地票房表现不好,所以内地部分电影公司将会暂停投资和发行香港电影。其实早在2023年就有预兆了,《风再起时》《断网》《别叫我赌神》《暗杀风暴》全部亏了,每一部连1亿票房都没有,直到《金手指》和《潜行》才稍微好一些。他们觉得,就算有刘青云、吴镇宇,有谢霆锋、张学友,票房都只有1亿多,但光是宣发工作都得花差不多5000万、6000万,而整个项目投资至少九位数起步,没什么投资价值。”陈罗超表示。

特别是对于系列电影而言,这种伤害将是毁灭性的。

譬如《异人之下》这种原本有望进行系列开发的项目,在遭遇首战告败之后,若有续作开发计划将困难加倍。

同理于此前陈思诚导演的另一部失利项目《外太空的莫扎特》,作为《外太空》系列三部曲首部面世之作,仅收2.23亿元票房。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继续推进系列续作开发,将对创作者和资方带来巨大的风险、压力。

回顾整个中国影史,大制作项目被我们频频提及也不过几年光景。而面对内容层面的不确定性,以及大制作项目的相继遇冷,无疑将为行业接下来的电影工业探索蒙上一层阴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暑期档破了国产大制作迷信

从《海关战线》《异人之下》到即将公映的《解密》,今年暑期档的大制作,即将面临着三连败。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文|犀牛娱乐 小福

编辑|朴芳

每到片荒年,行业就开始寄希望于头部项目。

20年暑期档,一部《八佰》救了百废待兴的电影市场;22年暑期档,麻花的第一部重工业项目《独行月球》挽救了整个暑期档的萧条。而来到今年暑期档后,深陷片荒潮的电影行业再度开始盼望大片前来救世。

然而现实中,曾经被人们翘首以待的《哪吒2》《封神2》《射雕》等项目因为各种原因没能赶上暑期,而留下来的少数大制作项目,也遗憾收了场。

暑期档大制作即将三连扑

从《海关战线》《异人之下》到即将公映的《解密》,今年暑期档的大制作,即将面临着三连败。

首先是打头阵的港片《海关战线》。作为汇集了谢霆锋、张学友两位大咖的大制作港片,该作主打视觉奇观,却囿于叙事陈旧、缺乏爽感等原因未能获得市场正面反馈。密集的大场面特效在这部影片中仿佛是个摆设,既没有足够冲击爽感,也没能为叙事带来额外加成。

于上周公映的《异人之下》也遭遇了口碑、票房双崩盘。正如此前我们在文章中(回顾:国产漫改还撑不起大银幕)所说的,内容改编不够讨好原作粉丝以及IP基本盘有限两大短板,成为影片出圈主要限制,开局不久便遗憾崩盘。

而将在本周正式公映的《解密》,尽管还处于点映阶段,已经初现口碑争议局面。

作为陈思诚导演“最不商业”的电影,影片汇集国内顶尖幕后团队以及头部演员阵容,在行业中预期很高。不过自上周末开启点映以来,有不少观众表示影片叙事冗长,华而不实,并未如预期那样获得正向口碑发酵。

今年暑期档原本便缺乏种子选手,未曾料到,最有希望救市的大制作项目也会连连碰壁。

这三部电影所遭遇的问题事实上是相似的——它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非常具备行业价值的探索,但由于内容层面未能获得观众广泛认可,即便拥有创新精神,仍然不足以挽回颓势。

某种层面来说,大制作、工业探索是这三部影片的主要卖点,却也成为了影片自身的无形枷锁。在好内容面前,拍摄技术创新、制作投入规模永远是次要矛盾。

中国电影的重工业梦

我们该如何来定义大制作电影?

