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产大片,而不是女导演”,这种情况何止发生在好莱坞?欧洲女导演占比不超过两成,东亚地区更是男导演的天下。在这个对智力和体力双重考验之下的领域里,能够脱颖而出的,必然都是强者中的强者。值此女性节日,让我们一起来盘点那些才华出众、冲锋陷阵的女性导演,以此向全世界辛勤工作着的女性致敬。
国外篇:
1.简·坎皮恩
简·坎皮恩出生于新西兰一个戏剧世家,祖父是舞台剧、歌剧的导演,父母则创立了新西兰玩家剧团。耳濡目染的她自然地走上了艺术的道路,成为戛纳国际电影节历史上唯一赢得金棕榈奖的女性,也是唯一同时获得金棕榈长片和短片奖的导演,同时还是奥斯卡影史上第二位受到提名最佳导演奖的女性导演。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了电影拍摄,并于澳大利亚电视电影学校进修。她的第一部短片《果皮》即在1986年的戛纳电影节获得金棕榈奖,拍摄的其他短片还包括《无情时刻》、《一个女孩的故事》、《八小时之外》和电视短片《两个朋友》等。
简·坎皮恩导演并参与剧本编写的第一部长片是1989年的《甜姐儿》,获得了美国独立影视协会最佳外语片奖等一系列奖项。后来执导的影片《我桌边的天使》获得1990年的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等奖项。
将简·坎皮恩推向高峰的作品是其1993年拍摄的《钢琴课》,电影刻画了“女性觉醒”意识,获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和奥斯卡最佳剧本奖,也使简·坎皮恩一举成为世界顶尖女性导演,且被视为“女性电影”导演的代表。
2.索菲亚·科波拉
索菲亚·科波拉出生于美国北加州,父亲是斐声世界影坛的著名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光环下长大。出生不久后,她便在父亲的电影《教父》中出演电影。1999年她亲自改编并拍摄了第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处女自杀》,此部电影获得了好莱坞年轻导演奖和MTV电影制作最佳新人奖。在电影《教父》的笼罩下,索菲亚试图区别于科波拉家族的宏大叙事,以其个人独特敏感的视角呈现个人的内心世界。
这种个人叙事视角也体现在她2003年的第二部电影《迷失东京》中,影片从一位中年男性的心理世界出发,讲述了一对本无交集的男女,在异国他乡因为寂寞而彼此吸引的婚外恋情,该片也获得了第76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使她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三个获得最佳导演提名的女导演。
2006年,索菲亚拍摄了历史题材电影《绝代艳后》。该片获得第59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而这也让索菲亚以一个优秀女导演的身份向世人证明了她自己,而不仅仅是科波拉小姐。
3.米拉·奈尔
米拉·奈尔出生于印度一座小镇上的中产阶级家庭。1976年,她进入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并在那里爱上了电影创作。
早期的米拉·奈尔热衷于拍摄纪录片, 1988年她拍摄了第一部剧情片《你好,孟买》,以纪录片的手法和现实主义的风格展现了孟买贫民区中一个小男孩挣扎痛苦的生活。这部电影处女座一举获得当年戛纳“金摄影机奖”等25个国际影展奖项,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将米拉推上了国际舞台。
其后米拉·奈尔拍摄了《密西西比马萨拉》、《爱经》等影片,并在2001年威尼斯电影节上用一部手提摄影机拍摄的低成本影片《季风婚礼》成为了第一位夺得金狮奖的女性导演。电影以平和多元的风格在美国获得超过1300万美元的票房,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卖座的外语片之一,同时也巩固了导演米拉·奈尔作为印度最有声望的国际级导演的地位,成为了印度电影在西方的一个标志性人物。
4.凯瑟琳·毕格罗
凯瑟琳·毕格罗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电影制作。1978年凯瑟琳·毕格罗首次执导了17分钟的短片《搏命者》,1982年与蒙蒂·蒙特格美里联合执导剧情长片处女作《无情》,其后又导演了《霹雳蓝天使》、《末世纪暴潮》、《魔鬼游戏》等,以及2008年反映伊拉克战争题材的《拆弹部队》。
凯瑟琳·毕格罗电影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是与电影之王詹姆斯·卡梅隆时长两年的婚姻,但最终他们因太过相似而终于“灵魂伴侣”的关系。2010年第82届奥斯卡电影的颁奖典礼现场,毕格罗的《拆弹部队》与卡梅隆的《阿凡达》狭路相逢,上演了“前妻和前夫之间的大比拼”。”而最终,毕格罗凭借《拆弹部队》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在内的六项大奖,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最佳导演奖的女性导演。当晚也被称为“毕格罗”之夜。
不同于一般的女性导演,毕格罗最擅长的是战争、冲突题材的动作电影,从《血尸夜》到《拆弹部队》,直至最近的《刺杀本·拉登》。对于这种偏离女性趣味的选择,毕格罗表达得十分直率,“我只是偏爱力量。”她也曾表示,“我并不因我是首位获得奥斯卡奖的女导演而骄傲,我更愿意人们说我是电影人,但是如果我的成功能给女导演和年轻导演以激励,那是我最为高兴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凯瑟琳·毕格罗曾就读于旧金山艺术学院,在绘画圈也小有名气。
