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药明康德等CXO企业如何穿越周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药明康德等CXO企业如何穿越周期?

仍明确400亿营收目标。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文 | 全球财说 潘妍

自2024年年初,美国参议院收到《生物安全法案》以来,以药明康德(603259.SH;2359.HK)为代表的CXO企业好似雾里行舟。

根据药明康德近期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五大业务全线下滑,总营收出现上市以来首次负增长,同比下降8.64%至172.41亿元,归属净利润同比下降20.2%至42.39亿元。

二级市场同样不振。Wind数据显示,2024年初至今,A股已上市的35家CXO企业中有34家股价呈现下跌状态。截至2024年8月6日收盘,药明康德A股报收43.40元/股,较年初下跌近40%,港股报收35.25港元/股,较年初跌近55%。

尽管法案目前立法前景不明,但国际大环境的变化,还是让中国CXO企业不得不直面国际药企需求下降风险。

业绩雪上加霜

CXO是医疗外包公司的总称,包括CRO、CMO/CDMO、CSO三大部分,分别为研发外包,生产外包,销售外包。

中国CXO起步于世纪之交,由于彼时欧美国家的CXO行业已发展较为成熟,与此同时外资药企发现了亚太地区低廉的人工成本,将研发重心转移。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等老牌CXO企业也是在这期间相继成立。

中国CXO楼起之时,或可追溯至2015年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的推行,让更多创新型制药企业、小型研发公司可以委托CXO企业生产药品。此后,创新药企对CXO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外加之后三年疫情也为CXO额外增加了大量订单。

中研普华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到2022年,中国CXO行业市场规模从548亿元增至144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7.5%。不过,在经历前几年的野蛮生长期,随着2023年新冠订单锐减,CXO行业曾经高速增长态势一去不复返。

以药明康德为例,2018年至2022年,药明康德年营收额由96.14亿元增至393.5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2.24%。但进入2023年后,药明康德的营收增速骤降至2.51%,年收入达403.41亿元。

然而《生物安全法案》的提出,让增长疲软的中国CXO企业更加雪上加霜。

2024年上半年,药明康德五大业务在上半年全线下滑。其中,营收占比超7成的化学业务同比下滑9.34%至121.10亿元。同时,测试业务、生物学业务、高端治疗CTDMO业务、国内新药研发服务部当期营收额分别下滑2.35%、5.17%、19.43%、24.80%。

药明康德虽在财报中没有说明业绩下滑的直接原因,但从数据来看,美国市场的营收占比依旧能达到6成以上,但增长能力已不复从前。

2024年上半年,药明康德来自美国客户收入107.1亿元,剔除特定商业化生产项目同比下降1.2%。而在2023年年报中,药明康德来自美国客户收入可达261.3亿元,剔除特定商业化生产项目后同比增长42%。

业绩表现欠佳之际,药明康德也开始大幅裁员。截至2024年6月末,药明康德员工总数38134人,相较于年初41116人已减少2982人。对此,药明康德将其解释为是“持续优化组织结构”的结果。

400亿营收目标如何实现?

显然,曾躺赢掘金的“卖铲人”生意开始进入大浪淘沙阶段,谁也无法独善其身。

例如在2024年初,曾一度与药明康德一同被评为中国医药CRO企业20强的华氏医药,旗下子公司鑫开元因资金周转困难、经营恶化等原因无法如约交订单,连累母公司华氏医药一同被合作方起诉。

无独有偶,曾于2015年斥资9亿收购CXO资产的亚太药业(002370.SZ),2024年7月宣布旗下拥有核心CXO资产的孙公司上海新生源已被法院宣告破产,或将面临1.6亿元债务无法收回。

更显著的,市场态度的转变让CXO企业的IPO节奏正在收紧。2024年以来,已有澳斯康生物、澎立生物、云舟生物、熙华检测、都正生物、百英生物等多家的CXO公司接连宣告IPO计划终止。

面对上半年颓势以及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药明康德对于下半年的业绩展望,却表示仍有信心。

在2024年半年报中,药明康德预测,2024年全年收入可达383亿-405亿元,剔除特定商业化生产项目后将保持正增长,预计增长率为2.7%-8.6%。

之所以乐观预测,或是基于公司目前在手订单情况。在半年报业绩交流会上,药明康德透露,根据目前在手订单的交付计划,超过80%订单会在未来18个月内转化成收入。截至2024年6月末,药明康德在手订单余额达431亿元,剔除特定商业化生产项目同比增长33.2%。