其实可以从两种角度理解,一类大制作是由头部演员出演的高片酬项目,另一类则是制作成本投入较大的传统大片。而本文所指的大制作电影,更多指向的是后者。

相对来说,头部演员出演项目常年不断,但大制作电影却有着较高的制作门槛——它不仅需要足量的资金投入、漫长的制作周期,还需要与之匹配的制作水准和一个足够靠谱的掌舵人。

对于电影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中国电影行业而言,大制作电影便意味着高投入与高风险,是一直以来的行业短板。

不过近年来,随着《战狼2》《红海行动》《流浪地球》等越来越多大体量项目的脱颖而出,行业对中国电影工业开始抱有更高预期。即便是在疫情之后,《八佰》《长津湖》《独行月球》《流浪地球2》《封神第一部》等一批大制作项目依旧凭借优异表现,持续提振从业者信心。

即便行业现在身处钱荒、片荒的节点,从业者对工业化的探索仍然没有停滞。

今年上影节期间,阿里影业以品质感、工业化、大制作为核心,推出了涵盖《异人之下》《逆行人生》《焚城》《镖人》《东极岛》《群星闪耀时》《抓特务》7部电影的“华语巨制巡礼”片单。其中《异人之下》《逆行人生》两部影片均作为暑期档重点项目与观众见面。

大制作前路难

但令人警惕的是,我们还没有在电影工业探索中充分试错,市场已经传来了疲软的信号。

其实最先做出反应的是中国观众对好莱坞大片的祛魅——作为全球电影工业第一强国,极为擅长运用重工业技术输出强视效大片的好莱坞,如今已经很难通过视效大片激起国人的观影热情。

好莱坞大片在去年票房年榜跌出前十

就连曾经硬控主流观众的3D格式电影,也不知不觉间成为了小众选项。细心留意市场不难发现,在如今的电影市场基本上只剩好莱坞引进片仍在坚守3D格式,国产新片普遍已经回归2D。这并非3D格式被淘汰,而是观众对所谓3D大制作的热情消退。

与此同时,从近年来观众电影喜好转变中也能看出端倪。去年暑期档的《孤注一掷》《消失的她》两部35亿+量级项目,皆为标准的中等制作成本剧情片。反观国庆档对标《长津湖》拍摄的《志愿军:雄兵出击》,最终票房仅收不足10亿元。

来到今年后,像在暑期档中领跑的《抓娃娃》《默杀》制作成本都不会过分夸张,倒是《海关战线》《异人之下》《解密》这类肉眼可见经费燃烧的项目,未能获得预期中的市场反响。大制作可以成为一部好电影的加成,却不会成为观众对一部电影青睐有加的主要理由。

而今年暑期档这几部大制作项目的市场反应不佳,也必然会直接投射到后续项目的投资人信心与项目资金层面。

今年早些时候,《九龙城寨之围城》出品人陈罗超接受采访时表示香港大制作电影基本为香港、内地合拍项目,高度依赖内地投资方的资金支持,但由于去年以来多部合拍电影接连票房失利,日前已经有香港同行收到了部分内地电影公司暂停投资港片的消息。

“因为最近有两部港片在内地票房表现不好,所以内地部分电影公司将会暂停投资和发行香港电影。其实早在2023年就有预兆了,《风再起时》《断网》《别叫我赌神》《暗杀风暴》全部亏了,每一部连1亿票房都没有,直到《金手指》和《潜行》才稍微好一些。他们觉得,就算有刘青云、吴镇宇,有谢霆锋、张学友,票房都只有1亿多,但光是宣发工作都得花差不多5000万、6000万,而整个项目投资至少九位数起步,没什么投资价值。”陈罗超表示。

特别是对于系列电影而言,这种伤害将是毁灭性的。

譬如《异人之下》这种原本有望进行系列开发的项目,在遭遇首战告败之后,若有续作开发计划将困难加倍。

同理于此前陈思诚导演的另一部失利项目《外太空的莫扎特》,作为《外太空》系列三部曲首部面世之作,仅收2.23亿元票房。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继续推进系列续作开发,将对创作者和资方带来巨大的风险、压力。

回顾整个中国影史,大制作项目被我们频频提及也不过几年光景。而面对内容层面的不确定性,以及大制作项目的相继遇冷,无疑将为行业接下来的电影工业探索蒙上一层阴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