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安徽省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 (2024—2027 年)的通知。
总体要求
到2025年,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到3500亿元左右,新增五百亿级产业集群1个、百亿级产业集群5—7个。
到2027年,营业收入达到5000亿元左右,新涌现出3—5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
培育发展“三型”产业集群
(一)整车带动型。
鼓励整车企业总部或整车生产基地所在的县域及毗邻县域,依托已有的产业基础和优势,通过对整车进行上下游配套的方式形成整车带动型零部件产业集群。
(二)群主引领型。
鼓励整车核心供应商或一级、二级供应商所在的县域,依托“群主”“链主”企业,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加快形成具有特色的群主引领型零部件产业集群。
(三)培育发展型。
对具有不同产业基础的县域,分类培育,适度发展与汽车相关的特色产业,努力培育有特色的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大力实施“七大”工程
(一)产业集群规模上台阶工程
1.加快形成特色鲜明的集群化格局。实施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54321”工程,梯度培育五百亿、四百亿、三百亿、二百亿和百亿级零部件产业集群。
2.加快建立精细化分工体系。聚焦县域发展核心优势,拉长做粗零部件细分领域产业链,实现从模具制造—铸造零件—零件加工—组装的全链条式发展。依托整车企业、“链主”企业,加快形成“整车+配套”“链主+配套”融合共生的产业格局。
3.加快打造专业化产业园区。在县域打造优势突出、配套完备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支持有基础的县域建设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中园。
(二)经营主体梯度培育和壮大工程
4.加快培育一批规上企业。力争每年新增100家以上规上汽车零部件企业。
5.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到2027年,力争新增1—2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突破百亿级、3—5家零部件企业突破五十亿级。
6.加快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到2027年,力争新涌现3—5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力争有产业基础的县培育壮大1—2家龙头企业。
(三)产业链融合提升工程
7.加快推进“新能源化”。鼓励县域优质零部件企业加强与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加快向新能源化转型。组建新能源化专业服务团队,点对点服务企业“新能源化”发展。
8.加快拓展智能网联领域。鼓励相关企业在县(市)布局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支持肥西、广德、定远等县的汽车检测试验基地建设。
9.加快推进数字化绿色化。支持县域零部件企业开展全要素全流程的绿色化改造。
(四)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工程
10.创新研发模式。强化县域在核心基础零件、生产工艺、软件集成等领域的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在县域转化。
11.创新载体建设。积极链接中国科大、合肥工大、“中国声谷”“科大硅谷”“中国传感谷”等创新资源,支持与有条件的县域零部件企业协同创建国家级、省级产业创新中心、企业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
12.创新成果转化方式。以企业为承接科技成果转化核心载体,建立科技需求信息库。构建省市县三级科技成果转化站点布局。
(五)招大引强攻坚工程
13.强化链式招引。依托县域开发区等,招引一批产业链上下游关键零部件企业,加速产业链“建延补强”。
14.开展清单化招引。绘制并动态更新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招商目录和招引指南,省市县协同实施精准招引。
15.优化招引机制。通过“以商引商”“以商招商”拓宽招商渠道。积极探索“龙头企业”招商、产业集群招商、“飞地招商”等新模式。
(六)开放合作扩大工程
16.持续深化区域合作。以汽车产业链为纽带,深化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省内南北合作共建。
17.推动整零开放合作。支持县域零部件企业积极参与整车新车型、新产品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
18.加快拓展海外市场。支持县域零部件企业紧随整车企业,依托主机厂商、出口代理商等,开发海外适配零部件,实现“借船出海”。
(七)人才提质培优工程
19.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编制急需紧缺人才目录,鼓励采取“双元制”“订单式”培养应用型人才。
20.加快推进专业人才引进。实施“引凤还巢”人才工程,大力推进“柔性人才引进”策略,对顶尖人才和团队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
21.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鼓励各县定期赴省内外举办本地籍高层次人才和大学生座谈会、人才智力对接会和家乡行等活动。优化汽车人才服务政策,做好人才安居、稳岗、子女入学等保障。
四、保障机制
(一)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成立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专项推进小组,统筹研究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建设思路、政策规划等重要工作,对重点任务进行整体部署和系统推进。
(二)压实市县建设主体责任。市级层面要加强对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的指导督促、引导示范,县级层面要强化属地责任担当、全力攻关突破。
(三)突出重大项目支撑作用。建立重大项目要素保障机制,推动一批汽车项目落地县城。
(四)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省级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的各项政策,同等条件下对县域予以倾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