不过药明康德也表示,业绩预测有个前提,即基于全球医药行业发展平稳、国际贸易环境和主要运营所在地国家监管环境稳定等。

以现阶段来看,国际市场的变化还是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国际环境危机四伏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药市场,为药明康德贡献超6成的营收额,《生物安全法案》的提出对其影响不容小觑。

《生物安全法案》旨在禁止与部分生物技术供应商签订合同以及用于其他目的,并将药明康德等CXO企业纳入“受关注的生物技术公司”名单之中。

该草案被提议后,唯有美国生物技术创新组织BIO力挺盟友,警告白宫把药明康德从中删掉,否则美国生物技术产业将会受到严重伤害。

但不到一个月时间,BIO态度急转。3月13日,BIO表示自己“坚定不移致力于美国及其盟友的国家安全、坚决支持拥护《生物安全法案》”。同日,药明康德主动退出BIO组织。

与盟友的决裂,外加参院版《生物安全法案》的通过,让药明康德头顶的乌云更加重了一分,彼时稍微有所缓和的股价再次陷入跌跌不止的状态,月跌幅超20%。

不过,该法案最终结局依旧悬而未决。据最新消息显示,在2024年7月提交的《2025财年国防授权法案》中,并未提及《生物安全法案》相关内容。事实上,在更早的6月就有消息称,《生物安全法案》在纳入立法过程中受阻。

这对于药明系等一众CXO企业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不过从市场表现来看,除6月传出立法受阻消息的次日,药明康德股价创出6.88%的日涨幅外,提振股价作用并不算大。

市场的反应,还是基于《生物安全法案》提议背后国际大环境的变化。

2024年6月,韩国、美国、日本、印度和欧盟宣布共同组建“生物制药联盟”,目的昭然若揭。事实上,自2018年美国对中国半导体芯片领域实施遏制打压策略以来,已经从小院高墙转为大面积围堵,逐渐向生物医药领域蔓延。

正如在《生物安全法案》听证会期间,美国议员直指“美国药企过度依赖中国供应链是威胁”。外媒曾有报道显示,估算在美使用的药物中,有四分之一是药明康德参与开发的。

但也正因如此,短期内海外CXO或无法弥补中国CXO产能空缺。美国国会在5月发布的修改版《生物安全法案》中,新增一项8年缓冲期条款,要求美国公司在2032年1月之前结束与药明康德、药明生物等中国生物科技公司的合作。

对此,有分析认为,8年既是给中国CXO行业的豁免期,也是给美国医药行业的缓冲期。目前中国以外的CXO企业还消化不掉中国CXO的体量,中美医药企业断链的难度很高,无法一蹴而就,需要等待行业产能扩充完成。

中国CXO企业的未来

面临潜在的威胁或即将到来的危险,如何破局成为中国CXO企业目前探寻的关键。

药明系率先对在美布局进行调整。2024年5月,有外媒报道,药明康德削减了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一家工厂的部分职位,且药明生物将暂停位于马萨诸塞州的生产基地建设。

对于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国CXO企业开始着力构建除美国市场外更多元的产能布局。

药明康德提出持续新产能建设,推进新加坡、爱尔兰、德国等地布局建厂。2024年5月,药明康德宣布在新加坡的新研发及生产基地正式开工建设,计划于2027年投入运营。

不过,以近期中国CXO企业的动作来看,加大欧洲市场投资布局,或已成为行业规避国际风险的新趋势。2024年以来,泰格医药、鼎康生物、凯莱英、九洲药业接连发布有关欧洲地区的投资项目。

以药明康德来看,欧洲市场已成为美国外第二大市场,营收增速多年保持双位数增长,由2021年的37.19亿元增至2023年的47.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2.42%。2024年上半年,药明康德来自欧洲客户收入达22.2亿元,同比增长5.3%,增长情况优于美国市场。

对于中国CXO企业的未来,或不必过度悲观。根据高盛发布的一份CXO行业报告显示,对于美国公司和欧洲公司来说,将外包至印度和中国可以节省60%-75%和33%-60%的成本。

虽然,印度相较于中国具有更低的劳动力成本,但工人综合素质却远落后于中国,外加印度整体的基础设施篇落后,因此中国企业在产能、效率、技术、成本四方面综合得分更高,还是具备一定竞争优势。

同时,近期政府也对倍受地缘政治影响的CXO行业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7月30日,上海市政府印发《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具有成熟生产经验的合同研发生产组织(CMO)每年最高可获1000万元的支持。

在充满博弈和变数的当下,对于药明康德等CXO企业来说,在寻求增长的同时,还需规避未知风险,具备随时应战的能力,才能顺利穿越寒冬。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药明康德

4.4k
  • 药明合联:预期集团2024年经调整纯利同比增长超170%
  • 药明康德(603259.SH):公司出售药明合联7.17%股份,成交金额约24.26亿港元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药明康德等CXO企业如何穿越周期?

