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大厂员工到了小公司,才知道什么叫“小庙难敬大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大厂员工到了小公司,才知道什么叫“小庙难敬大佛”

进入小公司并非易事,适应其中的职场文化和工作环境更是充满了挑战。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文 | 来咖智库 金刀

编辑 | G3007

在过去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大厂员工一直处在行业鄙视链的顶端。在开往“宇宙中心”西二旗站(北京互联网公司聚集地)的地铁上,各种穿着格子衫,背着双肩包,有意无意露出大厂工牌的员工充满了整个车厢。那时的大厂薪资待遇、职业晋升等均处在全社会的最顶端,因此员工眼光也非常高,很多人都以在大厂工作为荣。

近年来,互联网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曾经备受追捧的大厂员工,如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大厂人在裁员潮中被迫离开原有的舒适区,转而将目光投向中小企业。然而,进入小公司并非易事,适应其中的职场文化和工作环境更是充满了挑战。

01 小公司容不下大厂人

33岁的A从大厂公关部离职后,一直在寻求一份对口的工作。

A十年前毕业于某985的新闻学院,据她回忆十几年前报大学时候,新闻学还是一个非常热门的专业,并不像今天一样遭到网络口诛笔伐。毕业后的她先进入了一家当地的官方媒体工作,后来身边进入互联网公司的同学不断向她传递来自互联网大厂的各种信息,A感觉自己必须从“舒适圈”跳出去,于是选择从媒体跳槽转战互联网公司公关部。

互联网公司舒适的工作环境、优厚的福利待遇、以及在大厂工作带来的荣誉感,让A最初几年沉浸在喜悦当中。每逢回老家的同学聚会,A总是一马当先参加,并且一遍又一遍地给在老家体制内上班的同学讲述着外面的花花世界,在当时的A看来她的这些高中同学大学毕业后选择在老家进入体制内,等于年纪轻轻的“自杀”。

然而到了2021年,属于互联网的黄金时代逐渐结束,大厂也开始以“活下去”为目标进行“降本增效”,一轮又一轮的裁员在公司中开展。A经过几次跳槽后虽然薪资已经非常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能走上领导岗位,虽然在A看来这是大厂最合理的一面:员工即使不用晋升领导职务而走专业技能序列,一样能拿到高薪。但是从大厂的角度看A这样的员工却是另一番景象:大龄、高成本、低潜力。A自然也上了优化的名单。

在被优化的最初,A还因为拿到了一大笔裁员补偿而兴奋,因为她感觉以自己过去光鲜的履历,随便再找一个大厂的公关岗位易如反掌。然而在实际投递简历的时候A才发现,不少大厂因为裁员的关系,相关岗位早已锁闭,即使偶尔有招聘,对应聘人员的要求之高又是自己无法达到的。后A又转战寻找一些互联网中小厂的工作,同样碰了一鼻子灰,A才感受到“互联网的寒冬来了”。

在经历了长达四个月的内耗之后,A经过多轮面试、磋商,终于和一家百人左右的小公司老板C总谈妥,入职该公司做品牌总监一职,薪资纸面上看比原来大厂月薪少了5000,但在当下的环境中已经算是一份不错的收入。

在最开始的“蜜月期”,A和C总的关系非常融洽,基本上每天上班A都要在C总的办公室里喝茶讨论公司的品牌发展方向。A在公司首次内部会议上的亮相,以“品牌力、产品力、价格力”为主题的发言就震慑在现场其他人,在对标竞品分析方面甚至赢得了以C总为首的公司原有管理层的掌声。