5.河濑直美
河濑直美,出生于日本奈良县,师从高岭刚,拍摄创作了《用图片剪接我最感兴趣的东西》、《把我认为生动的事物具体化》、《只有一个人的家庭》等作品,1992年凭借作品《拥抱》以及1994年的《亲亲婆婆》开始在国外的电影节上崭露头角。
1996年,河濑直美执导了她的首部剧情长片《萌之朱雀》,描写了在她的故乡奈良县从事林业劳动的田原一家在日本经济高速成长的冲击下家庭解体的历程。该片获得了第5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新人导演奖,河濑也因此成为日本电影史上获国际电影奖最年轻的导演。
之后,她又拍摄了《樵夫物语》、《在世界的沉默中》、《黄樱花的来信》和《垂乳女》等纪录片,以及《萤火虫》、《沙罗双树》、《影》、《殡之森》等剧情长片,其中《殡之森》入围2007年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并获得评委会大奖,最新作品为《澄沙之味》。
由于河濑直美一直以来纪录片与剧情片交替创作,因此她在拍摄纪录片时的手法也常会被带到剧情片中,这使她的大部分作品相对来说节奏缓慢,有较多的空镜头和长镜头。其独有的女性情感视角、简单纯粹的主题与永恒的故乡元素也成就了这位日本女性导演的个人风格。
6.苏珊娜·比尔
苏珊娜·比尔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最受欢迎、最具国际知名度的导演之一。大学毕业后,她便拍摄第一部电影《弗洛伊德离家出走》,影片得到了颇多好评让她初尝成功滋味,因此的又打造了一部类似的作品《凡人琐事》,结果却遭受了评论界与观众的强烈批评,比尔由此认识到,在这个艺术领域,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比尔很快从失败中重新振作,并拍摄了影片《唯一的孤独》,讲述了一对互相不忠的夫妻突然要迎接自己未来宝宝而手足无措的浪漫喜剧故事。电影在丹麦非常叫座,而真正为比尔带来成功的是电影《血海兄弟》,这部影片不仅在北欧成为卖座电影,还被翻译成英文于欧美国家上映。
之后2007年,她与剧作家安德斯·托马斯·詹森合作的电影《婚礼之后》入围了第7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2011年比尔还凭借影片《更好的世界》获得了最佳外语片奖。
苏珊娜的独特之处在于她是一名善于挖掘男性角色的女导演。从《遗失在战火中的记忆》到她的成名作《血海兄弟》及好莱坞版的《兄弟》,再到《婚礼之后》与《更好的世界》,苏珊娜对男性性格中的女性特质感到着迷,“男演员通常都会有强烈女性化的一面,我试图让他们表现出来,像在挖掘一座内在的宝藏”。
苏珊娜挖掘、并释放出男演员不同的一面,或许正是她作为一名女导演独特睿智的发现创造。
优秀女性导演国内篇:
1.许鞍华
许鞍华,1947年出生,是香港影坛重量级的女性导演,同时也是香港新浪潮电影的领军人物。在描述女性题材方面,许鞍华有着独特的功力和经验。
许鞍华曾先后五次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获奖作品分别是《投奔怒海》(第2届)、《女人四十》(第15届)、《天水围的日与夜》(第28届)、《桃姐》(第31届)以及《黄金时代》(第34届),还于2008年9月18日获得第19届福冈亚洲文化奖大奖,称为获得此奖的首位女性导演。除了上述获奖作品,许鞍华的主要作品还有《倾城之恋》、《书剑恩仇录》、《客途秋恨》、《千言万语》、《男人四十》、《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得闲炒饭》等。
许鞍华早期导演风格复杂多变,自曝受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影响比较大。在中后期,导演风格偏向沉稳冷静和客观,不追求画面渲染,以记录的方式呈现边缘人群的生活状态。同时,她还是一个善于挖掘女演员潜力的导演。
在技术与商业的夹缝中生存,却依然葆有独立意识以及个人情怀,这一点也让许鞍华深受行业内认可与推崇。
2.张婉婷
张婉婷,1950年出生,是继徐克、许鞍华之后的第二代香港新电影导演。同样是聚焦于女性题材,张婉婷的风格更偏向于温柔婉约。
张婉婷于1985年执导的电影处女作《非法移民》,凭借本片获得第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1987年执导《秋天的童话》,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奖。1989年执导的《八两金》被选为香港1989年十大华语片之一,并获第九届香港金像奖最佳作品、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提名及最佳音乐奖。这三部作品也被称为是张婉婷导演的移民三部曲。
除去导演身份,张婉婷还是一名出色的编剧,1988年与罗启锐合作编写电影剧本《七小福》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编剧提名。
文艺生活周刊曾经对张婉婷做出这样的评价:张婉婷是香港学院派导演的代表人物,由剧作家出身的她,作品多以感情为主题,在刻画人物内心上有着中国传统作品的笔触,喜欢用细节刻画爱情的迷离。
3.张艾嘉