仍明确400亿营收目标。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文 | 全球财说 潘妍

自2024年年初,美国参议院收到《生物安全法案》以来,以药明康德(603259.SH;2359.HK)为代表的CXO企业好似雾里行舟。

根据药明康德近期发布的2024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五大业务全线下滑,总营收出现上市以来首次负增长,同比下降8.64%至172.41亿元,归属净利润同比下降20.2%至42.39亿元。

二级市场同样不振。Wind数据显示,2024年初至今,A股已上市的35家CXO企业中有34家股价呈现下跌状态。截至2024年8月6日收盘,药明康德A股报收43.40元/股,较年初下跌近40%,港股报收35.25港元/股,较年初跌近55%。

尽管法案目前立法前景不明,但国际大环境的变化,还是让中国CXO企业不得不直面国际药企需求下降风险。

业绩雪上加霜

CXO是医疗外包公司的总称,包括CRO、CMO/CDMO、CSO三大部分,分别为研发外包,生产外包,销售外包。

中国CXO起步于世纪之交,由于彼时欧美国家的CXO行业已发展较为成熟,与此同时外资药企发现了亚太地区低廉的人工成本,将研发重心转移。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等老牌CXO企业也是在这期间相继成立。

中国CXO楼起之时,或可追溯至2015年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的推行,让更多创新型制药企业、小型研发公司可以委托CXO企业生产药品。此后,创新药企对CXO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外加之后三年疫情也为CXO额外增加了大量订单。

中研普华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到2022年,中国CXO行业市场规模从548亿元增至144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7.5%。不过,在经历前几年的野蛮生长期,随着2023年新冠订单锐减,CXO行业曾经高速增长态势一去不复返。

以药明康德为例,2018年至2022年,药明康德年营收额由96.14亿元增至393.5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2.24%。但进入2023年后,药明康德的营收增速骤降至2.51%,年收入达403.41亿元。

然而《生物安全法案》的提出,让增长疲软的中国CXO企业更加雪上加霜。

2024年上半年,药明康德五大业务在上半年全线下滑。其中,营收占比超7成的化学业务同比下滑9.34%至121.10亿元。同时,测试业务、生物学业务、高端治疗CTDMO业务、国内新药研发服务部当期营收额分别下滑2.35%、5.17%、19.43%、24.80%。

药明康德虽在财报中没有说明业绩下滑的直接原因,但从数据来看,美国市场的营收占比依旧能达到6成以上,但增长能力已不复从前。

2024年上半年,药明康德来自美国客户收入107.1亿元,剔除特定商业化生产项目同比下降1.2%。而在2023年年报中,药明康德来自美国客户收入可达261.3亿元,剔除特定商业化生产项目后同比增长42%。

业绩表现欠佳之际,药明康德也开始大幅裁员。截至2024年6月末,药明康德员工总数38134人,相较于年初41116人已减少2982人。对此,药明康德将其解释为是“持续优化组织结构”的结果。

400亿营收目标如何实现?

显然,曾躺赢掘金的“卖铲人”生意开始进入大浪淘沙阶段,谁也无法独善其身。

例如在2024年初,曾一度与药明康德一同被评为中国医药CRO企业20强的华氏医药,旗下子公司鑫开元因资金周转困难、经营恶化等原因无法如约交订单,连累母公司华氏医药一同被合作方起诉。

无独有偶,曾于2015年斥资9亿收购CXO资产的亚太药业(002370.SZ),2024年7月宣布旗下拥有核心CXO资产的孙公司上海新生源已被法院宣告破产,或将面临1.6亿元债务无法收回。

更显著的,市场态度的转变让CXO企业的IPO节奏正在收紧。2024年以来,已有澳斯康生物、澎立生物、云舟生物、熙华检测、都正生物、百英生物等多家的CXO公司接连宣告IPO计划终止。

面对上半年颓势以及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药明康德对于下半年的业绩展望,却表示仍有信心。

在2024年半年报中,药明康德预测,2024年全年收入可达383亿-405亿元,剔除特定商业化生产项目后将保持正增长,预计增长率为2.7%-8.6%。

之所以乐观预测,或是基于公司目前在手订单情况。在半年报业绩交流会上,药明康德透露,根据目前在手订单的交付计划,超过80%订单会在未来18个月内转化成收入。截至2024年6月末,药明康德在手订单余额达431亿元,剔除特定商业化生产项目同比增长33.2%。