然而,“蜜月期”随着工作的开展,结束的也非常快。

对于A来说,除了工资比原来的工作略有下降外,新工作的不适应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工作环境。比起以前大厂自有办公大楼的高大上,现在的公司租的办公室偏远且low,而且也没有免费的食堂,只能选择点外卖,一段时间下来A对周围的外卖已经感到厌倦;2.隐形待遇。以前A作为普通员工,工位都大的可以,在现在的公司除了C总外,大家都挤在办公区的大长条办公桌,不仅没有个人隐私可言,凳子也硬的难受。而且什么下午茶、免费的晚餐、打车补助这些统统没有;3.同事之间的配合。A经过一段时间工作后发现,不仅自己部门的小伙伴,整个公司的员工普遍平庸且拖沓,一起合作起来非常难受。即便是自己手下的员工,也有意无意地听不懂自己的工作指令,经常她指东人家打西,给工作开展造成了许多困难。

当然,最让A难受的在于来自C总态度的变化。因为在推进项目的过程中,A向C总提议请外部公关公司来协助拓展媒体关系等,这种在A看来非常稀松平常的事却遭到了C总的强烈反对。A帮助公司搭建抖音等短视频媒体矩阵,因为想要外聘一些形象好的员工进来也被C总否决,C总希望能从公司内部寻找,甚至由A自己亲自上阵。C总还经常希望A能够通过以前工作的关系,“白嫖”一些媒体来替公司进行宣传,A觉得这种舍不得花钱的想法根本做不好公关,二人嫌隙由此拉大。

最令A感受困惑和不解的是,身为品牌公关总的她,还要承担一部分销售的工作,C总经常向她的部门索要销售线索,就好像公关部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帮助销售完成业绩一样。A尝试着和C总谈论关于部门定位的问题,她认为品牌公关部的主要职责应该是扩大公司品牌的声量,而不是搞任何渠道都是为了最终销售成单,并且她也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更专精一些。但是C总表示,公司里的员工都是多面手,比如公司的HR,既要承担招人工作,同时还要当他的秘书,整理公司的资料,以及部分时候充当公司的临时保洁员,自己对A的要求是:希望她能做好公司的品牌,同时还能带来大量的销售线索,最好是最终品牌公关部就能独立撑起一摊销售的业绩,到时候自己会给她配销售团队。同时,C总也表示,A虽然有很多不错的品牌想法,但是缺乏落地的手段,自己又没有带头冲锋的勇气,对她有点失望。这一切和A预想中的工作严重不符,因此二人关系极速恶化。

随着A和C总关系的变化,A的待遇也逐渐变化:虽然纸面上只比原来的工资少5000元,但是A感觉在入职时被套路了:工资的很大一部分是由绩效构成,而绩效直接由C总说了算。因为A总是在工作问题上和C总存在分歧,没能很好地完成C总下达的要求,因此绩效部分在之后的几个月大打折扣。A也感受到了C总有挤兑自己主动走的想法,再待下去也没有什么意义,最终A向C总主动提出离职,才没闹到不欢而散的结局。

A告诉我们,自己之所以最终选择来这家小公司工作,除了一时条件所限之外,也有自己的一些考虑:小公司可以直接跟老板,不像大公司与真正的老板之间隔了太多层级,自己的才能无法得到施展。她觉得如果自己跟对人,说不定也有一飞冲天的机会。但是这一次的经历,让A感受到,小公司的江湖,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混。

在知乎的关于“大厂人要不要去小公司工作”的问题中,有这样一条高赞回答“千万别去,除非你有拯救银河系的本事,小公司的老板请你来恨不得你一个人就能把公司干上市”。A表示非常认同,并且跟帖“小公司老板根本不需要什么专业人才,他们只需要一个平庸但多能的救火队员。”

02 硬币的两面——大厂人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这些大厂出来的员工就是绣花枕头一包草,中看不中用。”C总向我们吐槽道。

“本想着请一些大厂出来的专业人士,能够运用他们在大公司里面先进的经验,解决公司存在的问题,没想到都只会夸夸其谈,一点落地的能力都没有。”C总告诉我们,他当初力排众议引进A,是看重她在互联网公司多年公关部的经验,因为据他了解该公司曾经有不少经典的公关传播案例,能够很好地帮助公司扩大知名度。