张艾嘉,1953出生于台湾。张艾嘉不仅是一位导演,同时还兼具着演员歌手制片人等多重身份。1986年,张艾嘉首次尝试自编自导自演《最爱》,获第二十三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第六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以及金马奖最佳导演提名。这对于第一次做导演的她来说,无异于是个极大的鼓励。之后张艾嘉导演的改篇自严歌苓的作品《少女小渔》更是荣获亚太影展最佳影片、最佳编剧等奖项。总体来说,张艾嘉更专注于细腻的爱情题材。
作为一名演员,张艾嘉无疑也是成功的。1976年凭借《碧云天》得第13届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1981年以《我的爷爷》夺得第1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2002年,主演《地久天长》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第21届最佳女主角奖。
张艾嘉同时也是一名歌手。17岁的张艾嘉先以歌手身份亮相娱乐圈,19岁赴港发展,主持、唱歌、拍广告、制作单元剧等。《童年》、《爱的代价》和《光阴的故事》,这些耳熟能详的歌都是张艾嘉的代表作。
4.李玉
李玉,1973年出生。16岁的李玉从中学时代开始在电视台客串主持人,大学毕业后,李玉应母亲的愿望正式成为山东一家电视台的主持人。为了寻求新的自我表达方式,做了几年主持人的李玉辞职来到北京。在北京做了一段时间的场外主持人之后,迷上了记录片的拍摄,从而加入东方时空的《生活空间》,做了一名记录片导演。
作为一名纪录片导演,李玉交出了出色的答卷。1996年,李玉导演的纪录片《姐姐》获得了中国纪录片协会大奖。1997年,记录片《守望》获CCTV东方时空金奖。1998年,记录片《光荣与梦想》 获中国记录片大赛金奖。
在拍摄纪录片期间,李玉也一直坚持进行小说和剧本创作。2000年,李玉开始拍摄自己的第一部记实风格的故事长片《今年夏天》。2002年,电影剧本《坝上街Dam Street》获釜山电影节PPP最佳原创剧本奖既“PPP哥德堡基金奖”。2005年,凭借电影《红颜》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在2010年,李玉也因其导演的电影《观音山》获得第2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
李玉执导的电影总体风格可归为纪实性质的文艺片,以手持摄像机这种新闻摄影常用的纪实性手法来拍摄影片,也是李玉执导的一大风格。这或许跟她从纪录片起步开始自己的创作有着一定的关系。
5.徐静蕾
徐静蕾,1974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作为一名演员,徐静蕾因内地首部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一炮而红,与章子怡、周迅、赵薇并称为四小花旦。
从2003年开始,徐静蕾进军导演界。其处女作《我和爸爸》,也让徐静蕾以导演的身份被国际电影界关注。她凭借该影片收到了包括美国西雅图、德国慕尼黑、多伦多和东京国际等多个电影节的正式邀请。
之后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让徐静蕾荣获得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在2006年的导演作品《梦想照进现实》时,徐静蕾还推出了《梦想照进现实》的同名单曲,这也是徐静蕾出道以来的首支单曲。
2010年,徐静蕾导演的第四部影片《杜拉拉升职记》在中国大陆票房突破一亿,成为内地首个破亿女导演。同时,徐静蕾也凭借这部影片,被中国电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誉为“中国电影新锐导演”之首。
目前徐静蕾正为她自己的新片《绑架者》展开宣传,并尝试了很多新的公告方式,比如在北京最严重的雾霾天里举行环保又节约的“微信发布会”,前不久由于原定的时间内同时有四场电影发布会举行,体贴的老徐当即决定取消发布会,跟几位主演黄立行和白百何支桌打麻将,反响好极了。
6.赵薇
赵薇,1976年出生,兼具影,视,歌,导四种身份。1998年起主演电视剧《还珠格格》系列而成名,赵薇也靠着剧中火遍大江南北的“小燕子”一角,荣膺第17届金鹰奖最佳女主角。在荧屏上塑造了一系列言情剧中女主角后,赵薇也开始和歌坛和大银幕发展。
2007年,赵薇在许鞍华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扮演斯琴高娃东北的“土气”女儿,并凭借此片赢得第2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配角提名。2009年出演《花木兰》电影,扮演传奇女子花木兰,也借此角拿下第19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2013年上映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赵薇执导的处女作,也是其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虽然网友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就获奖记录而言电影无疑还是成功的。《致青春》自上映以来获得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第29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和第32届百花奖最佳导演等奖项。7.2亿的票房也让赵薇成为首位导演处女作过亿的华人女导演。
评论