不过药明康德也表示,业绩预测有个前提,即基于全球医药行业发展平稳、国际贸易环境和主要运营所在地国家监管环境稳定等。

以现阶段来看,国际市场的变化还是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国际环境危机四伏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药市场,为药明康德贡献超6成的营收额,《生物安全法案》的提出对其影响不容小觑。

《生物安全法案》旨在禁止与部分生物技术供应商签订合同以及用于其他目的,并将药明康德等CXO企业纳入“受关注的生物技术公司”名单之中。

该草案被提议后,唯有美国生物技术创新组织BIO力挺盟友,警告白宫把药明康德从中删掉,否则美国生物技术产业将会受到严重伤害。

但不到一个月时间,BIO态度急转。3月13日,BIO表示自己“坚定不移致力于美国及其盟友的国家安全、坚决支持拥护《生物安全法案》”。同日,药明康德主动退出BIO组织。

与盟友的决裂,外加参院版《生物安全法案》的通过,让药明康德头顶的乌云更加重了一分,彼时稍微有所缓和的股价再次陷入跌跌不止的状态,月跌幅超20%。

不过,该法案最终结局依旧悬而未决。据最新消息显示,在2024年7月提交的《2025财年国防授权法案》中,并未提及《生物安全法案》相关内容。事实上,在更早的6月就有消息称,《生物安全法案》在纳入立法过程中受阻。

这对于药明系等一众CXO企业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不过从市场表现来看,除6月传出立法受阻消息的次日,药明康德股价创出6.88%的日涨幅外,提振股价作用并不算大。

市场的反应,还是基于《生物安全法案》提议背后国际大环境的变化。

2024年6月,韩国、美国、日本、印度和欧盟宣布共同组建“生物制药联盟”,目的昭然若揭。事实上,自2018年美国对中国半导体芯片领域实施遏制打压策略以来,已经从小院高墙转为大面积围堵,逐渐向生物医药领域蔓延。

正如在《生物安全法案》听证会期间,美国议员直指“美国药企过度依赖中国供应链是威胁”。外媒曾有报道显示,估算在美使用的药物中,有四分之一是药明康德参与开发的。

但也正因如此,短期内海外CXO或无法弥补中国CXO产能空缺。美国国会在5月发布的修改版《生物安全法案》中,新增一项8年缓冲期条款,要求美国公司在2032年1月之前结束与药明康德、药明生物等中国生物科技公司的合作。

对此,有分析认为,8年既是给中国CXO行业的豁免期,也是给美国医药行业的缓冲期。目前中国以外的CXO企业还消化不掉中国CXO的体量,中美医药企业断链的难度很高,无法一蹴而就,需要等待行业产能扩充完成。

中国CXO企业的未来

面临潜在的威胁或即将到来的危险,如何破局成为中国CXO企业目前探寻的关键。

药明系率先对在美布局进行调整。2024年5月,有外媒报道,药明康德削减了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一家工厂的部分职位,且药明生物将暂停位于马萨诸塞州的生产基地建设。

对于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国CXO企业开始着力构建除美国市场外更多元的产能布局。

药明康德提出持续新产能建设,推进新加坡、爱尔兰、德国等地布局建厂。2024年5月,药明康德宣布在新加坡的新研发及生产基地正式开工建设,计划于2027年投入运营。

不过,以近期中国CXO企业的动作来看,加大欧洲市场投资布局,或已成为行业规避国际风险的新趋势。2024年以来,泰格医药、鼎康生物、凯莱英、九洲药业接连发布有关欧洲地区的投资项目。

以药明康德来看,欧洲市场已成为美国外第二大市场,营收增速多年保持双位数增长,由2021年的37.19亿元增至2023年的47.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2.42%。2024年上半年,药明康德来自欧洲客户收入达22.2亿元,同比增长5.3%,增长情况优于美国市场。

对于中国CXO企业的未来,或不必过度悲观。根据高盛发布的一份CXO行业报告显示,对于美国公司和欧洲公司来说,将外包至印度和中国可以节省60%-75%和33%-60%的成本。

虽然,印度相较于中国具有更低的劳动力成本,但工人综合素质却远落后于中国,外加印度整体的基础设施篇落后,因此中国企业在产能、效率、技术、成本四方面综合得分更高,还是具备一定竞争优势。

同时,近期政府也对倍受地缘政治影响的CXO行业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7月30日,上海市政府印发《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具有成熟生产经验的合同研发生产组织(CMO)每年最高可获1000万元的支持。

在充满博弈和变数的当下,对于药明康德等CXO企业来说,在寻求增长的同时,还需规避未知风险,具备随时应战的能力,才能顺利穿越寒冬。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