起初C总也觉得请A来是一个明智的选择。A的薪资本来在他们公司就算很高的,比跟随自己多年的老员工还要高,但是A关于一些品牌上的认识,确实比公司里的人强了不止一点半点,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潮。但是,A就和他之前从其他开公司的朋友那了解到的情况一样: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一旦谈到具体落地,像A这样的人,既不能承担普通公关替公司写公关稿的日常工作,又不能搞定一些大媒体,也不能给公司带来销售业绩,C总觉得这样的员工聘请的很失败。

“你们说搞笑不,我花两万多一个月工资请来的公关总监,让她落地方案时候,居然还要再花钱请外面的公关公司来协助执行,那她就是一个对接人嘛。如果是这样我自己也可以直接对接这些公司,干嘛还要花高价请她来使用这些人来干活呢?我自己请人就是希望所有的东西能沉淀到公司上,那些公关公司搞的东西都太过流水线,没有真正适合我们的东西。”C总告诉我们,之所以他最终和A分道扬镳,主要还是觉得A太不够接地气,总飘在空中。有一次,公司有个新产品上线,他希望公关部能尽快出一套方案来配合新品的宣发工作,结果A的公关稿水平很一般,也找不到比较有重量级的宣发媒体,最终还是自己靠着以前的关系请了几个媒体朋友才搞定,从那以后开始他才对A的能力有所质疑。

后面A主动提出能重整一下公司的短视频账号,他觉得这个项目对公司比较重要,希望A能够做起来。但是A在没有任何成型方案的情况,上来就要求招帅哥美女进来,并且还要专门配拍摄及脚本团队,A表示只有这些条件齐全了才有可能把短视频号做好。C总表示尽管A的要求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总体来看还是缺乏落地经验,并且没有真的想好如何最终做好账号,这样贸然铺开摊子大搞特搞,也许在财大气粗的大公司可以,但是在他这样的百人小微公司里,不能快速拿到结果可能就会给公司经营带来巨大的压力。他试图向A进行沟通,希望对方能够以身作则,先自己上阵尝试着起号,如果将来成熟了再配团队也来得及,但是A缺乏这种带头干的精神,从头到尾还是大厂来的那种高傲的样子,似乎不屑于干“这么low”的活。

随着疫情的反复和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公司的销售承受着巨大的压力。C总告诉我们,他这样的公司不像互联网大企业背后有“金主爸爸”撑腰,全凭真金白银的业绩吃饭。最初做品牌的目的,也是希望互联网声量能够为成交转化带来一定的辅助作用,因为之前的合作伙伴都提到过他们公司公开的信息太少,在最初决策期都有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才合作。C总觉得既然A无法承担前面说的那些工作,至少她在日常对外沟通时候,能够给公司带来一些线索,销售沿着这些线索就能找到客户。C总甚至考虑过,如果公关部提供的线索足够多,他可以给A专门配一支销售团队,这样一边做公关,一边抓市场,也可以相互促进,说不定能让A脚踏实地,把她在大公司的那些好东西真正发挥出来。不过事与愿违的是,A根本不愿意承担这些工作,最终双方只能一拍两散。

C总也向我们坦言,经过这次的事,以及从朋友们口中听到的,他似乎已经模模糊糊看出了一些事情的原委:大厂的员工都很优秀素质高,但是由于工作分工过于细致,每个人都只负责自己手里一小部分工作,最多只能在自己负责的领域内做到极致,否则除非坐上高位,很难在传统公司中独当一面。而他们这种小公司的员工,虽然素质远比不上大厂员工,也没有自己的特长,但每个人都是多面手,可以同时给公司解决很多事,性价比可比大厂员工高多了。总结起来,大厂员工虽然眼界高见识广,但真请到公司来,正印了中国那句老话:“小庙难敬大佛”。

结 语

大厂与小公司之间并非简单的资源与能力的对比,而是不同文化与价值观的碰撞。在大厂中,流程与系统是保证,而在小公司,灵活与多能则成为生存的法则。大厂员工的专业深度在小公司可能变得不再重要,反而灵活应对、全局观与快速适应能力更加关键。或许,真正的职场成功不在于所处平台的大小,而在于能否在变化的环境中不断调整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大厂员工到了小公司,才知道什么叫“小庙难敬大佛”

