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青岛历史街区如何建?中央释放明确信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青岛历史街区如何建?中央释放明确信号!

青岛到底该如何做好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或许此次“北京中轴线”的成功申遗,可以给青岛带来启发。

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9个世界遗产项目。

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中央层面围绕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也释放了明确信号: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在青岛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将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列为“头号工程”的背景下,山东和青岛也已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出要推动老城区申遗。

8月8日,青岛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会上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围绕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做出部署,明确要高水平做好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推出更多文化“两创”标志性成果。

接下来,青岛到底该如何做好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或许此次“北京中轴线”的成功申遗,可以给青岛带来启发。

两个关键词

具体来看此次中央层面的部署:

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要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用实际行动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这其中暗含两个关键词:“保护”和“人”。

一方面,通过合理的规划,做好遗产保护的文章。

为避免城市开发建设影响北京中轴线,北京把可能产生大体量建筑、大规模建筑群的项目,尽可能移到远离中轴线的区域,并在中轴线两侧规划了33片建设控制地带,保护以胡同四合院和历史建筑为主的区域。

另一方面,妥善处理文化遗产保护、城市建设发展和市民改善生活的关系。

通过开放轴线上历史遗存、博物馆、公园文化设施等,北京不仅实现了对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也实现了人与遗产的互动、共生。

事实上,“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其意义也不仅仅在于得到一个称号,整个申遗的过程,也让北京这座城市受益良多。

当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只是第一步,北京中轴线想要“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还需直面新的挑战与课题。

对此,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也在世界遗产大会上明确了“北京中轴线”接下来的重点工作:“在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应对自然灾害影响、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科学引导旅游发展、提高阐释展示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

“保护”和“人”,仍然将是贯穿“北京中轴线”今后发展的关键所在。

青岛该怎么做?

再来看青岛。

近年来,山东和青岛多次提到要推动老城区申遗。

去年年初,山东印发《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其中围绕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强省,明确支持济南“泉·城文化”景观、青岛老城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相较于在2019年就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济南“泉·城文化”景观,青岛老城区至今还未入列预备名单。要知道,进入《预备名单》也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的先决条件。

面对这一情况,青岛自身也在积极推动。

2019年,青岛全面启动老城区申遗工作,并成立由市领导任组长的申遗工作领导机构。

2023年11月,青岛市副市长赵燕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青岛正加快推进青岛老城区申遗工作,并披露了青岛申遗工作的相关进展:

确定了“20世纪新城规划思想下的亚洲宜居典范”的申遗主题,划定25.8平方公里申遗范围,组织编制申遗文本和保护管理规划,力争尽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而在今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十项重点工作中,明确提出要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上奋力争先,其中就直接提到了要“积极推进青岛老城5A级景区创建和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当然,从过往案例来看,申遗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事情,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用了9年,中国大运河花了10年时间,泉州更是用了20年。

青岛自身也深知申遗绝非一蹴而就。在全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2024年度动员大会上,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就明确表示:城市更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认真总结经验,科学谋划工作,完善思路措施,久久为功推进。

因此,青岛也提出要高水平做好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而这正需要青岛继续做好“保护”和“人”的文章。

先来看保护。2023年10月,青岛发布《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城市全域纳入规划范围,系统建立起了青岛名城保护体系。

其中,《规划》明确要求严格控制滨海天际轮廓线和重要视线通廊,保护山体之间眺望、山体眺望海湾的通视区域以及重要公共空间的优美眺望景观,凸显青岛历史城区山、海、城一体的空间形态。

而针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青岛则提出要分类施策,如针对已大规模征收的里院式历史文化街区,要坚持规划优先,编制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实施规划,明确刚性及弹性管控要素,鼓励政府主导下社会多主体参与等措施。

规划之外,在具体实施阶段,青岛则以“微更新”和“渐进式”为主基调,坚持试点先行原则,在规划成熟、方案完备的基础上,优选历史文化价值高、代表性强、群众意愿集中、便于操作的建筑,作为保护更新示范点开展先试先行,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完成改造更新和升级换代。

还是那句话,青岛所推进的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保护列于更新之前,不论是出于申遗的目的也好,还是为了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的目标也罢,一定要将保护工作落到实处,让历史建筑、人文风景,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再来看人。历史城区物理空间更新只是一个引子,最终目的还是要注入更多的人气和活力。

得益于这些年来对于历史城区功能品质的持续提升与业态的精准导入,以大鲍岛、中山路为代表的相关区域人气正持续提升。

去年,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跻身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今年以来又陆续举办了萝卜·元宵·糖球会、2024青岛大鲍岛国际艺术节、高雅艺术进历史城区艺术季等一系列活动,人气持续火爆。其中,在为期十天的国际艺术节期间,街区销售额就已接近五百万。

而作为历史城区核心道路的中山路,通过“老建筑+新消费”“旧里院+新经济”“原场景+新体验”等业态场景的构建,加速街区活力焕发。今年春节假期,中山路区域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55.55万人次,日均接待游客量超32万。

这些实实在在的流量与消费,将是青岛深入推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的底气所在。

 

来源:凤凰网青岛

原标题:青岛历史街区如何建?中央释放明确信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青岛历史街区如何建?中央释放明确信号!

青岛到底该如何做好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或许此次“北京中轴线”的成功申遗,可以给青岛带来启发。

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9个世界遗产项目。

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中央层面围绕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也释放了明确信号: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在青岛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将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列为“头号工程”的背景下,山东和青岛也已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出要推动老城区申遗。

8月8日,青岛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会上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围绕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做出部署,明确要高水平做好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推出更多文化“两创”标志性成果。

接下来,青岛到底该如何做好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或许此次“北京中轴线”的成功申遗,可以给青岛带来启发。

两个关键词

具体来看此次中央层面的部署:

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要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用实际行动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这其中暗含两个关键词:“保护”和“人”。

一方面,通过合理的规划,做好遗产保护的文章。

为避免城市开发建设影响北京中轴线,北京把可能产生大体量建筑、大规模建筑群的项目,尽可能移到远离中轴线的区域,并在中轴线两侧规划了33片建设控制地带,保护以胡同四合院和历史建筑为主的区域。

另一方面,妥善处理文化遗产保护、城市建设发展和市民改善生活的关系。

通过开放轴线上历史遗存、博物馆、公园文化设施等,北京不仅实现了对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也实现了人与遗产的互动、共生。

事实上,“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其意义也不仅仅在于得到一个称号,整个申遗的过程,也让北京这座城市受益良多。

当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只是第一步,北京中轴线想要“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还需直面新的挑战与课题。

对此,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也在世界遗产大会上明确了“北京中轴线”接下来的重点工作:“在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应对自然灾害影响、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科学引导旅游发展、提高阐释展示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

“保护”和“人”,仍然将是贯穿“北京中轴线”今后发展的关键所在。

青岛该怎么做?

再来看青岛。

近年来,山东和青岛多次提到要推动老城区申遗。

去年年初,山东印发《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其中围绕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强省,明确支持济南“泉·城文化”景观、青岛老城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相较于在2019年就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济南“泉·城文化”景观,青岛老城区至今还未入列预备名单。要知道,进入《预备名单》也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的先决条件。

面对这一情况,青岛自身也在积极推动。

2019年,青岛全面启动老城区申遗工作,并成立由市领导任组长的申遗工作领导机构。

2023年11月,青岛市副市长赵燕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青岛正加快推进青岛老城区申遗工作,并披露了青岛申遗工作的相关进展:

确定了“20世纪新城规划思想下的亚洲宜居典范”的申遗主题,划定25.8平方公里申遗范围,组织编制申遗文本和保护管理规划,力争尽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而在今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十项重点工作中,明确提出要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上奋力争先,其中就直接提到了要“积极推进青岛老城5A级景区创建和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当然,从过往案例来看,申遗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事情,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用了9年,中国大运河花了10年时间,泉州更是用了20年。

青岛自身也深知申遗绝非一蹴而就。在全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2024年度动员大会上,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就明确表示:城市更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认真总结经验,科学谋划工作,完善思路措施,久久为功推进。

因此,青岛也提出要高水平做好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而这正需要青岛继续做好“保护”和“人”的文章。

先来看保护。2023年10月,青岛发布《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城市全域纳入规划范围,系统建立起了青岛名城保护体系。

其中,《规划》明确要求严格控制滨海天际轮廓线和重要视线通廊,保护山体之间眺望、山体眺望海湾的通视区域以及重要公共空间的优美眺望景观,凸显青岛历史城区山、海、城一体的空间形态。

而针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青岛则提出要分类施策,如针对已大规模征收的里院式历史文化街区,要坚持规划优先,编制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实施规划,明确刚性及弹性管控要素,鼓励政府主导下社会多主体参与等措施。

规划之外,在具体实施阶段,青岛则以“微更新”和“渐进式”为主基调,坚持试点先行原则,在规划成熟、方案完备的基础上,优选历史文化价值高、代表性强、群众意愿集中、便于操作的建筑,作为保护更新示范点开展先试先行,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完成改造更新和升级换代。

还是那句话,青岛所推进的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保护列于更新之前,不论是出于申遗的目的也好,还是为了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的目标也罢,一定要将保护工作落到实处,让历史建筑、人文风景,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再来看人。历史城区物理空间更新只是一个引子,最终目的还是要注入更多的人气和活力。

得益于这些年来对于历史城区功能品质的持续提升与业态的精准导入,以大鲍岛、中山路为代表的相关区域人气正持续提升。

去年,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跻身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今年以来又陆续举办了萝卜·元宵·糖球会、2024青岛大鲍岛国际艺术节、高雅艺术进历史城区艺术季等一系列活动,人气持续火爆。其中,在为期十天的国际艺术节期间,街区销售额就已接近五百万。

而作为历史城区核心道路的中山路,通过“老建筑+新消费”“旧里院+新经济”“原场景+新体验”等业态场景的构建,加速街区活力焕发。今年春节假期,中山路区域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55.55万人次,日均接待游客量超32万。

这些实实在在的流量与消费,将是青岛深入推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的底气所在。

 

来源:凤凰网青岛

原标题:青岛历史街区如何建?中央释放明确信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