进入小公司并非易事,适应其中的职场文化和工作环境更是充满了挑战。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文 | 来咖智库 金刀

编辑 | G3007

在过去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大厂员工一直处在行业鄙视链的顶端。在开往“宇宙中心”西二旗站(北京互联网公司聚集地)的地铁上,各种穿着格子衫,背着双肩包,有意无意露出大厂工牌的员工充满了整个车厢。那时的大厂薪资待遇、职业晋升等均处在全社会的最顶端,因此员工眼光也非常高,很多人都以在大厂工作为荣。

近年来,互联网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曾经备受追捧的大厂员工,如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大厂人在裁员潮中被迫离开原有的舒适区,转而将目光投向中小企业。然而,进入小公司并非易事,适应其中的职场文化和工作环境更是充满了挑战。

01 小公司容不下大厂人

33岁的A从大厂公关部离职后,一直在寻求一份对口的工作。

A十年前毕业于某985的新闻学院,据她回忆十几年前报大学时候,新闻学还是一个非常热门的专业,并不像今天一样遭到网络口诛笔伐。毕业后的她先进入了一家当地的官方媒体工作,后来身边进入互联网公司的同学不断向她传递来自互联网大厂的各种信息,A感觉自己必须从“舒适圈”跳出去,于是选择从媒体跳槽转战互联网公司公关部。

互联网公司舒适的工作环境、优厚的福利待遇、以及在大厂工作带来的荣誉感,让A最初几年沉浸在喜悦当中。每逢回老家的同学聚会,A总是一马当先参加,并且一遍又一遍地给在老家体制内上班的同学讲述着外面的花花世界,在当时的A看来她的这些高中同学大学毕业后选择在老家进入体制内,等于年纪轻轻的“自杀”。

然而到了2021年,属于互联网的黄金时代逐渐结束,大厂也开始以“活下去”为目标进行“降本增效”,一轮又一轮的裁员在公司中开展。A经过几次跳槽后虽然薪资已经非常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能走上领导岗位,虽然在A看来这是大厂最合理的一面:员工即使不用晋升领导职务而走专业技能序列,一样能拿到高薪。但是从大厂的角度看A这样的员工却是另一番景象:大龄、高成本、低潜力。A自然也上了优化的名单。

在被优化的最初,A还因为拿到了一大笔裁员补偿而兴奋,因为她感觉以自己过去光鲜的履历,随便再找一个大厂的公关岗位易如反掌。然而在实际投递简历的时候A才发现,不少大厂因为裁员的关系,相关岗位早已锁闭,即使偶尔有招聘,对应聘人员的要求之高又是自己无法达到的。后A又转战寻找一些互联网中小厂的工作,同样碰了一鼻子灰,A才感受到“互联网的寒冬来了”。

在经历了长达四个月的内耗之后,A经过多轮面试、磋商,终于和一家百人左右的小公司老板C总谈妥,入职该公司做品牌总监一职,薪资纸面上看比原来大厂月薪少了5000,但在当下的环境中已经算是一份不错的收入。

在最开始的“蜜月期”,A和C总的关系非常融洽,基本上每天上班A都要在C总的办公室里喝茶讨论公司的品牌发展方向。A在公司首次内部会议上的亮相,以“品牌力、产品力、价格力”为主题的发言就震慑在现场其他人,在对标竞品分析方面甚至赢得了以C总为首的公司原有管理层的掌声。

然而,“蜜月期”随着工作的开展,结束的也非常快。

对于A来说,除了工资比原来的工作略有下降外,新工作的不适应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工作环境。比起以前大厂自有办公大楼的高大上,现在的公司租的办公室偏远且low,而且也没有免费的食堂,只能选择点外卖,一段时间下来A对周围的外卖已经感到厌倦;2.隐形待遇。以前A作为普通员工,工位都大的可以,在现在的公司除了C总外,大家都挤在办公区的大长条办公桌,不仅没有个人隐私可言,凳子也硬的难受。而且什么下午茶、免费的晚餐、打车补助这些统统没有;3.同事之间的配合。A经过一段时间工作后发现,不仅自己部门的小伙伴,整个公司的员工普遍平庸且拖沓,一起合作起来非常难受。即便是自己手下的员工,也有意无意地听不懂自己的工作指令,经常她指东人家打西,给工作开展造成了许多困难。

当然,最让A难受的在于来自C总态度的变化。因为在推进项目的过程中,A向C总提议请外部公关公司来协助拓展媒体关系等,这种在A看来非常稀松平常的事却遭到了C总的强烈反对。A帮助公司搭建抖音等短视频媒体矩阵,因为想要外聘一些形象好的员工进来也被C总否决,C总希望能从公司内部寻找,甚至由A自己亲自上阵。C总还经常希望A能够通过以前工作的关系,“白嫖”一些媒体来替公司进行宣传,A觉得这种舍不得花钱的想法根本做不好公关,二人嫌隙由此拉大。

最令A感受困惑和不解的是,身为品牌公关总的她,还要承担一部分销售的工作,C总经常向她的部门索要销售线索,就好像公关部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帮助销售完成业绩一样。A尝试着和C总谈论关于部门定位的问题,她认为品牌公关部的主要职责应该是扩大公司品牌的声量,而不是搞任何渠道都是为了最终销售成单,并且她也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更专精一些。但是C总表示,公司里的员工都是多面手,比如公司的HR,既要承担招人工作,同时还要当他的秘书,整理公司的资料,以及部分时候充当公司的临时保洁员,自己对A的要求是:希望她能做好公司的品牌,同时还能带来大量的销售线索,最好是最终品牌公关部就能独立撑起一摊销售的业绩,到时候自己会给她配销售团队。同时,C总也表示,A虽然有很多不错的品牌想法,但是缺乏落地的手段,自己又没有带头冲锋的勇气,对她有点失望。这一切和A预想中的工作严重不符,因此二人关系极速恶化。

随着A和C总关系的变化,A的待遇也逐渐变化:虽然纸面上只比原来的工资少5000元,但是A感觉在入职时被套路了:工资的很大一部分是由绩效构成,而绩效直接由C总说了算。因为A总是在工作问题上和C总存在分歧,没能很好地完成C总下达的要求,因此绩效部分在之后的几个月大打折扣。A也感受到了C总有挤兑自己主动走的想法,再待下去也没有什么意义,最终A向C总主动提出离职,才没闹到不欢而散的结局。

A告诉我们,自己之所以最终选择来这家小公司工作,除了一时条件所限之外,也有自己的一些考虑:小公司可以直接跟老板,不像大公司与真正的老板之间隔了太多层级,自己的才能无法得到施展。她觉得如果自己跟对人,说不定也有一飞冲天的机会。但是这一次的经历,让A感受到,小公司的江湖,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混。

在知乎的关于“大厂人要不要去小公司工作”的问题中,有这样一条高赞回答“千万别去,除非你有拯救银河系的本事,小公司的老板请你来恨不得你一个人就能把公司干上市”。A表示非常认同,并且跟帖“小公司老板根本不需要什么专业人才,他们只需要一个平庸但多能的救火队员。”

02 硬币的两面——大厂人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这些大厂出来的员工就是绣花枕头一包草,中看不中用。”C总向我们吐槽道。

“本想着请一些大厂出来的专业人士,能够运用他们在大公司里面先进的经验,解决公司存在的问题,没想到都只会夸夸其谈,一点落地的能力都没有。”C总告诉我们,他当初力排众议引进A,是看重她在互联网公司多年公关部的经验,因为据他了解该公司曾经有不少经典的公关传播案例,能够很好地帮助公司扩大知名度。

起初C总也觉得请A来是一个明智的选择。A的薪资本来在他们公司就算很高的,比跟随自己多年的老员工还要高,但是A关于一些品牌上的认识,确实比公司里的人强了不止一点半点,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潮。但是,A就和他之前从其他开公司的朋友那了解到的情况一样: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一旦谈到具体落地,像A这样的人,既不能承担普通公关替公司写公关稿的日常工作,又不能搞定一些大媒体,也不能给公司带来销售业绩,C总觉得这样的员工聘请的很失败。

“你们说搞笑不,我花两万多一个月工资请来的公关总监,让她落地方案时候,居然还要再花钱请外面的公关公司来协助执行,那她就是一个对接人嘛。如果是这样我自己也可以直接对接这些公司,干嘛还要花高价请她来使用这些人来干活呢?我自己请人就是希望所有的东西能沉淀到公司上,那些公关公司搞的东西都太过流水线,没有真正适合我们的东西。”C总告诉我们,之所以他最终和A分道扬镳,主要还是觉得A太不够接地气,总飘在空中。有一次,公司有个新产品上线,他希望公关部能尽快出一套方案来配合新品的宣发工作,结果A的公关稿水平很一般,也找不到比较有重量级的宣发媒体,最终还是自己靠着以前的关系请了几个媒体朋友才搞定,从那以后开始他才对A的能力有所质疑。

后面A主动提出能重整一下公司的短视频账号,他觉得这个项目对公司比较重要,希望A能够做起来。但是A在没有任何成型方案的情况,上来就要求招帅哥美女进来,并且还要专门配拍摄及脚本团队,A表示只有这些条件齐全了才有可能把短视频号做好。C总表示尽管A的要求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总体来看还是缺乏落地经验,并且没有真的想好如何最终做好账号,这样贸然铺开摊子大搞特搞,也许在财大气粗的大公司可以,但是在他这样的百人小微公司里,不能快速拿到结果可能就会给公司经营带来巨大的压力。他试图向A进行沟通,希望对方能够以身作则,先自己上阵尝试着起号,如果将来成熟了再配团队也来得及,但是A缺乏这种带头干的精神,从头到尾还是大厂来的那种高傲的样子,似乎不屑于干“这么low”的活。

随着疫情的反复和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公司的销售承受着巨大的压力。C总告诉我们,他这样的公司不像互联网大企业背后有“金主爸爸”撑腰,全凭真金白银的业绩吃饭。最初做品牌的目的,也是希望互联网声量能够为成交转化带来一定的辅助作用,因为之前的合作伙伴都提到过他们公司公开的信息太少,在最初决策期都有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才合作。C总觉得既然A无法承担前面说的那些工作,至少她在日常对外沟通时候,能够给公司带来一些线索,销售沿着这些线索就能找到客户。C总甚至考虑过,如果公关部提供的线索足够多,他可以给A专门配一支销售团队,这样一边做公关,一边抓市场,也可以相互促进,说不定能让A脚踏实地,把她在大公司的那些好东西真正发挥出来。不过事与愿违的是,A根本不愿意承担这些工作,最终双方只能一拍两散。

C总也向我们坦言,经过这次的事,以及从朋友们口中听到的,他似乎已经模模糊糊看出了一些事情的原委:大厂的员工都很优秀素质高,但是由于工作分工过于细致,每个人都只负责自己手里一小部分工作,最多只能在自己负责的领域内做到极致,否则除非坐上高位,很难在传统公司中独当一面。而他们这种小公司的员工,虽然素质远比不上大厂员工,也没有自己的特长,但每个人都是多面手,可以同时给公司解决很多事,性价比可比大厂员工高多了。总结起来,大厂员工虽然眼界高见识广,但真请到公司来,正印了中国那句老话:“小庙难敬大佛”。

结 语

大厂与小公司之间并非简单的资源与能力的对比,而是不同文化与价值观的碰撞。在大厂中,流程与系统是保证,而在小公司,灵活与多能则成为生存的法则。大厂员工的专业深度在小公司可能变得不再重要,反而灵活应对、全局观与快速适应能力更加关键。或许,真正的职场成功不在于所处平台的大小,而在于能否在变化的环境中不断调整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